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府试2

鹤季荀其实不太明白为什么能吵成这样,读书人的涵养修养都吞到狗肚子里去了么。

而且事情明明很好解决。

他们三个已经站在这里很久了,也没吵出个结果。

如果不是纳兰和杜望山一直插科打诨的逗趣,他们的耐性也要受不了爆发。

本来不想多管闲事,但为了能尽早到自己房间,还是管一下吧。

鹤季荀迈开腿,毅然决然的朝漩涡中心走去。

纳兰和杜望山瞬间站直身体,视线紧盯着鹤季荀,见他朝吵架的人群中心越走越近,顿觉不太妙。

荀弟不会也要加入战局吧?生怕他被波及发生什么意外,两人立马跟上去。

鹤季荀走过去后,先是拉住被挡住上楼的那个读书人,读书人心情烦躁,正要甩手,在看见鹤季荀后又收回了力道。

鹤季荀的个头还没他肩膀高,意识到这点,要上楼的读书人被鹤季荀好言劝说后便退到一边。

紧接着他接过店小二的托盘,在店小二投来看救世主的感激目光时,挥挥手让店小二去取暴躁长衫要的热水。

暴躁长衫听闻热水正被送来,顿时缓和脸色,在鹤季荀把托盘递给身后的客人时,还侧身让了让。

随后鹤季荀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走到正在打算盘的掌柜面前。

“在下冒昧,但心中还是有一言不吐不快。”

掌柜一愣,停下打算盘珠子的动作,浮肿的眼泡呆滞的瞪着他。

“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明知即将到来的风险而毫无作为,那就离溃烂不远了。”

“偌大的客栈挤满应试的学子,却只有两个伙计在忙碌,实属荒唐。若是造成什么疏漏,在下不敢想贵客栈首当其冲该如何自处。”

他这番话一出,在场的人都愣住了,仿佛刚被点醒的石像。

掌柜呆滞好半晌,才琢磨过来他的意思,反应过来后立马道:“是是,小官人这话吐的好吐的好,是我疏忽了,这就去寻些帮手来!”

然后浑身一激灵,从呆头鹅化身被撵的狗,醋溜滑出门去。

身后不远处。

杜望山一脸敬佩的神情:“荀弟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仅在嘈乱中瞬间抓住问题源头,说的话还如此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鹤季荀那番话站在全体学子的立场出发,客栈掌柜若是不怕触发众怒,大可以置之不理。

但他怕,他不仅怕此时激怒所有学子,他还怕这批学子里考出个什么有大功名的人物,将来秋后算账,才答应得这么快表现得这么顺从。

纳兰若庭同样目露欣赏之色,转瞬间又想到另外一层。

“荀弟此举的确令人称赞,只是这眼里容不得沙子,见不义之事直接挺身而出的性子将来若是真进入官场……”

杜望山不满的撇嘴:“你就死守‘明哲保身’那套,不愧是纳兰家的。”

他看荀弟就很有分寸,肯定是权衡利弊后才站出来的。

总之无论如何事情解决了,他们得以畅通无阻的上楼。

杜望山揽着鹤季荀的肩膀走到房间门口,交谈几句后便各自进门休息。

第二天天还没亮,三个人十分巧合的不约而同推开门,望见彼此时齐齐一愣,又齐齐会心一笑。

经过县试四场的磨练,再进考场就熟门熟路了。

府衙考场布局和县衙里没什么太大不同,只是规模较之大些。

他们三人是前后脚同一批进的,经过一系列流程来到考棚,便按各自卷子上的填号找座位。

可能是因为纳兰和杜望山都来自同一个地方,他们两的座位被安排在一个头一个尾。

纳兰刚好和鹤季荀同一排,但间隔着几个座位,碍于衙役的视线十分威严,他们两便只是简单对彼此点点头。

府试第一场考贴经和墨义。

贴经题目多出自《礼记》和《周易》,比如这一道:善待问者_____

鹤季荀略微思索,便在纸上答写: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一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这道题选自礼记礼学,意思是: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敲击钟声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待钟声响起后,让它的声音响完。

还有一道是:吉。原筮________

出自《周易》,后面应作答: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意思是:吉利。三人同时再占问,占问长久吉凶,没有灾祸。不愿服从的邦国来了,迟迟不来的诸侯要受罚。[7]

墨义题则还是《论语》占比重,其中一道是“而耻恶衣恶食者”。

完整原文语句是: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意思是: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鹤季荀答写时以“缺乏求道求仁”作为切入点,又用正反两面例证其重要性。

