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 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后用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
出处 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则俺这八仙过海神通大,方显这众圣归山道法强,端的万古名扬。”
明代吴元泰《东游记》第四十八回讲道,八仙参加完蟠桃大会后,来到东海边上,停云观望。只见潮头汹涌,巨浪惊人。吕洞宾说:“今天我们每人用一件物体投在海面,踏着渡海,各显自己的神通怎么样?”大家都说好。于是,铁拐李就把自己的铁拐扔到海面,立在拐上,乘风逐浪地渡了起来。汉钟离把拂尘投在水里,张果老把纸驴投在水中,吕洞宾把箫管投在水中,而韩湘子用花篮,何仙姑用竹罩投水而渡。蓝采和把拍板投到水中,曹国舅把玉版投到水中而渡。八仙各自用自己的手段渡海,展示了各人的神通。不料东海龙王太子看上了蓝采和的拍板,强行夺去,以致惹起了八仙和龙宫的一场大战。
解释 把禾苗拔高,帮助它生长。比喻强求速成,有害无益。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在同公孙丑讨论言辞和感情之间的关系时,说自己既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又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难以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当的方法去培养它而不加损伤,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这种气,必须与正义和道义相配合;假如不这样,就衰败了。它是集中正义而产生的,而非偶然的正义行为所能得到的。假如问心有愧,也就衰败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之物。施行仁义一定会有福,但是不能只是因为求福而去施行仁义;心里不能忘了道义,但也不能忽视规律而助其生长,不能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人,担心禾苗不长而去把它拔高,然后十分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真累,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赶快跑去一看,禾苗已经枯萎了。其实,天下之人都有拔苗助长的心态。认为没有好处而不施仁义者,就像不耕耘田地的人;违背规律而强施仁义者,就像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倒有害处。”
近义 欲速不达
反义 循序渐进
例句
希望家长不要违背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去干拔苗助长的蠢事。
解释 白色的骏马飞快地从狭小的缝隙前越过。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出处 《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在《知北游》中虚构了孔子和老子的一段谈话,表达了他对“道”的看法。其中讲道,有一天孔子对老子说:“我今天冒昧地向你请教什么叫‘至道’。”老子给他讲了很多,其中有一部分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骏马飞快地从狭小的缝隙前越过,只是瞬间的事情。人生的规律,就是自然而然地全都蓬勃而生,自然而然地全都顺应变化而死。变化着生长,再变化而死亡。
人从没有形体变为具有形体,再从具有形体而变为消失形体,这是人所共知的东西,绝不是体悟大道的人所追求的道理,也不是人们所共同谈论的话题。体悟大道的人就不会去议论,议论的人就没有真正体悟大道。兴师动众地寻找大道反倒不会真正对大道有所体悟,巧舌善辩不如闭口不言。道不可能通过传言听到,希望听到传言还不如塞耳不听,做到了这些,才算真正懂得了玄妙的大道。”
近义 光阴似箭
反义 度日如年
例句
白驹过隙,转眼我们已经到了毕业的时候。
解释 苍:灰黑色。天上的白云顷刻间变成乌云,像黑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出处 唐·杜甫《可叹》:“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王季友和杜甫是同时代的人,季友的妻子柳氏嫌丈夫穷困,于是弃他而去,但世人反说王季友有了外遇。杜甫为王季友鸣不平,同时为王季友和自己的怀才不遇鸣不平,而写了一首古体诗,即《可叹》,全诗如下:“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近者抉眼去其夫,河东女儿身姓柳。丈夫正色动引经,酆城客子王季友。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贫穷老瘦家卖屐,好事就之为携酒。豫章太守高帝孙,引为宾客敬颇久。闻道三年未曾语,小心恐惧闭其口。太守得之更不疑,人生反复看亦丑。明月无瑕岂容易,紫气郁郁犹冲斗。时危可仗真豪俊,二人得置君侧否。太守顷者领山南,邦人思之比父母。王生早曾拜颜色,高山之外皆培。用为羲和天为成,用平水土地为厚。王也论道阻江湖,李也丞疑旷前后。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吾辈碌碌饱饭行,风后力牧长回首。”诗作一开头即说:“天上的浮云刚刚看着像白衣衫,片刻之间又变得像青狗。”讽刺了好坏不分、颠倒黑白的社会。
近义 变化无常
反义 亘古不变
例句
世事无常,如白云苍狗,又有谁能想到,这一局残棋犹在,他的人却已经不在了。
解释 发:发射。形容射术高明,箭无虚发。也比喻料事如神,判断准确。
