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用兵求稳,弱势用兵行险!这道理谁都明白,可是,行险不是拼命,更不是自杀,也需要条件与时机呀!目前的战机何在?没有现成的兵书来指导这种战役。
36
元顺帝“顺利”到达上都开平之后,不久便被漠北风沙折腾的心烦意乱,尤其是天气急速降温之后,若在大都光景,还正是诗酒赏菊时分,可在初雪早临的漠北,已经是寒风刺骨,除了围着火炉啃羊腿,顺帝实在不知道如何打发这漫长的、却还是刚刚开头的严冬。
顺帝没法不后悔,留在北京多惬意?那坚固高大的城墙,不就是专门修来为的对付反贼么?十万大军固守坚城,粮草足够敷用大半年,再加上自己御驾亲征——亲自慰问守城将士——朱哥能轻易进城么?
现在叹息什么都晚了,还是严旨督催将士们早日替朕收复大都为上,那个扩廓带兵还就是有一套:据报捷,竟能在韩店以数千将士击溃朱哥几万大军,看来当初将他定性为“叛臣”的确有点欠妥,那就彻底依赖这个扩廓吧,但愿这位发现稍迟了的忠臣给朕一个惊喜,让大都风光能再次有幸伴驾承恩。
王保保现在被三方利好消息鼓舞:山西南线大捷,这说明了明军战力其实有限,只要你敢于挥舞马刀冲上去,咱蒙古人就依旧是傲视天下的蒙古人。
漠北的皇帝终于对自己恢复了信任,重申了由自己总督天下兵马,而现在云南、四川、甘陕、山西等大半个天下仍在大元手中,换个角度看问题:是大元仍然在弧形包围着新建的明朝!只要圣上信任,将士努力,这将是历史赠给王保保的一个绝佳机遇:成为中兴大元的掌舵功臣,我必将万古流芳,传至千秋!
最令王保保兴奋的消息是:大都周围的明军终于顾头不顾尾开向了山西,现在的大都城应该是空虚的,那就大都城下见吧!从哪里入内关(元代大都西北乃两道长城)?不是圣上是从居庸关北走的吗?那就沿着圣上的足迹打进去!
等围了大都之后?那就沿着你徐达的足迹尾追上去,等你发觉大都危机匆忙转身时:身后是由十万铁骑组成的一张恐怖虎口!
其实,现在明、元双方的主帅对于敌方主力的位置大体都是心中有数的,徐达在得报南路军韩店失利之后,一面传令汤和更加稳妥但仍需继续北进太原之外,加紧了自己北路主力的进军步伐。
常遇春不愧全军开路先锋,遇水搭桥,逢山开路,一路下保定,伏中山,克真定,势如破竹一般杀进了山西境内,一直到拿下了与太原近在咫尺的渝次,竟没有遇到一个像样的对手。
太原警报!这时的王保保距离北京不远了,大军已经驻扎在了保安州,再往前走,居庸关即能遥遥可见,不过据探马飞报:居庸关明军旌旗飘扬,刀枪雪亮,一门门铜炮摆满了城墙垛口,看样子明军有备!
现在的王保保需要当机立断:是挥师强攻居庸关?还是早早回师太原?也可以说是省略掉兵围大都这道程序,放弃围点打援伏击徐达的最佳设计,直接围捕明军主力。
不管居庸关明军如何重兵设防,王保保估计都突破问题不大,但总要在明军的防守火器面前遭受重大伤亡,而且兵围大都不是最终目的,此次出兵的终极目标是歼灭徐达的生力军,若是徐达舍弃大都不顾,全力攻破自己的根据地太原怎么办?
一旦出现如此局面,对于蒙古帝国来说,或许是个划算的交换,但对于王保保来说,却是绝对得不偿失了:王保保经营太原多年,囤积的无数军资不说,关键是自己的大多将士家眷都在太原城内,一旦太原有失,自己全军的命根子便等于捏在了徐达手中!
谁能预料这些低贱的南人会使出什么卑鄙手段?要是拿将士们的妻儿老小当作人质怎么办?到那时投鼠忌器,自己全军战力必然大大下降。
至目前为止,战局的发展还没有超出当初的战役策划,无非是局面发展稍微快了点,使聚歼明军于太原城下的局面过早形成,这将使王保保不得不放弃了对大都的袭击,直接进入了战役决胜阶段。
王保保斟酌掂量再三,终于下定了决心:紧急回师山西,让徐达处于前有坚城后有雄师的尴尬境地!这叫腹背受敌,怎么据说深通兵法的徐达连这点都预见不到?
