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食禄者不与民争利

“朕要建大铁厂……”

大铁厂?那是什么东西?

“大明铁矿资源丰富,然而每年生产出来的纯铁只有几千万斤,百炼钢的产量更是低到发指。”朱厚炜叹道:“民间的生活用具,军队的武器甲胄,还有火器的锻造,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铁和钢,因此朕要建这大铁厂,目的自然是为了提升钢铁的产量,至少要在现有的层次提升十倍。”

还有不少朱厚炜没说,比如铺铁轨,当然铺铁轨不是说要造蒸汽机,这玩意朱厚炜不是太懂,只是知道简单的原理,所以他交给几个匠人去研究,也没怎么放在心上,估摸着就算三十五年弄出来,他都等得起。

但是铺铁轨谁说一定要蒸汽机?没有火车头带,难道铁皮车厢在轨道上就不能走了?

哪怕需要不少人力和畜力,相比起现在的运输效率也是天翻地覆的质变。

这玩意和内阁这几个老头说,他们能听懂?听不懂不就是对牛弹琴……

大铁厂是一定要兴建的,这关系到国计民生,容不得一丝的含糊。

杨一清对炼铁锻钢不懂,于是问道:“敢问陛下,这大铁厂兴建需要多少银子?”

“朕不打算征徭役,因此连工钱都算上的话,前后大概需要三五百万两。”

七老尽皆倒抽凉气。

“另外,朕还打算在京城建大学一座,名字朕都想好了,就叫水木清华或者燕京大学,至于以后朕还要在各府各州乃至各县兴建学校。”

建大学?七老顿时心生警惕,今上在湖州的时候搜罗了不少贫苦之家的孩童,入王府学堂教授杂学,仅仅一个藩王,几千学生倒算不得什么,可现在永王是皇帝!

当今天子要兴学,自然是好事,可兴的如果是杂学,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这涉及到道统,道统之争儒家向来是寸土不让,哪怕死谏都不能让!

“陛下,京师有国子监,各府州县也有学舍,乡野还有私塾,陛下要兴学,臣以为多此一举,毫无意义!”杨廷和豁然站起。

其余六老也起身,异口同声道:“臣等附议。”

七老的反应在朱厚炜的意料之中。

他要兴杂学开启民智,很显然会威胁到儒家在士林的霸主地位,七老要是不反对不抗争才叫有鬼。

“朕知道你们担忧的是什么,但是朕觉得你诸位爱卿多虑了。”

七老面面相觑,很是不解。

“你们是担忧朕会大兴杂学是吧?”

七老没吭声,形同于默认。

“科举出仕,乃是读书正途,但是这天底下有多少贪官污吏?区区一个盐案,就有五百多官员落马,这还是朕不打算牵连太广的缘故,否则这朝堂这京城空上一半不过分吧?

朕不是屠夫,所以也不喜欢大开杀戒,但是贪赃枉法不能不受惩戒,读圣贤书,求的是治国安邦平天下,不是为了千里当官只为财,所以朕会严惩官场贪腐,一旦查处,只要没到丧心病狂的地步,朕不会杀人,但朕会让他们丢掉头上的乌纱帽。

可官员若是开革的多了,自然就要补充,光靠三年一次的会试外加举子可不够,所以朕要兴学。”

“陛下是要兴儒学还是杂学?”杨廷和又问了一句,不过这话问的极其失礼,可为了道统,他义无反顾。

“儒学为主,杂学次之。”朱厚炜回应,儒家传承几千年,可谓是树大根深,更是撑起了严密的官僚体系,想要轻轻松松连根拔起,完全不存在丝毫可能性。

更何况儒家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维持皇权稳固,儒家还是很靠谱的。

所以朱厚炜没打算一棍子把儒家彻底打死,更何况也打不死,真要野蛮去干,天下不大乱才怪。

朱厚炜的话让七老眉头紧蹙,于是杨廷和再问:“敢问陛下,如何以儒为主,以杂为辅,杂学为何杂学?”

朱厚炜淡笑道:“以启蒙看优劣,是读圣贤书,走仕途之道的学生就专攻儒学,以后科举应试,为大明治天下,不适合的便去学杂学,比如商学,学商的毕业之后可从商,可兴商,如此一来可让大明商业繁盛,国家增加赋税,又或者如匠学,学有所成之后便能潜心研究,开发匠道,推动大明匠作水平的提升,又或是医学,成才之后救死扶伤让民间百姓不至于因区区小病便魂归九泉等等。”

七老松了口气,如果是皇帝说的这样,倒是不会对儒家产生冲击,也就不是不能接受,但是杨廷和能成为首辅,智商岂能差了?他还是敏锐的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陛下要兴商,是不是要更改如今的商税税率?”

“是。”

杨廷和脸色微变道:“三十税一乃是祖制,岂可轻易改之?”

朱厚炜冷哼道:“又是祖制?又是祖制!朕早就说过,这天底下没有万年不变的成法,任何制度只要不适合当下,就有改变的必要,朕连藩王制都改了,区区一个商税改不了?

太祖制定三十税一,是因为天下初定,万业疲敝,为了恢复民生,为了繁荣商道,故而定下这几近于无的商税,如今天下兴盛,商道早已复苏,商贾一掷千金者比比皆是。

商人能挥金如土,能过奢靡无度的生活,大明为什么不能征商税?大明每年财政吃紧,赈个灾、修个殿的银子都拿的扣扣搜搜,这样的现象正常否?

很不正常,如今朕只是要将本属于国库的赋税给拿回来,难道不应当,商税征收上来,民间百姓少一些苛捐杂税,如此一来民生安定,大明富庶,商人也损失不了多少,大利之事,杨首辅身为宰执重臣,却出言反对,岂非可笑!”

“圣人言,食禄者不与民争利!”杨廷和平静的说出这句话,没有退让的意思。

“好一个食禄者不与民争利!”朱厚炜冷笑道:“天下百姓皆是朕之子民,商人是民,小农难道就不是民,大明的人头税和土地税有多沉重,诸位阁臣也在地方上任过官,是否心知肚明,百姓喜欢将自己名下的土地投献出去,目的何在?长此以往,损国而废农,难道就是诸位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