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零三个月之前,满腔愤恨的基尔曼小姐到一所教堂里去了。她倾听爱德华·惠特克牧师讲道,唱诗班的孩子们咏唱着,她见到了圣光照耀;当她坐在教堂内的时候,无论由于音乐或歌声(她在晚间独处时,常玩小提琴来排遣,不过琴声吱吱嘎嘎,非常刺耳;她没有乐感,听觉不灵嘛;)她内心燃烧着的怒火熄隐了,她感动得热泪盈眶;于是她到肯辛顿区惠特克先生家里去拜访。他说:这是上帝的援助,主给你指引道路了。所以现在,每当她怒火或妒火中烧时,当她憎恨达洛卫太太时,当她愤世嫉俗时,她总是想起上帝。她也想到惠特克先生,从而镇静克服了愤怒。她只觉得周身一股暖流,美滋滋的,嘴唇咧开;她就这样穿着雨衣,站在楼梯平台上,显得挺威严;并怀着刻毒的心理,稳重而平静地瞅着达洛卫夫人走出来,后面跟着她女儿。
伊丽莎白说,她忘记戴手套了。其实是借口,因为基尔曼小姐同她母亲是冤家。她看见她们在一起便受不了。她跑到楼上去找手套了。
然而,基尔曼小姐并不恨达洛卫夫人。此刻,她那双醋栗色眼睛凝视着克拉丽莎,端详着那张娇小的粉红色脸蛋儿、那纤细的体态、那一派容光焕发的时髦模样,基尔曼小姐只觉得:好一个傻瓜!白痴!你既没吃过苦,也没享过乐,你只是白活了!于是她内心异常强烈地感到,要压服那女人,要撕下她的假面具。如果基尔曼小姐能打倒她,心里便舒服了。可不要打击她的身体,而是要压倒她的灵魂与伪装,叫她感到自己胜过她。基尔曼小姐多么想逼得她哭,毁灭她,羞辱她,迫使她跪下来,哭道:你是对的!不过,这并非基尔曼小姐的意图,而是上帝的意志。那将是宗教的胜利。她就怀着这种心情,瞪着眼珠,怒目而视。
克拉丽莎真给吓坏了。这样一个基督徒——这个女人!这女人抢去了她的女儿!她居然能受到神灵的感应!她粗笨、难看、平庸,既不仁爱,又不风雅,却洞悉生活的意义!
“你带伊丽莎白到艾与恩商店去吗?”达洛卫夫人问道。
基尔曼小姐说是的。两人对峙着。基尔曼小姐不想跟这位太太和颜悦色。她一直是自立的。她对现代史精通之极。尽管她收入菲薄,却为了自己信仰的宗教事业积了一大笔钱;而这个女人却什么也不干,没有任何信仰,把女儿教养得……这当儿伊丽莎白回来了,跑得气喘吁吁,那漂亮的姑娘。
这么着她俩要去艾与恩商店了。真怪,当基尔曼小姐站在那儿的时候(她确实挺直地站着,好像洪荒时代的庞然怪物,沉默而有威力,为了打一场原始战争而全身武装),渐渐地,慢慢地,她的自我观念、她的憎恨(那是针对某些观念而不是对人的)淡下来了,分崩离析了,她的恶意消失了,她的气势瘪掉了,逐渐地变成普普通通的基尔曼小姐,穿着破旧的雨衣;上帝明鉴,克拉丽莎是愿意帮助她的呀。
随着这怪物的气焰收敛起来,克拉丽莎笑了。她笑着说:再见。
接着一下子冲动,觉得钻心地痛苦,因为这女人把她女儿抢走了,于是克拉丽莎靠着楼梯杆儿,喊道:“别忘了宴会呀!别忘了今晚有宴会!”
但是,伊丽莎白已打开前门;外面有一辆运货车驶过;她并不答应。
克拉丽莎思量着:嗬,爱与宗教!一面走回客厅,浑身震颤。多么可恶,这两样东西,多可恶啊!此刻,基尔曼小姐不在眼前了,所以,克拉丽莎并不觉得被她这个人压倒,而是被她所代表的观念震慑了。克拉丽莎自忖:像她之类的人,都是世界上最残暴的东西,笨拙而又火辣辣,专横,虚伪,窃听,嫉妒,不择手段,残酷之至——穿着雨衣,站在平台上:爱与宗教的化身。自己可从来不像她那样,要去改变任何人的信仰,不是吗?!自己不是希望每个人都保持本色吗?!当下,克拉丽莎向窗外望去,只见对面那位老太太在攀上楼去。让她上楼吧,然后让她停住,然后(像克拉丽莎时常窥见的那样)让她走进卧室,拉开窗帘,接着重新消隐。不知怎的,这些动作会引起人们的尊敬——那个老妇人,悠然地望着窗外,丝毫不觉得有人在注视她。这形象含有庄严的意味——而爱和宗教将破坏它,以及它象征的一切,如幽静的性灵。那个讨厌的基尔曼将破坏它。相反,老妇人的形象却使自己感动得要哭了。
爱情也有破坏性。它会毁掉所有美好的事物、所有真实的事物。就拿彼得·沃尔什来说吧。这样一个可爱而聪敏的男子,对什么都有自己的看法。譬如你要知道教皇如何,或艾迪逊如何,或只是瞎扯一通,诸如某人怎样,某事意味着什么,等等,只要去问彼得,他比谁都清楚哩。正是彼得帮了她的忙,还借给她书看。可是瞧他爱上的那些女人吧——那么庸俗,婆婆妈妈,平淡无奇。想一想彼得谈恋爱的情景吧——过了这么多年,他还来看我,可他谈了些什么哟!老是谈自己,那种可怕的激情!她寻思着,令人屈辱的激情!她思忖着,想起了基尔曼跟自己的女儿,眼下正在走向艾与恩商店呢。
大本钟敲响了——半小时过去了。
多么出奇,多奇怪,呃,多么动人——看到那老太太(她是不知多少年的老邻居了)从窗口走开,仿佛她依附着那钟声,那条纽带。虽然钟声十分洪亮,却同这纤弱的老妇人有关。它的触角伸入平凡的事物中,伸进去,伸到底,使这一刹那显得庄严。克拉丽莎想象着:钟声使那老妇人不得不走动——上哪儿呢?克拉丽莎盯着她,看见她转过身子,不见了,只依稀窥到,她戴的白帽子在卧室里边隐现着。她还在那里,在房间的另一头走动。克拉丽莎兀自寻思:这就是奇迹嘛,这就是神秘(她指的是那老太太),还要什么信仰、祈祷和雨衣呵?!这会儿,她看得见老妇人从衣柜边走向梳妆台。她还能看到那老太太,息息相通呗。而基尔曼却会说,她已参透了最神秘的真理,或者,彼得可能说,他已体验了最奥秘的道理;不过,克拉丽莎却认为,这两个人连神秘的影子都没沾上边呢。真正的神秘不过如此:这里是自己的房间,那里是老太太的卧室,无形地相通。难道宗教,或爱情,能解决这奥秘吗?
