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 干:枯竭。形容貌似强大,实质虚弱。
出处 《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强中干。”
春秋时期,晋侯夷吾多次背信弃义,秦穆公因此发兵攻打他。秦晋交战后,晋国接连三次战败,撤退到了韩原。晋侯问庆郑:“敌人已经深入我们国土,怎么办?”庆郑回答说:“这是您让他们进来的,又能怎么办?”晋侯对他的回答非常生气。晋侯让卜师占卜车右的人选,本该是庆郑,但是晋侯不用他。为晋侯驾车的马是以前郑国进献的,庆郑说:“过去战争时一定要用本国出产的马。这种马出生在本乡本土,知道主人的心意,听从主人的调教,熟悉主人驾驭的方法,随便怎样鞭策驱赶,没有不称心如意的。现在君王您用别国出产的马来打仗,一旦在战争中马由于恐惧而失去了正常的状态,就会和驾车人的意愿相反。就会脾气烦躁暴戾,血液全身乱奔,血管张大突起,外表强壮而内部虚弱,进不能,退不得,周旋奔驰也不行,那时您一定会后悔。”晋侯仍然不听。
果然,大战开始后,晋侯的马不听指挥,陷入淤泥中,左盘右旋也不能出来。晋侯向庆郑呼救,庆郑说:“不听劝谏,违抗占卜,您本来就是自求失败,现在又逃什么呢?”没有救他就离开了。晋侯最终做了秦军的俘虏。
近义 色厉内荏
例句
别看那个公司的广告铺天盖地,其实它外强中干,濒临破产。
解释 璧:一种玉器,此处指和氏璧。把和氏璧完好无缺地带回赵国。后来比喻将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于是王召见,……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战国时,赵惠文王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后派人送信给赵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等大臣们商议:觉得把璧给秦国吧,秦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只是白白地被欺骗;想不给吧,又害怕秦军来攻打。对策还没议定,打算找一个能够派到秦国去交涉的使者,也没找到。这时宦官令缪贤说:“我的家臣蔺相如可以出使。”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假如秦王拿去了我的宝璧,却不给我城池,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要求用城池换宝璧,而赵国不答应,赵国就理亏。赵国给了宝璧,秦国却不给城池,秦国就理亏。权衡这两个方面,宁可答应秦国,让他们担负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出使呢?”相如说:“大王如果真的没有人,我愿意捧着宝璧出使秦国。城池给了赵国,宝璧就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完整整地把宝璧带回赵国。”相如到秦国献璧后,见秦王并不打算真的履行约定给赵国城池,就设法取回宝璧,派随行人员从小路送回了赵国。
近义 物归原主
例句
她万万没有想到,这几件半个多世纪前失去的东西,居然能够完璧归赵!
解释 俱:全部,都。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出处 《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孔明)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中讲:曹操率领大军追击刘备,驻扎到长江中游的赤壁。诸葛亮设计联合东吴孙权,共同抗曹。周瑜计划火攻,安排苦肉计让黄盖诈降,又让庞统用计怂恿曹操将战船连环锁在一起,为火攻创造条件。