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书房的翰林,功夫既在书房内,又在书房外。他们走出南书房之后,有的做尚书、侍郎,有的做大学士、军机大臣,有的风清气正、耿介终生,也有的贪污纳贿、行为龌龊,更有的身后受辱,枭首锉尸。下举两例,略作介绍。
沈德潜(1673—1769年),今江苏苏州人。乾隆四年(1739年)成进士,已六十七岁。庶吉士散馆时,已七十岁!一天傍晚,乾隆帝巡视,问谁是沈德潜?他自称为“江南老名士”,授为编修。七十一岁,命在上书房行走,官礼部侍郎。后德潜因病乞休,命以原衔食俸,仍在上书房行走。乾隆十四年(1749年),再请归里,命原品休致,仍令校刊《御制诗集》。让他如有著作,寄京呈览,并赐给人参,赐诗送行。德潜归乡,进所著《归愚集》,乾隆帝亲为作序,称其诗与王士祯相伯仲。后几次来京,其中一次是:德潜年八十时来京,赐额“鹤性松身”,并赏赉藏佛、冠服。入朝赐杖。乾隆帝命集文武大臣七十以上者为九老,沈德潜为致仕九老之首。命游香山,并在内府挂沈德潜的画像。
欲无止境,常有凶险。沈德潜奏进编纂的《国朝诗别裁集》,请乾隆帝作序。乾隆帝发现诗集的首篇为钱谦益的诗,还有钱名世的诗。钱谦益是明朝人,又为清朝做官。乾隆帝因谕两条:一是“谦益其诗自在,听之可也,但选以冠本朝诸人则不可”;二是“钱名世者,皇考所谓‘名教罪人’,更不宜入选。”但乾隆帝并未与他过不去,只命内廷翰林重新校定该诗集。后乾隆帝几次南巡,沈德潜等迎驾常州,加太子太傅,赐其孙维熙举人。卒年九十七。赠太子太师,祀贤良祠,谥文悫,又御制诗为悼挽。不久,有人讦举人徐述夔《一柱楼集》中有悖逆文字。经查集前有沈德潜为徐述夔作的传,称其品行文章皆可为法。沈德潜死后被扯入“《一柱楼诗》案”之中。
“《一柱楼诗》案”是怎么回事呢?其作者徐述夔,江苏东台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事发,成为当时一大文字狱。徐述夔,举人,教书乡里。出了一本书,名《一柱楼诗》。沈德潜在书前写了《徐述夔传》。这本小书,刻板印刷,数量很少,影响不大。他死后十多年,因子孙的一场纠纷而案发。徐孙与生员蔡嘉树为争产事成讼,蔡氏将《一柱楼诗》、书版、沈德潜在书前的《徐述夔传》等一并告到县衙。江苏学政刘墉将其呈送乾隆皇帝。经过调查,主要罪名是:(1)居家授徒,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给学生取名“徐首发”,乾隆帝认为有“诋毁本朝剃发之制”;(2)诗中有“明朝期振翮(hé),一举去清都”之句,乾隆帝认为有欲“去清复明”之罪;(3)“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乾隆帝认为有“反清复明”之意。经过乾隆帝二十余道“谕旨”,最后定案:抄家,掘坟,剖棺,枭首,“将该犯徐述夔之尸,枭去首级,凌迟锉碎,撒弃旷野”,并将其首级,悬示于东台县城。(《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七十一)将徐述夔之子、孙,学生徐首发等处以死刑,作跋的毛澄“杖一百、流三千里”。结果,两人戮尸、六人处死、一人流放,一人徒刑,一人戍军台。乾隆帝命夺沈德潜赠官,罢祠削谥,仆其墓碑。(《清史稿·沈德潜传》卷三百五)
乾隆帝曾说:“朕于德潜,以诗始,以诗终。”但事实上,未与诗终。若一旦惹恼皇帝,就一切不管不顾。
刘纶,江苏武进人。少年俊颖,六岁能文,长于古文辞。乾隆元年(1736年),以生员举博学鸿词,考第一,授编修。后直南书房,又命在军机处行走,授文渊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刘纶,至亲至孝,亲丧三年不喝酒、不吃肉。直军机处十年,与大学士刘统勋同辅政,有“南刘东刘”之称。器度端凝,出入殿门,进止有度。早年买宅数间,后做军机大臣、大学士、工部尚书二十余年,没有增加半间房屋。衣履垢敝,不做新服,但上朝必着盛装,为什么呢?他说:“不敢亵朝章也!”一天,侍郎王昶在严冬黑夜,有急奏草稿,半夜到刘纶相府。纶起燃烛,操笔点定。天奇寒,呼家人备酒肉,但厨柜空空,仅得十几枚枣下酒。史官赞道:“其清俭类此!”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是历史上取得突出成就者的共同经验。
总之,清朝的南书房,自康熙十六年(1677年)建立,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撤销,存在222年。在康雍乾时期,是南书房的兴盛时期,越到后来,越加衰落。
康熙书房提供了一条经验:学习聪明者的聪明,会更聪明;吸纳智慧者的智慧,会更智慧——修养自强不息的精神,陶冶厚德载物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