爱情嘛……当下,另一座钟敲响了,它总是比大本钟慢两分;音波传来,宛如披着衣服,曳步而来,衣兜里装满了零零碎碎的小东西,一古脑儿倒在地上,好像这钟声认为,尽管威风凛凛的大本钟完全可以制订法律,那么严肃,那么公正,不过它得记住,人间还有形形色色的小东西呐——马香太太喽、埃利·亨德森喽、放冰块的杯子喽——五花八门的小东西,跟随着庄严的大本钟声;那口大钟犹如一根金条,躺在海面上,那些小东西好比浪花,迸溅着,跳跃着,蜂拥而来。唔,马香太太、埃利·亨德森、放冰块的杯子。她得立刻打电话了。
那只慢两分的钟跟随着大本钟,敲响着,声波传过来,仿佛曳着步子,衣兜里装满了小东西。然而钟声被市声搅乱了,打破了:户外一片车马声,包括横冲直撞的运货车,还有熙熙攘攘的人流:瘦骨嶙峋的男人、招摇过市的女人,推推搡搡,急匆匆向前直奔;办公楼和医院的圆顶与尖顶耸入云霄;这一切搅乱了钟声,携带着各式各样小东西的钟声,似乎奄奄一息了,仿佛筋疲力尽的波浪,只剩下一星浪花,溅在基尔曼小姐身上,她在街头伫立片刻,喃喃自语:“问题在于肉体。”
她要控制的正是肉体。克拉丽莎·达洛卫侮辱了她。那是意料之中的。然而,她自己并没有胜利,她并未控制肉欲。克拉丽莎·达洛卫嘲笑她寒碜、笨拙,从而刺激她要漂亮些、伶俐些,因为跟克拉丽莎在一起,她自惭形秽。而且,她的口齿也不及克拉丽莎。不过,为什么要像那女人呢?为什么?她打心眼里瞧不起达洛卫太太——她不正经,她不好,她的生活交织着虚荣和欺诈。但是我,多里斯·基尔曼,却被她压倒了。事实上,当克拉丽莎·达洛卫嘲笑她的时候,她差点儿放声大哭。“问题在于肉体,在于肉体;”她喃喃自语(这是她的习惯),一面沿着维多利亚大街彳亍,竭力想克制骚乱和痛苦的心情。她向上帝祷告。她天生难看,这是无可奈何的;她穷,买不起漂亮衣裳嘛。可是克拉丽莎就为了这些嘲弄她……别想了,在走到邮筒那儿之前,还是把心思集中在其他方面吧。无论如何,她已经抓住伊丽莎白了。
她继续自言自语:要是能隐居在乡间,像惠特克先生劝告的那样,同自己愤世嫉俗的激烈心情斗争而克服它,那多好啊;不过,这个社会确实蔑视她,对她嗤之以鼻,抛弃她,首先是这种屈辱——讥刺她那不可爱的体态,人们简直没法瞟她一眼。不管她梳什么发型,那前额总是像只蛋,光秃秃、白乎乎的。穿什么衣服都不像样。买任何东西来打扮都白搭。对一个女人来说,这当然意味着,从不接近异性。她决不会主动跟任何人接触。近来有些时候,她似乎感到,除了伊丽莎白,她生活着只是为了吃,为了舒适:美餐啰、茶点啰、晚上用的热水袋啰。然而,人必须战斗,战胜,坚信上帝。惠特克先生就说过,她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而活在人间的。可是,那份痛苦呵!没人知晓。他却指着十字架道:上帝明白。不过,为什么单单她得吃苦而别的女人,比如克拉丽莎·达洛卫,却免了呢?惠特克先生答道:痛苦产生知识嘛。
她已走过邮筒,而伊丽莎白已转身走进艾与恩商店,到了卖烟卷的棕色柜台前,那里很阴凉的;此时,基尔曼小姐还在喃喃自语,唠叨着惠特克先生讲的那句话:痛苦产生知识;还有肉体的问题,“呃,肉体,”她自言自语。
伊丽莎白打断了她,问道:您要到哪个柜台去?
