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侠客行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群雄争霸,连年征战,在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斗争十分激烈。公元前394年,齐国向鲁国发起进攻,夺取了鲁国最地(今山东曲阜南)。危难之际,韩国出兵营救鲁国,两国联兵打退了齐军,韩国与齐国遂成死敌。
当时韩国国君为韩烈侯韩取,执政相国则是他的亲叔叔韩傀(字侠累)。韩国大夫严遂(字仲子)与韩傀争权失败,不得不出走,逃亡到韩国死敌齐国。然而严遂念念不忘向韩傀报仇,有人向他推荐了一个齐国市井屠夫聂政,说此人能助他一臂之力。严遂慕名寻去,结果发现聂政虽是屠夫,却是个面貌俊美的青年,一时很是怀疑,这样一个罕见的美男子如何帮他报仇?
仔细打探下,才知道这聂政确实不是普通人,是个武艺高强的剑客,因在家乡魏国轵地(今河南济原东南)杀人暴露行迹,不得不携带母亲、姐姐避难隐居到齐国,以屠宰谋生。严遂备下黄金百镒(yì,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上门拜访,却被聂政婉言谢绝。严遂并不气馁,数次登门,准备精致的酒馔献给聂政母亲致礼。聂政仁孝,见母亲赞赏严遂礼数周全,便默许严遂来往于己家。严遂从来不提要求,聂政也没有主动发问,但他心中感动严遂以公卿身份礼贤下士,视对方为知己,他也知道对方必有所求,只是老母在堂,他不能以身许友。
过了一阵子,严遂见聂政始终不卑不亢地与自己保持距离,知道事情难成,只得离开了齐国,回去自己的家乡卫国。严遂走后不久,聂母去世,聂政为母亲守孝三年,又将姐姐聂荌出嫁,这才来到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找到严遂,问他仇家姓名,表示愿以死效命。严遂早已忘了三年前的事,面对寻上门来的聂政,目瞪口呆,直到此刻,他才相信他遇到一生中最值得信赖的人。
严遂将与韩傀的仇怨原原本本告诉了聂政,说:“韩侠累位居相国,身边甲士如云,你一人难近其身,我会多派车骑壮士从旁协助。”聂政却一口推辞,只说:“相国至贵,出入兵卫,众盛无比,当以奇取,不可力敌。仲子只需给我一柄锋利匕首。”严遂就取了一柄匕首给他,聂政说:“我这就告辞了,以后再也不会与仲子相见,仲子也不要派人打听我的事。”
聂政来到韩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传说为禹之都),悄然进城,正好遇到韩傀下朝,高车驷马,前呼后拥,威风无比。聂政尾随到相府,只见从大门到台阶遍布执戈甲士,防范森严。韩傀重席凭案,坐府决事。聂政上前说:“有急事告相国。”不等甲士反应过来,直冲入府,闯到堂上。直到聂政抽出匕首,韩傀才一惊而起,然而匕首已以白虹贯日之势追了上来,一刀穿胸而过,顷刻丧命。
堂上大乱,直呼“有贼”,甲士关上大门,一齐来围捕聂政。聂政杀死数人,见敌人越来越多,难以逃脱,回手举起匕首削毁自己那英俊的面容,挖出双眼,划开腹部,最后再自刺喉咙而死。
刺客虽然自杀,可他自毁相貌,难以查出身份,也无从追查幕后主使。韩烈侯遂命暴尸于闹市中,悬千金之赏,买人告发刺客姓名来历,但始终无人认出聂政来。
聂政姐姐聂荌听说后,痛哭道:“这个人一定是我弟弟。”素帛裹头来到韩国,果见聂政横尸在闹市上,当即上前抚尸痛哭。市吏忙上前问她是否认识刺客,聂荌说:“他是我弟弟聂政,怕连累我才自毁面容,但我又怎么能怕被牵连而任凭他的英名埋没呢?”说完就在旁边的井亭石柱上撞死。
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聂政的行为决不是简单的义气用事,而是用来报答知遇之恩、成就自己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典型的“士”的行为。中唐诗人鲍溶有《壮士行》一诗:
西方太白高,壮士羞病死。
心知报恩处,对酒歌易水。
砂鸿嗥天末,横剑别妻子。
苏武执节归,班超束书起。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千百年来,聂政姐弟的果断、刚毅、勇敢、无畏感动了无数人。魏晋名士嵇康被杀前所弹奏的民间琴曲《广陵散》,正是描写聂政舍命相报知己之恩、刺死韩相、为免亲人受连累不惜毁容一死的侠义故事。至今河南禹州西北仍有纪念聂政的“聂政台”。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游侠和刺客最为活跃的时期。聂政之前四十年,晋国有侠士豫让为主人复仇,不惜用漆涂身,吞炭变哑,连自己的妻子当面也认不出来,备尝艰辛后,最终还是失败被杀,但不屈不挠的复仇过程却成就了他大义人格。《史记》称豫让死日,赵国志士“皆为涕泣”,《吕氏春秋》也称“豫让,国士也”。唐人胡曾有《豫让桥》诗云:
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时国士心?
