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张新闻照,我之前看过。照片中的人物是一个叫唐诺·伦斯斐的美国政客,他在巴格达时,与伊拉克的独裁者海珊握手,时间是一九八三年。伦斯斐做过两任国防部长,不过在一九八三年的时候,他是以雷根总统特使的身分前往巴格达的。去那里讨好海珊,拍拍他的背安抚他,赠送他一对金马刺以表示美国恒久的感激。八年后我们讨伐海珊,不再讨好他。十五年后,我们宰了他。桑森帮这张照片加了注:有时候我们的朋友会变成敌人,有时候我们的敌人会变成朋友。算是政治评论吧,我想。也可能是商界箴言,不过我没在文章中读到什么轶事是和它呼应的。
我翻回他服役时期的那段,准备好好细读。这毕竟是我的专业所在。桑森在一九七五年从军,一九九二年退役。服役十七年,比我还多四年——早我九年进部队,早我五年离开。基本上,他那个年代还满美好的,比下有余了。瘟疫似的越战已结束,全新的志愿役军队正在创建,经费还很充足。桑森好像还算享受当兵的过程。他的叙述非常有条理,关于基本训练的描述很精准,官校生活交代得很好,刚进步兵团的时期写得有趣极了。他态度坦然,不讳言自己有往上爬的野心。他取得种种资格、习得种种能力后调到游骑兵队,接着又调到三角洲持种部队。他和大多数人一样,把刚加入三角洲部队的初期生活写得非常戏剧化。地狱周,耗损心神,忍耐,精疲力竭。他和大多数人一样,没去批评特种部队的不完备之处。这支部队充满了一个礼拜不睡觉、走上几百英里后还可以射烂嗤嗤蝇的人,但没有什么战斗技能强大,同时还知道“什叶派教徒”和“去一趟公厕”之间有什么差别的人。
但整体来说,我觉得桑森相当诚实。事实上,大多数三角洲部队的任务在开始前就被喊卡了,而他们顺利展开的任务往往都会以失败收场。有些成员根本没机会参与行动。桑森并没有掩饰这些,很明白地指出刺激的任务有一回没一回的,也老实承认自己的失败。最重要的是,他完全没提到牧羊人,一次也没提到。许多特种部队队员写任务结束后的报告时,会将失败归咎在四处游荡的牧羊人身上。他们明明是要渗入所谓无人居住的荒凉区域,却会立刻被带着大群山羊的当地农民逮到。发生机率低得可以,从营养学的观点来看也不太可能,那可是贫瘠的土地啊,山羊总是需要食物的。也许有人真的碰过这种状况,但从那之后它就成了一种代号。和我们失败了比起来,我们暗中行动结果有个牧羊人发现我们这句台词更能卸责嘛。桑森从来没在文中提到任何反刍动物,也没提到放牧那些动物的人,这帮他大大加分。
事实上,他提到的重点根本没几个,称得上功绩的绝不算多。他说自己去过西非、巴拿马,一九九一年第一次波湾战争时还在伊拉克拦截了飞毛腿飞弹,但这些肯定都是例行性任务。除此之外,就没什么亮点了。大量训练,待命,之后一定会撤销战备状态,然后再去做大量训练。这说不定是我读到的第一本内容不夸大的特种部队队员回忆录。不,不仅如此。它不只是“不夸大”而已,还轻描淡写、精简细节、不刻意渲染。消去光环,而不是加以美化。
这可好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