“卖裙子的,”她简截地说,径自昂首阔步走向电梯。
她俩登上楼。伊丽莎白领路,走这边,绕那边;基尔曼小姐听凭她引领,恍恍惚惚的,像个大孩子,又像一艘笨重的军舰。到了,瞧,五光十色的裙子:褐色的、条纹的、大方的、艳俗的、厚实的、蝉翼似的,应有尽有;她心不在焉地挑选,怪里怪气的,站柜台的姑娘以为她是个疯婆子呐。
当她们包扎的时候,伊丽莎白心里纳闷:她在想什么心事呀。基尔曼小姐终于从神思恍惚中清醒过来,说道,该吃茶点了。于是她俩吃了茶点。
伊丽莎白心想,敢情基尔曼小姐是饿了。她像惯常一样狼吞虎咽,尔后瞅着旁边桌子上一盘糖衣蛋糕,望个不停;一会儿,一位太太带着孩子,坐到桌边,那小孩把蛋糕吃了。基尔曼小姐心疼吗?嗳,她心疼的,因为她真想吃那块蛋糕呢——粉红色的。如今,她在生活里仅有的真正的乐趣,几乎只有吃了,而此刻,连那块蛋糕也没福消受咧!
她曾经对伊丽莎白说:幸福的人总有一种来源,可以取之不尽;她却像一个没有车胎的轮子(她喜欢用这种比喻),老是碰着小石块而颠簸——她往往在星期二早晨说这类话,那是在课后休息时,她站在炉边,夹着书包(她叫作“小提包”)。她也谈论战事:说到底,总还有人认为,英国人并非一贯正确的。书上就是这样讲的。还有集会呢。还有持不同政见的人哩。伊丽莎白要不要跟她去听某人演讲?(那是一位气概非凡的老人。)然后,基尔曼小姐带她上肯辛顿的一所教堂去,同一位教士用了茶点。她还借给伊丽莎白各种书:法律、医药、政治,等等。基尔曼小姐道:对于你这一代的妇女来说,所有的职业都是敞开的。至于她自己呢,前程毁灭了,毁得干干净净,这是她的过错吗?天哪,伊丽莎白道,不是。
有时,这姑娘的母亲会走进来说:布尔顿老家的人送来了一大篮鲜花,基尔曼小姐要不要拿一些?克拉丽莎对待基尔曼小姐总是非常之好;那位小姐却把篮里的花一古脑儿扎成一大束,拿下了,但不跟她聊什么闲话;况且,基尔曼小姐感兴趣的东西,伊丽莎白的母亲却觉得厌烦;总之,这两人在一起别扭之极;再加基尔曼小姐长得实在不好看,却自以为了不起;不过,基尔曼小姐的确异常聪明。伊丽莎白从来没想到过穷人。因为她家要什么有什么——妈妈每天在床上进早餐,照例由露西端上去;伊丽莎白还喜欢那些老太太,因为她们全是公爵夫人,祖上还是什么勋爵哩。然而,基尔曼小姐跟她说过(就是在一个星期二早晨,课后休息时):“我的祖父在肯辛顿开过油画颜料商店。”嗬,基尔曼小姐委实与众不同,她使别人显得那么渺小。
基尔曼小姐又饮了一杯茶。伊丽莎白却不要再喝了,也不要吃什么了;她端端正正地坐着,一派东方风韵,姿态神秘莫测。她在找手套——她的白手套。在桌子底下呢。哎,她非走不可了!可基尔曼小姐不让她走!这个少女,那么漂亮!这个姑娘,叫人从心窝里爱她!基尔曼小姐的一双大手在桌上忽而摊开,忽而合拢。
有点儿乏味呢,伊丽莎白心想,真想溜掉。
但是基尔曼小姐道:“我还没吃完。”
这么着,伊丽莎白当然要等一下,不过这里相当闷。
“今晚你去参加宴会吗?”基尔曼小姐突然问道。
伊丽莎白说,兴许要去吧,母亲要她去的。基尔曼小姐抚摸着快吃光的巧克力奶油小蛋糕的边儿,说道:不要被宴会迷住了。
伊丽莎白答道,我不太喜欢宴会的。当下,基尔曼小姐张开嘴巴,稍微突出下颌,把剩下的一小片巧克力奶油蛋糕咽下去,然后擦擦手指,搅着杯子里的茶。
她感到自己要炸开了。内心的痛苦简直可怕。只要我能抓住这姑娘,搂紧她,叫她完全属于我,永远属于我,而后死去,那多妙呀!这便是自己的愿望。可是此刻,呆坐在这里,搜索枯肠,却想不出什么话题,眼看伊丽莎白对她起了反感,嘿,甚至这姑娘都觉得她讨厌——真难堪呵!她受不了。粗壮的手指捏紧了。
“我从来不参加什么宴会,”基尔曼小姐道,这是为了不让伊丽莎白脱身,“没有人请我去赴宴;”——她说这句话时,心里明白,正是这种自我中心的作风使她变得惹厌的;惠特克先生曾经为此提醒过她,可她有什么办法呢。她受过那么多苦。“她们干吗要请我呢?!”她说下去,“我不好看,不幸福嘛。”她明知这样说是可笑的。要怪那些来来往往的人——拎着大包小包的人,鄙视她的人,是他们逼得她说这样可笑的话。然而,她是多里斯·基尔曼。她得过学位。她是靠奋斗而争得社会地位的妇女。她关于现代史的知识是相当精深的呀。
“我并不觉得自己可怜,”她接着说,“我觉得,可怜的是……”她想说“你的母亲”,但是不行,不能对伊丽莎白这样说,所以改口道,“我觉得别人比我可怜得多。”
伊丽莎白·达洛卫坐在那儿,不吭一声,恰似一匹不会说话的动物,被人牵到一个大门口,不知道要把它曳进去干什么,因而呆呆地停着,只想一溜烟跑掉。基尔曼小姐还要唠叨下去吗?