但是火攻需要风助,当时正值冬天,长江上只刮西北风,若没有东风相助将会前功尽弃。周瑜见火攻之计难以实施,急得吐血病倒。鲁肃求助于诸葛亮,诸葛亮给周瑜诊治说:“都督您是否觉得心中烦闷郁结?”周瑜说:“正是。”诸葛亮说:“必须用凉药来治疗。”周瑜说:“已经服过凉药,全无一点疗效。”诸葛亮说:“一定得先调理心气,心气一顺畅,病自然就好了。”周瑜料想诸葛亮已知自己的心意,就用言语挑逗说:“想调顺心气,应当服用什么药?”诸葛亮密写十六字药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写毕,递给周瑜说:“这就是都督的病根。”周瑜见了大惊,暗想:“诸葛亮真是神人!早已知道我的心事!只有把实情告诉他,请他帮助。”诸葛亮于是筑坛做法,请来东风,火攻之计成功实施,火烧曹营八百余里,曹操败回许昌。
例句
我们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解决了燃料的问题,车队马上就能出发。
解释 亡:丢失。牢:羊圈。走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失误后及时补救。
出处 《战国策·楚策四》:“见菟(通‘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怀王被秦昭王扣留,死在了秦国。怀王的儿子楚襄王即位后,不思发愤图强,反而亲信小人,荒淫放纵,结果遭到秦国的连年进攻,兵败地削。大臣庄辛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劝襄王:“君王您左边跟着州侯,右边跟着夏侯,车子后边跟着鄢陵君和寿陵君,这样一味放纵自己贪图享乐而不关心国家大事,楚国的都城郢就危险了。”楚襄王说:“你是老糊涂了呢,还是认为这是楚国不祥的征兆呢?”庄辛说:“这的确是我看到的您这种行为的必然结果啊,哪里敢以为是国家的不祥之兆呢?假如您对那四个人的宠幸一直不衰减,楚国一定会亡国。我请求您允许我呆在赵国来观看这种情况。”庄辛离开楚国到了赵国,在那里呆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攻下了鄢、郢、巫、上蔡、陈这些地方。楚襄王流亡到了城阳,于是他派遣使臣、骑士,到赵国征召庄辛回来。庄辛说:“好吧。”庄辛回来后,楚襄王说:“我以前不能采纳您的建议,以至于到了现在这种地步,怎么办呢?”庄辛回答道:“俗话说:‘看见兔子再回头招呼猎犬不算晚,走失了羊再修补羊圈也不算迟。’我听说以前商汤、周武王这些明君只凭借百里之地而最终兴盛,夏桀、商纣这些暴君虽然拥有天下却不能免除覆灭。现在楚国虽然地盘不大,截长补短地算起来也有数千里,岂止百里之地?”庄辛又层层比喻讲解面临的危险和出路,楚襄王听后脸色大变、身体战栗,非常害怕,决定让庄辛收拾残局,最终收复了失地。
近义 见兔顾犬
反义 未雨绸缪
例句
这次试验没有成功,我们应该亡羊补牢,认真总结教训。
解释 比喻宽大处理,给予出路,而非呆板教条、赶尽杀绝。
出处 《吕氏春秋·异用》:“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
商朝的开国明君商汤有一次外出,见到有个猎人在设网打猎,他在上下左右四面布设了四张网,然后念念有词地祈祷说:“从天上掉下的,从地上冒出的,从四面八方来的,都被我的网网住。”商汤听到后说:“哎呀!那就全都捕光了。除了残暴的夏桀,还有谁会做这种事呢?”商汤于是帮他撤掉了三面网,只留下一面,并教导猎人重新祈祷,说:“从前蜘蛛会编织严密的蛛网,今天人们却学会了宽舒与仁德。想往左走的往左走,想往右走的往右走,想飞高的飞高,想降低的降低,我只抓捕那些违反天命的。”
汉水之南的诸侯国听说这件事后,说:“商汤的仁德真是博大,已经推广到禽兽身上了。”于是有四十多个诸侯国归附了商汤。人们评论说,猎人设置四面罗网,还不一定网得到飞鸟。商汤撤掉了三面,只留下一面,却得到了四十多个诸侯国,他的目的不只是网鸟啊!