看来中国文化就是博大精深,早就准备好了这样的成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且不说从背后恶狠狠扑来的王保保,再看看太原城下的徐达的状况。
37
徐达在这次进军山西初始便确定了大体作战方略:那就是置大都而不顾,坚决围了太原,这是兵法中的老套路,叫做“批亢捣虚”,也有着“围魏救赵”的味道,王保保的太原被围,大都定然会转危为安,按照史载徐达的原话就是:“北平有孙都督据守,且有坚城,不足为虑”,眼前的目标就一个:太原!
徐达这时的想法恰与王保保配合得严密无缝:太原被王保保经营数年,虽然暂时兵力空虚,但也决不是那么轻易被攻克的,大军直扑太原之目的固然有为大都解围的功效,但这还只是一个布局过程,真正的目标还是王保保麾下的十万骑兵,不除掉这个绝大的隐患,明军就谈不上平定山西,进击甘陕,甚至追歼元顺帝到上都。
徐达不会当真挥师强攻太原,把自己的精锐消耗在攻坚战中是最不明智的举动。
但是,距离太原不远的大明部队也有难处:南路军初败,进军谨慎缓慢,而攻占了渝次的常遇春部皆是为全军开路的骑兵部队,数量有限,由于山西与河北之间的道路都是山地行军,北路主力步兵还只能陆续赶到,最令人担心的就是时间:谁的主力能先一步集结到太原城下?
解释一句:明军北伐时步骑比例没有确切史载,但参考常遇春主军继续北伐时,由于要横穿大漠,长途奔袭,理应骑兵为主,但还是仅有一万骑兵配备八万步兵,所以,徐达的北伐军步骑比例大致在十比一左右吧。
所以,既然常遇春的前锋部队全部由骑兵构成,其具体数量不会超过两万多少。
但常遇春其人,见了阵仗向来不考虑数量多寡,这在之前的塔儿湾大战中有明证:竟敢以单人独骑去冲击五万骑兵组合大阵!所以,此刻这位“猛男”最为迫不及待:早就听皇帝朱元璋挂在嘴边的一句就是:“王保保,乃世间奇男子也!”常遇春憋足了暗劲,一定要与这位“奇男子”在沙场过过招,刀光血影之中,“奇男子”未必成不了“奇鬼子”!
不光这位常胜前锋,常遇春的左右先锋参政傅友德与行省右丞薛显以及指挥俭事郭英等也一直摩拳擦掌:不就一个王保保吗?莫非这家伙能是铁铸的脖子?到底是你哥们儿的脖子硬还是爷们儿的刀快?那可要战场上试试再说!
唯一不那么乐观的就是征虏大将军徐达:立即摆出强攻太原的架势是必要的,不然那王保保怎会迅速从大都方向撤回主力?咋呼的越是像模像样,王保保的部队就越会不顾一切赶路行军,如此来到太原城下必然人困马乏,明军正好歇足了精气神儿欺负累乏汉,能节省多少军力?
但是,自己的部队虽然要摆出强攻太原的样子,其实还是要全力构筑掩护工事,以对付背后必然扑来的蒙古骑兵,自己前锋的这点宝贵的骑兵要面对王保保十万铁骑的冲击,胜负并不那么乐观!
若是能有时间集结步兵,给王保保布置一个大大的口袋,那就无疑是最稳妥的心想事成了,只是,王保保会这么从容不迫行军么?
这就事在人为了。
徐达紧急下令南路汤和尽快赶到太原城下;吩咐常遇春做好血战准备,自己北路的步兵主力则宁可丢掉辎重不顾,也要火速赶到太原城下。
遗憾的是:王保保比徐达所预料的还要“狼性”十足!不光催军连夜赶路不说,还专门抽出了一万精骑,派了一员得力将领率领,以奔驰的速度直插太原,军令如下:不要理睬掉队的马匹,宁可累死马,不准勒马缰,抵达太原之后,立即开战,任务就一条:冲进太原城,然后配合太原守军杀出城外,与本王主力前后夹击明军,坚决不给徐达留出喘息布阵的时机!
