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道”教众,计划于甲子年三月五日(公元一八四年)起事。
为此,教中重要领袖,大方首领马元义,组织荆、扬二州教众数万人,相约到期会聚于邺城举事。他又数次亲入京师,联系内应的宦官中常侍封、徐奉等人,准备至期内外俱起。
然而事机不密,一八四年的二月间,张角的另外一位弟子济南人唐周,向朝廷上书告发此事。东汉政府大惊,迅速行动起来,逮捕并车裂了马元义,并任命钩盾令周斌全权负责调查侦破此案,根据唐周报告提供的线索,周斌在洛阳城捕杀了太平道教众千余人。
东汉朝廷并下令冀州地方官员,追捕张角等人。张角闻讯后,自知事机已泄,只得派人星夜四出,通知各方提前举事。太平教众们头裹黄巾为标识,故被当时人称为“黄巾贼”,也有叫做“蛾贼”的。
于是,在这一年的二月间,中原大地黄巾四起。在“天下大吉”的呼声中,一个长达数百年的乱世即将到来。
张角兄弟三人起事于河北,张角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各路黄巾军一时蜂起,焚烧官府,劫掠聚邑,所在州郡失据,长吏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安平、甘陵两地的老百姓,甚至把汉朝分封去的诸侯王也抓起来以响应黄巾军。
“太平道”蓄势十余年,一朝爆发,可谓有天崩地裂之势。如果不是内应的中常侍封、徐奉等人已先被捕杀,里应外合之下,东汉王朝恐怕很难再苟延数十年之久。
然而历史是不容假设的。
汉灵帝即位之初,在宦官们的怂恿下,曾大行诛禁,将朝中的清流人士,或者杀害,或者禁锢。这一事件,史称“党锢”,这标志着汉末宦官势力的抬头,也被认为是东汉朝灭亡的预兆。当时的太学生领袖郭泰就说道:“《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汉室灭矣,但未知瞻鸟爰止,于谁之屋耳!”
奸竖当权,清流止步,汉室是看来是要灭亡了,只是不知道鹿死谁手罢了!
未来那位领袖天下英雄逐鹿的老兄,此时年纪还小,和后来与他在官渡打得死去活来的那位袁绍先生,交情正好。
两个人都是少年,好为游侠,到处惹是生非。人家娶新媳妇,这两个家伙潜入主人园中,半夜里四处大叫:“有偷儿贼!”等闹洞房的人都被他们骗出来之后,这两个家伙就拔出刀子冲进洞房,把人家新媳妇给劫持了。在逃走的途中,慌不择路的袁绍掉进荆棘中,怕疼,不敢挣扎。咱们这位大英雄可真是不得了,就地大呼:“偷儿在此!”追击的人闻声赶来,袁绍大惊,也顾不得疼了,居然一跃而出。于是两个人都顺利逃掉。
大概是因为这事儿,若干年后,他在许昌请大耳贼青梅煮酒,当两个人论及天下英雄时,他会大大咧咧地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那时候年幼的孙仲谋还没走上历史舞台,也难怪这两个人打破头都想不出第三个英雄是谁,只好互相吹捧,自我陶醉一番了事。
这些都是几十年后的事了。
张角起事的时候,这两位英雄正当壮年,然而境遇大不相同:一个是正规军统帅,家世显赫;另一位却只是个卖草鞋的,虽说顶着中山靖王之后的牌子,可还是掩盖不住穷得丁当响的事实。
眼前的黄巾起事,把汉灵帝气得不行。
为什么呢?
从登基起,宦官们就成天在皇帝耳边说“党人”祸国欺君,可如今呢?在皇帝身边的宦官中,就有“太平道”的内应,更让皇帝生气的是,居然连“十常侍”中也有人参与造反!倒是被他们成天诋毁的“党人”,却没听说有一个参与了“太平道”的。这还了得?
当时的政治力量,分为三股:一股是宦官,一股是外戚,一股是党人。宦官已经证明是靠不住了,外戚虽然相对让皇帝放心些,但靠裙带关系谋来的高位,似乎还不能证明有相应的能力——能用的,就只剩下被禁锢的“党人”了。
所谓“党人”,都是当时一些有名望的清流人士,在朝野之间有很高的号召力。如最重要的“党人”李膺,当时人都以被他接见为荣,称之为“登龙门”;又如张俭,在“党锢”事件发生后,望门投止,四处逃亡,到处都有人肯冒着危险收留他——如孔融一家,竟争着为收留张俭领罪。《后汉书·张俭传》中称:“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在当年“党锢”最高潮时,连大名鼎鼎的度辽将军皇甫规,都因没能列名为“党人”,感到相当遗憾。
所以此时,皇甫规的侄儿皇甫嵩乘机向灵帝建议解除党禁,中常侍吕强也说:“党锢久积,人情怨愤,若不赦宥,轻与张角合谋,为变滋大,悔之无救。今请先诛左右贪浊者,大赦党人,料简刺史、二千石能否,则盗无不平矣。”灵帝遂在他们的建议下,诏天下解除党禁。这一决定,受到了天下人的拥护,从客观上为东汉政府平息黄巾起义,奠定了基础。
在解除党禁的之前,东汉政府还诏敕各州郡修备攻守器具,简练器械,于函谷、大谷、广成、伊阙、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八个关隘设置都尉,以拱卫京师洛阳。同时皇帝自己掏腰包筹措军费,并以西园厩马补充部队。
虽然已经摇摇欲坠,但东汉政府还远没有腐朽到不堪一击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