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膨胀的欲望侵犯财产犯罪

所谓物欲型犯罪,是指犯罪人为了满足其物质需求,使用非法手段侵犯他人财物或公共财物的犯罪行为。这是以犯罪动机来区分的一种犯罪类型,又被称为利欲型动机犯罪或者贪利型动机犯罪。犯罪客体则主要是财产关系,小到盗窃,大到贪污,包括抢劫、抢夺、诈骗、敲诈勒索、走私、受贿、制毒贩毒等在内的财产犯罪和经济犯罪都属于物欲型犯罪。

引子:物欲膨胀与犯罪

所谓物欲型犯罪,是指犯罪人为了满足其物质需求,使用非法手段侵犯他人财物或公共财物的犯罪行为。这是以犯罪动机来区分的一种犯罪类型,又被称为利欲型动机犯罪或者贪利型动机犯罪。犯罪客体则主要是财产关系,小到盗窃,大到贪污,包括抢劫、抢夺、诈骗、敲诈勒索、走私、受贿、制毒贩毒等在内的财产犯罪和经济犯罪都属于物欲型犯罪。可以说,物欲犯罪是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中当之无愧的犯罪“高地”,稳居犯罪数量的头把交椅。

物欲犯罪大多源自内心的贪婪和极差的自控力。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凭借薪水等合法收益,做到完全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愿意利用自己有限的合法收入,选择性地满足一部分需求,然后凭借自控力来抑制某些不合理、不理性的物质需求。概括而言,就是根据自己的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支出,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欲望来决定自己的支出。但也有一部分人无法控制自己的贪欲,一味地满足不合理需求,这就使得自己的合法收益显得捉襟见肘,从而产生邪念,走上犯罪的道路。

但丁在《神曲》中列举了人的七宗罪,分别是好色、暴食、贪婪、懒惰、愤怒、嫉妒以及傲慢。事实上,在人类的犯罪动机当中,贪婪才是最为活跃的一个,其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嫉妒、性欲、信仰等其他犯罪动机。当然,也存在个别物欲犯罪者因自身的合法收益无法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而不得已实施犯罪的行为,例如新闻报道中常见的“丈夫抢劫为妻子筹集医疗费用”之类的案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值得同情的。

但对于大多数物欲犯罪者来说,他们之所以犯罪并不是源于自身的基本需求,而是贪图享乐和奢靡的生活。一个家境贫寒的人非要让自己在物质生活上与那些富商巨贾们比肩,这在正常情况下显然是无法立刻实现的。积极的做法当然是通过不懈努力让自己也成为富有的人,消极的做法就是不愿意付出和不愿意辛苦努力,妄想不劳而获,从而一失足成千古恨。

造成物欲犯罪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不外乎主观与客观两种,上面所讲的贪婪就是主观因素当中最重要的一点。至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之类的客观因素就更多了。有些人可以住豪华别墅,开几百万的超级跑车;有些人却勉强维持自己的温饱,甚至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如果把社会总财富比作是均匀洒在大地上的雪花,那么个人财富就是一个个被滚起来的雪球。大雪球总是更容易变大,小雪球却总是兢兢战战,一方面小雪球变大的速度极为缓慢,另一方面小雪球又得小心翼翼避免被周围滚过的大雪球所吞并。而当大雪球和小雪球长期并行的时候,小雪球自然就会心生不满,大雪球也难免会自骄傲慢,仇富心理由此而来。

很多人会辩称自己不是仇富,而是仇为富不仁。但在人们的潜意识当中,“富”本身就代表着“不仁”。小雪球想要通过正常方式成长到大雪球的程度,显然比较困难,它需要更快地滚动,也需要有更广阔的雪地让自己不断成长壮大。而一旦这些正常的方法行不通或者奏效太缓慢时,它就可能会采取一些不被允许的方法,比如说吞并其他更小的雪球,又或者在大雪球的必经之路上放置一块石头,让它撞得四分五裂,好趁机壮大自己。他们一旦尝到了甜头,就会在犯罪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

人们的价值观当然会受到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如果一个人从小接受的价值观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那么即便内心的贪婪再活跃,也会被控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之内;而如果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想要就必须得到”,那么一旦欲望萌发,就会被无限地放大,直至不择手段地令其得到满足。可见,人生长的环境因素尤其重要,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目睹自己身边的人为了些许蝇头小利争吵不休,又没有人来给他灌输正确的价值观,那他就很可能会成长为一个贪婪的人、一个无法自控的人。

同时,社会中的普遍价值观也是影响因素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比如当今社会的女性穿超短裤、吊带背心上街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如果放在一百年前,那就是一种严重的不道德,甚至会触犯法律的事情。所以,如果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潮,那么身处其中的个人也很容易变得贪婪起来。可见,想要减少物欲型犯罪,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全面推进。