时已隆冬,万木萧索,北风呼啸却增铁甲凉意;乌云低垂更显战场诡异!大战前的瞬间寂静最能使人窒息,但是,此刻双方的士兵却都正在拼命消耗体力,元军在连连挥动马鞭疯狂赶路,明军在连夜拆卸车仗搭建简易防卫工事。
现在的时间属于谁?是徐达?还是王保保?还不好说,最好老天能有意偏颇:立即来上一场大雪,那样辛苦赶路来到太原的蒙古兵就死定了!
38
太原城下。
时十一月月底,正是初冬时分,哪里来得什么大雪?其实,就是天降大雪也是一把双刃剑,徐达的主力步兵也是正在急急赶路,现在胜负的天平到底沉向哪边?
关键问题就在于王保保的先头部队能何时赶到,若等到徐达步兵主力在太原城下集结完毕,王保保也就基本没戏了!
这次,好似运气突然站在了蒙古人一边,徐达的步兵还在路上挣扎,王保保的一万前锋铁骑杀到了太原城下!
不愧闻名天下的蒙古铁骑!急行军之中还没忘了节省马力,大军刚到战场,虽已黄昏时分,蒙古人还是呼啸着发起了冲锋!
而徐达所部,此刻不但要对太原城作出准备攻城的样子,还要立即利用紧急搭建的简易工事,坚决阻击背后赶来的越来越多的敌军骑兵突击,谁都明白:这并不那么容易,万骑冲锋,简直有排山倒海之势,训练有素的战马一旦集体发疯,一些车仗堆积的简易工事起不了多大作用,能阻止烈马奔腾的唯有城墙,可是现在:太原城墙虽然高高耸立,却是控制在元军手中。
本来,徐达以为:就算王保保先于自己的主力来到太原,长途跋涉的战马总要休息一阵吧?自己目前在太原城下实际有多少兵力,这位“当世奇男子”也未必能“奇”到立即洞察,经验告诉徐达:越是深通兵法战策的帅才,作战越是谨慎,在不明敌情的战场态势中,最大的可能就是立即扎营布防,然后派出探子查明军情,再之后才能谈得上组织兵力布置战事。
倘若如此,等王保保按部就班准备停当,明军主力步兵也就陆续赶到了战场,这种战事明军会越打越多,只要坚持过去头几天,王保保的日子就会越来越不好过,苦战之后是甘甜!徐达所设计聚歼蒙古生力军的计划就会逐步实现。
令徐达——甚至一切明军将领意外的是:王保保的确有真本事,在行军路途就下令前锋抵达之后立即开战,而且目标是冲进太原城内,所以根本不需要什么排兵布阵,向着太原城门突击就是!
而王保保本人也并未延迟多少,紧随负责突击的一万精骑之后,自己也率主力骑兵抵达了战场,十余万铁骑呀!就算还有一部正在路途,但能立即投入战场的也有数万之多,而且也是会越来越多,比两条腿赶路的明军主力快多了!
战场大势:基本符合王保保的预计,徐达现在已经处于了腹背受敌态势,前有坚城,但已经没有时间实施攻城行动;后有强兵,转身对决更没有胜算——这是一场对明军来说毫无希望的战役!
战场大势:也基本符合徐达的预计,王保保毕竟没能沉住气,还是从北平方向急切撤回了大军,而且现在正火燎般向太原扎堆,自己的主力步兵也正坚决地赶到战场,聚歼元军主力的时机已到!
唯一令徐达瞠目结舌的是:还没看到蒙古兵的影子就听到了蒙古人冲锋的号角,黑压压的骑兵伴随着擂鼓一般的马蹄声飓风一般滚来!蒙古人呐喊着、咆哮着、疯狂一般扑向了自己专用于阻击王保保的的区区数千骑兵。
最要命的还有:背后还有太原呀,明军也是强行军赶到太原城下,两万余骑大部却要分兵防备一旦城内扑出的袭击,那种局面一旦出现,这个战场就不能称为战场了,是屠宰场,而且是自己沦为笨牛肥羊的屠宰场!
公正的说,徐达作为一军统帅,却将自己置于在了如此凶险的前锋军中,这本来就属算计失误,最起码也是没能准确判断敌军的机动程度,而任何战事,一军主帅一旦有了失误,全军的命运也就悲剧了。
不管怎么说,徐达这个大将军不是浪得虚名,虽然意识到了战局不妙,下令还是气定神闲:不要理睬背后的太原,全力阻止元兵对城门方向的突击,利用一切工事牵绊敌军领头战马,所有弓弩不要乱放,等蒙古人冲进五十步以内再给他们一阵箭雨!
