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常朝御门”,也就是皇帝举行日常办公会议的会议室,地点就在奉天门(皇极门、太和门)。永乐帝启用三大殿不久,遭遇雷火,三大殿被焚毁,但奉天门幸存,于是永乐帝就在奉天门御政。据万历《大明会典》记载:凡早朝,先击鼓,文武百官分别在午门的左右掖门排队等候;尔后开门,由鸿胪寺(管礼宾)官员引入午门,过内金水桥,到奉天门丹墀前,分六部、五府等官员,东西相向,依序而立,等候皇帝来到。皇帝御宝座,鸣鞭,百官入班,面北行一跪三叩首礼。朝拜后,鸿胪寺官宣念,然后各衙门轮班奏事。奏事完了,最后鸣鞭,皇帝还宫,百官退朝。
这里发生了一个故事:建文帝时的副都御使茅大方,在永乐帝夺取皇位后,不为新朝当官而被弃市。他的妻子张氏年已56岁,受丈夫牵连,被发到教坊司(官伎院)遭蹂躏,病故后,官员在奉天门上奏。奉圣旨:“抬出门去,着狗吃了,钦此!”(《国朝典故》)人都死了,还不放过,还要把尸体拉去喂狗。这个故事无论发生在北京或南京的奉天门,都说明皇权的残酷性。
清初,顺治帝迁都北京,举行大典,诏告天下,也是在皇极门(奉天门、太和门)。为什么不在皇极殿(奉天殿、太和殿)呢?一些学者认为:李自成临撤出皇宫时,放火焚烧宫殿,皇极殿遭火焚毁,所以顺治帝登极大典不在皇极殿,而在皇极门。
太和假门故事,也很有意思。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太和门大火,黑烟弥天,化为灰烬。转年正月二十七日,就是光绪皇帝大婚的吉日佳期。太和门竟然被火烧毁,内廷不安,朝野震惊。清制规定:大婚皇后必须经由太和门进宫。只有42天的时间,来不及重修太和门,怎么办呢?清廷下令由北京棚匠扎彩工,夜以继日,加紧搭建,竟然搭成一座逼真的彩棚太和门,以假乱真,在大婚时使用。震钧《天咫偶闻》记载:“……大婚,不及修建,乃以札彩为之。高卑广狭无少差。至榱桷(cuījué,指房上椽子)之花纹,鸱吻之雕镂,瓦沟之广狭,无不克肖。虽久执事内廷者,不能辨其真伪。而且高逾十丈,栗冽之风,不少动摇,技至此神也!”我们看《光绪皇帝大婚图》上的太和门,原来是彩扎的。这项工艺已被列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矗立在紫禁城的太和门,是光绪大婚后第二年建成的。
皇极门(奉天门、太和门)前的庭院,发生过许多故事,既有历史正剧,也有历史闹剧。先说历史正剧,就是于谦在奉天门(太和门)前定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