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章 知政失而在草野

朱以派决定亲自送郑海珠等人去登州。

并非出于礼贤下士的目的,而是郑海珠的精神面貌,多少刺激了他。

小王爷意识到,即便这样出身草根的女子,若四处闯荡见世面,那番所思所想的能力,以及所做作为的勇气,亦会颇为可观。

所以,他决定亲自考察一下横穿山东半岛至登州府的商路,以及向登州知府陶朗先问一问,如今的登辽海道是不是像朝廷官宣的那样,已经荒芜寥落,就连给辽地驻军的棉衣饷银,也多往山海关那一头走了。

正好这一回出了闻香教的事,朱以派代表鲁王,去与抓了邪教小头头的陶朗先商议,兖州知府在邸报里写给朝廷看,也不会引发京师那边对于藩王的疑心。

郑海珠当然求之不得。

根据许三的经验,辽海还有一个月就会完全封冻了。

兖州至登州有近千里,他们如果不能及时赶到登州,面临的选择将会是,要么在登州傻等到明年春天开冻,要么折身北上,过天津卫出山海关,走陆路进入辽西,再度过辽河,才能抵达辽阳与毛文龙见面。

后者不只是路途遥远的问题,关键是又要被各种名目的税卡盘剥。

织造局的刘时敏提醒过郑海珠,尤其大沽、滦州到山海卫,沿途有许多河北籍太监私设的税卡,还是能走海路就走海路吧,给登州巡海道水师的买路费,肯定要比给太监的买路费少。

所幸现在有了鲁王宗室的车队,从兖州一路东行,不但跑得快,还少了许多盘问阻拦。

郑海珠善于察言观色,在兖州时就鼓励郭氏随丈夫一起去,并且很诚恳地告诉她,在江南,士绅的妻子,比如自己最初投靠的小姐韩希孟,是拥有相当大的旅行自由的。堂堂镇国将军夫人,为什么要将自己禁锢在后宅中呢?

朱以派也欣然应允。

于是,一路上,因有郭氏在旁陪伴,郑海珠就不必在意避嫌,可以用大把的时间,给朱以派洗脑,阐明为何要把兖州煤矿股份制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朱以派很快理解了一堆新名词:宗室股东,商社股东,表决权,股息,每股分红,有限责任,出资方,管理方。

以及最重要的一个词:公司。

朱以派化繁为简地理解了一下,就是,自己需要说服鲁王朱寿鋐,将鲁藩的宗室成员,依照势力大小,划分对于兖州煤矿的持股比例,进行每年分润。

这看起来是将鲁王自己碗里的肉剜出去不少,但其实是分担了政治风险,用钱堵住下级宗室成员的嘴,别因为眼红鲁王和泰兴王父子坐享煤矿利润,而去皇帝跟前说坏话。

万莫小瞧了明代这些藩地内勾心斗角的激烈程度,就连仪宾,也就是郡主县主们的丈夫,都得小心。

毕竟就在十几年前,湖北的楚藩,便发生过仪宾揭发第九代楚王并非朱家血脉的案子,或许动机只是为了将那一任的楚王弄下王座、让自己的大舅哥坐上去。

而郑海珠,想倚靠鲁藩这棵大树,尝试股份制公司,她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避免鲁王朱寿鋐陷入“宫斗剧”。

她在代表文官权力的黄尊素、卢象升、孙元化身上押了注,在代表西学东渐的徐光启身上押了注,在代表皇权的太监刘时敏身上押了注,在代表军队武力和海上贸易权的毛文龙、颜思齐身上押了注,但这些,还不够。

与刚穿越来、只能从韩府的雇仆做起不同,现在她有了一点点资本与实力,就要让自己、毛文龙、颜思齐都有话语权的“濠明商社”,以及自己有完全话语权的航运保险社,像后世的“法人”股东一样,通过股权渗透,进入鲁藩的经济帝国。

这些时日,郑海珠观察朱以派,即使他已算得宗藩里的清流,也仍然开口闭口“我朱家”。

不妨尝试新的经济模式,是否会一点点瓦解“我朱家”、“九千岁”这些家天下或者个人极权的外壳。

这种可以抄作业的模式,就是公司制。

公司制在真实历史上的开创者,乃是荷兰。

而如今的时空下,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狡猾而野心勃勃的成员们,郑海珠在福建月港和台南已经领教过。

无可否认的是,东印度公司的架构,是先进的。

只有将出资方和管理方分开,将商业主体从个人权威中剥离出来,将无限责任变成有限责任,将股份变成可以转让甚至流通的金融资本,商业主体的所有者也好,经营者也好,心态与眼界才能真正地开阔起来。