明军将士们意识到了情况的危机,一个个脸色铁青、神色肃穆,唯有常遇春表情兴奋:终于等到了期盼已久的拼杀!
可是,徐达就在身边,轮不到副将军做主自行出战,徐达看着几个跃跃欲试的将军,突然笑了笑:“诸位分头行动吧,各负其责指挥防守,无令不准自行出击;傅友德、薛显两位将军各带五十骑暂且留在我左右;郭英将军去高处观察远处敌情,可令手下多插旌旗,必要时呐喊助威即可,绝不允许擅自出战!”
此刻的常遇春更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主帅徐达就在自己中军,护卫他的安全才是重中之重,依赖傅友德、薛显区区百骑,常遇春哪能放心?
就这样,明军人人期待已久却又大感意外的太原大战突然打响!
集群冲锋,本来就是蒙古铁骑的拿手好戏,就连战马也早就熟悉了背后的号角声,只要那悠扬并且沉闷的声音一再响起,那就绝不停蹄,可劲死冲就是;马背上的勇士更是万人一心:遇神杀神,遇鬼杀鬼!没有谁能耽搁胯下战马一步!
可是,今天的战场有点奇怪:并没有什么大军在列阵等待自己前去冲击践踏,茫茫暮色中只看见一些杂物支起的木栏车阵,暂时还看不见敌军的影子,但是,人人知道:等冲到跟前会看见的,敌人就躲在那些简易工事后面,当弯刀劈到你们头顶时刻,难道南蛮子们还会这么镇静?
大家接到的都是同一军令:不要与敌厮杀纠缠,不要顾及伤亡,任务就一个:冲进城去!
可是,蒙古勇士们也人人明白:这活路并不那么容易,明军不会列队两厢迎送自己入城,甚至太原城头的战友也未必会主动出城接应,也兴许明军等待的就是这个时机,趁城门大开率先抢入太原!
近了!更近了!不足五十步了!再有片刻工夫,手中的弯刀就要尝到人血味道了!
突然,蒙古勇士们耳边一阵战鼓大作,冲在最前面的数骑接二连三扑倒在地,地上有绊马索!
还没顾上清理地面,天空中突然出现无数飞蝗般箭矢,骑手们顿时落马一片,但是冲锋的脚步却并没有减缓半分,后面的战马趟踏着前面同伴的尸体依旧冲了上来!
39
一个高坡上,徐达看着眼前的战局,不禁摇头:这是什么样的部队?那王保保果然名不虚传!所部的确与之前历次大战的蒙古士兵不大一样,竟然没人在乎迎面飞来的死神,一个个继续大声吆喝,相互观望的意思都没有,前仆后继,继续给自己的马屁股狠狠一鞭!
幸运的是:这些初次接触的蒙古骑兵看来并不着意寻敌厮杀,而是急急赶路一般,只欲一头扎进太原城内。
这就出现了一种明军求之不得的局面:战场立时变得极为狭窄,明军部队虽少,但需要死命防守的地点并不多,而是集中于一点:太原城门方向。
徐达明白了:王保保的前锋不是来野战厮斗的,是一心增援城内,还是最担心太原有甚闪失。
这就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自己兵力上的劣势,徐达知道:自己的部将都知道应该怎么做,主动集中于一点防守。
不管啥事儿,有其利必有其弊,明军这个主要被突击点也会压力越来越大,能坚守的住吗?
令徐达担心的局面渐渐出现:蒙古铁骑犹如大海涨潮,一浪高过一浪,前面的或扑倒或退下来,后面更多的战马又扑了上去,一轮接一轮,更加汹涌,更加疯狂!
这也在情理之中,除却王保保一贯治军甚严、令出必行不说,其所部将士的妻儿老小都在太原城内,为了自己的家眷而战,谁不努力?所以士兵们个个勇猛,舍命强攻,难怪明军眼看就要坚持不住了。
身边的常遇春口气开始凝重:“大将军,有点顶不住了,已经贴身拼上了!”
徐达举目远望,果然,工事后开始不断冲出明军的骑兵小队,这是在实施骑兵对骑兵的反突击,但是一阵血光闪过之后,蒙古人甚至显得更多,数量少得多的明军骑兵顷刻便被蒙古大队淹没!
