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殿正中设地屏宝座,宝座也设在子午线即中轴线上。中和殿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有着多元的使用功能,相当于多功能厅。
第一,休息厅。就是皇帝的“休息室”。明清两朝,太和殿举行各种大典之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这里也就是皇帝举行大典前的“休息室”,如同大礼堂、大会堂旁的休息室、贵宾室。凡遇正旦(过年)、万寿(皇帝生日)、冬至三大节日,皇帝先到中和殿升座,到了正点的时刻,皇帝由中和殿出来,到太和殿接受朝贺。
在文革期间,有一个方案,就是要把中和殿改为“人民休息室”,拆除殿中宝座,摆放长条桌子,安放10把椅子,桌上摆报纸、杂志等。实际上人民不可能在中和殿休息。不久风向突变,“方案”随之流产。(刘北汜《故宫沧桑》)
第二,宴会厅。据《悫(què)书》记载: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崇祯帝御中极殿(中和殿),召对大臣,赐坐宴饮。这次宴会,太监布席,与宴者十三人,每人一桌,饮酒用金莲花杯。杯高大如瓶,口圆四寸,下有三小蒂承之,旁有荷柄。每桌三十余件餐具。前各摆设两个花瓶,瓶中插莲花。光禄寺(负责宴会)官员八人行酒。又如顺治四年(1647年)正月,顺治帝御中和殿,赐蒙古杜棱郡王楮鲁木宴。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顺治帝御中和殿,接见平西王吴三桂,并赐宴。(《清世祖实录》卷五十九)顺治帝常在此殿举行宴会。
第三,议事厅。崇祯帝有时在中极殿(中和殿)举行重要会议。崇祯十一年(1638年)三月初二日,召吏部尚书等议事,当议到兵饷、民食时,户部尚书程国祥言:“京师赁房月租及天下会馆租,岁可得五十万。”还要搜刮民脂民膏。工部右侍郎蔡国用言:“崇文、宣武街石,除中道外,可培修外城。”(《明崇祯实录》卷十一)把崇文门和宣武门马路上的铺路石,除当中一条外,全都挖出,修补外城。对于这个馊主意,有识之士,笑其无能。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二日,崇祯帝在中极殿(中和殿)召集文武大臣会议时局应对的“方略”。这时,距明朝覆亡只有半个月,与会大臣三十余人,他们的态度十分悲哀:“三十余人皆漫应支吾,无他语。”(《明崇祯实录》卷十七)明朝灭亡,已成定局。
第四,典仪厅。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先农坛、太庙等,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祝祷的文稿);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要在此查验种地的种子和农具;如皇太后上徽号、册立皇太子、册立皇后等,皇帝在此阅视册文。《实录》、《玉牒》告成礼,恭进中和殿,呈皇上御览,同时要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宸垣识略》)
在这里我特别讲一下《玉牒》。《玉牒》就是皇帝的家谱。明朝《玉牒》,没有存下。清朝《玉牒》,保存完整。
《玉牒》的纂修,清朝定制:皇族出生人口,按满洲八旗的组织,每年按户口登记,造黄册、红册,汇总编入《玉牒》。每隔十年,修一次《玉牒》。“存者朱书,殁者墨书”,就是活着的用红笔书写,死了的用黑笔书写,以帝系为统,以长幼为序,由宗人府(管理清皇室的机构)的宗令、宗正任总裁(总主编),汇总纂修《玉牒》。
《玉牒》里分黄册和红册,就是分宗室和觉罗:宗室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以下直系,觉罗是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以下直系,二者是有区别的——宗室佩黄带子,觉罗佩红带子,就是腰上系黄色或红色带子,以示区别。宗室、觉罗的私生子女怎么办?《钦定宗人府则例》规定:也分别给带子,但要降格——宗室之子给以红带子,觉罗之子给以紫带子,他们犯罪,也要降格——犯案照旗人治罪,但不销除旗籍。
新修《玉牒》呈送皇帝御览后,于皇史宬、宗人府、盛京崇谟阁各存一份。