康拉德·兹德兹拉克:变装抢劫案

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警方预防和打击犯罪的手段也在不断升级,光是遍布大街小巷的监控摄像头就已经使得大部分“蟊贼”无所遁形。但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躲避几乎没有死角的摄像头,大部分罪犯在作案之前都会给自己变装。比如说穿更厚的衣服,让自己看起来比平时更加健壮;穿不容易引人注目的外套,把自己的头部和脸严实地遮蔽起来;甚至有些作案者会“着异装”,故意打扮成异性的样子来迷惑警方。这些常见的手段已经够让警方眼花缭乱的了,但之前发生在美国的一起抢劫案再次刷新了人们的观念。不能不令人感慨,犯罪分子们在绞尽脑汁躲避警方追捕的过程中,总是有着无穷的“创造力”。

2010年4月9日,美国俄亥俄州斯普林戴尔市上演了一场离奇的连环抢劫案。当天,斯普林戴尔警局的电话急促地响起,报警人称一名黑人男子刚刚抢劫了一家银行。警方接到报案之后立即赶往现场,但是劫匪已经逃之夭夭,没有留下任何踪迹。就在警方准备展开搜捕的时候,报警电话再次响起,称又有一家银行遭到了抢劫,犯人也是一名黑人男子……

短短的3个小时之内,一共有4家银行和1家药店共5处场所遭到抢劫。起初警方以为是团伙作案,但在仔细对比了5个案发地点的监控视频之后,警方很快得出了结论:案犯只有一个人,而且是一名身材高大的“非洲裔”。因为这名犯罪分子根本没有对自己的容貌做任何掩饰,所以警方很容易就掌握了其外貌特征——秃顶、没有胡子。虽然警方和FBI的档案库里并没有这个人的案底,但警方相信只要发布了通缉令,应该很容易得到公众的线报。

然而事情的发展大大出乎警方的预料,时间一天天过去,根本没有任何符合罪犯外貌特征的嫌疑人被举报。这个人似乎在抢劫的时候凭空出现,抢劫之后就消失于无形。案件的调查一时间陷入僵局。

4月21日,斯普林戴尔警局接到线报,有人在一家汽车旅店旁发现了一辆非常奇怪的“沃尔沃”汽车。该车的车厢内部溅满了一种红色液体,举报者认为那很可能是银行防盗专用的红色墨水。除此之外,车后部的座椅上还扔着一个银行现钞包装袋,那种袋子很好辨认。虽然没有接到任何有关“秃头黑人大盗”的线索,但警方判断这辆车很可能和4月9日的连环抢劫案有关。

经过调查,该车的车主是一名30岁的白人男子,名叫康拉德·兹德兹拉克,此时就住在这家汽车旅店。由于警方并没有接到丢失汽车的报案,所以尽管作案嫌疑人是一名“非洲裔”男子,但警方仍然有理由怀疑康拉德·兹德兹拉克和劫匪有着某种联系,甚至可能是专门接应对方的同谋。

为防止走漏风声,警方突击搜查了康拉德·兹德兹拉克的住所,破门而入后,将藏在卫生间里面的康拉德逮了个正着,同时在房间里找到了大量现金,与失窃赃款的数目完全一致,此时已经可以肯定康拉德和4月9号的抢劫案有关系了。然而随着搜查的不断深入,一些令警方吃惊的东西被找了出来——一副几乎能够以假乱真的黑人面具,还有一双仿真黑人手套。

在后来的审讯中,康拉德·兹德兹拉克向警方交代了实情。早在同年3月,康拉德·兹德兹拉克就犯下了第一起银行抢劫案,还曾因非法私藏武器被捕,但不久之后,他在缴纳了足够的保释金后就被释放出狱了。

出狱后的康拉德·兹德兹拉克一直在精心策划下一次作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当地的一家道具商店里发现了一款名为“演员”的“好莱坞级”仿真硅胶面具。该面具制作精良,仿真度极高,无论是质地还是纹理都和真人无二,虽然售价高达450英镑,但他也由此得到了新的作案“灵感”。为了与仿真面具配套,康拉德·兹德兹拉克又专门购买了一双硅胶黑人皮肤手套。由于这款面具可以直接覆盖到颈部,再加上逼真的手套,在抢劫中受到胁迫的出纳员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身边的“黑人大盗”其实是一个戴着面具的白人。

在4月9日当天,康拉德·兹德兹拉克就是戴着这副面具抢完一家银行后,跑到无人的地方摘下面具,再跑向下一个作案地点,如此完成连环作案,令警方在追捕时没能发现其丝毫踪迹。如果不是银行现金袋中的防盗墨水自动爆炸,再加上康拉德·兹德兹拉克因为大意而没能及时处理涉案车辆,那么这起连环抢劫案很可能就会成为一宗悬案。