“别忘了我呀,”多里斯·基尔曼道,声音都颤抖了。那只不会开口的小动物怕极了,飞快地逃掉,直奔到田野尽头。
那双大手摊开了又合拢。
伊丽莎白转过头去,只见女招待过来了。伊丽莎白便说:到账台上去付账;她边说边跑;基尔曼小姐感到,那姑娘奔得连肠子都要脱出来了,一直拖到餐室的另一端;只见她扭过身,恭恭敬敬一鞠躬,扬长而去。
她走了。基尔曼小姐兀自坐在大理石桌边,桌上摆着巧克力奶油蛋糕;一阵阵剧痛刺伤了她。姑娘跑了。达洛卫夫人胜利了。伊丽莎白走掉了。美消失了,青春消逝了。
基尔曼小姐枯坐了一会。她终于站起身,在小餐桌之间踉踉跄跄,摇摇晃晃,有人把她忘了拿的裙子送过来;她在百货公司里迷失了,一忽儿夹在运往印度的一箱箱货物之间,一忽儿陷入一堆堆产妇用具和婴儿内衣中间;穿过世界上所有的商品:耐久的、易坏的,诸如火腿、药物、鲜花、文具,等等,各式各样的气味,有的甜,有的酸;她东倒西歪地蹒跚着,帽子都歪戴了;她在一面大镜子里看见自己这副模样,跌跌撞撞,脸涨得通红;最后,总算挤出门,到了大街上。
她面前耸峙着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塔顶,那是上帝的宫殿。在嘈杂的车水马龙中间,屹立着上帝的宫殿。她拎着包儿,一个劲儿向前走,到另一座圣殿——威斯敏斯特寺院去;到了那里便坐下,举起双手遮住脸;两旁坐着许多信徒,也像她那样不得不到这里来躲避:形形色色的信徒,大都丧失了社会地位,几乎没什么性生活了;此刻大家举起双手,遮住面孔,然而一旦放下手,立即露出英国中产阶级男男女女的面貌,一副虔诚的神态,其中有些人还想去参观里面陈列的蜡像呢。
然而,基尔曼小姐始终把手掩住脸。时而有人离开,时而有人来坐下。又一批信徒从户外进来,代替那些溜掉的人;人们东张西望,穿梭一般经过无名英雄墓,她却一直绕着手指,遮住眼睛,企望在这双重黑暗中(眼睛遮没,再加寺院内光线黯淡),超越世俗的虚荣、情欲和商品,荡涤爱与憎。她双手扭曲着,仿佛在搏斗。然而,对别人来说,上帝是易于接近的,通向他老人家的道路是平坦的。譬如已退休的财政部官员弗莱彻先生,一位名人(克·西)的遗孀戈勒姆夫人,都轻而易举地接近他老人家,祈祷之后便靠在椅子上,欣赏音乐(管风琴的演奏多么美妙),一面看见基尔曼小姐端坐在同一排的末位,祷告又祷告;这些人还在红尘的边缘徘徊,因而怀着同情,把她看作一个灵魂,在相同的大千世界里逡巡;一颗虚无飘渺的灵魂,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颗灵魂。
但是,弗莱彻先生要走了。他得经过她跟前;他自己衣冠楚楚,因此看到这位可怜的女士如此狼狈,不禁有些愀然;只见她披头散发,一包东西掉在地上。她没有立刻让他过去。他只得稍停片刻,眺望四周,赞叹那些洁白的大理石柱、灰蒙蒙的窗玻璃,以及世代累积的珍贵文物(他对威斯敏斯特寺是异常自豪的);同时看到这位女士硕大如牛,茁壮而强健,端坐着,不时摆动双膝(她接近上帝之路是如此坎坷——因为她的七情六欲极其强烈);这一切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达洛卫夫人(那天下午,她心里总是萦绕着基尔曼小姐的形象)、爱德华·惠特克牧师,以及伊丽莎白,都对基尔曼小姐有鲜明的印象。
此时,伊丽莎白正在维多利亚大街等候公共汽车。户外多清爽呀!她心想,眼下不必急着回家吧。在户外多畅快呵!所以她只想搭上公共汽车兜风。那天,她穿着剪裁合身的衣服,在车站上伫立的时候,引得……人们开始把这少女比作白杨、曙光、紫蓝色风信子、小鹿、清溪和百合花;这使她觉得难堪,因为她只想在乡间独处,与世隔绝,自由自在地过日子;人们却把她比作百合花,她不得不去参加宴会;在乡间,单独跟父亲在一起,逗着狗儿玩,多么愉快;相形之下,伦敦乏味极了。