战局危机!一旦被元军突破防守,后面的大队就会蜂拥而上,而且,徐达更明白:蒙古兵突进城内不是目的,紧接着必然会是前后夹击,而且,那时自己的部队军心还能不能维持不乱?
但是,徐达此刻的注意力却不在接战点了,而是凝神远远倾听元军的后方,那不断传来牛角号声的所在。
常遇春顿时醒悟了徐达的意图:击其必救!打掉蒙古人的前敌指挥之处!
还没等常遇春挺身求战,徐达令旗挥动,傅友德、薛显各率五十骑冲下了高坡,两人一左一右,直向元军后方穿插而去。
据史载:“友德以五十骑冲却之”!跃马挺枪的傅友德,与薛显左右配合,“帅敢死士战却之”,蒙古铁骑终于乱了:总得有人主动回救主将吧?顿时,突破点险情得到缓解。
精于这种混战的傅友德如鱼儿到了大海!蒙古人竟然无法对其阻击,这两支小小的突击队,目标好似并不那么明确,左右飘忽,胡钻乱杀,凡是纵马接战者竟然无不栽倒马下,换句蒙古人大叫的话说:“南蛮厉害!近身不得!”
蒙古人大队之中被搅进了这么两根硬棍子,一下全军大乱,意识到危险逼近的蒙古前敌将领及时转移了指挥阵地,但如此一耽搁,那催促勇士们持续进攻的牛角号不免被中断,乱战中的蒙古士兵们听不到了指挥号角,一时变得无所适从。
元军大后方:刚刚赶到战场的王保保挥手止住气喘吁吁的部将们,纵马驰上一个地势稍高处,悉心观察战场全貌:这算什么局面?有这样胡打乱战的么?凭经验,王保保意识到面前的敌人并不是太多,全军扑上去?来个乱中再乱,乱中求胜?
慢!焉知那老道狡猾的徐达将其主力布置在了何处?眼前的明军莫不是诱饵吧?尤其令王保保担忧的是:不远的一个小山头上,隐隐望见大量明军旗帜,甚至嘈杂呐喊都能传到耳中,那绝不是什么“战地观摩团”!
眼见天色渐暗,王保保看了看身后疲惫不堪的士兵、浑身抖动口嚼白沫的战马,心中知道:今天的战事无法再继续下去了,人能坚持,战马不经过充分休息,怎可忍饥夜战?一旦徐达还埋伏着什么后着,那才正是“欲速则不擒达”也!
王保保终于狠心下令:收兵!各部立即扎营举炊,全军尽快休息,由太原指挥使豁鼻马所部负责严密防守警戒,明日精心部署后再战,儿郎们!誓死尽歼太原城下明军!
就此,随着夜幕降临,太原城下元明两军的接触战也黯然落下帷幕,到处狼藉的战场上慢慢寂静,除了漂浮游荡的血腥味,能听到的唯有一两声重伤濒死濒死的战马惨嘶……
初战太原,王保保冲进太原城内的目的固然没能实现,但徐达所部处境之险恶却也并没有改变多少:腹背受敌的态势已经形成,现在,十万铁骑到了自己背后——也可以说是面前,而自己的主力步兵却仍在旅途,这仗怎会打成这个样子?
现在:十数万恶狼就在近处,盯住了自己这两万余“猎手”,到底谁是猎物?
大战间隙的沙场之夜,气氛最是凝重萧条,甚至可以令人感觉到一派肃杀之气。
其实,任何气氛都是人们自己制造的,是面临死亡威胁的人们从心理上相互影响的结果,那仅仅是一种感觉,一种人人都认可的感觉,这种感觉通过各自沉默或者相互一个眼神交流,这气氛也就形成了。
奇怪得很:大多时候,自然环境竟能配合这种气氛的弥漫,花好月圆、夜静如水、流云若诗之类恬静情形不大会光顾血腥沙场。
估计并非人类相互残杀的举止感染了大自然,还是处境影响心情,心情影响感觉的缘故,一样的景致,处境不同,会感觉到绝对不同的效果。
40
征虏大将军徐达在这天夜里感到格外寒冷,营帐外北风呼啸,中间又夹杂着远远传来的吊斗木梆之声,那是元军的巡夜梆声,步出帐外远远看去,黑森森的元军营帐一眼望不到边,而且营寨后方还不时闪现出片片亮光,徐达知道:那是蒙古人还在陆续赶到,明天,面对的蒙古铁骑将会是今日的数倍!