无独有偶,白人可以变装成黑人作案,黑人同样也可以变装成白人为非作歹。

2013年7月30日,纽约警方透露了一起同样离奇的抢劫案,3名黑人易容成白人打劫了1家支票兑换公司。经过审讯,3名犯人交代,他们从2010年班艾·佛雷克的电影《窃盗城》中得到了这次犯案的灵感,电影中的劫匪戴上面具假扮警察,在犯罪现场泼漂白水,销毁DNA痕迹等情节给了他们莫大的启发。经过几个月的策划,他们确定了作案目标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同时认为化装成白人犯案更容易混淆警方的视线。一般来说,常人很难把作案的白种嫌疑人和黑人联系在一起。

他们的面具来自知名的特效公司——C FX(Composite Effects)。这家公司曾负责过《金钢狼:武士之战》的化妆特效,做出的面具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他们支付了2000美元,以拍摄音乐短片为由向该公司订购了3套白人面具。

2012年2月,3名案犯戴着面具,穿上事先准备好的警察制服,佩戴了警章,驾车抵达皇后区的一家支票兑换公司。他们尾随该公司的一名雇员莉罗蒂·拉南南进入公司后,又挟持了她。为了保证人质的安全,该公司的出纳不得已打开了一个保险柜和一个现金抽屉,在短短的3分钟内,3名歹徒搜掠了整整20万美金,驾车扬长而去。

当警方接到报案电话赶到现场时,根据目击人员的口供认为劫匪是3名冒充警察的白人男子,案件的调查同样因为找不到线索而陷入僵局。颇具戏剧性的一幕却在不久之后上演。因为警方丝毫没有怀疑过案犯可能是黑人,所以3名案犯开始得意忘形,不仅大肆挥霍抢来的现金,其中一个名叫拜耶的劫匪还发了一封感谢信给CFX(Composite Effects)公司,信中写道:“我非常满意贵公司的面具,其仿真程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接到感谢信的CFX(Composite Effects)公司职员起初也是一头雾水,因为他们实在难以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在购买面具几个月之后才给公司发这样的信件。联想到最近的3名白人男子假扮警察抢劫案之后,公司的负责人认为他们有必要把这封感谢信交给警方。2013年7月,纽约警方以这封感谢信为线索,成功抓捕了3名案犯,并对其提起了诉讼。

【犯罪心理分析】

事实上,类似于第一起案件的银行抢劫案的数量,在所有类型的抢劫案中所占的比重很低。就拿美国来说,银行抢劫案的数量仅占全部抢劫案件的2.4%;与之相对的是破案率却非常高,比如2001年美国抢劫案的破案率为25%,可银行抢劫案的破案率却高达60%。所以,很少有人会选择抢劫银行之类的金融机构,因为目标实在是太大了。而上面两起案件中的嫌疑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金融机构,大概是对自己的伪装过于自信的缘故。抛开风险因素不谈,抢劫金融机构的回报确实是最大的,如果只是闯入一家便利店、打劫一个行人或者其他小型商店,根本不可能会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现金放在那里让劫匪尽情地拿。

FBI暴力犯罪部门搜集的资料显示,银行抢劫案大多发生在星期五。因为一般来说,美国发薪水的日子就在星期五的上午,因此那一天银行里会准备大量的现金,案例中康拉德·兹德兹拉克所选的日子恰好就是星期五。还有一点,银行抢劫案的犯人以新手居多,一大帮训练有素的退役特种兵或雇佣兵,举着微冲抢银行的剧情只出现在小说或者美国大片当中。康拉德·兹德兹拉克显然就是一个新手,虽然他的伪装使其顺利逃脱了追捕,但从他处理车辆和装钱袋子的方法就可以看出,他在这方面毫无经验。他有过前科,从法律角度来说,也应该属于抢劫惯犯了。

FBI犯罪行为分析专家在研究案例时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些“资深”的抢劫犯甚至会总结出一整套成功抢劫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被抢劫者的控制。“你必须让他们害怕,但不是惊慌,因为一旦变成了惊慌,他们的行为就会不受控制。”这是一个没有被起诉的抢劫犯说过的话。因此,一部分抢劫犯甚至会享受这种控制别人的感觉,因此罪犯们之所以会选择抢劫还有一个潜在的诱因,那就是控制欲。

而对于那些惯犯来说,抢劫已经成了一种习惯,“看中了随手就抢”变成一种常态。在美国,抢劫犯们更愿意“黑吃黑”,他们会选择毒贩或者准备购买毒品的人,这些人身上往往带着大量现金,并且通常会因为自己本身就在做违法的事情而放弃报警。不过,直接抢劫毒贩的风险更大,这些人可能会带着枪支等武器并拼命地反抗,同时还可能会得罪其身后某个强大的犯罪集团。

罗伯特·麦克唐纳:陨落的政坛新星

贪污腐败大概是全世界所有政府都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一旦有贪腐案件出现就会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而一个不被信任的政府显然会遇到更多麻烦。也正基于此,对于FBI来说,贪腐案和危害国家安全类案件一样,始终是需要高度重视和优先解决的。