《玉牒》为手写本,黄绫封面,装订成册。然后装箱,再存入柜。修成的《玉牒》,送到中和殿,呈皇上御览。如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月十三日,康熙帝御中和殿,宗人府、内阁、礼部等官,恭进《玉牒》,总裁纂修官员行礼。
《玉牒》告成的进呈和御览礼仪,非常隆重,等级分明。先由礼部、鸿胪寺官员,按《玉牒》卷数,在中和殿设案,工部官员在“玉牒馆”设彩亭。举行典礼这一天,天刚亮,王公聚集在太和门外,文武各官齐集在午门外,都穿朝服,文东武西,序立等候。总裁、王公、大学士、尚书暨纂修官等,会集在“玉牒馆”,恭奉新《玉牒》的正本和副本,放在预设的彩亭里,并行三跪九叩礼,然后由銮仪卫官员抬着彩亭前行。前面摆列仪仗、黄盖,吹奏乐器。总裁以下官员,骑马在后面跟从。由大清门行进,到天安门外,各官下马;至午门外,诸王公下马。在午门外齐集的百官跪着迎接《玉牒》。到太和门外,齐集的王公们跪着迎接《玉牒》。彩亭过去,才站起来。到太和殿阶下,彩亭止住。纂修官恭奉《玉牒》,由当中台阶升入太和殿中门,总裁以下官由东阶升入太和殿左门,进到中和殿,陈列《玉牒》于案上。总裁率领提调、纂修官等,在丹陛东侧,行三跪九叩礼。然后,总裁到案前,恭敬地展开《玉牒》。这时,礼部堂官奏请,皇帝穿礼服,乘舆出寝宫,到保和殿后降舆,到中和殿,在案左,面西站立。礼部尚书奏请皇上阅览《玉牒》,皇帝由左案到中案,面向北,翻阅《玉牒》。看后,礼成,还宫。总裁率提调、纂修官恭奉《玉牒》,交给内监,放在彩亭里。銮仪卫官校,抬着彩亭,前列御仗、黄盖、鼓乐,由太和门、协和门、东华门中门出紫禁城,恭送《玉牒》到皇史宬尊藏。齐集的王公在太和门外,文武各官在协和门外,跪送《玉牒》,敬送的礼仪和初迎的礼仪一样。
《玉牒》在皇史宬(chénɡ)、宗人府、盛京(沈阳)崇谟阁各珍藏一部。《玉牒》的开本,有大小之分。大《玉牒》,藏在皇史宬,有一年我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阅览过。大《玉牒》长90厘米,宽50厘米,厚98厘米(近1米),约重1000斤,从皇史宬由八个大汉抬上大卡车,运送到第一历史档案馆阅览室。这是我看过最大、最重的一部书。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玉牒》从顺治十七年(1660年)到1921年(内署宣统十三年),共修28次,凡2600余册。
在这里我顺便介绍储藏《玉牒》的皇史宬。皇史宬是明清皇家档案馆。位于南池子南口路东,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成,主殿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3400平方米。整座大殿为拱券式无梁石建筑,全部用石雕砌,没有一根木料。南北墙各厚6.4米,东西墙各厚3.45米。殿内大厅,无梁无柱,门窗、梁坊和斗拱等均为仿木石料,叫作“石室”;里面排列152个外包铜皮雕龙的樟木柜,叫作“金柜”。具有“四防”——防火、防潮、防虫、防霉的功能。四季昼夜,室内温度,变化不大,相对恒定。建筑精良,构思奇巧,石质建材,防火性好,是一座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兼具的建筑文物。存放“圣训”、“实录”和“玉牒”等文献档案。
此外,中和殿前东西两庑和殿后东西两庑,丹楹相接,成为仓库。这些仓库也有故事。雍正帝曾在此秉烛到深夜,朱批奏折,已刊刻者仅占其总数的十分之三四,其他没批的奏折堆积如山,收藏在保和殿东西庑中。(昭梿《啸亭杂录》)又如,鄂尔泰任云贵总督时,备受雍正帝赏识,其奏折有密谕商议军机大事的,有密奏大臣人品优劣的,共6大册,120余篇,牵涉223人之多,当时并未刊发,资料珍贵,足以资治,保存在保和殿的东西两庑。雍正帝刚上台,就下令收缴回宫,密封保存。乾隆帝经过阅查后,认为有些“绝不可示人者”,怎么办呢?乾隆帝的办法是:或加以删改,或“即焚其稿”。后经粗略统计,经雍正帝、乾隆帝已批或未批的奏折保存下来的有8000余件。
宫禁也有松懈之时,如雍正时,恭亲王常宁之子对青额,在侍卫班中,饮酒沉醉,竟在中和殿石阶上溲溺(撒尿)。光绪时,礼部笔帖式定昌和军机处办事员钱朝选,违制由保和殿后右门行走,都分别受到议处。
中和殿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中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