但是,自己的主力步兵呢?徐达心里更清楚:聚齐还早呢!同样距离的行军,步骑所需时间要相差大了,三五天内改变不了战场态势,大概“远水不解近渴”说的就是眼下这种局面。
一两个勇将以小部队突击搅乱敌军大阵,这法子有效却不能重复使用,敌军一旦有备,这种突击味道也就大变了:与驱使将士们向鬼门关冲锋没有多大区别。
明天的仗应该怎样打?现在两军都扎营于太原城西,今后几天呢?本来就在兵力上处于劣势的明军不可能分兵照顾周全,蒙古人冲进城内是早晚的事,那时元军若里应外合,自己的部队岂不等于雪上加霜?
强势用兵求稳,弱势用兵行险!这道理谁都明白,可是,行险不是拼命,更不是自杀,也需要条件与时机呀!目前的战机何在?没有现成的兵书来指导这种战役。
一筹莫展之际,左右通报:“常副将军求见。”
常遇春进帐竟然略显兴奋:“大将军,我部指挥俭事郭英郭将军今日在高处观察敌情,回禀:‘敌军虽众,但队伍混乱,所立营寨虽大,但专职防守者寥寥。’郭将军建议:趁敌军远来疲惫,我军若夜踹敌营,决胜当可事半功倍!”
徐达闻报,点头认可之际还是眉头微皱:“元兵士马疲惫,我军何尝不是如此?将士们劳累一天,又经午后血战,怎能连夜出动厮拼?”
“郭将军请战:所部三百精骑,白日奉命监视敌情,正好连夜出动!”常遇春如此建议,令徐达怦然心动,徐达更明白:夜袭敌营不在乎出兵多少,关键是造成一种声势,能引发敌军混乱便是大功告成!
这与白天小部队突击敌军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便不能给元军造成多大损失,最起码可以使元军得不到休息,或许因此明日罢战一天也是说不定的。
就这么办!
两人刚要拍案决断,忽然又有护卫来报:有人自称来自王保保中军大营,有密信送与徐大将军本人。
徐达一脸疑惑的同时,拆信观看,不由面色突变,竟然有些“难以置信”神色,随即变成了欣喜决断,就案写好回书,打发走了这位元军密使,然后对常遇春叹息:“我主果然上应天命,致使我军绝处逢生!鞑子兵不败天理难容!”
常遇春接信观看,却原来是王保保部将太原指挥使豁鼻马来书,书中坦言自己乃原河南平章孛罗帖木儿帐下亲信,因为形势所迫暂时栖身于大仇王保保军中,眼见元室气运已尽,大明圣主临世,拯救万民于水火,早有率众归降之意,况且听说大将军徐达虚心下士,不杀降兵,所以决心火线反正,愿为内应……
这下当真是天上掉下了大馅饼!
可能哪位要撇嘴了:这徐达与常遇春也是当世名将,怎么就这么实在?仅凭一封降书就立即认可无诈?而且当场约定暗号,马上配合行动?
其原因也简单:明军处于这种必败态势,在没有其它妙招解困的时候,任何机会都比没有机会强得多;反正今夜准备踹营奇袭,权当大年五更院门上撞死一只肥兔子,上天给添了一道小菜就是了,年反正都是要过的。
徐达即刻升帐调兵,但具体安排却是大大不同了:全军出动!由郭英率精骑三百作为尖刀,自己与常遇春率大军随后跟进,诸将各部于郭英得手之后一齐杀入敌营,搅它个地覆天翻!
这下,由夜袭敌营一下变成了准备就势摧毁王保保全军。
至于为什么还是由郭英小队率先突进?这就是徐达的以防万一举措了:即便豁鼻马投降有诈,自己主力也有退军余地,而郭英的三百人还是执行骚扰捣乱就是了,反正蒙古人今晚再别想睡个安稳觉。
为了万全再万全,徐达还出手了一步看似无用的“闲招”: 遣五十骑绕道埋伏于城东十里处,专职举火鸣炮作为进攻的信号。
这是干嘛?徐达是这样想的:自己若是王保保,睡梦中被惊醒处在了这种被偷袭局面,将会如何判断军情?哦——号炮来自城东十里之外,那就说明危险还未逼近;等郭英弄出了动静,王保保不免又会这样推测:妈呀!夜袭的明军来了多少啊?十几里外都号炮连天,今晚大大不妙!
