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戏中有戏的兰州保卫战

到那时,若能牵着徐达来到兰州城下,让徐达也依旧高喊几声“援军快到了!”,然后再劈头盖脸给徐达一顿耳光——砍头就不必了,还要献俘于漠北呢——兰州城还能坚守么? 87

洪武二年十二月,王保保瞅准了明军主力南返的大好时机,从甘、肃(今张掖、酒泉)一带进袭兰州。

明军守将指挥张温麾下虽然兵微将寡,胆略勇气却并不缺乏,见元兵突至城下,认定鞑子们这次绝不是打劫一番那么简单,其意在夺取兰州,便集会诸将公开了目前局势:“这次是王保保来了!十万大军袭击我兰州,我们兰州城兵少大家都知道,看来死打硬拼是没有胜机的。”

诸将神情肃穆,人人感觉到了战前的那种压抑,没人说话,大家都在静等主将下令。

张温却笑了笑:“但也没啥可怕的,鞑子不就仗着一时人多势众么?他们是远来之军,怎么会清楚我兰州城内实际兵力? 远行必然疲惫,傍晚必须扎营,我们趁暮色出城,打掉他们的锐气!若鞑子们还是不退军,那时再固守待援不迟。”

于是,张温一面派出紧急报警信使,一面几乎尽起倾城之兵,于黄昏时分杀出了城外。

本来,王保保的前锋早已多方打探,知道兰州城兵力不过数千,最近的援兵也在数百里之外的巩昌(今陇西)一带,认定城内守军不敢出城迎战,所以进抵兰州城之后便放心安营扎寨,等待后续部队陆续到达。

谁知刚刚铺开扎营的摊子,城内竟然杀出了无数明军,元军带队将领不明虚实,不敢列阵迎战,只得丢下建营立寨木材,全军稍稍退却,但是,一整天费力砍伐的树木却被出城明军一把火给烧了个精光。

其实张温也不敢长时间恋战于城外,也就是准备煞一煞元军的锐气,见目的已经达到,便稳住阵脚,一步步将部队退入城内。

王保保在出兵兰州时这样告诉前锋诸将:“城内南蛮兵不过三千,马不过千匹,一支孤军守孤城,除了献城投降,还能有什么保命良策?”

首战竟然失利!看来兰州城并不像大帅所说兵微将寡,现在面对的是一支敢于出城野战的部队,还是谨慎一些吧!

于是,主动退军几十里,脱离了与兰州明军的接触,自然也避开了被明军再次偷袭的风险。

王保保率领主力陆续到达之后,听到前锋将领的战况汇报,心里也不由疑惑:莫非之前派来的暗探所侦察军情有误?这不符合用兵常理呀!倘若兰州城内当真只有三四千兵马,用以固守这么大一个兰州城头都少得可怜,怎会有余力出城野战?

这就提供了两种可能:一是城内兵力雄厚,明军有恃无恐;二是南蛮守城主将张温是个泼皮胆大之徒,根本不按规矩出牌。

这两种可能无论那一种是真实的,都说明了一点:兰州是块难啃的骨头!倘若是第二点,那会更麻烦,因为这使你无法做出正确判断,一个拿自己的性命都不当回事的敌军主将!你怎么设想他的可怕之处都不过分!

但是,王保保就是王保保,别看当初在太原城下败的有点窝囊,其实还是有几把刷子的,事实证明一切:一年前仅带十八骑仓皇而逃,一年后不是变戏法一般又恢复了十多万兵力的大军么?就这能耐当世能有几人?

所以,王保保还是指挥大军重新包围了兰州!

这次进兵王保保祭出了“三把神沙”:“第一把神沙”是政治范畴的,王保保一反元军常态,下令部队不准扰民,擅动民间一物者拿脑袋赔偿;“第二把神沙”乃是一把暗刀子,亲自挑选了五千多名“死士”——敢死队员——在包围兰州的当夜实施偷袭登城;“第三把神沙”?王保保暂时保密,只是在做准备工作。

其实,在“三把神沙”背后,王保保还准备了一个真正的杀招,那就是钓鱼战术!兰州就是鱼饵,自己装出一副大鱼吞饵的样子,实际上扮演的是钓鱼人!

王保保大军主力距离兰州还有几天路程之时,“第一把神沙”便漫天洒下!与其同时,“第二把神沙”也果断出手!