“公司”的本质,其实就是“契约”二字,而经济生活中契约意识的建立,必定会带来社会心理上的平权意识。

君权,父权,夫权……人们将渐渐发现,自己曾以为天定的尊卑地位,并不是那么不可动摇的。

更不能允许深山老林里的那些野蛮人,将自己称作“包衣”和“奴才”。

……

宗室的车驾,一路畅通,很快就到了莱州境内的掖县,离登州只剩百里不到。

自进了莱州境内,朱以派的脸就开始晴转阴了。

在掖县的一处官道边稍作休整时,朱以派望着眼前的旷野,蹙眉道:“怎地这样多的田地都荒芜了,就算土质不如我们兖州鲁藩,总比黄土戈壁强吧,种棉花难道不行么?种了棉花,一半纺布、一半填絮子,做成冬衣夏装,直接从莱州或者登州港口运往旅顺,发给辽东军士们不好么?”

郑海珠心道,所谓知屋漏而在宇下,知政失而在草野,小王爷是该出来看看外头的世界,才能明白帝国怎么会搞得这般一塌糊涂。

她正要开口解惑,却听郭氏道:“这还不简单,棉农也要纳赋、出徭役、分摊各种杂税。各州各县的官员家、缙绅家、举人秀才家的地都不用承担这些,如今他们的田地越来越多,前头三样的缺口自然也越来越多,不都还是要摊到那些自家有地的农户头上?所以,他们是荒年也过不下去,丰年也过不下去,干脆携家带口的一逃了之。”

郭氏说的,就是明代中期就开始出现的土地兼并问题,根源还在于朱元璋对于权贵群体和所谓的读书人,一开始就给予税收豁免,所以,即便是张居正那样的铁腕人物,只要还在王朝的体制内摸爬滚打,也不能彻底解决。

朱元璋这样自认草根出身的皇帝,登上皇位后,表演式地提倡一番节俭,但他和他的子孙始终刻薄对待的,仍然是草根,反正韭菜割不完。

朱以派听了妻子的话,沉默须臾道:“难怪会闹闻香教。其实,这样说来,我们宗藩的产业也是不纳税的,再这样子子孙孙地下去,岂非……”

郭氏倒真有些武将之女的胆气,大剌剌接话道:“岂非民变会愈演愈烈。”

郑海珠暗暗给她开个弹幕:你说得一点没错。

贵大明的末代皇帝,就是在李自成面前上吊的,眼下那位被皇帝与贵妃宠上天去、在洛阳花天酒地的福王,也是死在李自成手里的。

都说娶妻娶贤,郭夫人,我看你很有长孙皇后的风采。

郑海珠于是大胆插话道:“所以小殿下明智,愿意说服鲁王,兖州采煤后,进献竹木抽分税。”

朱以派的面色稍缓。

就像他的妻子看不起那些只会攀比头花锦衣和家中轿子的皇室贵妇一样,一直以来,他也十分鄙夷宗室成员的无度奢靡。

朱以派搞不懂,那种买五十只活鸡、只剪下每只脚蹼中间的软骨炒一盘菜,或者派人四处寻访、花千金万金买一只蛐蛐儿的生活,乐趣在哪里。

他觉得,自己与妻子,平时去兖州城外打个猎,或者妻子一边绣花一边陪着他看书,都已是足够好的消遣了。

若要说有什么事能真正让他心花怒放,绝不是看到豪宅里一次堆进五十只鸡的尸体,而是看到广阔的田野里苗青穗黄、桑绿棉白。

马匹吃饱豆饼后,车队往前头县城方向走。

掖县没有潍坊一带富裕,县城里只有一条石板街。

朱家的车队刚走上石板街,就被迫停了下来。

郑海珠和吴邦德等人所乘的马车在队伍前头,他们迅速打开车帘探看。

只见一位蓝袍官员立在路中央,身边没有吏员模样的随从跟着,只一个书童似的小仆跟着。

郑海珠跳下马车,趋步上前,但见那官员五十开外,官帽下的鬓发都已斑白,面孔黝黑粗糙如田间农夫。

神情严肃,眉间一个“川”字,纹路深得能夹死蚊子,可见平时不但不苟言笑,还常紧簇双眉。

对方胸前补子上的禽鸟图案,郑海珠倒是一看就熟悉,和黄尊素的一样。

一个七品官。

只听那官员沉声道:“老父母的轿子要过来了,你们往后退。”

明代管一县之主的知县,叫“老父母”。

郑海珠嘀咕道,这样说来,此公并非掖县的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