这点徐达判断极为准确,唯一判断失误的就是关于王保保本人的状态:王保保身为名将,大战来临之前夜,怎会安然进入梦乡?
干嘛了?正在临阵磨枪“复习功课”,白天的战事有些奇怪,不明白处总要在兵书中探个究竟吧?不管是胜还是败,哪怕今天算作胜负未分,若不能弄个心中明白,那还做什么领兵大将?
为将心中若糊涂,不如回家卖红薯!
抓紧时间专心学习吧!就此,王保保夜读兵书,三更未眠,辛苦查阅之刻,中军帐外突然响起了亲兵的喝问声:“何人大胆?竟敢擅闯中军?”
“口令!”
41
元军营寨内,一片静悄悄。
士兵们接连几天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现在终于能够躺下睡觉,那是何等幸福?
要说深通兵法的王保保,当然也绝不会疏忽对大军驻地的防范,还是派了纯蒙古血统的部将豁鼻马所部专职警戒大营安全,对于豁鼻马的忠诚度?王保保没有任何怀疑:自豁鼻马率部从孛罗帖木儿投奔自己之后,王保保遵照“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行事原则,委以太原指挥使重任,这实际上是将自己的老窝交给了豁鼻马,而豁鼻马也不负所托,一直尽心职守,将一个偌大的太原城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次出兵东向大都,豁鼻马随军征战,一直担任中军护卫,其敬业程度甚至都令王保保有些感动:一样都是辛苦行军,豁鼻马却是歇马不歇人,“铁人”一般指挥部下搭建中军营帐,安排警戒卫士,不分昼夜巡逻于中军外围,王保保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决定:此战过后,一定要向朝廷索要个爵位,奖励一下这位忠勇部将。
岂知,这位忠勇部将此刻已经大开寨门,经过核对暗号之后,放进了郭英所部三百精骑,不但如此,还积极带路,直奔王保保中军大帐而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是小儿也具备的常识!
元军营寨之中,这一夜不断有陆续到达的零星骑兵,所以大营之内有骑兵开进极为正常,各部将领都在积极养精蓄锐,准备应付明天必有的血战,谁有闲心理睬这支深夜行进在军帐之外的小部队?
所以,郭英所部顺利接近了王保保中军大帐,直到被王保保贴身亲兵发觉,才呐喊一声,纵马开始无情砍杀。
三百死士此刻处于元军心脏,哪里还有任何慈悲之心?一半骑兵按照计划分散各营放火,一半勇士随同郭英直扑王保保所在营帐。
豁鼻马何在?指挥本部士兵按照约好信号,一个个火把高举,打开了所有寨门,迎接徐达主力大军进寨去了。
王保保左右亲兵都是从历次血战中选拔出来的特殊人才,第一手头硬朗,第二不怕死,第三无限忠于主将,这些一二三俱全的士兵岂肯让郭英所部轻易冲进大帐?自然要舍命厮拼,能耽搁这些不明敌军一刻便是一刻,但愿能给主人战斗出脱身时间!
唯有一点:一贯在马背逞英雄的蒙古勇士们现在却是在步战,深夜警卫中军,谁还把战马带在身边?而郭英所部却是一个个烈马长枪,大刀强弩,战马撒开,来往奔驰,大部因长期骑马而导致罗圈腿的卫士们不大习惯步战,根本接近不得来敌,便一个个倒在乱飞的骑弩之下,激烈的抵抗只见动静不见成效,片刻之间,卫士死伤殆尽,郭英所部骑手们长枪挑开了王保保军帐门帘!
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这片刻之间,大帐中已经没有了人影,明军紧急搜索,仅仅找到了一只华贵马靴,看来王保保已经光着一只脚丫逃命去了。
一个细心的士兵发现了“猫腻”:中军大帐后面已经被利器划开了一个大大裂缝,看来王保保就是利用这人为缝隙挤出了营帐。
郭英也无奈了:此刻,黑暗中的元军营区已经烈焰四起,人喊马嘶乱成了一窝蜂,一团团无头苍蝇般到处乱撞,哪里还能去寻捕一个不起眼的赤脚王保保?