在美国政坛中,因贪污腐败而被判刑入狱的州长不在少数,其中就包括本节要讲到的弗吉尼亚州前州长罗伯特·麦克唐纳;于2002年因贪污锒铛入狱的路易安那州前州长埃德温·爱德华兹,其已在2013年刑满获释;还有2012年因卖官被判贪污罪获刑14年的伊利诺伊州前州长布拉哥维奇,时至今日,其仍在科罗拉多州的低戒备联邦修正机构中服刑。同时,美国政坛的贪腐案件多体现为同属公务员序列的“夫妻档腐败”,也可以称之为“家庭式腐败”。

美国弗吉尼亚州前州长罗伯特·麦克唐纳曾是美国政坛里的一颗新星。众所周知,2012年的美国总统竞选人是美国前总统贝克拉·奥巴马和米特·罗姆尼两个人。而罗伯特·麦克唐纳则一度被认为是米特·罗姆尼的竞选对手;甚至在奥巴马当选之后,其依旧被视为2016年总统竞选的热门候选人之一。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前途无量的政治明星,却在2015年因受贿罪被判处两年监禁,刑期虽然不长,可政治前途显然已经毁于一旦了。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称职的“父母官”,在其执政弗吉尼亚期间,曾让该州的失业率从7.4%降至5.2%,选民支持率也曾一度高达55%。

罗伯特·麦克唐纳受贿案东窗事发的过程颇具戏剧性。2012年3月,弗吉尼亚州州长官邸的首席厨师托德·施耐德被人举报贪污食材,随后被官邸开除。似乎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厨师托德·施耐德并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反而对开除他的州长罗伯特·麦克唐纳心生怨恨,于是向FBI举报了麦克唐纳的受贿行为。托德·施耐德告诉FBI,一个名叫琼尼·威廉姆斯的商人曾在2011年罗伯特·麦克唐纳女儿的婚礼上送给他1.5万美元,而这份礼金在当时并没有被公开。在托德·施耐德看来,罗伯特·麦克唐纳的行为已经涉嫌受贿。

收到举报后,FBI立即开始着手调查这位州长,还有他的妻子莫林·麦克唐纳以及托德·施耐德口中的商人琼尼·威廉姆斯。不仅如此,FBI还就麦克唐纳夫妇与琼尼·威廉姆斯之间是否存在权钱交易的问题,秘密约谈了罗伯特·麦克唐纳的助手。随后,罗伯特·麦克唐纳告诉FBI:自己和琼尼·威廉姆斯是好朋友,而作为一个州长,为一家优秀的公司提供方便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这样的解释看起来很合理,FBI似乎已经没有继续调查下去的理由。但美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很多政府部门都具有反腐职能,比如联邦调查局、法院、税务局甚至警察局等,一旦发现证据,这些部门都有权力上报和提起诉讼。因此,弗吉尼亚州警方也随即展开了协助调查,并向FBI提供了一家保健品制造公司的具体材料,该公司涉嫌与州长罗伯特·麦克唐纳有过多次金钱往来。正是这份材料让FBI探员们对罗伯特·麦克唐纳之前的解释产生了怀疑。

随着调查的持续深入,越来越多的线索被挖掘出来,这些都间接证明了罗伯特·麦克唐纳和琼尼·威廉姆斯的保健品制造公司确实存在着权钱交易。据调查,罗伯特·麦克唐尼及夫人曾经多次从琼尼·威廉姆斯手中收取过贿赂,包括12万美元的低息贷款、劳力士手表、豪华旅游以及名牌服装等。此后,闻风而至的媒体也不甘示弱,接连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两篇谴责州长罗伯特·麦克唐纳收受他人财物的报道。这一切都让罗伯特·麦克唐纳心惊肉跳。

早在1978年,美国国会就颁布了《政府伦理法》,规定公务人员在职务雇用中不得违背公众利益,对政府部门职员进行调查时,司法部门享有独立调查权。为保证对官员不当行为的调查不受任何因素影响,无论被调查对象的政治地位有多高,政府都不能进行干预。面对这样的状况,罗伯特·麦克唐纳自己也束手无策,只能眼看着丑事一项一项地浮出水面。其实,两人之间的权钱交易远比人们想象中的更多,其中包括大量金钱与奢侈品,涉案总额高达16.5万美元。

对于FBI来说,官员的受贿显然比商人的行贿更加无法容忍。为了搜集足够的证据给罗伯特·麦克唐纳定罪,检方和琼尼·威廉姆斯达成了一项协议:只要他愿意出庭指证,那么检方就会放弃对他个人的起诉。有着逐利本性的商人琼尼·威廉姆斯欣然同意了这项协议。

不愿坐以待毙的罗伯特·麦克唐纳试图联系检察官,并以“起诉在职州长前所未有”为借口妄图逃避对自己的起诉,但事情并不如他所愿。2014年1月,麦克唐纳的州长任期正式到期10天后,检方正式对其提起了诉讼。

