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下者食天下。”皇帝君临天下,吃遍天下山珍海味、新鲜珍奇的食品。管理宫廷膳食的机构,明主要是尚膳监等机构。清总机构是御茶膳房,在箭亭东,为膳食总汇,分发各自膳房、灶房等。宫廷御膳食品的来源,主要有三:贡,买,种。
一说贡。明上林苑是宫廷食品的重要供应者。明初,各地贡香米、人参、黄酒等,南京附近贡黄牛、糖蜜、果品、腒脯、酥油、茶芽、稉糯、粟米。(《明史·食货六》卷八十二)清帝御膳的主食——五谷杂粮有:东北的粘高粱米粉子,山西的飞罗白面,陕西的紫麦,宝鸡的玉麦,兰州、西安的挂面,山东的抻面、博粉,广西的葛仙米,河南的玉麦面,河北的福寿字饽饽,山东的耿饼,安徽的青饼。在北京仅选用玉泉山、丰泽园、汤泉三处的黄、白、紫三色老米。副食方面——有直隶进奶猪、乳羊、鸡、野鸡、鸭,崇文门每年春季进的黄花鱼,秋季进的银鱼,直隶保德州冬季进的石华鱼,山东进的麒麟菜、海带、紫菜、吉祥菜、鱼翅,两淮进的风干猪肉、糟鹅蛋、糟鸭蛋,湖广进的银鱼干、虾米,外藩蒙古进的鹿肉干,长芦盐政进的猪、羊、鸡、鸭、鱼等。小菜方面——有山东的扁豆、凤尾菜,浙江的酱菜,江苏的小菜,福建的闽姜等。
贡鲜鱼如江苏镇江贡鲥鱼。鲥鱼是今南京、镇江一带的特产。每年春季溯江而上,初夏时洄游甩籽。鲥鱼稀缺,味美鲜嫩,价钱昂贵,明为贡品,清廷沿习。每年第一网鲥鱼,送皇帝尝鲜。宫廷在桃花盛开的时候,举行“鲥鱼宴”,皇帝赐朝廷重臣一同品尝。鲥鱼捕到后,用冰船和快马,分水、旱两路,沿途设冰窖、鱼场保鲜,行程三千里,限三天内送到。鲥鱼一到,立即烹调。民谣云:“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毙几人马几匹。马伤人死何足论,只求好鱼呈圣尊。”
贡鲜果明代如天顺八年(1464年),光禄果品物料凡百二十六万八千余斤。(《明史·食货六》卷八十二)后来数字,大体相仿。清代数量也很大。太后、后妃、皇子、公主等都有分例。如皇后每日鲜果二筐,甜桃、苹果、秋梨、红梨、棠梨各十个,葡萄三斤,做馅桃仁二两,黑枣三两二钱。各地果园、地方大员,交纳果品。如盛京将军送香水梨一千个,甘肃提督送哈密瓜六十个等。
清康熙时苏州织造李煦等按季进贡:春季,贡碧螺春茶;初夏,贡苏州枇杷果;秋季,贡苏州洞庭山杏子;入冬,贡冬笋。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月,李煦向清宫呈进:“佛手计二桶,香橼计二桶,荔枝计二桶,桂圆计二桶,百合计二桶,青果计二桶,木瓜计二桶,桂花露计一箱,玫瑰露计一箱,蔷薇露计一箱,泉酒计一坛。”
二说买。有的东西,官府出钱,铺行采买,却常赊账。“买于京师铺户,价直不时给,市井负累。”(《明史·食货六》卷八十二)关于宫廷采买的花费,有两个小故事。
明隆庆帝有一天想吃果馅饼,第二天御膳房做面食的、剥干果的、制糖的等开支50两白银,这个数接近一位知县一年的工资。隆庆帝笑道:“只须银五钱,便可在东华门口买一大匣也。”原来他在做皇子的时候,早就知道市面上果馅饼的价钱。(《两般秋雨盦随笔》)
清乾隆帝有一天召见大学士汪由敦,问道:“卿昧爽趋朝,在家亦曾用点心否?”汪答:“臣家计贫,每晨餐不过鸡子数枚而已。”乾隆帝愕然道:“鸡子一枚需十金,四枚则四十金矣,朕尚不敢如此纵欲,卿乃自言贫乎?”汪由敦不敢直言,就巧辩地回答:市面卖的鸡子,都是残破的,臣买的便宜,每个只几文钱。(《春冰室野乘》)事情不独有偶。光绪帝每日必吃四个鸡蛋,而御膳房开价是白银三十两。(《南亭笔记》)
三说种。明嘉靖帝在西苑(今中南海)种田,清康熙帝也在西苑种田。他在西苑丰泽园,辟一片水田,种植稻谷,每年收获。他在避暑山庄也有田种庄稼。讲一个故事。六月的一天,康熙帝在西苑稻田边走,时稻子刚抽穗,忽见一棵高出众稻之上,籽粒饱满,他掐下稻穗,收回宫里。来年播下,此种先熟。于是将稻穗掐下再种。年复一年,生生不已。这种稻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郁而味美,一岁两熟,称作“御稻米”。(玄烨《几暇格物编·御稻米》)康熙帝说:“四十余年以来,内膳所进,皆此米也。”在皇宫,在热河,吃的都是自己种的御稻米。清在玉泉山开辟水田,种御稻。这就是“京西稻”的来源。后康熙帝命官在天津推广,改良碱地,获得成功。这是天津“小站稻”的来源。当然,宫廷御园种稻,只是象征而已。
食器。俗话说:“美食不如美器。”宫廷食器,极其精美,价值昂贵,种类繁多,如金、银、铜、锡、瓷、漆、玉、角等器皿,又如珐琅、象牙、翡翠、玛瑙、玻璃等质料。其中如明宫膳食器皿,有南京工部烧造三十万七千,还有江西饶州烧造金龙凤白瓷诸器,内廷烧造朱红膳盒诸器等。(《明史·食货六》卷八十二)如皇帝用的金壶、金杯、金盘、翡翠碗、玛瑙碗等。还有五件套的餐具:(1)铜胎镀金掐丝珐琅万寿无疆碗,(2)青玉柄金羹匙,(3)青玉镶金箸(筷子),(4)金镶紫檀把果叉,(5)乾隆款金胎珐琅柄鞘刀。(《清宫生活图典》)上述餐具,可见一斑。
御厨。明宫的厨役,洪熙时6300余名,成化时近8000名。(《明史·食货六》卷八十二)最多时达9400多人。清宫厨师,比明少些。厨师规矩,非常严格。如明制:“造御膳,误犯食禁,厨子杖一百;若饮食之物不洁净者,杖八十;拣择不精者,杖六十;不品尝者,笞五十。”(正德《大明会典》卷一百二十九)清朝宫廷厨师,来自四个方面:其一是“从龙入关”带来的满洲厨师,他们多子承父艺,为清宫厨师的主体。其二是沿袭明宫的山东厨师。其三是康乾南巡时带回的淮扬、苏杭的南方厨师。后乾隆帝指名要某人做某饭菜。其四是帝后依饮食爱好选用的厨师。如乾隆帝的维吾尔族香妃,特为她招募回族厨师,做清真膳。清末民初溥仪御膳房十几名厨师中,烹饪厨师郑大水和主食厨师郑恩福,是从北京著名饭庄召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