既仰慕豫让重义轻生,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又感叹后人只重武不重侠,侠义精神已经淡化。
聂政之后,又有荆轲。荆轲,战国时期卫国涿县(今河北涿州)人,祖先是齐国人,卫人称其为庆卿。其人喜好读书击剑,曾游说卫元君,未被信用,又游历榆次、邯郸,最后来到燕国,与狗屠及高渐离等人关系亲密。高渐离是天下闻名的乐师,擅长击筑(似琴的弦乐器),几人常常结伴在市井饮酒,酒酣时则由高渐离击筑,荆轲和乐而歌,又哭又笑,旁若无人。
当时已是战国晚期,秦国一枝独秀取代了七国争雄的局面,秦王嬴政有意“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逐渐蚕食诸侯国土,先后派兵灭掉韩国以及六国中最为强大的赵国。灭赵过程中,秦国大军兵临燕国边境,六国中燕国最弱,燕王喜惶惶不可终日,无计可施。燕太子丹幼年曾与嬴政同在赵国为人质,结下深厚的友谊。然而嬴政当上秦王后,不但不愿意提起赵国往事,还逼迫燕王喜将太子丹送到咸阳(秦国国都,今陕西咸阳)为人质,对燕丹多有傲慢无礼之处。燕丹怨恨下,设法逃离咸阳,回到燕国后四处寻求勇士,预谋行刺秦王。教傅鞠武介绍了燕国隐士田光给燕丹认识,田光又介绍了荆轲,为了敦促荆轲去见燕丹,甚至当场自刎而死。燕丹终于见到了荆轲,与他纵论天下形势。
当时秦国大将王翦已经攻破赵国都城邯郸,生俘赵王迁,秦大军屯兵中心(今河北定县、井陉、保定一带),兵临易水,正准备攻打燕国,燕国形势危急,其余诸侯既无能力也无勇气合纵抗秦。燕丹认为只能选派天下勇士出使秦国,最好是生擒秦王,逼迫他交还诸侯所失国土,犹如当年曹沫逼迫齐桓公归还鲁国领土二样;如果不行,就刺杀秦王,使秦王内外相乱,君臣相疑,诸侯借机合纵,则有望击败秦国。燕丹再三请求荆轲担当此重任,荆轲慎重考虑后满口答应。于是燕丹尊荆轲为上卿,供给华屋、美食、珍奇之物,“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
为了确保行刺成功,荆轲提出需要樊於期首级和燕国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因安一带)地图奉献秦王。樊於期原为秦国大将,因得罪秦王嬴政逃奔燕国,成为燕丹宾客。秦王怨恨之极,不仅灭杀樊於期的父母宗族子弟,还悬赏“金千斤,邑万有”,求其人头。燕丹因为樊於期“穷困来归”,不忍启齿。荆轲便私下会见樊於期,说明借他之首既可解燕国之患,又可替他报私仇,樊於期当即自杀。
燕丹又广求天下锐利匕首,得到赵人徐夫人匕首,花百金在刀刃上淬上剧毒,用以刺人,见血即死。当时荆轲还需要一名副手,燕丹选中燕国勇士秦舞阳。秦舞阳是燕国名将秦开之孙,秦开曾击破东胡,辟地千里。秦舞阳十三岁就杀死过人,燕人都畏之如虎,不敢仰视。荆轲却不大满意秦舞阳,想等一同道好友到来后一同赴秦,但因秦军行将攻燕,情势危急,燕丹多次摧请上路,不得不仓促上路。
临别之际,燕丹和知情的宾客都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直至易水,祭祀路神,祷祝成功。荆轲即将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慷慨悲歌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闻者无不动容。离去时,荆轲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这一幕亦被永远定格在了中国历史上,成为后世文学审美的意象,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227年,荆轲、秦舞阳一行来到秦国都城,先用重金买通秦王宠臣中庶子豪嘉,请他先行禀告秦王嬴政说:“燕王震怖秦王之威,不敢举兵抵抗秦军,愿意献国为臣,因此斩获樊於期之首,同时献上燕国督亢地图,已遣使至秦。”
秦王大喜,立即在咸阳宫召见燕国使者。荆轲手捧盛有樊於期人头的函匣,秦舞阳捧地图盒,将淬毒匕首藏于图卷之中,沿阶而上。行到大殿上,秦舞阳忽然恐惧色变,秦国群臣无不诧异。荆轲以“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为由致歉,随即接过地图请秦王观览。地图徐徐展开,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持匕首刺之。秦王惊觉,断袖而退,惶急中因剑长未能拔出,便绕殿柱而跑,荆轲紧追不舍。
依照秦国法律,大臣上殿不得持带任何兵刃,而护卫官兵则远处殿下,无诏不得上殿。群臣惊愕,不知所措。秦王绕柱奔逃,手足无措,经人提醒,将长剑移至背后,这才将剑拔出,击刺荆轲,断其左腿。荆轲负伤,便将匕首掷出,未能击中秦王,又连中八剑,仍然倚柱大骂道:“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战国策·燕策三》)随后被杀。秦舞阳也早被阶下护卫砍成肉酱。
荆轲刺杀失败后,秦王大怒,发兵增援,令王翦、辛胜为将,大举伐燕。燕军与代王公子嘉的部队联合抗秦,在易水以西被击败。次年,秦王又发兵增援秦将王翦,王翦一鼓作气,再次击败燕军,攻克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郡,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不舍。燕王喜权衡利害,派人用计将太子丹灌醉后杀死,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秦王遂将主力调往南线进攻楚国。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燕王喜被俘,燕国彻底灭亡。