公共汽车疾驶着,停下来,又开去了——一辆又一辆,闪耀着红色与黄色的光泽;她究竟搭上哪一辆好呢?她才无所谓呢。诚然,她不想向前闯去。她宁愿随遇而安。她只需要表情,而她生就一双美目,中国式的,东方型的;并且,像她母亲所说的,她那修削的肩膀非常优美,亭亭玉立,看上去总是那么妩媚;她似乎从不激动,可是近来,特别在晚间,当她感兴趣而有些兴奋时,看起来几乎是漂亮的;她显得十分端庄,十分娴静。她究竟在想些什么?每个男子都爱上她了,她却实在觉得厌烦得紧。情窦初开嘛。她母亲觉察到这一点——人们对她女儿才开始献殷勤哩。女儿对这些个并不怎么在意——比如不太讲究穿着——使克拉丽莎有时担心;不过,也许这种小妞儿、小妮子闹点别扭反而有趣,平添了些风韵嘛。如今,又交上了基尔曼小姐这样一个怪朋友。也好,这证明女儿的心肠不坏;克拉丽莎转这些念头是在半夜里三点钟,因为她失眠,就边看闲书边想心思。
却说伊丽莎白在车站上,蓦地一个箭步,抢在众人之前,挺麻利地登上了公共汽车。她占了顶上一个位置。那辆闯劲十足的庞然大物(活像海盗船)一下子开动,疾驰而去;她得抓紧座位边的铁杆才不摇晃;这辆车简直是艘海盗船,风驰电掣,横冲直撞,不顾一切,压倒一切,危险地绕圈子,大胆地让一个乘客跳上来,干脆撇下另一个乘客,在车水马龙中间挤来挤去,恰似一条鳗鲡,然后开足马力,仿佛鼓起风帆,神气活现地冲向白厅那边。当下,伊丽莎白有点儿想起基尔曼小姐吗?那可怜的朋友毫不嫉妒地爱着她,把她比作旷野里的小鹿、林中空地的月光。她却高兴地摆脱了那位友人。户外的空气多么清新、甘美呵!而在百货公司里那么窒闷。此刻真像快马加鞭,奔向白厅;随着汽车的每一个动作,她那漂亮的身子自如地摆动,宛如一名骑手,或船头雕像;她身穿幼鹿色外衣,微风吹得衣衫有些飘忽,头发稍稍披拂,炎热使她的脸色苍白,好似白漆木;她那秀美的眸子,由于没有注视的对象,便向前凝望,茫然而明亮,仿佛一尊塑像,瞪着眼,天真得不可思议。
基尔曼小姐老是谈到自己的痛苦,这就是叫人讨厌的原因。不过,兴许她讲得不错吧?如果基尔曼小姐所谓做一个基督徒的意思是,要在救济穷人的委员会里任职,每天得花掉好多时间去干这种工作(天哪,她父亲正是如此,她在伦敦简直很少看到他);不过,基尔曼小姐究竟指的什么,可吃不准。嗬,眼下她真想再乘一会儿车。到河滨大街还得付一个便士吗?喏,给,一个便士。她就是要上河滨大街呗。
基尔曼小姐喜欢照顾病人,还跟她说,对于你们这一代妇女,每一种职业都是敞开的。这么说来,她可以做一个医生啰,也可以当个农民。牲畜不是常常生病吗?!她可以拥有成千上万亩土地,手下有许多雇工。她将到他们的茅屋去探望。噢,车子开到萨默塞特大厦了。唔,可以做一个很好的农民——说来也怪,尽管这样想是受了基尔曼小姐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受了萨默塞特大厦的启发,几乎是决定性的。它看上去那么华美、那么庄严——这幢宏大的灰色建筑物。她感到里面的人们在工作,这是惬意的。她喜欢那些教堂,好像用灰纸糊成的一栋栋屋子,面对河滨的流水,矗立着。她在钱赛里巷下车,一面自忖:这一带跟威斯敏斯特是完全不同的。气氛非常严肃,非常繁忙。总之,她要有一个职业。她要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农民,必要的话,也可能去当议员。这一切想法都是由于河滨大街的感召。
大街上人们忙忙碌碌奔走着,工人们用双手不断堆积石块,人们从来不会嘁嘁喳喳地扯淡(把女人比作白杨,等等——这些诚然叫人激动,但也无聊透顶),而总是专心致志于船舶、贸易、法律、行政管理,全是那么庄严的事业(她走进了法学协会),又很愉快(瞧那流水),而且虔敬(教堂嘛);因此她下定决心,不管母亲怎么说,一定要做个农民或医生。不过,她确实相当懒呢。
最好什么打算也不讲。听起来很傻的。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有时会受外界影响而忽发奇想——那些没有工程师署名的房屋,从城里回家的人群,他们比肯辛顿单身的教士更有权势,比基尔曼小姐借给她的任何书更有教益,会刺激一个人的潜意识——沉睡在流沙似的心灵底层,笨拙而羞涩;一旦受外界的刺激,便会冒上来,犹如一个小孩突然伸出胳膊;一种冲动,一种启示,产生的效果是永恒的,可是眼下,又沉到流沙似的心灵深处去了。她得回家了。她必须穿得端端正正,去吃晚餐。现在几点钟了?哪儿有钟呀?