反义 严惩不贷
例句
对于那些受人诱骗、误入歧途的犯罪分子,我们不应当一棍子打死,而应当区别对待、网开一面,给他们悔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机会。
解释 吞舟:能吞舟的大鱼。比喻法令太过宽疏,以至于罪大恶极者逍遥法外。
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序》:“汉兴,破觚而为圜,斵(zhuó)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司马迁在《史记·酷吏列传序》开头说:“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人民,用刑法来约束人民,人民虽然会免于犯罪,内心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制来约束人民,人民不但会有羞耻之心并且会逐渐走上正道。’老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不表现出德,因此而有德,德行低下者总想不失掉德,却因此没有德,法令繁多而严酷,盗贼也就越多。’这些话讲得真对啊!法令是政治的工具,却不是导致政治清明或污浊的根源。从前天下的法网非常严密,可是奸邪狡诈不断发生。这种情况发展到极点时,就会上下互相欺骗,以至于国家衰败。汉代开始,高祖破除秦代的严酷法令,只跟老百姓约法三章,所以刑法简约,就像把方正的棱角变为圆型,把器物上雕刻的花纹削除而回归质朴。汉代的法律宽松得可以漏掉能吞舟的大鱼,可是官吏的成绩宽厚笃睦,不至于有奸诈的行为,黎民百姓安定太平。由此看来,治理国家在于宽厚仁德而不在于酷刑峻法。”
例句
在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竟然出现网漏吞舟的现象,实在应引起法制工作者的反思。
解释 狂妄自大。
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
马援是东汉著名将领,后世称为伏波将军。王莽篡汉后,马援曾在王莽部下任职。王莽垮台后,盘踞西州的隗嚣很敬重马援,就任命他做了自己的绥德将军,和他一起筹划策略,定夺大事。
当时公孙述在四川自立为皇帝,隗嚣派马援前去查探情况。马援原先和公孙述是同乡,相处很好,以为自己到成都后公孙述会像以前一样,和他手拉手攀谈叙旧。不料到了成都,公孙述大列警卫,派人带领马援去进见。见面礼仪结束后,又把马援送回住处。虽然招待丰盛,但马援对手下说:“天下胜负未定,公孙述不倾心结纳贤士,反而装模作样,大修边幅,自己把自己搞得像木偶一样端坐在那里等候别人来拜见。他怎么能长期留住天下的贤人呢?”随后,马援谢绝了公孙述的高官厚禄回到西州。马援对隗嚣说:“公孙述是井底的青蛙,又狂妄自大,咱们还不如一心归附东方的刘秀。”
近义 自高自大
反义 妄自菲薄
例句
只要你怀有丝毫的骄傲之心,就会带来无法收拾的后果,此时你决不能妄自尊大。
解释 梅:杨梅。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三国时代,曹操带领军队去打仗,途中错过了水源地,全军士兵都非常口渴。曹操害怕士兵因为口渴而影响士气,灵机一动下令说:“前面有一个非常大的梅林,树上结的梅子非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听到这消息,想起梅子酸甜的滋味,马上流出了口水,暂时缓解了口渴之苦。曹军趁此机会得以到达前面的水源。
近义 画饼充饥
例句
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即使你有很高雅的情趣,也只能望梅止渴。
解释 像层层垒起的蛋那样危险。比喻极其危险。
出处 《韩非子·十过》:“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
韩非子在《十过》中讲了十种过错,同时列举了历史上一些君臣因为犯了这十种过错而身死国亡的教训,以为后世的借鉴。其中第十种过错为:国家弱小但又无礼。其故事讲到:晋文公重耳当初还是公子时,被逼逃亡经过曹国。曹国国君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就趁他脱掉上衣时偷看这一残疾。曹国的大夫厘(xī)负羁和叔瞻当时在面前侍候,叔瞻就对共公说:“我看晋公子不是一般人,您对他没有礼貌,他如果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就会成为曹国的祸患,您不如杀掉他。”曹共公不听,厘负羁回家后很担心,就对妻子说了这事,他妻子说:“那您应该把自己和曹共公区别开来。”厘负羁认为有理,就在壶中装上黄金,上面又装满饭食,然后用玉璧盖上,夜里派人送给重耳。重耳接受了饭食,没有要金玉。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成为晋国国君。重耳即位三年后,起兵讨伐曹国。在攻城前,重耳派人对厘负羁说:“大军即将攻城,请在你的住房门上做上记号,我将根据这个下达命令,让军队不去侵犯你。”后来在厘负羁门下得到保护的有七百多家。
韩非子评论说,这就是礼的作用。曹国是个小国,处在晋国和楚国之间,其国君本身就非常危险,又无理地对待晋楚这样的大国,这就是曹国灭绝的原因。
反义 稳如泰山
例句
大明江山已经危如累卵,你做皇亲的还如此袖手旁观,一毛不拔呢!
