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说品味》一文,末段云:
……现代人身在城中,心在城中,殊难培养层次
太高深的文化品味;但是,培养求知的兴趣,多少可以
摆脱心中的围城。知识可旧可新,可中可西,可真迹,
可复制,不必保持,也不一定都能化成力量,却大半可
以增添生活情趣,减轻典章制度消磨出来的精神溃
疡。
"精神溃疡"是疲倦、困顿、无奈消磨出来的。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注重专业知识,专业人员在市场上的身价虽然比过去要高,可惜知识越到尖端,精神天地越发狭窄,身心都困在专业的围城里,人业愈专,去趣愈远,终致忘人忘我,生意消散,连人味都稀淡了,遑言自己专业里的"发明"!这是"专业"跟"学问"分家的悲剧。
"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琼崖主人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进露。故其落笔晶明洞澈,如观火观水也。"郑板桥到底是明白人,一语道破一"问"字要义。
往浅处看,学问的问,正是猎涉本行以外的知识,多学本行以外的道理。写童话著名的格林兄弟原是语言学家,编德文字典有独到的功力,借说文解字展现全盘德国文化变迁史,对民俗学的兴趣又浓,业余问道于市井乡野之辈,写出无数迷人的童话。据说,其中有三十七篇童话的故事是一位卖蔬菜的妇人说给他们听的。剑桥名哲学家维根斯坦一生沉迷美国侦探小说,二次大战期间,他的门生诺曼·马尔柯姆按月给他邮寄侦探杂志供他消遣,他回信说:"这些杂志有丰富的精神维他命和养料","我的学问其实是这样来的","要是美国不能给我们供应侦探杂志,我们就不能给他们供应哲学,美国最后会变成大输家。懂吗?"维根斯坦当然也读国际著名的哲学期刊《思想》,可是他总觉得"思想""阳衰不举",而侦探杂志则"精力充沛"。他的著作"落笔品明洞澈",断非偶然!
有专业而无学问,"比如有围城而无城门,进出两难,也看不到城外是火还是水,围城里的安危祸福就更费思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