她向舰队街望了一下。然后,向着圣·保罗大教堂走了几步,怯生生的,仿佛蹑手蹑脚,在一栋陌生的屋子里秉烛夜探,东张西望,提心吊胆,生怕主人突然打开卧室的门,问她来干什么;她不敢踅入那些离奇的小巷,有如在陌生的屋子里,不敢碰开一扇门,那可能是卧室或起居室的房门,也可能是通向贮藏室的门。事实上,达洛卫家没有人天天到海滨大街来,所以她是个开拓的先锋、迷途的羔羊,富于冒险精神,而又信任别人。
她的母亲觉得,女儿在许多方面是极其幼稚的,仍然像个小孩儿,喜欢玩偶,爱穿旧拖鞋,简直是个小娃娃。这使她显得更可爱。但是,话得说回来,达洛卫家的人并不都是天真无邪,而是历来有为公众服务的传统。拿女性来说吧,家族里就出了修道院长、大学校长、中学校长,以及各种显要人物——其中没有一个才华出众,却都是显赫的。此刻,伊丽莎白继续向圣·保罗大教堂走了几步。她喜爱这一带热闹的景象,感到有一种融洽的气氛,人们好像兄弟姐妹,亲密无间,还有母爱哩。这使她觉得舒服。不过,周围实在喧闹,震耳欲聋;忽然,响起了尖利的喇叭声(失业者在结队游行),在一片噪声中回荡,宛如一阵军乐,为行军的士兵们伴奏;然而,倘若失业者快死了——倘若有个妇人奄奄一息,终于完成了人生至高无上的庄严使命——死亡,那时,任何旁观者要是打开死者房间的窗子,向下俯视舰队街,那喧嚣的噪声,那一阵军乐,将意气风发地冲击他的耳鼓;这闹声对人间一切是淡漠的,因而有抚慰的作用。
这种作用是无意的。人们从闹声中并不觉得有何利害关系,也无命运之感;正因为如此,它起了抚慰的作用,即使对那些注视着垂死者脸上即将寂灭的表情而目眩神迷的人们,也不例外。
人们的健忘可能令人伤心,他们的忘恩负义也许会腐蚀别人,然而这种噪声,年复一年无休止地喧腾着,将吞噬人间一切——(她自己的)誓言、这开拓者、这沸腾的生活、滔滔的人流;噪声将囊括一切,把它们席卷而去,恰如在汹涌的冰川中,巨大的冰块载着一小片骨头、一枚蓝色花瓣、一些橡树的残骸,把它们全都卷去,滚滚向前。
不过天色晚了,比她想的还晚。母亲不会喜欢她这样独自游荡的。于是她从河滨大街折回了。
虽然天气炎热,却吹着劲风;此时一阵风吹拂着稀薄的乌云,遮掩了太阳,使河滨大街蒙上云翳。行人的脸变得模糊了,公共汽车猝然失去了光辉。一簇簇浮云,仿佛群山,边缘参差,令人遐思:好似有人用利斧砍去片片云絮,两边绵延着金黄色斜坡,呈现出天上的乐园,气象万千,宛如仙境中诸神即将聚会;尽管如此,云层却不断推移,变幻:仿佛按原定计划,忽而云端缩小了,忽而金字塔般的大块白云(原来是静止的)运行到中天,或庄重地率领一朵朵行云,飘向远方去停泊。虽然云层似乎巍然不动,交织成和谐的整体,休憩着,其实,乃是白雪似的流云,闪耀着金色彩霞,无比地清新、自在而敏感;完全可能变幻、移动,使庄严的诸神之会涣散;尽管看上去,霭霭白云肃穆而凝固,一堆堆的,雄浑而坚实,它们却留出罅隙,时而使一束阳光照射大地,时而又让黑暗笼罩万物。
伊丽莎白·达洛卫平静而麻利地登上了公共汽车,朝威斯敏斯特驶去。
此时,赛普蒂默斯·沃伦·史密斯正躺在起居室内沙发上,谛视着糊墙纸上流水似的金色光影,闪烁而又消隐,犹如蔷薇花上一只昆虫,异常灵敏;仿佛这些光影穿梭般悠来悠去,召唤着,发出信号,掩映着,时而使墙壁蒙上灰色,时而使香蕉闪耀出橙黄的光泽,时而使河滨大街变得灰蒙蒙的,时而又使公共汽车显出绚烂的黄色。户外,树叶婆娑,宛如绿色的网,蔓延着,直到空间深处;室内传入潺潺的水声,在一阵阵涛声中响起了鸟儿的啁鸣。万物都在他眼前尽情发挥力量,他的手舒适地搁在沙发背上,正如他游泳时,看见自己的手在浪尖上漂浮,同时听到远处岸上的犬吠声,汪汪,汪汪,十分遥远。不要再怕了,他在内心说,不要再怕了。
他并不害怕。因为每时每刻,大自然都欢笑着用一种暗示(譬如墙上那闪来晃去的金色光斑,就在那儿、那儿、那儿),表明她的决心:要尽情表现自己,她飘扬着装饰的羽毛,秀发纷披,把斗篷挥来挥去,仪态万方,总是仪态万方;而且站到他跟前,从纤嫩的指缝里喁喁细语,用莎士比亚的名言曲传她的意蕴。
那时,雷西娅坐在桌子边,手里扭弄着帽子,凝视着他,只见他在微笑。哦,他感到幸福了。不过,她看见他的笑容便受不了。这不像夫妻,做丈夫的不该有这种怪样:老是一忽儿惊跳,一忽儿狂笑,或者沉默,呆坐着,接连几小时不动,要么一把攫住她,叫她记录。抽屉里塞满了她记下的他讲的话:关于战争,关于莎士比亚,关于伟大的发现,还有,无所谓死亡。近来,他突然莫名其妙地激动起来(霍姆斯大夫和威廉·布雷德肖爵士都说,激动对他是最有害的),挥舞双手,喊道:我知道真理了!他什么都知道!有一回他说:在大战中死掉的那个朋友,埃文斯,来了,在屏风后唱歌咧。他说的时候,她就记下来。他说,有些东西非常美,另一些完全是胡闹。他总是讲了一会便住口,改变主意,想加几句话;忽而又听到什么新奇的声音,扬起手倾听着。她可什么也没听见。