解释 韦:古代用以编连竹简的牛皮绳。绝:断。本指因为读书用功,以至于把串联简册的牛皮绳都翻断了。后常用来比喻读书勤奋、治学刻苦。
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都不耻下问、勤于学习,并且培育出了很多出色的学生。孔子周游列国之后,觉得周室衰微,礼崩乐坏,古书残缺不全,于是追溯夏、商、周三代的礼仪,重新编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到了晚年,孔子喜欢钻研《易》经,并且写出了《彖》《系》《象》《说卦》《文言》等解释《易》经的篇目。后人将孔子编订的《易》经以及在钻研《易》经的过程中撰写的十篇解释合在一起,称为《周易》。孔子钻研《易》经非常用功,卷不释手,以至于把串联竹简的皮绳都翻断了好多次。他自己还说:“假如上天再让我多活几年,我一直这样坚持学习钻研,那我对于《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全面理解、充分掌握了。”
例句
许多老教授们韦编三绝,写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
解释 原指讲究仁义就不能发财致富。后形容德行低劣的富人唯利是图,不顾他人死活。
出处 《孟子·滕文公上》:“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滕文公向孟子询问如何治理国家。孟子说:“有关百姓的事情千万不可怠慢。对于老百姓来说,有稳定产业的人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稳定产业的人就不会有相应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如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利欲熏心、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假如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再去加以处罚,这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就等于是陷害。哪有仁爱的人身处高位却作出陷害百姓的事情呢?所以贤明之君一定会恭敬简朴、礼贤下士,尤其在向百姓征收赋税时不能欲壑难填,而要遵守一定的制度。阳虎曾说:‘要发财就不能讲仁义,要讲仁义就不能发财致富。’对待百姓,首先要让他们的生活有着落,然后再兴办教育,让他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准则。做到了这些,国家才会气象一新、蒸蒸日上。”
阳虎和孔子是同时代人,曾经把持鲁国的朝政。孔子认为他的做法不合适,不愿和他交往。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挥者,主张推行仁政、贫贱不移,他引用阳虎的话,是要强调仁爱第一。讲究仁爱的君主,应该减少百姓的负担,因此也就不会非常富有。
例句
我们要走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这和为富不仁是绝不相同的。
解释 包围魏国的都城大梁,从而起到解救赵国的目的。后用以比喻避实就虚,以逸待劳的策略。
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毙魏也。’”
战国时(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情况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想让孙膑当主帅,孙膑推辞说:“我是受过刑罚而有幸活下来的人,不合适。”于是就用田忌为主帅,以孙膑为军师。孙膑坐在有帷盖的车子里替田忌出谋划策。田忌打算领兵直接到赵国解救,孙膑说:“凡揭开杂乱地纠缠在一起的东西不能握紧拳头,劝解斗殴的人不能参与打斗。如果避实击虚,形势发展受到阻止,就会自我松懈了。现在魏国攻打赵国,精锐的部队一定在国外竭尽其力,老弱之人在国内疲惫不堪。您不如带领军队急赴魏国的首都大梁,占据那里的交通要道,冲击它防备空虚的地方,这样魏军必定会解除对赵国的进攻而救自己的国都。这样我们一举两得,既解除了赵国的围困,又取得挫败魏军的好处。”田忌听从孙膑的安排,魏军果然撤离邯郸,星夜回军援救自己的国都。齐魏两军在桂陵交战,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例句