对于大明守将张温来说,一场实力悬殊的兰州保卫战这才算正式拉开了帷幕。

自然,兰州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援兵,而最接近的明军也在数百里之外,更何况,任何城池的守将也无权自主出兵增援兰州,除非再碰上另一个李文忠!

若是坐等南京的皇帝下旨出兵?张温极为清楚,那时一切都晚了,数千里往返需要几个月时间,王保保会给兰州留出这么富足的时间吗?

不管怎么说,这种事只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张温还是派遣了几路飞骑驰往南京以及距离最近的明军驻防城池,张温清楚:问题的最关键处还在于兰州城本身,再具体一点就是他自己。

守不住兰州城头,皇帝派来再多的救兵都是无用,而守城的最关键有两个阶段:最初的几天与长期的苦熬。

88

王保保“第一把神沙”撒出了:派兵于沿途各地张贴了许多告示,内容千篇一律,着重强调自己是真命天子派来的天兵,是解救黎民而来,救穷人脱苦难,自己的队伍来到面前,还逃跑干么?

普天之下牧民农民是一家,你们是大元帝国最可靠的同盟军,是我们准备依靠的基本力量,所以,本大帅决定:从此不杀人、不放火、不抢粮食,还要分给你们粮食、土地、老黄牛!

你别说,还当真有不少老百姓相信了这种政治思想教育,从藏匿的大山深处试探着跑了出来,一经接触,果然与先前来的那股鞑子兵不大一样,大兵们还就是态度和蔼,规规矩矩,竟然没有一名元兵胆敢进入老百姓家门!

这当真是老虎吃斋、野狼念佛的时代到来了?

这种“利好”消息一经传播,顿时引起轰动,乡民们开始逐渐“回归自然”,好似又能正常种田纳粮了,当然,也有多数被害苦了的百姓不信这一套,继续撇家“流亡”:谁见过狼不吃肉、狗不吃屎、小羊不啃麦苗?

总之,王保保“第一把神沙”祭出效果明显,元兵驻地开始出现一派军民鱼水般和谐,百姓居舍房顶的炊烟越来越多,这是对元兵表示信任的炊烟:到处埋藏的那点粮食终于主动挖出来了,不然,拿什么东西煮的饭?

“第二把神沙”也实施顺利:就在王保保大军兵临城下的当晚,五千名突击队中其中一部便悄悄爬上了兰州城头。

实施顺利是一回事儿,能否实施成功又是另一回事儿,登城后的那部分士兵没有一人能够回来,那狡猾的张温竟然有所准备!

士兵们借夜色掩护,悄悄爬上城头,还没来得及呐喊欢呼,便被一阵战鼓响几乎震晕,随即便是大刀长矛连捅带砍,瞬间城头火把四起,于兰州城头立足未稳的夜袭队员们如何能够抵挡人家早有准备的伏击?

欲待坚持等候城下爬上更多的同伴,已经不可能了:明军准备了无数绑上铁钩的长杆,几人抱住一根,专门勾住元军云梯露出城头的那部分,喊个一二三,全力往外推,其结果是一串元兵跟着云梯被翻进了护城河,大部摔死,少量负伤退下。

这种情形!还有继续的意义么?城头残余幸存元兵无奈扔掉武器,试图保住一命,谁知,这兰州城内的明军与以往遇到的不同,并不遵守优待俘虏的一贯政策,元兵扔掉武器,明军却开始扔人,全部被扔下城头,兰州城墙下血肉模糊,一片狼藉中却还不断传出瘆人的惨叫!

这下谁还再有胆子接近城墙?甚至连弄走尸体或救回被摔的半死不活的重伤号也没人出头:救回一名伤员,不知要赔上几条健壮小伙,这生意哪个肯做?

怨不得城头守军狠心杀俘,兰州城不知要被围多少天,有限的粮食哪能被无限的俘虏兵消耗掉?主将张温还有另一层用意,以血淋淋的事实来警告元兵:凡登上兰州城头者,杀无赦!

王保保可不愿意进行这种消耗极大的攻城战,再说真正的用意也不在于一个兰州城,这个刺猬一般的肥肉团,摆出吞掉它的架势来即可,没有必要弄伤自己的喉咙。

“第三把神沙”出手了:沿兰州城四面挖壕数道,用深壕之土聚土成城,一座在东关坡上;一座在镇远桥北偏东,前者用来防御东来增援明军,后者用以控制黄河渡口。——这是摆出了“坚决不走了”的架势,让城内的明军人人知道:你们唯有一种命运,将被活活困死在城中!

