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收藏

龙首原不高,但也是山坡,在山嵴上修建宫殿,需要的人力可不少,尤其是要运送大量的石材上去。

从春明运送来的旱白玉,放在树干上面,一群倭人光着膀子,正用力的拉动绳子。石材在树干上移动,又有倭人在前面不断的铺下树干。

没人敢偷懒,不说监工的皮鞭,如果偷懒,石头向山下滚动,拉绳子的人都要受伤,不少倭人,都为此吃了苦头,还有人被石头撞死,可以说任何一座大型宫殿,都要付出很多生命,是累累白骨堆积而成,只不过这一次死的是倭人。

倭人死光,王牧都不会在意,他是陪李世民来看进度的。当然!李世民很不满意目前的进度,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就去欣然龙首原的风景去了。

王牧在海边的时间比较多,不过他也喜欢站在山顶观赏美景,在龙首原上面,长安城尽收眼底。

人们喜欢去大海,草原,高山,主要是这些地方够空旷,到了这些地方,觉得世界都变大了,心胸也会跟着变得开阔,让人不由升起一股豪情。

王牧没想到,李世民居然还让内侍带着望远镜,看着他兴致勃勃的拿望远镜看长安,也不好打扰。

“王兄!听说你那里保管着许多名篇典籍,我能不能看一下。”杜如晦问道。

“如果是别人肯定不行,诸位自然没有问题。”王牧笑着说道。

各大世家把名篇借过来,王牧可是对他们做出了担保的,不但保证不会损伤一丝一毫,还请李世民安排了三百右威卫,日夜轮流守护,目前就存放在四座商铺之一里面,这是水泥房子,根本不用担心有人偷走。

当然!最珍贵的典籍和名篇,会等到正式临摹的时候才会送过来。

这件事王牧最上心,他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这么好的机会,如果只是用来临摹,篆刻到石碑上面,那就太浪费了。

临摹至少两份,还有手稿,到时候都会留下来,还有篆刻之后,临摹那一份,也会变成他的收藏。除此之外,王牧还请了十多个寒门士子抄写,这些东西,会变成王家的底蕴,只要好好保管,就是传家宝,以后价值不菲,即便子孙学不到东西,也能卖一些。

当然!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王牧会把这些东西,分给几个儿子,交代他们好好保存,在郡公府和公主府,新修建了两个地下室,就是为了以后存放这些东西。

不止是前人名篇典籍,还活着有名望的人,王牧也一一前去拜访过,或是书法,或是字画,都要了几份,以王牧的身份,亲自前去拜访,没人会不给面子,这让王牧的收藏,变得丰富起来。

“听说你最近弄了不少好东西。”听到杜如晦的话,李世民放下望远镜,回头说道。

李世民说的是有些人赠送的名篇典籍,毕竟想要和王牧搞好关系的人还是不少,难得他主动想要一些东西,自然有人愿意给他,毕竟如今古籍还不像遭受劫难之后那么稀少,尤其是王羲之的黄庭经,李世民都不知道在袁天罡手里,他可是念叨了好几次。

“臣不过是想要附庸风雅,所以厚着脸皮去那些大家那里,求了一些字画,陛下如果想要,你开金口,他们肯定会写更好的。”王牧装着不明白李世民的意思,一副不好意思的样子说道。

名篇虽然王牧在意,本朝的他也非常在意,尤其是虞世南,欧阳询,陆德明的,他可是收藏了很多,不但有几人赠送给他的书法,连他们亲手写的,批改的书籍,都要了不少。

虞世南的老师,是与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所以虞世南的名头在现在就非常响亮。

阎立德,阎立本两兄弟,如今名声虽然有,不过并不是很大,对于王牧的要求,不但没有拒绝,还很用心的帮他一家画了像,又做了一些山水画,王牧的借口是用来装潢家里的客厅书房。

王牧最近最得意的就是这些事情,也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这事很多人都知道。

见王牧一副防贼的样子看着自己,李世民则相当无语,没办法,他弄到兰亭序的事情,有些不光彩,而很多人都知道,他特别喜欢王羲之的字,收藏了很多王羲之的真迹。

王牧求书法字画,当世自然是弘馆最多,皇家御用书法师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是临摹过兰亭序的,这次王牧也请他们帮忙临摹了几份,他们也是李世民安排来碑林帮忙的人之一。

李世民知道,除非以皇帝的身份下旨,王牧不会把黄庭经拿出来,不由瞪了他一眼没好气的说道:“黄庭经落在你手里,简直暴遣天物。”

“臣虽然是个粗人,这不是还有儿孙嘛,以后天下太平,他们总不能都习武吧,臣总得给他们留点家底。”王牧理直气壮的说道。

看也看过了,没有得到预料之中的宝物,也没有得到钱财,大明宫修建进度也不满意,李世民觉得有些扫兴,也不想久留,带着人回了长安城。

碑林区的名声,随着装修开始,名声越来越大,不过这注定是有钱人居住的地方,普通百姓只能羡慕的讨论。

如果说一开始还有不少人观望,不愿意过来买房,现在不少人都想通了,除了朱雀大街,大唐还没有一个地方,住的全是有钱人,住在这里,无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只要说自己家在碑林,那别人就得对自己高看一眼。

朱雀大街,有钱都住不进去,九成九都是官员,而且是身份不一般的官员,根据到皇宫的距离远近,你就能大致上推断出这家主人的身份地位;碑林不一样,有钱就可以买房子,所以一些观望的人心动了,尤其是商人,他们有钱购买。

