神童魁隗向女娲提出了将点种改为成片种植谷物的主张,得到伏羲和女娲的首肯。女娲就将治田的大事交给魁隗来做。谁知道魁隗竟然想出了刀耕火种的办法,一下子让谷物成了太昊人的主要食物。魁隗也因此从神童变成了神农。
天降神粟的事很快就传开了,部落里的人都纷纷来到女娲所住的地方,要看一看这老天究竟降下了一些什么东西。他们也都顺便来看看让天降神粟的小魁隗是个什么样子。这一下,小魁隗成了太昊部落里的神童,人们见着他真是又敬又爱。就连伏羲回来听到这件事以后,都立即有了新的打算。伏羲对女娲道:“我看魁隗这孩子绝不一般,特别是他对植物有着特殊的敏感,这一点恐怕不是后天的努力所能得到的。我们不妨这样,你去跟女登和蚩天说说,以后治田里的事我们交给小魁隗去做,让女登和蚩天辅佐他行不行?”
女娲道:“这个孩子才十来岁,太小了吧!”
伏羲道:“可是从他对植物的了解来看,连你我都不能及他。”
女娲道:“要说也是。可是族人会怎么看这件事呢?”
伏羲道:“在族人的眼中,魁隗都成了神童,他们巴不得我们这样做呢!”
于是,小魁隗在他十岁的时候就成了太昊部落治田里的头面人物,成为土龙氏。你别看魁隗岁数小,做起事来可不像小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他母亲女登种植黍子、甜菜、葫芦的法子,将刨坑挖坑在里面撒种子的办法,改成了大面积的开荒拓田,将点改成面,将星星点点的种植变成了成片成片的开发。当小魁隗将这个想法说出来时,就连伏羲都吃了一惊。伏羲暗暗道:不得了,孩子虽小,胸怀和做法却是这般宏大,我不能及啊!
可想法归想法,真正做起来,所面临的事就太多了。最大的事就是:工具不行。石铲、石锹和石镐这些石制的器皿,遇见一些较软的杂草还行,如果遇见了树木、树根、较粗的草根和有石头的土地,那可就完了,一件工具用不了几下就折了,再弄来一件工具的时间,比挖些杂草的时间还要长。
小魁隗有些犯难了,但他不气馁,他去问女娲:“外婆,我想成片地种植粟米,可是现在石铲、石锹、石镐不行,你知道什么样的石锹、石镐和石铲在锄草开荒的时候不坏吗?”
女娲道:“这些石制的工具都是经过多少年人们的研制才得到的,到现在为止,石器还是最硬的器具。如果这些石器不行,就说明成片种植的方法可能是行不通的。”
小魁隗又来问伏羲,伏羲道:“你想的事不错,不过不能单纯从改进工具上下功夫。工具不行,我们过去也种出了黍子、甜菜和葫芦,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些细石器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是碰见比石器硬的东西,石器就不行了,可如果碰见比石器软的东西,这石器就不容易坏了,所以我认为,你应该从寻找以软土组成的荒地为主,找到一块这样的地方,今年用做试验田,如果等到秋天的时候这粟米能成片地长成熟,就说明你是对的。”
小魁隗听了伏羲的话,在蓝田转了许久,终于找到了一片软土地,虽然上面也长满了荒草,可是用石镐刨下去,却再不能遇见石头和比较粗的树根,他就让人们在这里开出了一片试验田,将那些粟米在春天的季节种下去,到了这年的秋天,一片浓郁的粟米长高长熟了,把这些粟米打下来,收获了比天雨神粟多很多的粟米,太昊的人、蓝田的人、陈州的人、新市的人、孟津的人和凫山的太昊人都来庆贺。从这日起,小魁隗有了另一个名字,叫神农。
在画卦台上,伏羲对太昊人道:“今天,我们太昊部落出现了一个神童,那就是女登的孩子小魁隗,魁隗虽然小,却做下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将天雨神粟变成了种子并在蓝田这个地方进行成片种植获得了成功。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类自他诞生以来,皆是以野果、生肉或熟肉来充饥的,后来我们发现了鱼类可食,这也相应地增加了人类的食物。黍子、甜菜、葫芦都是作为辅助食物存在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数量小啊。可是我们的人在不断地增多,部落也在不断地扩大。而我们所能见到的野兽、鱼类却是越打越少,这样一来,人类的食物就会日渐成为一种危机。大家每天忙忙碌碌地在干什么呢?说白了就是为了长在脑袋上的这张嘴啊!民以食为天嘛!谁解决了人类的食物问题,谁就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啊!天雨神粟和小魁隗发明的成片种植的办法,无疑会大量地增加粟米的收入,使黍子、甜菜、葫芦、粟米等农业作物一下子就走上了人类食物的历史舞台。我可以预言,在不久的将来,农耕业将成为人类生产劳作的主要行业。大家说,小魁隗现在不但是神童了,他还是神农。这一点说得不错,神童就是能发现事情,而神农却是能做些事情。魁隗还这么小,就使我们太昊在农耕上走出了点种植的束缚,并逐渐地走向成片成片的面种植的开发上来,这是一个奇迹啊!”
神童和神农的名字叫响以后,小魁隗就更努力了,他一面不断地寻找适合于粟米、黍子、甜菜、葫芦等四种农作物种植的土壤,也将黍子、甜菜和葫芦进行了成片的开发。可是无论是成纪,还是蓝田、陈州、新市、孟津或是凫山,适合于成片开发的软土层并不是很多,而且在这些地区,高山峻岭、沟壑丘陵到处都能看见,树木也是一片连着一片,野草、臻柴、藤枝、杂菜爬满了山坡和平川,如果再用石镐一镐一镐地刨,用石铲和石锹一锹一锹地挖,不知道要干到什么时候才能弄出一块像样的农耕地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魁隗不止一次地想,怎么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它。
这天,魁隗从山上下来,头脑中带着好多疑问,想来请教外婆女娲,可他来到女娲烧制陶器的那些陶窑时,猛然看见女娲和她的那些陶工们正在把大块的树干填放进陶窑的底部。魁隗就问女娲:“外婆,为什么将那些大树木放在窑底啊?”