案件的审理过程并不轻松,为了保证绝对公正,这起州长受贿案一共审理了5个星期,期间有包括琼尼·威廉姆斯本人在内的67位证人出庭作证。2014年9月4日,陪审团最终裁定琼尼·威廉姆斯在任弗吉尼亚州州长期间,利用职务之便非法获取超过16.5万美元的财产,共计11项罪名成立;他的夫人莫林·麦克唐纳则被判妨碍司法公正、欺诈等9项罪名成立。2015年1月6日,联邦法院判处罗伯特·麦克唐纳两年监禁,其妻莫林·麦克唐纳也随后获刑。

美国司法部刑事司助理检察长莱斯利·考德威尔的言论表达了美国司法部对于贪腐案件的态度:“州长被人们选出来为民众服务,但他的腐败行为背叛了民众。今天的判决传递一个这样的信息,即任何形式、任何政治层面的腐败,都不能被容忍。”

【犯罪心理分析】

通过这起罗伯特·麦克唐纳受贿案,我们也可以得到很多启示,并加以学习和借鉴。首先,在美国,任何民众都可以随时拨打FBI或其他司法部门设在各地的办公室电话,举报自己认为有贪污嫌疑的官员,而FBI在接到报案后必须做出详尽的调查报告;同时,美国的司法、税务机关等很多部门都有反腐职能,在履职的同时更容易发现官员贪腐的蛛丝马迹;最后,司法部的独立调查权在法律上保证了司法部门可以毫无顾虑地调查问题官员,以维护司法的公平与公正。

就职务犯罪来说,其动机和抢劫、盗窃、诈骗等类似,都是为了获取更多的金钱和财物。具体说来,大致可以将案犯区分为两类人:一类人为官履职本来就是为了发财,只关心敛财的多少;而另一类人则由为官顺便发个财,渐渐转化为主要是为了敛财。可想而知,这两类公职人员都不会有什么心思踏踏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只会像国家的蛀虫一样满足着自己越来越大的贪欲。说到引发职务犯罪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是信仰的缺失及生活的腐化。多数政府的宗旨都是服务于国民,且不论这个“国民”的范畴是最广大的劳动人民还是少部分人的“精英”阶层,至少宗旨的关键都在于“服务”二字。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演变,很多为官者都渐渐失掉了自己的信仰,使得他们的“服务”变得不再纯粹或者索性完全沦丧。既然定位于服务者,就代表其合法收入肯定不足以承受太过奢侈的消费,而一旦生活腐化堕落之后,为了维持自己巨大的开销,利用职权谋私也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案例中的麦克唐纳夫妇就是出于这种心理。庭审期间,辩护律师曾试图用州长夫妻感情不和,州长夫人莫林·麦克唐纳与琼尼·威廉姆斯有私情为由帮罗伯特·麦克唐纳脱罪。但事实上,麦克唐纳夫妇的感情一直很好,甚至曾在22周内有超过18次共同外出旅行的经历;再加上夫妇二人的奢侈需求,仅以州长先生自己的合法收入显然是不够的,于是,送上门来的琼尼·威廉姆斯正好成了州长夫妇的提款机。作为证据的一则手机语音信息也证明了这一点:某次,在州长夫妇将要出行时,罗伯特·麦克唐纳给琼尼·威廉姆斯发了一条语音信息:“准备20000美元。”对方不久之后就回应道:“已经准备妥当。”虽然贵为州长,但也不会有人愿意无偿为其提供资金挥霍,作为交换,自然就要利用自己的职权在某些方面为对方提供便利。

其次是不合理的欲望和错误的补偿心理。既然选择为国民服务,自然就不该有太多的不合理欲望。一般来说,公职人员的工资都会高于平均收入水平,但与富商巨贾们相比,肯定是相差甚远。一些公职人员在掌握权力之后就会渐渐产生心理变化:虽然常被人们称呼为“父母官”,但他们只是享受了其中的权力,反而忽视了本应着重强调的义务,欣欣然把自己当成了“上层阶级”甚至是“特权阶级”。一旦滋生了这种心理,公职人员就会生出更多不合理的欲望,比如在消费上试图向富商巨贾们看齐,合法的收入不够,那就用非法的手段来获取。他们甚至会给自己找一些歪理作支撑: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获取一些好处也是应该的。本案中,罗伯特·麦克唐纳州长的工作能力似乎毋庸置疑,在他的治理下,吉弗尼亚州的失业率降低了好几个百分点,高达55%的选民支持率也令他坚信自己已经做了足够多的贡献。

再次,不同地区的腐败还会存在一些特有的心理因素。比如在某些腐败成风的地区,大家似乎都在贪污,不过是数额大小的差别,那么“我”为什么不贪污呢?这种“随大流”的想法也是造成腐败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被渲染成“我不贪污就会受到排挤”的歪理邪说。要知道,是否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做出触犯法律的行为,从根源上讲并不是被他人强迫或形势所逼的,主要原因始终在于自己的内心。

