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帝永宁二年(公元121年),四十一岁的邓太后病了,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经常通宵咳嗽不止。
她自知不久于人世,但仍然坚持乘御辇到前殿朝会群臣,与侍中、尚书相见,大赦天下,并发布诏告:“朕以无德,母仪天下,但天不作美,和帝早去。延平之际,海内无主,国统民运,危于累卵。朕虽无奈临朝,但勤勤苦心,不敢以万乘之尊为乐,时刻想着上不欺苍天,不愧先帝,下不负黎民,不违宿愿。诚在济度百姓,以安刘氏。自以为感彻天地,当蒙福祚,但丧祸内外,和、殇二帝早崩,家母又永违人世,令人伤痛不绝。如今朕又废病沉滞,久不得侍祠。自从勉强拜奠原陵,日夜咳嗽,常咯血不止。生死由命,无可奈何。公卿百官,愿能勉尽忠恪,以辅朝廷。”向天下臣民宣布自己的病情,以朝廷大事为念。
安帝永宁二年三月,邓太后驾崩。
这一年,刘祜已经二十九岁了。
为了等这一天,他已足足等了十六年!
十六年,是个什么概念呢?
在现代,已经是四届美国总统的任期了!
这十六年时间里,刘祜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熬成了一个老成的青年人!
邓太后驾崩的消息传来,刘祜的表情是痛苦的,内心却是喜悦的。
他尊谥邓太后为和熹皇后,下诏将其梓宫移至慎陵,与和帝刘肇合葬。
另外,他还下令史官作《长乐宫圣德颂》,为邓太后歌功颂德。
但这一切,都是做给外人看的。
事实上,他在暗地里不知骂过多少次“老不死的”了,不是吗?我既然是一国之君,就应当君临四海;既然已经长大成人,就应该亲临政务。
可是,这个老太婆就是不退位,死死抓住各项军政大权,使得我堂堂大汉天子,竟成为一个老妇人手中的玩偶、傀儡!
是可忍,孰不可忍!
实际上,不单单刘祜,在男权主义的封建社会里,很多大臣都不能容忍邓太后主掌国家大事。
他们眼看着刘祜的年纪渐长,就忍不住上书给邓太后,要求她还政于皇帝。
其中最突出的是杜根、成翊世等人。
杜根,字伯坚,颍川定陵人,其性格朴实,凡事喜欢较真、认死理。安帝永初元年被举为孝廉,官至郎中。
他们把连年的天灾比附人事,说是太后摄政所致。
这还不够,居然还联名上书,高呼:“帝年长,宜亲政事。”要邓太后还政于刘祜。
最终惹得邓太后大怒,命人用白袋子套住杜根,用大棍伺候,打死为止。
也不知打了多少百棍,布袋里已经没有气息了,邓太后才让人将其连人带袋运出城外。
神奇的是,杜根竟然大难不死,苏醒了过来。
为了躲过邓太后的检查,他躺在荒野中一动不动,“三日,目中生蛆”,这才逃得了一条小命。
这哥们儿,实在不容易啊。
邓太后死后没几天,刘祜就告祠高庙,命司徒持节,大鸿胪奉策书玺绶,直往清河郡替自己的父亲追加尊号为孝德皇,并在父亲陵墓旁大置园邑,赐号甘陵;又追封自己的生母为皇后,追谥为敬隐后,改年号为“建光”。
接着,又追封外祖父宋杨为当阳侯,谥号为“穆”,四个舅舅全部封侯。
此外,所有的外戚都推恩备至,极为优渥。
然后向邓氏家族开刀,将邓氏子弟削夺封爵,废为庶人。
刘祜并未找到邓骘预谋废立的证据,只是将其免职、遣返原籍,家资田宅充公。
邓骘与儿子邓凤自知申冤无门,绝食而死。邓骘堂弟河南尹邓豹、度辽将军舞阳侯邓遵、将作大匠邓畅,也自杀而死。
邓绥尸骨未寒,邓氏家族及其亲信蒙遭冤狱,天下无不为之痛惜。
大司农朱宠就认为邓骘乃是无罪遇祸,便用车子载着他的棺材,肉袒上朝,为他鸣冤。
接着,众人也多称邓骘冤枉。刘祜无奈,将其安葬在洛阳北邙山的祖坟之中。邓骘归葬之日,公卿同吊,莫不悲伤。
刘祜这一连串动作下来,有一个人惊惧不已。
这个人就是身居列侯、位列九卿的龙亭侯蔡伦。
其实,从刘祜即位那天起,蔡伦的内心就种下了一个炸弹。
他虽然算不出这颗炸弹会在哪一天爆炸,但他很明白,引爆这颗炸弹的人一定是刘祜。
而这颗炸弹一旦引爆,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
为了清除这颗炸弹,他也做出过各种各样的努力。
可是,到头来,似乎都是徒劳。
他尝试着接近邓太后,接近刘祜,对朝廷的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
他还积极参政,认真负责,不断提出合理化建议。
应该说,在邓太后掌政期间,他为东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做出了很大贡献。
他这样做的目的,不过是想自保。
他希望通过自己在工作上的成效在朝中树立威信,从而借助朝野的口碑活下去。
但他始终无法消除自己内心的恐惧。
三十三年前造下的孽债阴魂不散,夜夜缠绕在梦中!