围魏救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战斗策略,重点在于避实就虚、以逸待劳,从而获得胜利。
解释 伥:被虎所食或溺死者的鬼魂。本义为替老虎清道的伥鬼。后用来比喻做恶人的帮凶。
出处 《太平广记》卷四三○引唐裴《传奇·马拯》:“此是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
传说唐代长庆年间,有个叫马拯的人喜欢游山玩水。一天,他带着一个仆人到湖南衡山祝融峰游玩,碰见一位老僧,须发皆白,看见马拯来到,非常高兴。攀谈一阵后,老僧请马拯派仆人帮自己下山买盐,马拯同意后,仆人就带着钱下山了,老僧也忽然消失不见。过了不久,又来了一个游人,见到马拯,对他说:“刚才来的路上真是吓死人,远远看见一只老虎吃掉了一个人,吃完人后,老虎脱掉虎皮,穿上僧衣,变成了一个老和尚。”说起那人的衣服,竟然就是马拯的仆人。两人这才知道老僧是虎变的,于是设计将老僧推落井中显出原形,再用大石头砸死。
杀死僧虎后,两人赶快下山,还没出山,天已昏黑。正在赶路,一个猎人在树上对他俩说:“别碰上了我猎虎的弓弩!下山的路还很远,现在正是老虎出没的时候,还不如上来在我的树棚里暂避一晚。”两人于是赶紧爬到树上。过了一会儿,走来了三五十个人,到暗弩前,他们发怒说:“早上两个坏人杀了我们化作老僧的老虎,现在我们正在追捕他们,竟然又有人敢弄暗器害我们将军。”说完就触动暗弩,射完上面的箭才离开。
两人对猎人说:“这群人是为虎清道的伥鬼,他们一过,老虎马上就会来到。”猎人赶紧重新布置暗弩,刚弄好,一只老虎果然咆哮着过来,前脚正好踩在扳机上,弓弩连发三箭,射穿了老虎的心脏。片刻之后,那群伥鬼跑回来,趴在老虎的尸体上大哭,说:“谁又害死了我们将军?”两人于是怒叱他们说:“你们这群无知的伥鬼,自己被虎咬死,我今天替你们报仇,你们不但不知感谢,竟然还为虎痛哭,还有谁比你们更蠢?”众鬼听后思索片刻,想明白了道理,于是痛骂虎尸,道谢而去。
解释 原指替老百姓申诉痛苦,保全他们的性命。后指替老百姓说话。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后,韩信所向披靡,平定了魏、赵、燕、齐等地。随着战事的发展,韩信的势力越来越强,出于形式的需要,刘邦封他为齐王。
韩信做了齐王后,项羽派遣武涉前去游说,希望他放弃刘邦,归顺自己。但韩信认为刘邦十分亲近和信任自己,就拒绝了武涉。
武涉离开后,齐国人蒯通知道天下局势的关键在于韩信,就以看相为借口,接近韩信,对他说:“当今刘项两家的命运,都悬在您的手上。您替汉王出力,汉王就胜利;替项王出力,项王就胜利。现在天下百姓久受战乱之苦,都希望有片刻的安定,我希望您能听取我的计策,让他们双方都一起存在,而您跟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凭借您的聪明才智,众多的人马装备,占据着强大的齐国,而又有燕、赵作为附从,假如出兵到刘、项双方兵力薄弱的地方,来牵制他们的后方,再顺应百姓的心愿,向西进军,替百姓出气诉苦,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闻风而动来响应您了,还有谁敢不听从呢?”蒯通多次劝说,韩信终究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同时,韩信又自认为功劳很大,刘邦应该不会对自己做得太过分,就谢绝了蒯通。
例句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解释 轻:轻视。指文人之间相互轻视,彼此不服气。
出处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曹丕既是一名政治家,又是一名文学家,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名篇。其中开篇即说道:文人之间相互轻视,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傅毅(字武仲)和班固一起编写史书,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然而一旦下笔写作就失去控制,不能自己停止。”人们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因此人们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方面来轻视别人所欠缺的方面。俗话说:“家中的一把破扫帚,也会当做千金宝。”这是看不清自己缺点的毛病啊!