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犯罪,公职人员贪腐案件是一种危害极大且较难查办的犯罪,其影响往往极为深远。贪腐案件频频发生就会影响到一个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日积月累下来甚至可能产生极为可怕的负面作用。毕竟想要取得信任很不容易,而失掉信任却只需要短短的一瞬间。在我国,部分头脑冲动而不懂得思考的人也变得越发偏激起来,甚至会因为排斥贪污腐败而到处传播污蔑和谩骂政府权力机构的畸形思想。在诸多新闻报道中,一旦在警方的行动中有犯罪嫌疑人出现任何意外,责任就会被无端地推向执掌权力的公职人员一方。更有甚者,就连近年来大快人心的反腐行动都被少数人别有用心地加以“解释”和歪曲。由此可见,廉洁重于山,公职人员的职务犯罪带来的后果无疑是极为严重的。

维克托·拉斯提格:卖掉埃菲尔铁塔

前段时间,警方破获了一起特大电信诈骗案,某部门工作人员在诈骗团伙的几通电话之后,头脑一热竟然被骗走了上亿元的资金。网络剧中曾经有这样一句台词:“以前是骗子太多傻子太少,现在是傻子太多骗子反而不够用了。”当此时,我们不禁想问一句:真的是我们变傻了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上当受骗呢?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骗子的骗术也越来越高明了。那么,骗术高明的骗子长得什么样呢?他们不仅没有在脸上写着“我是骗子”四个大字,而且还绅士范儿十足,举手投足间体现出良好的修养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虽然我们大部分人都无缘亲见,但从莱昂纳多主演的电影《猫鼠游戏》及《华尔街之狼》中就可见一斑。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个真实存在的高明骗子的案例。

维克托·拉斯提格于1890年出生在奥地利,这是在他被捕之后自己亲口供述的。但事实上经过人们后来的考证,根本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他确实出生在那里,而且从一个被称作“骗术之王”的人口中说出来的话,可信度几乎就等于零了。根据相关调查,拉斯提格先后使用了超过47个假名字,并且伪造了几十本甚至更多的假护照,甚至到最后就连拉斯提格这个名字到底是真是假也没有人敢肯定。

据说,拉斯提格从小就混迹于街头,假装过乞丐,也当过扒手,甚至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开始充当皮条客。对于坑蒙拐骗的骗子们来说,扑克牌是绝对的必修课,拉斯提格也不例外。他曾经非常得意地自夸道:“除了开口说话,我可以让纸牌做任何我想让它们做的事情。”

提到庞氏骗局,虽然很多人并不知道那具体是指什么,但至少会听着耳熟,知道这是某种会骗走自己口袋里的钱的东西。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开始蓬勃发展,对于很多人来说,日进斗金并不是什么难以想象的事。大部分人在突然变得有钱之后都会暴露一些通病,或者是不把钱当回事儿,又或者因为日益丰满的腰包而变得自大起来,觉得整个世界只有自己最聪明。这种行为在骗子们看来,简直就像挂着“人傻钱多,速速前来”的牌子招摇过市。因此,包括庞氏骗局的鼻祖查尔斯·庞兹在内的很多诈骗犯们,都不约而同地把这一时期的美国选为自己“大展身手”的舞台,维克托·拉斯提格正是其中的一员。

因为年轻时的好勇斗狠,拉斯提格的左颧骨处留下了一道长达10厘米的刀疤,于是,美国不少大城市的警察局都开始留意一个绰号为“刀疤”的男人。原本横在脸上的刀疤会让人的面相变得凶恶起来,但在年轻姑娘们的眼中,拉斯提格始终是一个温柔而又多金的绅士,他对女性极为尊重。于是,1919年11月,一位来自堪萨斯州的美丽姑娘罗伯塔·诺蕾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做了维克托·拉斯提格的新娘。

维克托·拉斯提格在美国时最主要的行骗手段是出售一种叫“罗马尼亚钱柜”的东西,而他的主要行骗对象则是往来于欧洲和美国之间的豪华游轮上的乘客。拉斯提格会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一个非常有钱的人,然后寻找各种机会与游轮上的商人们闲聊,一旦确定目标,就会慢慢地把话题转移到他的财富上来。没有人会不好奇一个年轻的富豪有着什么样的赚钱秘诀,所以,那些商人们一般都会费尽心思来探听拉斯提格的底细。在表演得差不多之后,他就会假装极不情愿地向商人们透露,自己有一个可以复制钞票的“罗马尼亚钱柜”。被吊起胃口的商人们自然不肯就此罢休,于是拉斯提格总会在最后假装不好意思驳商人们的面子而同意私下展示给他们看。