有一次,他们发现,打扫房间的姑娘念着那些记录,发出一阵阵嗤笑。真是可怕而又可怜,因为这使得赛普蒂默斯嚷道:人多么残酷哟!——他们相互死咬,扯得粉碎,特别把倒下去的可怜虫撕得粉碎。“霍姆斯在迫害咱们哩,”他会这样说,还想象霍姆斯在干啥:霍姆斯吃粥喽,霍姆斯念莎剧喽——一面狂笑,或怒吼。因为在他心目中,霍姆斯代表某种可怕的力量,他称之为“人性”。此外,还有种种幻觉。他常说:快溺死了,正躺在悬崖边,头上海鸥飞翔,发出凄厉的唳声;这时他靠在沙发边,望着地下,说是俯瞰海底。有时,他会听见美妙的音乐。其实只是街上流浪艺人在摇风琴,或仅仅是什么人在喊叫。他却嚷道,“美极了!”同时脸上淌下眼泪;这使她觉得最最可怕,眼看勇敢的打过仗的赛普蒂默斯,堂堂男子汉,竟然哭起来。有时他会静静地躺着,蓦然喊道:我跌下去啦,跌到火里去啦!她真的会四面张望,看哪儿失火了,因为他讲得那么逼真。当然,连一丁点儿火星都没有。房间里只有他俩。她便对他说,你在做梦吧。最后总算使他安静了。不过有时她也会毛发直竖。此刻,她则边缝纫边叹息。
她的叹息是温馨的、魅人的,犹如树林边吹拂的晚风。她时而放下剪刀,时而转身,从桌上拿一些东西。她只要稍微动一下,发出窸窸窣窣的微声,轻轻地拍几下,便在桌上做出些东西了。她总是坐在桌子边缝呀缝的。他从睫毛缝里模糊地窥见她的倩影,那穿着黑衣的娇小的身体,她的面孔和双手,她在桌边怎样转动着,捏起一个线圈,或寻找一块丝绸(她常会忘记把东西放在哪里)。这会儿,她在给菲尔默太太的已嫁的女儿做一顶帽子,那少妇的名字是……他忘了。
“菲尔默太太的出嫁的女儿叫什么来着?”他问道。
“彼得斯太太,”雷西娅回答,又说,恐怕这帽子做得太小了;一面把做好的帽子擎在面前打量。彼得斯太太长得高大,敢情帽子是小了点儿。雷西娅并不喜欢她,给她效劳仅仅因为菲尔默太太待他俩非常好——“今天早晨她还送葡萄给我呐,”——所以雷西娅想为她做些事情,表示感谢。不过,前天晚上雷西娅走进房间,却发现彼得斯太太在开唱机,她以为主人出去了。
“真的吗?”他问,“她在开唱机吗?”她说,是的;当时就告诉过他了,她发现彼得斯太太在开唱机。
于是他小心翼翼地睁开眼睛,看看房里究竟有没有唱机。但是,真实的东西——真实的东西会叫人过于激动。他必须谨慎。他不想发疯。起先,他望着书架底层的时装样纸,然后逐渐注视那装有绿喇叭的唱机。再也没有比这更实在的了。因而他鼓起勇气,环顾四周,瞧着餐具柜、一盘香蕉、版画上的维多利亚女王和丈夫,再看看炉架,上面一只广口瓶,插着蔷薇。所有这些都一动不动。一切都静止,一切都是真实的。
“那个女人有一张利嘴,毒得很,”雷西娅道。
“彼得斯先生是干什么的?”赛普蒂默斯问。
雷西娅“呃”了一声,尽力回忆。她想起菲尔默太太讲过,女婿是一家公司的推销员,常到外地出差。“眼下他到赫尔去了,”雷西娅说。
“就是这几天!”她重复道,带着意大利语音。他听见她亲口这样说。他用手半掩着眼睛,以免一下子看清她的面孔,而要一点一点地瞧,先看下巴,再看鼻子,然后,慢慢地窥那额头,生怕它是畸形的,或有什么可怕的斑痕。他想错了,她可没什么怪样,十分自然地坐在那儿,缝着帽子,像一般女人那样,缝纫时抿紧嘴,撅起嘴唇,露出悒郁的神情。他一次又一次谛视她的脸、她的手,叫自己放心,没有丝毫可怕的迹象,她只是大白天坐在那里缝纫,有什么吓人或可恶的呢?彼得斯太太却有一张恶毒的利嘴。彼得斯先生则到赫尔去了。那自己为什么要发怒或预言呢?为什么要自讨苦吃,自绝于人呢?为什么要凝望浮云而颤抖、哭泣呢?为什么要追求真理,传播福音呢?瞧,雷西娅不是安静地坐在那儿缝纫,把针插入外衣的前襟么?彼得斯不是照常出差,到赫尔去了么?什么奇迹、启示、痛苦、孤独啰,摔到海底,跌进火里啰——全都无影无踪了,因为,当他注视雷西娅替彼得斯太太做草帽时,只感觉到那条绣花床罩。
“对彼得斯太太来说,这帽子是太小了,”他说。
好多日子以来,这是第一回他像往常一样说话了!她应着道:可不是,实在……小得不像话呢。不过,这是彼得斯太太自己挑的嘛。
他把帽子从她手里拿过来,说道:这是摇风琴艺人耍的猢狲戴的帽儿。
哈,她听了多高兴呀!他俩好久没在一块儿欢笑了,此刻又像一般夫妻那样,私下里寻别人开心。她的意思是,眼下要是菲尔默太太走进来,或彼得斯太太、或任何人闯进来,都不会懂得她和赛普蒂默斯在嘲笑什么。
“瞧!”她把一朵玫瑰插上帽边。她从来没感到这么快活!一生中从未有过!