曹丕在文章中继续说:当今的名流,即如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他们七人对于学问无所不懂,对于文辞出口成章,在文坛上各自驰骋、并驾齐驱,但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非常困难。因此有识之士能先审视自己然后衡量别人,这样才能免于文人相轻的毛病。
例句
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应当摒弃“文人相轻”的陈腐观念。
解释 文:文雅。质:朴实。彬彬:文质各占一半的形貌。形容文华质朴配合得宜,既有文采,又很朴实。后常用来形容人举止文雅有礼貌。
出处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做人要既文雅又朴实。他说:“如果过于朴实,使得朴实超过了文雅,就显得粗陋;如果过于文雅,使得文雅超过了朴实,则会显得浮华。只有文雅和朴实各占一半,配合得当,才是君子。”
孔子对于质和文的论述,其实涉及了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后代将其加以推广,应用到为人处世、撰文写作等许多方面,总体要求是内容要与形式配合得当,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称得上完美、完善。
近义 温文尔雅
例句
新来的老师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文质彬彬的。
解释 闻:听。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起,力求有所作为。
出处 《晋书·祖逖传》:“(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祖逖年轻时和刘琨是好朋友,他们同时当司州主簿。当时正值西晋末年东晋之初,外敌入侵,晋室衰微。他们两人立志报效国家,一起习文练武,睡在同一个被窝里。每天半夜,祖逖听见鸡叫,就用脚蹬醒刘琨,说:“这不是不好的声音(正是催促我们警醒的声音)。”于是两人就赶紧起床练武。后来,祖逖在率领部队收复中原的过程中屡立战功,得到人民的拥护;而刘琨做了并州刺史,在对抗北方强敌的斗争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近义 自强不息
例句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只要闻鸡起舞,不愁没有展示才华的机会。
解释 薪:柴草。本指越王勾践为了报仇不求好的生活,睡在柴草堆上,舔尝苦胆。后用来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春秋时,越国在与吴国的争战中战败,越王勾践带领剩余的五千士兵退守到会稽山,本打算决一死战,后来接受大夫文种的计策,用重金和美女贿赂吴国太宰伯噽,通过他说服吴王,以越国向吴国称臣为条件讲和。
越王勾践返回越国后打算报仇,就在座位边上放置一枚苦胆,坐卧之时都要看着它,吃饭之时也要先舔尝它,并且提醒自己说:“你难道忘了会稽山战败的耻辱了吗?”同时,勾践自己亲自耕作,夫人亲自纺织,粗茶淡饭、艰苦朴素,结交贤士、厚待百姓,致力于发展国力。
三年后,趁吴王北上与晋国争霸的时机,在范蠡的策划下,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75年发兵五万,打败了吴国。
近义 悬梁刺股
例句
这支篮球队卧薪尝胆,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训练,终于一举夺得冠军。
解释 本为表示对死者哀悼的悲痛之辞。现多用来表示死亡或事情完结,有时含诙谐或讽刺意味。
出处 《左传·哀公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当时最博学的人之一,早年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但不为当时的诸侯采纳,于是退而专心编修《诗》《书》《礼》《乐》《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称为“至圣”。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十一日,孔子死了。鲁哀公致悼词说:“上天不善,不肯留下他这样一位国老,让他捍卫我居于王位,使我孤零零地忧愁成疾。哎哟!真是悲哀啊!仲尼先生啊,你这样一走,我就失去了约束提高自己的榜样。”
近义 一命呜呼
例句
秦邦业将秦钟打了一顿,自己气得老病发了,三五日,便呜呼哀哉了。
解释 津:渡口。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没有人再感兴趣。
出处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职业。一天他顺着溪水前进,遇到一片桃花林,桃花林中没有别的杂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叠。渔人觉得这种美景很奇异,就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后来,渔人在桃林尽头发现了一个山洞,进了山洞,发现里面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的女的穿戴完全像桃源之外的人,老人和小孩都快乐悠闲。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非常惊奇,热情款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桃源中人给他说:“这里的情况不要对其他人说。”渔人出来后,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向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最终却迷失了方向,没有找到原来的路。南阳刘子骥是个名士,听到这件事,也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反义 趋之如鹜