所谓的“罗马尼亚钱柜”,外形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制作非常精良的红木行李箱,里面有一台看起来非常复杂的机器。拉斯提格将一张100美元的纸币放进去,几个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另一张看起来非常“真”的100美元纸币。事实上,另一张纸币也是预先放好的真钱。商人们对拉斯提格的话深信不疑。

事情的发展完全按照拉斯提格的设想在进行着,不久之后,就会有人询问如何才能得到这么一台神奇的机器。于是,他又开始装作极不情愿的样子,只有这样才会让人深信不疑。最后,拉斯提格会“艰难”地决定卖掉这个可以“生钱”的宝箱,然后根据自己的猜测提出一个商人们能够承受的价格。当商人们做着发财梦的时候,拉斯提格早已带着钱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些被骗的人当中有富商,有赌徒,有黑帮成员,甚至还有一位州长和一个郡税务官。该税务官用来购买机器的钱全都是自己所掌管的税款,在发现被骗之后,他曾经千里跋涉找到了拉斯提格,却被拉斯提格指责是因为自己不会操作而导致机器失灵的。奇葩的是,这名税务官竟然接受了这样的解释,在得到一部分赔偿金之后欣然离开了。

1925年5月,为了寻找新的行骗机会,拉斯提格来到巴黎。他在报纸上读到一篇关于埃菲尔铁塔的报道,上面写着因为铁塔容易生锈,所以需要高额的维护和修缮费用,这使得一部分人开始质疑其存在的意义。自1889年巴黎世博会建成直到现在,埃菲尔铁塔已经大大超过了预期的使用年限,所以开始有人觉得应该拆掉这座每年需要不菲开销的“铁架子”。

基于这篇大多数巴黎人都会看到的报道,拉斯提格的新计划逐渐成型了。他先是以政府官员的名义召集了巴黎最大的几个废铁收购商,信誓旦旦地说:“因为巨额的维护费用和其他一些不便透露的政治原因,政府打算把埃菲尔铁塔拆掉。”政府当然不会自己动手去拆塔,而是会以招标的形式把铁塔卖出去。给出此次会议的议题之后,拉斯提格又暗示众人,自己将是这次政府行为的最终决定者。于是,商人们的预付款和为了成功中标而付出的一部分贿赂金就这样进入了拉斯提格的口袋。拉斯提格脚底抹油,赶在商人们发现被骗并且报警之前再次逃之夭夭了。

维克托·拉斯提格在欧洲和美国肆意行骗的所作所为,终于还是引起了美国司法部的注意。1928年,拉斯提格在一个美国商人那里以洽谈商业项目的名义骗走数万美元之后,美国司法部终于派出特工调查有关拉斯提格的事情,这些特工就来自FBI的前身BOI。1930年,拉斯提格开始制造假钞,殊不知这一行动很快就落入了调查局特工们的视线。

为了使自己制造的假钞更加逼真,拉斯提格找来一位名叫汤姆·肖恩的化学家一起合作。肖恩负责造假,而拉斯提格自己则经营起一套非常精细的洗钱系统。他们并不会直接进行交易,而是通过毫不知情的邮递员进行运送。就这样,数百万美元假币流入市场,一部分美国民众甚至已经因为巨额的假钞而对美元的信心产生了动摇。而“拉斯提格币”正是官方给予这种假钞的统一称呼。

不久之后,紧盯着拉斯提格的调查局探员逮捕了一个郡治安官,有很大一部分假钞就是从他这里流出的,但他自己却毫不知情。直到面临司法部的指控时,这位治安官才反应过来自己被骗了。于是,他向调查局提供了自己所知道的关于拉斯提格的一切信息,包括他的外貌和部分伪装等。

尽管如此,抓捕拉斯提格的行动进行得并不顺利。因为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一旅行箱的变装用品,以保证自己可以随时随地变成神父、侍者或者酒店服务生的样子。在任何场合,他都可以迅速变装然后溜之大吉。

完美的伪装手段终于有了破绽。1935年,拉斯提格的女友发现他和朋友的情妇有染,于是,这个妒火中烧的女人一怒之下把电话打到警局,泄露了拉斯提格当时的行踪。5月10日,拉斯提格在走过纽约的一处街角时被突然出现的特工逮捕。

然而,不久之后,更加滑稽的事情发生了:同年9月1日,拉斯提格竟然从号称“铜墙铁壁”的曼哈顿联邦拘留中心里成功越狱。越狱的手段则非常简单:他把床单当成绳索,然后从窗户里荡了出去,一边下滑一边装模作样地擦着玻璃。当时有很多人目睹了他逃走的全过程,却没有一个人反应过来那是有人在越狱,人们都把他当成了清洁工。

可是,再次逃走的拉斯提格并没能像以前一样继续潇洒地行骗,然后轻松地躲过追捕。同年9月28日晚,成功越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拉斯提格再次被FBI的调查员和匹兹堡特勤处的一名特工找到。经历了一场激烈的飙车之后,发现逃脱无望的拉斯提格只好故作潇洒地停下车子,表示自己不想再跑了。