此刻,十里远近,号炮连连,常遇春已经指挥各部杀入元军营区,但也就是大队奔驰呐喊而已,或许能遇上几个手持武器的蒙古人,但也多是立即丢掉手中家什,或是高高横举就地跪倒,做好血战心理准备的明军哪里有血战的机会?
蒙古人全军大乱了!聪明一点的将领紧急约束部下士兵:就地安静,注意防火,不要擅出营帐,等待情况查明后再做下步举动;机灵一点的士兵纷纷拉出战马,别管有无马鞍,跳上就是一鞭,别管将来如何,眼下窜出这是非之地才是上策。
王保保其实就属这类机灵人。
王保保坐在床头,正刻苦秉烛夜读之时,突然听到帐外喝问“口令”,随即不但听不到正确回答,反而马蹄声骤起,接着便是一片喊杀声,凭直觉,王保保立时醒悟到:敌军重兵杀到中军,完了!
凝神细听,城东十里外竟然传来隐隐炮响,再结合到几步远的兵器相交之声,王保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这是多大阵势?今夜凶多吉少也!
喝令左右速报敌情,可是,左右唯有两个服侍夜读的书童,哪里还有人接令?再加上营外已经喊杀连天,看来大营内外有变,应该决断自己行止了!
为大将者,理应迅雷击于顶而色不改,身处险恶之境,更显将军风采,还犹豫什么?行动吧!
王保保急忙丢开书本,兵书合上的那一霎那,王保保竟然看到一行字闪过:“三十六计走为上! ”下床急寻马靴,却才蹬上一只,敌军杀声已经逼近大帐,来不及了!
急切之际,连细想都已无暇!哪还顾得上穿戴齐整?莫非衣帽整齐地做了战俘就光彩几分?于是,王保保赤着一脚,挥刀劈开后帐,这蒙古帐篷的确优点极多,还就是易于破壁逃生!
王保保慌不择马,急忙跨上一匹,举鞭乱抽马屁股,等劣马蹿出数十里之外,王保保才留意身后:寥寥十八骑跟随而已!
心中惨然却也安定许多:自古有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胜不骄败不馁,方为大丈夫也!
上路吧,此行何去?晋北风沙弥漫处,十八壮士下大同!
至于部下十万铁骑?个人顾个人吧,别怨本王忍心丢弃你们,再迟疑片刻,大蒙古复国也将无人也!
元军营区,士兵们找不到将领,将领找不到主帅,至于敌军多少?战与不战?没人来通知。士兵们眼见将军们丢下了弟兄,谁还出头组织死战求生?你主帅能抛弃士卒,士卒舍你更是容易,无非就是坐等人家收缴兵器罢了。
于是,随着常遇春派出的传令兵四处奔驰高呼:“降者免死!降者免死!”蒙古兵自觉奔出军帐,扔掉军械,一片片跪降明军马前。
天亮了,解放了!徐达传令计点战果:竟然降兵望不到边,细点达四万多人,而且每人装备坐骑:四万余匹蒙古骏马也随同主人做了战俘。
一场绝大战役惨烈开局,竟然戏剧般半宿收场,王保保十万大军半数崩溃逃散,少半做了俘虏,当然,如此规模的混战,死伤万儿八千也是难免的。
至于太原城?有豁鼻马这等本城指挥使率部隔城做思想工作,城内又有无数城外元军降兵降将的家眷起哄闹事,还能固守什么?于是四城大开,雪亮的马刀换成了欢庆的锣鼓,迎接解放大军入城就是。
就此,随着太原城门两侧鼓乐大作,太原战役的精彩演出也就正式锣哑鼓息,中原汉人骑兵与蒙古铁骑的生死对决,就是这么不可思议地分出了不合情理的胜负。
解释一句:好多白话史书都记载说太原城外野战进行了三天之久,但这极不符合军事常识:城外厮杀三天,太原城内岂能无动于衷?地理谙熟的王保保又焉能笨拙到如此地步:面对兵力远远少于自己的明军,三天三夜竟然无法与城内通信?
这夜袭敌营的战事,也就只能在元军初到疲惫之极时实施,若当真有这三天时间,也就没有这个绝佳战机了。
最主要的是史书记载:《明史·太祖本纪》确凿记载攻克太原的时间为:“十二月丁卯,徐达克太原”——明军于十二月初一日攻取太原,史书中没有给王保保留出三天战斗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