官员在商人眼里,就是贵人,如果邻居都是官员,无疑更容易遇到贵人,从而给自己找一个靠山。

王牧早就考虑过,以他定下的价格,碑林区的房屋,不可能全部卖出去,不过他的目的只是有钱人,打造一个高端小区,就是为了价格而已,不这么弄,怎么赚钱,就像当年的魔都,房价才一万每平,就打造了一个均价十万每平的地标一样,无数年以后,都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有钱人挤破头都想住进去。

所以碑林区,除了吸纳资金,真正赚钱,需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商人想买房,主要也是因为可以用商品抵扣,无论是何种生意,即便他们的东西,王牧这里用不上,但是他们有人脉,可以和其他人交易,和其他地方交易,再把货物运送过来,只不过是花时间和人力而已。

其实对于他们来说,也可以把这件事看成一件价值十万贯的生意,只不过所得到的,是一栋房屋。

商人没有笨蛋,他们知道王牧这里不止修建碑林,还要修建其他地方,围绕龙首原修建一个巨大的城区,这个消息早已人尽皆知,和王牧搭上线,或许可以参与这个会必须几年的大生意,只要参与进去,即便花了十万贯的货物,也能赚回来不少。

如果这一个工程,持续三年,也就是说,三年时间,他们都有生意可做,不像以前,还得去寻找机会,消耗的只是时间,其实算起来,并没有投入多少金钱,这样一算,可是相当划得着的。

又是一波销售高峰,经过半个月的商谈,换得大量的货物,如果有卫星地图,就能发现,比以往多了十倍的人和货物,源源不断的从大唐各地,向长安运输。

物资到达,新城区的市场也开始修建了,王牧完全按照后世的大型市场来规划的新市场,宽敞是必须的,中间的道路可以停放两架马车,还能供人通行;主要是店铺宽敞,前面做生意,后面就是库房,二楼也可以做商店的展示台。

新市场还拥有很大的牲口棚,就像停车场一样,以供马车,牲口停放,有专人照料,也方便排污,关键是把长安的牲口交易,放到了这里。

虽然长安城西市有一块区域是马市,但是因为管理的缘故,味道相当大,一般人都不愿意去,而且大量的牲口进出长安城,除了皇宫,其他地方,都可能会嗅到随风飘来的味道,作为一个帝国的京城来说,有些难以接受。

当然!王牧也知道,这是没办法的事,毕竟马匹是主要交通工具,不说家家户户都有,有钱人家里至少都有的,因此长安马市的生意,一向不错,可想而知,如此多牲口,会带来多大的异味。

对于搬迁牲口市场,所有人都很赞同,毕竟这对他们没有损失,能让生活更好,麻烦的只是做牲口生意的商人而已。其实对于商人来说,也不麻烦,只不过是把以前运送到长安城的牲口,运送到新城区市场而已,新市场更大,也更方便。

商人并不担心生意受到影响,需要购买和贩卖的人,只能找他们,只有家禽生意,会受到影响,毕竟客源都在老城区。好在这并非不能解决,他们的老客户,多半是需要送货上门的,现在不过是送得远一些,而到了新市场,还能拓展附近的新客户,是好事还是坏事,就看个人怎么去做。

朝廷要搬迁市场,不会因为商人的意愿而改变,所以市场的搬迁,已经成为定局,这事让有生意在东西两市的人,都关注了起来,一个新的市场,也就以为着新的商机。

朝廷发布了公告,以后大宗交易,集中到新市场进行,其实也就是针对西域的商人。每次西域的商队到来,都有许多马匹,骆驼,托运着货物。西域的商人,大部分会选择把货物卖给中原的商人,而不是留下来慢慢零售,卖出货物,在订购一批,带回西域,这就是他们的行商模式。

西域商人当然不是笨蛋,他们会筛选商品质量,对比商品价格,因此那时候会有很多商人和胡商交流,同时展示自己的商品。

要和胡商做生意,当然得有一个自己的商铺,或者作坊,如今胡商把货物运送到新市场,那么他们想要最快速度见到货物,那么就得在新市有自己的店面,不但能以最快的速度见到胡商,还能立马和胡商交流,尽快谈成买卖。

做生意就是这样,在资源有限额情况下,手快有,手慢就只能看别人赚钱,或者捡一点别人剩下的汤汤水水。

李世民安排了不少人协助王牧,毕竟修建新市场,不止是需要工匠,还得有人计算,管理,王牧做的只是掌握大方向而已。

经过商议,新市场的房价定得比较低,包括市场周围的住户,房价只能算一个成本价,可以说在这一点上面,王牧没有打算赚一分钱。市场的收入,主要来源是税收和一些租铺面的人,至于后期维护,当然还得收一些管理费。

等到新市场开建之后,听到公布出来的价格,所有人都惊呆了,本来以为会像碑林区一样,价格偏贵,谁知道是一个白菜价,不说比东西两市便宜多少,这完全就是长安城贫民区的价格。

这么便宜,还有什么好说的,还不赶紧入手,等什么呢,所以才刚刚开始动工,新市场的铺面就销售一空,包括四周的房屋,都预售出去七成,毕竟做大宗生意的,还有不少工人,买下来给工人住,比租房子更划算,多余的货物也可以放过去,何乐不为呢。

当然!有好处不能忘了朋友,王牧提前就卖了一些给熟人,让他们做生意,像酒楼,客店这些,没有好位置怎么行。前期投入大的程咬金,杜如晦等人,无一例外,又得到好处。

最开心的还是陆敦信,掏空家底买了一栋房子,接连就收到两个生意的回报,给陆家增添了两条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