随后,匹兹堡州法院判处拉斯提格20年监禁,关押地点则位于旧金山的阿尔卡特拉兹岛。这是一个重刑犯的关押地点,基本上没有人能够从这里越狱。昔日潇洒无比的诈骗犯拉斯提格此时早已是穷途末路,为了显示自己依旧潇洒,依旧蔑视法律,他开始胡乱地认领罪行,很多无人承认的罪名都被他揽在了自己的名下。此时,他也只能以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来继续炫耀自己了。

在第一次越狱之后,拉斯提格曾经留下过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悲惨世界》中的一段话:“对一介囚犯而言,只有给他信心,他才可能改过自新。法律不是出自上帝之手,凡人的罪可以得到救赎。”或许在某一刻,拉斯提格也曾有悔过之意,但依照他的秉性,这多半是在试图引起法律的同情。在宗教中,一个罪人是可以得到救赎的;但在法律面前,拉斯提格必须为自己的罪行受到惩罚。

服刑之后的拉斯提格并没有放弃逃跑,他一直试图使用各种手段来骗取狱警的信任。从入狱一直到1946年,在拉斯提格总共提出1192次就医申请,并且收到超过500个处方,可身体状况依然不见起色之后,他终于被同意转送到密苏里州斯普林菲尔德的一家医院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看守人员一直寸步不离,谁料不久之后,拉斯提格却因肺炎并发症不治身亡。

拉斯提格此前的谎言给看守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据说即便是在他咽气之后,一直被“狼来了”的游戏弄得神经兮兮的看守人员们依旧认为他可能是在演戏,不敢有丝毫松懈。他们始终坚信外出就医只是拉斯提格的逃跑计划之一。可是,经过法医鉴定,这一次拉斯提格没有骗人——他真的死了,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高明骗子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犯罪心理分析】

好色、暴食、贪婪、懒惰、愤怒、嫉妒以及傲慢,这是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但丁在史诗《神曲》中为世人罗列的七宗罪,这七宗原罪涵盖了人的种种恶行。本案中的高明骗子维克托·拉斯提格就是如此,甚至还因为屡次轻易地得手而被众人称为“骗术之王”。事实上,在拉斯提格颇具传奇色彩的高明骗术背后,隐藏着的恰恰是其内心丑恶无比的贪婪,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他将罪恶的黑手伸向了别人的私有财产。

据统计,在诸多犯罪动机当中,贪婪正是其中最活跃的一种,是当之无愧的犯罪“高地”,由其引发的犯罪数量远远高于嫉妒、性欲、信仰等其他犯罪诱因。作为一个“绅士范儿十足”的年轻人,拉斯提格又何尝真的想要一直依靠坑蒙拐骗度日,但长久以来无法满足的物质需求,内心深处不断膨胀的贪婪,都令其难以自控,从而萌生邪念,最终走上一条不归路。

说到底,凭借一己之力就能完全满足自己的物欲,过上自己向往生活的人并不多,那为什么大部分人都能安于现状,愿意利用自己有限的合法收入,来有选择地满足一部分需求呢?首先关乎一个词——“自控力”,能够凭借自控力来抑制某些不合理、不理性的物质需求的人,就能安心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而一味地满足自己的不合理需求,根据内心的欲望来决定支出的人,就有可能像拉斯提格一样走上犯罪道路。

其次,一个家境贫寒的人非要让自己比肩富商巨贾,这时积极的做法当然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百般努力令自己跻身富人的行列;而消极的做法就是不愿付出辛苦,妄想不劳而获。究其根源,就在于人类的另一种劣根性——“懒惰”。

最后,人们之所以会在犯罪后百般掩饰,正是因为他们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只要隐藏得好,就不会东窗事发,就不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正如本案中的拉斯提格一样,他先后使用了超过47个假名字,伪造了几十本甚至更多假护照,甚至就连拉斯提格这个名字到底是真是假也没有人敢肯定。但纸包不住火,再完美的伪装手段也会出现破绽,“骗术之王”尚且这样仓皇落马,普通行骗者们的下场又会怎样,我们自然心知肚明。

诈骗犯们之所以会走上这条路,确实存在一些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之类的客观原因,但总的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们的价值观、金钱观等一系列内因。提到三观的问题,当然也会受到经济、文化、教育和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但人从小生长的环境因素可以说尤为重要,社会中的普遍价值观更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试想,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教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种自我克制、自我管理的思想已经深深地入脑入心,那么任凭内心的贪念再活跃,也依然会被控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之内;而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教育“想要就必须得到”,那么一旦欲望萌发,就会被无限放大,直至不择手段地让自己得到满足。

可见,良好的教育会令人们成长得根红苗壮,自觉地向善向好,规避犯罪。同时,如果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潮,那么身处其中的个人也很容易变得贪婪起来。可见,遏制犯罪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