例句
这几本书一直摆在书架上,无人问津。
解释 本来为道教语,是说一切“有”都生于“无”。后来变为贬义词,比喻没有事实地凭空编造。
出处 《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水浒传》第三十四回:“花荣陪着笑道:‘总管容复听禀:量花荣如何肯背反朝廷?实被刘高这厮,无中生有,官报私仇,逼迫得花荣有家难奔,有国难投。’”
在《老子》中,“有”和“无”是两个抽象的哲学概念,他们相辅相成,能相互转化。三国时的王弼在给上面所引的话语作注时即说:“‘有’从‘无’开始,假如‘有’达到它的极点,就又将变为‘无’。”
《水浒传》中,宋江、花荣被清风寨知寨刘高和青州兵马都监黄信捉拿,在押解途中由清风山英雄救获,并顺便俘虏了刘高。黄信逃回清风寨后向总管青州兵马的统制、霹雳火秦明求救。秦明带兵攻打清风山,和花荣对阵时喝骂花荣背叛朝廷,花荣赔笑说:“请您海涵听我解释:您想我花荣怎肯背叛朝廷?其实是被刘高这个坏人无中生有地陷害。他公报私仇,逼得我有家难回,报国无门,暂时栖身于此,请总管详察。”秦明作战失败,宋江等人用计使知府误以为秦明已反叛,杀了秦明的妻小,并上报朝廷通缉。秦明无奈,只得返回清风山入伙,成为水浒一百单八将中的一员。
例句
他决不会做无中生有、陷害同学的事。
解释 吴地的牛怕热,看见月亮还以为太阳又出来了,非常害怕,就开始喘气。比喻因为相似而害怕。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西晋初年,有个叫满奋的人,非常害怕被风吹。有一天,晋武帝司马炎召见他,两人对坐谈话。正在谈着,晋武帝忽然注意到满奋的脸色不对,好像有什么很为难的事。晋武帝就问他原因,满奋说:“皇上您北边的窗户没有遮挡严实,我觉得被冷风吹得厉害。”晋武帝一听,笑得快跌下座来。因为北窗上装的是透明的玻璃,看着好像没有什么东西,实际根本不会透风。满奋听说后很不好意思,自嘲地说:“我就像吴地的牛看见月亮就喘气一样,简直是瞎担心。”
例句
这一现象农村人习以为常,但对缺少生活经验的城里人来说,则如吴牛喘月一般,心有余悸。
解释 败逃五十步的人讥笑败逃一百步的人。后用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轻或重的区别。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梁惠王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即魏惠王,因为他即位九年后迁都至大梁(今开封),故又称梁惠王。有一次他对孟子说:“我对于国家真是费尽了心力。迁移饥民、赈济灾荒,从不落空。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治,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我这样替百姓打算的。可是,那些国家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减少,我的百姓也并不因此而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来打个比方。战鼓咚咚一响,武器刚刚接触,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一口气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一口气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五十步的战士竟然耻笑跑一百步的战士,你觉得他们这么说行不行?”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如果您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再希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百姓如果能丰衣足食,天下就一定能够归服。但是如果丰年不知储存粮食,灾年不知赈济百姓,人饿死了,不怪自己,却归因于年成不好,这何异于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假如您不归罪于年成,而从政治上着手改革,励精图治,那么天下人民就都会来投奔您了。”
例句
你也出了次品,还要讥笑他,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吗?
解释 用双肘、双膝及头一起着地行礼。后用来比喻佩服到极点。
出处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踞;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大唐西域记》是玄奘(唐代高僧,俗称唐僧)取经十九年间游历印度、西域的见闻实录,系奉唐太宗之命,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整理而成。该书记载了西域至印度一百二十八个国家的都城疆域、地理历史、语言文化、生产生活、物产风俗、宗教信仰等情况,在历史、地理、考古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介绍说,印度致敬的仪式分为九等。一是用言语慰问;二是低头示敬;三是把手高举起来作揖;四是两手相合以示敬;五是屈膝示敬;六是蹲坐时挺直腰杆;七是弯曲两手两膝示敬;八是弯曲两手两膝再加上低头而表示尊敬;第九即“五体投地”,是九种礼仪中最恭敬的礼拜方式。“五体”即“五轮”,指双肘、双膝和额顶。“五体投地”就是两手两膝及额头都至地以示敬,其过程可描述为,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顶礼膜拜。
反义 嗤之以鼻
例句
不少同学对李教授佩服得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