一整场答完下来,十分从顺如流,对他来说,贴经和墨义就是送分题。

第二场的经义和诗赋,则要调动他全部精神才能答稳。

经义和策问都是议论文,区别在于经义更多围绕书义理展开议论,而策问则围绕政策实事展开议论。

虽然他还没怎么接触策问,但平心而论,鹤季荀觉得他应该更擅长答写策问一类的题目。

围绕经义展开议论实在太枯燥,而且容易老调重弹,但比起策问,经义的风险小。

经义怎么答都超不出那条线,策问作答的好坏却极容易受主考官主观影响,如果刚好迎合到主考官的喜好自然是,但若是一个不小心惹到主考官厌恶,那就只能落得一个名落孙山的结果。

周举人前一次下场未中就是因为文风过于朴实,让爱好辞藻优美的主考官黜落。

不过到也不能说更擅长策问,而是他对策问更感兴趣。

经义题答完让他觉得自己老了十岁,内心十分沧桑疲惫。

最后几道题是诗赋,其中两道题目分别是:终南望余雪、湘灵鼓瑟。

规定格式是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

“终南望余雪”他前面先描述了一番终南山的雪景,后面则升华到远大的志向,典型的借景抒情诗。

在现代高考,他做古诗鉴赏题时,作答第一句话往往就是“这首诗以景衬哀情……”。

#论老高考人的意识。

最后一道诗题“湘灵鼓瑟”摘自《楚辞·远游》里“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的诗

句。

其中包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

鹤季荀紧扣题目,开头两句就概括题旨,点出曾听说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并暗用《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描写女神翩然而降湘水之滨。

接下来则着意渲染瑟声的感染力。

然后用情景结合的手法叙述“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

最后两句依然是升华点睛。

第三场考杂文,也就是公文写作。出题比较多的是诉状,官场上其他往来的公文题目一般要到院试才会出现。

民间要找人写诉状一般找的都是秀才,因为他们都是经过科举验证过的实力,不仅擅长写,见县令也不用下跪。

诉状的格式,一般在开头写明某某人士,具体写就是:

“某乡某村,耆长某人,耆分第几等人户。姓某,现住处。至县衙几里(如系官户即云系某人官户)。所论人系某乡村居住,至县衙几里。”

然后写明年月,身体有无疾病。

接着才叙述写诉状的目的,为的什么事。具体写就是“今为某事。伏乞县司施行,谨状。”

前面的题目都是这样的诉状,考查的就是你对案件的用词是否准确,案情陈述是否客官观,不能因为某个案件太过让你激愤,使得诉状陈述带上太多主观色彩影响县令的判断。

最后一道倒是不同,经过现代无数次考试的鹤季荀立马意识到,这是和别人拉开名次的关键题目。

这是一道申文题目。

申文就是向上属官员汇报公事的一种行文。

这道题出现在府试属实有点超纲了,也不知道这届主考的知府是出于什么样的恶趣味才把它放到童生试里。

幸运的是,他之前没下场的一年,到处去各个县镇搜刮书籍,正巧看过一本官员的手札。里面就有记录他曾经写过的一篇申文,他当时半是好奇半是觉得以后会派上用场的心情,将它背了下来。

在考试中遇到这样的意外之喜别提多兴奋了,就好像是老天爷给他过去努力的奖赏。

三场考试,一天一场,早上进去晚上出来。一整天下来,鹤季荀三人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囫囵吃完热汤面,回屋倒头便睡。

第三天考完后更是直接睡到第二天下午。

府试结果要五日后才会出来,有的学子会在府城游玩五天等结果出来后才离开,鹤季荀三人则商量决定在府城游玩一日便回去。

发案结果其实最后还是会送到各个县里,只不过要晚上一两天。

鹤季荀三个有志一同的认为:考都考完了,结果就在那,何必苦熬死守。

而且经过一日游玩后,他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府城不过就是比县大点的城镇,真没几个打发时间的好去处。

不过花街倒是比县镇热闹。

鹤季荀一开始并未想到这个地方,还是最后一日观赏月亮时,见到平日里那些酸儒书生在后巷放浪形骸的模样,以及他们口中醉酒兴奋发出的吆喝声才知道这件事。

府城花街的烂漫繁华胜过千千万万的乡野山花。

这话是那群不正经的酸儒书生说的。

作者有话要说:终于赶在九点码完……

文中[7]以及其他文言文都是选自网络搜索到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