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号入座”是一句常说的话,一看就明白。
什么会场,什么剧场,里面的座位都分排标号。你一券在手,入门查号;查准了,安然坐下,天下大定。
我现在想讲的却不是这样的“对号入座”,而是它的引申意义。人们嘴里常说的“对号入座”,几乎全部是引申意义。
我把这句话的引申意义分为两类:一是积极的,二是消极的。积极的起积极作用,消极的起消极作用,下文自明。
在文坛或学坛上,有人写文章表扬或批评某一种现象,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你不妨对号入座一下:找一找和自己的情况近似的地方,以之为借鉴,照一下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大有好处的。
这就是我所说的积极的引申意义。
与此相反的是消极的引申意义。这种例子,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不胜枚举。远的不必说了,只说清代。清代的几个皇帝,特别是那一位主持纂修《四库全书》的乾隆,因为自己是“胡”,是“虏”,特别怕见这样的字眼儿。于是就学习阿Q(应该说是阿Q学习乾隆),尽量把这样的字眼儿从书中除掉,给后人留下了万劫难复的笑柄。
但是,谁又能想到,到了空前残暴、野蛮的所谓“文化大革命”,竟以一出“海瑞罢官”开端。这是消极的“对号入座”的例子。十年浩劫中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也多使用这种方法,流毒之剧,亘古未有。
我可万没有想到,这种消极的“对号入座”到了今天,仍时有表现。听说,有的教科书不敢选入岳飞的“满江红”,因为里面有“胡”“虏”等字样,这些字样刺痛了我们一些同胞的神经。他们主张,中国历史上的对外战争都是内战,当年汉族的敌对者今天都已成了我们的同胞。这话有一部分道理,但是经不起推敲。民族融合,举世皆然。中国从先秦经过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北方侵入者,当年确系敌国。我们不能把古代史现代化。今天他们已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已融入。根据他们的说法,中国历史上只有内战牺牲者,而没有爱国者,著名的岳飞、文天祥都不是爱国者,西湖的岳庙以及普天下的文丞相祠似乎都无存在的必要了。这种想法,这种“对号入座”,是有害的,不利于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劝君切莫这样“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