据《重修皋兰县志》(今兰州近郊县)载,这两座城被后人称为“王保保城”,其旧城址遗迹至今尚存。

数道深壕围困兰州,也表示了王保保已经放弃了强行攻城,这是在坚决实施围困战,准备复制第二个庆阳城,只不过角色颠倒罢了,而且比徐达当初围困庆阳更为彻底:城中人除非会飞,否则一个也不会逃出!

不想被活活饿死,那就唯有缴械投降,其实,现在的王保保就连接受投降都准备坚决拒绝:你徐达能不理睬庆阳张良臣的乞降,我王保保难道不会照方抓药?

不过,总要等到城中守将有投降的表示呀,令王保保大为失望的是:兰州城反而加紧增高城墙,城头密布火铳强弩,乱石堆越堆越大,这哪里有一点乞降的表示?

王保保心里甚为失落,暗暗发誓:总有一天你会屈服的!等你被迫投降那天……嘿嘿!对不起了。

王保保心里也甚为得意,因为,“三把神沙”祭过,就等着大鱼上钩了,明军能不向兰州发来援兵?现在围城工事已经大体修筑完毕,守军已经不可能出城突击,元军也没打算强行攻城,兵力也就不需要全部聚集在兰州城下,自己也就到了真正进入渔翁的角色之时。

于是,王保保亲率主力铁骑东移至马兰滩,于要道布置了数道埋伏圈,现在就等南蛮援兵自觉入网了。

89

张温的请援信使最先到达的是巩昌(今陇西),驻巩昌守将是大明鹰扬卫指挥使、怀远将军于光。

于光接到报警之后,随即也向南京、庆阳拜发了告急信,却没有坐等上级指示什么,而是毫不犹豫尽点巩昌所有兵马,亲自率领紧急增援兰州。

问题是巩昌驻军也不多,不足五千,其中骑兵仅有数百,巩昌总需要留守千余步卒,实际能出援兰州的也就三千多步骑。

于光对进犯兰州的王保保所部实力还是大体明了的,不下十万大军,自己这点兵力出援兰州,其实谈不上什么救援,简直与飞蛾扑火差不了多少,就算能侥幸杀入重围进入兰州城,也不过等于兰州城内又被多围进去了数千人马而已,于战局大势起不了多少作用。

这种明摆着的情形于光岂能视而不见?但是,于光还是坚决带队出兵了,因为于光更明白:眼下并不在于出兵数量多少,关键是要给兰州军民提供一个信号:你们并不孤单,我们大明救兵会陆续抵达兰州的!

也就是说,同样是驻边将领的于光最清楚兰州急需什么,外部支持不错,但最急迫的还是精神支持,是军心士气的稳定。

至于自己将要冒多大风险?已经无暇顾及了。

虽然说救兵如救火,但于光知道,就是紧急出兵再加上急行军,对兰州也算不上“救急”,巩昌距离兰州七百余里,一路山峦重叠,河谷深切,尤其从东南接近兰州,非要经过定西不可,而定西地势南高北低,部队到定西几乎全是爬大山坡,再怎么不顾劳苦也需要十天以上抵达兰州。

至于一路必然会遭到元军的层层阻击,于光也有思想准备,那王保保“奇男子”名声震天下,怎会让增援明军轻易接近兰州城?但是,于光更相信,总会有人冲过元军防线的,哪怕是漏网之鱼一般有一人潜入兰州,也能大大坚定兰州军民的守城意志。

给兰州解围不敢妄想,能帮兰州多争取点等待朝廷大军到来的时间,于光也就心满意足了。

不幸的是:于光所部选择的行军路线正好穿过王保保的伏击圈内,大山之中,是无法绕过去的,更何况于光还不愿绕行潜入兰州,援军不是去兰州城避难,不与王保保的围城大军血战一场,这算什么救兵?

于光有一个明知极难达到的目的,那就是能万幸杀到兰州城下,那时城内的守军不会视若不见的,必然会从城内杀出接应,如此便会形成王保保两面受敌的态势,能不能一举击溃元军不敢说,最起码王保保不能再专心攻城,兰州城内的守军压力也就大大减轻。

有自己三千余人在王保保背后不断骚扰,兰州城也就一定能坚持到徐达的主力救兵到来。

可惜,这时的于光还是疏忽了一点:对手远远强于他!