秦国统一天下后,嬴政称帝为秦始皇,高渐离因其出色的音乐才华被免死,熏瞎双眼后留在嬴政身边供其娱乐。高渐离将铅灌于筑中,借击筑之机扑击嬴政,终因眼瞎难辨方向失败被杀,从此嬴政“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荆轲事虽不成,那份视死如归的风度,“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壮烈实在让人唏嘘不已。由于行刺对象为后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经过悲壮惨烈,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刺客,声名远在其前辈豫让、聂政之上。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作《史记》时,不惜笔墨,极其详尽地记录了荆轲的壮举,称赞他“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后世诗人、文学家如陶渊明、王昌龄、骆宾王、李峤、柳宗元、贾岛、王安石、苏轼、陆游、刘克庄、汪元量、陈子龙、龚自珍等争相吟咏,易水也伴随荆轲成为千古名胜之地。骆宾王有《于易水送人》一首: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风声萧萧瑟瑟,犹如人声悲鸣呜咽,荆轲虽去,而其英风壮采,懔烈如生。
荆轲死去九年后,韩国贵族子弟张良密谋刺秦。他散尽家资,寻访到一名大力士,打造了一把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椎(约合今60斤),然后一起埋伏在秦始皇东巡必经之路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古博浪沙)。不多久,秦始皇大队车马来到,张良指挥大力士将大铁椎掷向中间那辆最豪华的马车,当即将乘车者击毙。张良与大力士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博浪沙。
不幸的是,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防备,他并没有坐在中间那辆豪华车上,当即下令全力搜捕刺客,博浪沙从此一举成名。张良椎击秦始皇未遂,却是朝野震惊,千古传诵。他后来辅佐刘邦,成为汉代开国名臣。
汉代以后,由于当权者大力打压,游侠趋于沉寂,直到唐代才再度崛起,不过这时的游侠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扶危济贫、除暴安良形象,而是以卷入兵甲政治风波的刺客出现。
唐代建国之初,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争权,李建成为了铲除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大肆拉拢秦王府的骁将,先派人赠给猛将尉迟恭一车金银器具。尉迟恭不但没有接受李建成的礼物,还将这件事告诉了李世民。李建成便派刺客前来刺杀尉迟恭。尉迟恭事先得知消息,便故意将家门大开,自己安卧在床上不动。刺客多次来到庭院,却见尉迟恭有恃无恐,有所畏惧,始终不敢走进寝室。
贞观年间,唐太宗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李承乾喜欢穿突厥服饰游乐,东宫侍从官于志宁经常从旁规谏。李承乾不但毫不悔改,还派遣亲信和纥干承基前去刺杀于志宁。当时于志宁正居丧守节,家中一贫如洗。两名刺客一时良心发现,动了恻隐之心,没有忍心下手,于志宁才逃过一难。
这还只是唐朝初年,安史之乱后,各地藩镇割据,养士、用士之风弥烈,刺客更是成为左右政局的一支力量。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六月初三,宰相武元衡上朝,刚骑出里门即遇到刺客袭击,被杀死于墙下,割走首级。御史中丞裴度同日遇刺,幸得随从王义拼死相护,头顶毡帽厚实,受伤后掉入沟中,侥幸逃得一命。当日朝廷对淮西用兵,战事正紧,唯有武元衡和裴度二人坚决支持皇帝征讨到底,二人一死一伤后,宪宗皇帝长久坐在殿中痛哭不止,主战一派大受打击。幸得裴度不死,皇帝得到支持,才坚持继续用兵,终于在一年多后平定淮西。
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正月,宰相李石早朝,坐骑行至半路,突然有刺客杀出,一箭射伤了李石。随从一惊而散。李石的马受惊,幸好这马有灵性,回头往李府发足狂奔。李石受伤,只能伏在马上。到坊门时,李石再次遭刺客袭击。刺客用刀去砍李石,不料马快,只砍断了马尾,李石幸免于难。事后,李石猜到是宦官所为,被迫上书称病,请求辞去相位。
以上遇刺者均为重臣,可见唐代豢养刺客成风。元稹靠巴结宦官崛起后,与裴度争权最激烈时,也曾经雇用江湖刺客,意图有所为,结果被人检举,最终失势。
正是基于此种背景,唐传奇中涌现出大批游侠、刺客如空空儿、精精儿、聂隐娘等人物,这些人武艺惊人,英勇无畏,刚烈坚强,行事果决,然而却没有独立的地位,只是政治权势的一种附庸,实际上正是时代风云的体现。
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