赛普蒂默斯道:插上花儿更可笑啦,那可怜的女人戴了活像动物展览会上一头猪哩。(没有任何人会像赛普蒂默斯那样叫她大笑的。)
她的针线盒里还有些什么呢?有丝带、小珠子、流苏、纸花,等等。她把这些一古脑儿倒在桌上。于是他把颜色各别的玩艺儿拼起来——尽管他的手不灵,连一只小包儿都扎不好,眼光却尖得出奇,对色彩常看得准,当然有时也会闹笑话,不过有时确实妙得很。
“这一下她会戴上漂亮的帽子啦!”他喃喃道,拣这样挑那样的;雷西娅蹲在他身旁,从他肩上望着。一会儿就拼好了,就是说,花样设计好了,现在她得缝起来。他说:你必须非常、非常细心,完全要“依样画葫芦”。
她便着手缝了。他觉得,她缝的时候有一种微声,仿佛炉子铁架上煮着水壶,冒出咝咝的水泡声;她忙个不停,纤小而有力的指尖一忽儿掐、一忽儿戳,手上的针闪亮着。随便太阳忽隐忽现,时而照着流苏,时而映出墙纸,他只管安心等待,躺在沙发上,脚伸得长长的,眼睛望着沙发那一头的环纹短袜;他要在这安乐窝里待着,四周一片宁谧,空气都静止了,仿佛有时树林边薄暮的气氛:由于地上有些坑洼,或由于树木分布的格局(首先要科学性、科学性),温暖的空气逗留着,微风迎面吹拂,恰似鸟翼在抚摸。
“喏,好了,”雷西娅道,指尖上绕着彼得斯太太的帽子,“暂时就这样吧,以后再……”她的话像水泡一般冒着,低下去了,一滴、一滴、一滴,犹如没关上的水龙头,满意地滴着水。
妙极了。他得意扬扬,感到从未有过这样称心的事。那么真实,那么实在——彼得斯太太的帽子。
“瞧呀,”他说。
真的,只要看见这顶帽子,她会永远感到幸福。因为做帽子的时候,他恢复本来面目了,他笑了。他俩又单独在一起了。她将永远喜欢这帽儿。
他要她戴上试试。
“嗐,我肯定会变成丑八怪的!”她嚷道,随即跑到镜子前面,头侧来侧去,端详着。忽然听见有人敲门,赶紧脱掉帽子。难道是威廉·布雷德肖先生来了?已经来叫了吗?
不!原来只是那小女孩,送晚报来了。
每天总是例行的事——每晚都是这些事情。那小女孩照常来了,舔着大拇指,呆在房门口,雷西娅走过去,蹲下来,轻声轻气地跟孩子闲聊,亲吻她,再从抽屉里掏出一袋糖,塞给她吃。每天老是这样。一桩事接着另一桩事。她就这样按部就班做着,先做这桩,再做那桩。她拉着小孩跳来蹦去,溜呀滑的,在屋子里转圈儿。他看着晚报,念一则新闻的标题:萨里酷热,有一股热浪。雷西娅应声道:萨里酷热,有一股热浪;一面仍然同小孩(菲尔默太太的孙女)玩儿,跟她一起嬉笑谑浪,玩得挺有劲儿。他却很倦了,他很快乐。他想睡了。他闭上眼睛。可是,双眼一闭,她们玩耍的声音立即变轻了,有点怪了,似乎有人在寻什么,却找不到,招魂一般喊着,声音愈来愈渺远了。她们失去他了!
他惊恐地跳起来。看见了什么?餐具柜上一盘香蕉。屋里没有人(雷西娅陪孩子回到妈妈那里去了,该上床睡了)。原来如此:一辈子孤独。这是命里注定的,以前在米兰,走进住所的房间,看见那些人用麻布剪出花样时,已经注定了:一辈子孤独。
此刻,他独自面对餐具柜与香蕉。他孑然一身,躺着,栖息在阴沉的高处——不是在峰顶,也不在峭壁上,而是在菲尔默太太起居室的沙发上。至于那些幻觉、那些死者的面孔与声音,都消逝了?他面前只有一列屏风,上面显出黑油油的香蒲和蓝幽幽的燕子。在幻觉中一度呈现的山、脸、美,都杳无影踪了,惟有屏风。
“埃文斯!”他嘶喊。没有回音。一只老鼠在吱吱地叫,也许是帷幕沙沙地响。那是死者的声音。只剩下屏风、煤桶和餐具柜了。那就让他面对屏风、煤桶和餐具柜吧……忽然,雷西娅闯进来,跟他聊天了:
来了几封信。每个人的打算都改变了。菲尔默太太终究不能到布赖顿去了。来不及通知威廉斯太太,雷西娅觉得懊恼之极;这时她瞥见了那顶帽子,心里想……也许……她……可以做些小小的……她那心满意足的、悦耳的声音渐渐轻下去了。
“啊,见鬼!”她猝然嚷道(她这句粗话是他俩开玩笑的一种方式);原来针断了。帽子、孩子、布赖顿、针。她一桩桩应付着:先处理这桩,再对付那桩;她按部就班做着,眼下在缝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