这里不单指兵力强弱,甚至在谋略、诡计、作战指挥上,于光与王保保都不是等量级对手。所以,失败不可避免。

但于光有一点远远强于王保保:民族气节重于生命!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也就是由于这点,才使得于光的这次驰援兰州没有一败涂地,甚至说不上谁是真正的胜利者。

双方于兰州东部马兰滩的遭遇战没啥值得细说的,因为“遭遇战”只是于光自己发觉敌人时那一瞬间的认为,随着三面杀声顿起,于光迅即明白:自己中伏了!

战斗过程暂短、激烈、悲壮!

王保保精心设置了一个能够围捕数万明军的大陷阱,却仅仅数千敌人钻进了圈套,这令王保保有点气急败坏,发出攻击军令时附带了三句话:不许一人一马漏网!不留战俘!不,留下那个南蛮主将!

于光的部队是被堵在了一段长长的山道,等发觉中伏时前后已经被元军骑兵彻底堵死,左边是陡峻的土壁,上面早就爬上去了元兵;右边是一片沙滩,再远就是一道激流,看似平阔,其实人马根本无法通过。

这种头上有乱石轰顶,前后有重兵堵截,脚下仅有十数尺宽的土道,既无法列阵固守,又无法组织冲锋,实在是陷入了死地,无奈之下只得将部队撤到沙滩,恰这是王保保早就预谋的战场,此地型最适合蒙古骑兵来往驰骋冲杀,没有任何掩护的步卒几乎等于挨打还无法还手。

战斗迅速结束,别说王保保曾下令:学一回兰州城头的明军,不留战俘!就算是刻意捉俘虏也只能失望,这次出兵前于光就向将士们讲明白了:“人活一世,谁能不死?能为国捐躯、血洒边关固所愿也!古人不是说大丈夫当马革裹尸吗?跟弟兄们先说好,我于光不要什么马革裹尸还乡,哪里黄土不埋人?这次就豁上这百十斤了!有贪生怕死的现在站出来,本指挥把你留在巩昌。”

当时无一人退缩!

实际遭伏后更无一人面有惧色,简直集体自杀一般前仆后继直往前扑,可惜两军实力相差太大,一部将士又死于悬崖上滚下的乱石檑木,元军以极小伤亡的代价全歼了于光所部。

偏偏于光被石块击中头盔昏倒,却没有丧命,凭着一身指挥服饰没有被补上一刀,被活着押到了王保保中军大帐。

王保保也不多废话,直接便把于光押到了兰州城下,吩咐刀斧手把大刀架在于光脑后,然后对于光宣布:“想活命吗?喊给城上的人,你们的援军已经全军覆没,献城投降是唯一出路!不然本王就在这城下收拾你,先施刑让你服软,然后还是砍了你!看着办吧!”

于光却哈哈大笑,抬头对城头高喊:“徐大将军的大军马上就到!弟兄们坚持住啊!”

王保保大怒,命令元兵当着兰州城头守军大耳光扇于光的面颊,于光却不予理睬,还是高呼不止。

王保保明白了:自己大大失策!挥手下令砍掉了于光头颅,一霎时,城下鲜血淋淋,城头人人悲愤,就连城下元兵也有不少竖起大拇指,内心暗暗赞叹英雄!

明军的第一次增援兰州就此结束,表面看全军覆没,实际上难说成败。

于光临死却坦然:自己已经尽了全力,为兰州守军鼓了一把劲;王保保沮丧万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让于光一人给毁掉了战果,这下兰州岂不更难攻破?

90

一点不错,于光的慷慨壮烈极大地激励了兰州城内军民的斗志,张温率部于城头遥祭烈士,拔刀刺股发血誓:誓与兰州共存亡!

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也不由为之泣零。

据史载:“遣官祭以少牢,后命配享鸡笼山功臣庙。”

此是后话。

目前作难的却是北元的主心骨:“齐王、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俾总天下兵”的王保保。

眼见一鼓而下兰州已经不可能,出动十万大军围攻一个偏远的兰州,本来就是战事中的过程而已,王保保的战略目标并不在于此,本来就是设想明军会如同于光这般,分期分批主动走到自己的陷阱之中。

现在,陷阱中收获了猎物,王保保自己反倒成了骑虎难下,欲强攻兰州不敢,欲退军大漠不甘,长期围困?难道当真学一回庆阳城下的徐达?