女娲道:“这陶器制作全靠的是用火来烧,如果下面放的是一些比较细的杂草,火的燃烧达不到一定的程度,是不会把这些泥陶烧成陶器的。”
魁隗问:“可那些树木最后怎么样了?”
女娲道:“它们先是变成了木炭,木炭的火就比树木的火要均匀多了,再后来炭也烧没了,就变成了灰了。”
魁隗道:“既然大火能把树木和杂草都变成灰烬,我们何必用石刀、石锨去割地面上的东西呢,为什么不可以用火烧掉它们呢?”
魁隗说完了,脸上露出红色的光来,心中极是喜悦。女娲问:“魁隗,你在说什么?”
魁隗道:“外婆,我从你这里找到解决大地上的树木和杂草的办法了。”
女娲听完了,也高兴起来,道:“魁隗,你想的办法好极了,用你说的办法,我们再不用费太大的力气了,只是我们看着火,用火燃烧,就能将地面上面那些草啊树木啊等附着物全部烧掉。烧掉了地面上的,就剩下地底下的了,做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魁隗道:“我想也不是全烧,我们要找地面比较平坦而且土质比较好的地方去烧,因为只有这样烧,才能开发出适合于成片种植粟米或者是黍子的地方啊!”
于是,神农魁隗便开始了用火燃烧地面的筹划。他也去询问了伏羲,伏羲道:“你想出来的办法虽然好,可是有一点你要知道,地面上的附着物,如树木杂草之类,虽然能被火燃烧尽,可是这大火一但烧了起来,能不能控制住呢?我们现在人类的食物还是靠着狩猎的,如果大火把野兽都烧跑了,那我们人类的食物不是更少了吗?你没有看过岐山火山山崩所引起的火灾的场面,在大的火灾面前,人是很难到火的跟前的。火,有时是个好东西,但是,火用不好,也是坏东西。大火也会毁灭一切的。”
神农魁隗根据伏羲的说法,终于想出了良策:第一,把过去伏羲发明的点种植与他的成片开发的面种植结合使用。在适合于点种植的地方还是用过去点种植的办法,利用刨坑、用尖木在地上砸坑等法,将粟谷和黍子分撒进去,再在上面拂上一层土,就完成了;第二,在那些土质好又不容易出火灾的地方实行成片的放火烧荒,首先将地上的附着物烧没,再将大地成片地刨开或者挖开,将这些土进行疏松后,在春天来临适合于耕种的时候,撒上粟种和黍种并用土将种子盖上,就完成了春季成片耕种的劳作;第三,在那些既适合成片耕种又容易引起火灾的地方,先用石刀或者石斧将准备成片种植的地方四周的杂草和树木清理掉,形成一个大火过不去的隔离带,然后再实行放火烧荒。神农将自己成熟的想法又去讲给伏羲听,伏羲听完后道:“好!如你所说所做便就无事了,你的这种办法就叫刀耕火种吧!”
由神农魁隗所发明的这种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也叫锄耕农业,那个时候的农田,就分布在村落附近。每当农忙季节到来的时候,全部落的各氏族成员便一起出动,男子砍伐树木,披荆斩棘,开辟土地,妇女们则松土整地,挖洞点种或是撒种子。儿童也是辅助劳动力,帮助碎土、下种、盖土。而播种以后的田间管理,主要由妇女承担,老人和儿童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等农作物成熟以后收获的时候,也是全部落成员共同进行的。那个时候的劳动工具十分简单,开地用磨光的石斧或石镐,松土整地用石铲、石锨和弯柄短木锄,点种主要用尖木棒,收获谷穗时用石刀或者陶刀。刀呈长方形,两侧有凹腰,或中间穿孔,以便系上绳索或皮条,套在手指上,用来割取禾穗。在秋天收打以后,村落的族民便把粟米储藏在窑穴或住房中。至今在我国西盟的佤族和怒江流域的怒族及独龙族的村寨,仍然保留着我国原始社会的这种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我国云南省,有一个跨境民族叫景颇族,便是经历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由游牧到采集到狩猎再到刀耕火种的演变。有人会问,这刀耕火种主要就是放火烧荒,它会不会对自然的生态环境造成大的破坏呢?国家研究部门专门派人研究了刀耕火种的事,研究结果发现,刀耕火种是一种成熟的原始农业技术,它不但不会破坏生态环境,还对生态环境具有保护作用。由此可见,神农在发明刀耕火种时,不是随意的,他的想法是极其成熟的。
有了黍子,又有了粟米这样的原始谷物,神农等原始先民便有了自己的经营农业。这样一来,他们便能够用自己生产的食物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了。但是,黍子也好,粟谷也罢,并不是拿过来就能吃的,神农魁隗就又发明了一些简单的谷物加工工具,如他在听女娲讲述她与伏羲天作之合的成婚故事的时候,让女娲领他来到了那对石磨盘的跟前观看,结果他便研究出了磨米的技术,还发明了石磨棒、石饼等。太昊人把收获来的谷物放在石磨盘上,手持石磨棒或是石饼反复磨碾,就把谷物的皮壳给去掉了,剩下的就是能吃的米粒了。他们用这些米粒做成粥、汤或者烤成饭,这就成了人类的新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