那时,他不过是黄门小宦官,为了在宫中站稳脚跟,他尽心服侍章帝刘炟。
可惜,三十岁的刘炟,却长了一颗六十岁的心脏,走三步就要喘上四口气,一阵风吹来,就要叉腰扶墙,免被刮倒。
把自己下半生寄托在刘炟身上,很不靠谱。
宫中的宦官都在寻找新的靠山。
大多数人把宝押到了后宫宋贵人的身上。
年轻的蔡伦却是个天生的阴谋家,他选择了不被人们看好的窦皇后。
刘炟的身体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
宫中争权夺位的形势骤然紧张,隐成三足鼎立之势。
这三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窦皇后、梁贵人、宋贵人。
似乎,窦皇后最没有前途。
因为梁贵人、宋贵人都生有儿子。梁贵人的儿子刘肇聪明伶俐,很招刘炟的喜爱,更可怕的是,宋贵人的儿子刘庆已被册立为太子。而窦皇后侍寝多年,却胎毛也没产下一根。
把宝押在宋贵人的身上,就相当于把宝押在了太子刘庆的身上。这是正常人的思路。
难道不是吗?哪天刘炟翘了,刘庆继承大统,不就是新的领导人了吗?
蔡伦没有草率做决定,而是通过细心的观察和周密的考虑,毅然决然地加入了窦皇后的阵营。
这真是不走寻常路!
蔡伦这样做的依据是:窦皇后这时势单力弱,正是用人之际,一旦投奔,就会得到重用。而且,事在人为,趁着刘炟尚在人世,凭“皇后”这个牌子,不信不能扳倒对手,笑到最后。
果然,蔡伦很快就取得了窦皇后的信任。在蔡伦的精心策划下,宋贵人以“挟邪媚道”罪被杀,太子刘庆被贬为清河王。而梁贵人所生的儿子刘肇被强行收至窦皇后名下,成为了窦皇后的养子,梁贵人本人则被诬陷含冤屈死。
一切都按预料发展。
所有的事都料理停当,刘炟适时地挂了。
十岁的刘肇即位,由窦太后临朝称制,蔡伦收到人生中第一笔丰厚的回报:封中常侍,与九卿同级,可出入宫禁,参与军机,随皇帝左右,为皇帝的从政顾问,掌管宫廷文书和百官上书。
但事情并未止于此,他的官职还在不断上升——由于外戚势力过度膨胀,蔡伦联合郑众等人帮助十四岁的刘肇杀死了执掌实权的外戚代表人物窦宪,还政于帝。
蔡伦和郑众等人并列为侯,历史上的宦官封侯,自此而始。
刘肇二十七岁病死,又是蔡伦,他和邓太后一起,把尚未满月的殇帝刘隆抱上了龙位。
应该说,这时的蔡伦是志得意满,名望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然而好景不长,刘隆在位才八个月,就患上了一场大病,死了。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帝位竟然传给了被废太子刘庆的儿子刘祜!
这下完了。
所以说,从刘祜即位的那天开始,蔡伦就没安心过过一天好日子。
天道好还,报应不爽。
该来的总是会来的。
蔡伦终于等来了他命中最后的裁决:刘祜给他下了一道圣旨,要他自动自觉到廷尉处交待当年诬陷两贵人的罪行。
出来混,始终是要还的。
蔡伦长叹一声,自知不能免除一死,“耻受辱,乃沐浴整衣冠,饮药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