但是,当真长期围困兰州这种傻事王保保是坚决不干的,且不说必然会大批到来的明朝援军,就是较量大军消耗,王保保也没有必胜把握,迄今兰州城所存粮草不明,自己的粮草供应却是自家有数,最终谁能把谁熬败?这是个未知数。

王保保当然极为渴望一举破兰州,也曾再次组织夜袭队登城偷袭,还当真差点成功:一个名叫朱佑的千户这天恰恰喝醉了,竟然爬不下床迎战。

但结果更为遗憾,其部下巡城小卒竟能不用指挥奋勇击敌,还是将爬上城头的夜袭队员们扔下了城墙。

与这种甚至不用长官督促的士兵作战实在太费劲了!更何况张温也不闲着,并不甘于被几道土壕给困死在城内,屡屡派出小分队出城越壕夜袭,围城大军总不能十二个时辰啥时都瞪圆俩眼吧?竟然数次被袭受损。

应付兰州这种不死不活的战事,王保保因为预先埋伏了两大后着,还算不上过于烦心,最头疼之处就是想起漠北的元帝:自庆阳被陷,顺帝在应昌越发感觉不舒服了,那庆阳城下的徐达大军下一步目标是谁?无疑,自己是个最显眼的目标,这使元帝怎么也觉得所在的应昌势孤力薄,于是便连下圣旨催促王保保亲率主力增援应昌。

本来,勤王护驾,是做臣子的本分,王保保理应义不容辞率部开赴漠北,但王保保却有自己的想法:十数万大军就此流落于草原荒漠?那不是一下回归到了蒙古人未进中原之时?部队不可避免会退化为半牧半军的民兵水准,如此大元光复希望飘渺。

至于元帝所担忧的新都应昌安危,王保保也认为是事实,却又不甘把这点好不容易聚集的元军主力用于应昌守备,再三斟酌之下。王保保于十一月给皇帝拜发奏折,请顺帝速移至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哈剌和林),万勿以应昌为可恃之地也!

但是,漠北的元帝本来就嫌圣驾居地荒凉,怎肯再往北移?南进不得,难道留在应昌都做不到吗?不是还有你王保保吗?

须知:朕之心,在大都,望穿双眼泪噗噗,故国风华牵魂魄,夜半梦醒湿衣服!

顺帝坚决不离应昌,王保保数次上本催促,但皇帝始终一心向南不向北,再次迁都一事也就在“研究研究”的答复中拖延了下来。

皇帝与应昌的安危,毕竟还是将来的担忧,眼下最紧迫需要解决的是兰州战事,王保保几夜失眠,终于下定了决心:立刻祭出自己早就预伏的最后杀着!

杀着之一:即先前祭出的“第一把神沙”之后招。

前文交代过:王保保这次进军兰州,破天荒颁布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之英明决策,导致了不少百姓信以为真,举家重回故土,欢欣安居乐业,之前贺宗哲没能抢劫干净的粮食又重新出土摆上了饭桌。

这种状况,王保保早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傻帽!这叫“藏粮于民”!不给你好政策,如何能达到倒灶砸锅让你上交“爱国粮”之最终目的?

现在时机到了!据传闻徐达已经从南京出发来到甘陕,我的大军也到了补充粮草准备大战的那一刻,那就都“踊跃”上交吧!

一道秘密军令颁下:全体出动,人抢走,粮抢光,敌国之民也是匪,匪巢就该烧光!

兰州四郊的人民被当初的好政策给彻底忽悠了,大祸临头时才忽然明白:元朝这些当官的与平民永远成不了一家人,元军和平民一家是主仆有别,真正的奴仆是老百姓。

兰州境内,一时星火燎原,村村烈焰,户户囤干,人畜都成了元兵战利品,王保保大军迅速混了个“肚大腰圆”!史载:

王保保入侵兰州,城中坚守,保保兵无所得而去。至是,乃纵游兵四出虏掠,民颇被其扰。

至于王保保的预设后着之二?也很简单:“克隆”不久前尽歼于光援军的那一幕,地点再往东移,形式不变,只不过规模大不一样了:撤围兰州,集中全部十万大军设伏于定西,让徐达也做一回于光!

到那时,若能牵着徐达来到兰州城下,让徐达也依旧高喊几声“援军快到了”,然后再劈头盖脸给徐达一顿耳光——砍头就不必了,还要献俘于漠北呢——兰州城还能再继续坚守么?

那心情!那滋味!那时风光!大概唯有三个字能够形容:无限美!

王保保所料不错,心目中的俘虏徐达,还就是主动送上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