出处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秦国名将白起连续打败了韩国、赵国,引起了诸侯和周王的恐慌。眼见白起又打算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占领,附近的周王室就有危险,于是苏厉就对周王说:“白起现在如果攻打大梁,大梁一定不能保全,如果大梁被攻破,周王朝也就危险了,您应该阻止他。”周王认为他说得有理,就派他前去游说白起。
苏厉见到白起,对他说:“楚国有个人叫养由基,擅长射箭,在百步开外射柳叶,能够百发百中,大家都认为他箭术高超。有一个过路的人说:‘射得不错,但是我还可以教给你有关射箭的知识。’养由基说:‘大家都说射得好,你却说还可以教我,你为何不也来射两箭试试?’过路客说:‘我不能教给你左手举弓右手开弓的具体技巧,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即使能百发百中地射中柳叶,但如果不善于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歇息,过一阵力气疲倦,弓身不正,箭头卷曲,若一箭射出而不中,前面的功劳就全都白费了!’现在您打败了韩、赵,杀死了他们的大将,夺取了许多城池,您的功劳已很多。现在您又率领秦兵出塞,经过周王的土地去攻打大梁,如果进攻不胜,以前的战功全都白费了!您还不如称病,待在家里不出来。”
近义 箭无虚发
反义 不着边际
例句
他进入国家射击队还不到两年,就练就了一手百发百中的好枪法。
解释 形容一切废置的事都兴办、兴盛起来。
出处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在他任北宋参知政事(副宰相)时,大力推行庆历新政,一度改变了北宋的政治气象。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在西夏军事威胁解除后,宋仁宗对改革失去兴趣,庆历新政宣告失败。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居邓州,昔日好友滕子京也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滕子京到任后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随后于六月间写信给范仲淹,希望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一幅,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九月(公元1046年6月),范仲淹在邓州住所写就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表现了自己虽远离朝廷,但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对被贬的好友表示了鼓励和安慰。
《岳阳楼记》开篇直接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缘由。他说:“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戍守巴陵郡。在他的治理下,才过了一年,就政事顺遂、人民和乐,一切废置的事又开始兴办、兴盛起来。”随后,文章由描写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对比着描写了由登临观赏而引起的悲喜之情。然后,范仲淹又对这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他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道德高尚之人的心态,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而忧虑,唯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唯恐国君有缺失。这么说来,他们无论进退都在忧虑了,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在天下人还没有感到忧虑的时候就忧虑了,在天下人都已快乐之后才快乐呢。”
解释 挠:弯曲,引申为屈服。受到无数挫折都不屈服、动摇。形容意志坚强,品节刚毅。
出处 东汉·蔡邕《太尉桥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桥玄字公祖,东汉末年梁国睢阳人,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能。桥玄长大后,看问题高明独特,是大家公认的雄杰之士。他性情刚直,疾恶如仇,曾揭发陈国国相羊昌的恶行,处死了贪赃枉法的上令皇甫祯。他还上书汉灵帝,弹劾太中大夫盖升搜刮民财。
有一次桥玄的小儿子被一群强盗绑架,强盗们以此为条件进行勒索。守备官员阳球得到消息后立刻派兵救援。官兵虽然将强盗团团围住,却因为害怕强盗伤害桥玄的儿子而不敢有进一步的行动。桥玄知道后非常生气,他说:“强盗们目无法纪。你们怎么可以为了我的儿子而放纵他们呢?”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后来强盗被捕获,但桥玄的小儿子也被强盗杀害。
由于桥玄敢于和恶势力对抗,极受当时之人的敬重。大文学家蔡邕为他写碑时,称赞他“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的高尚品格。
近义 不屈不挠
反义 知难而退
例句
我们百折不挠,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赶走了侵略者,赢得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
解释 僵:倒下。比喻势力强大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
出处 三国魏·曹《六代论》:“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扶之者众也。此言虽小,可以譬大。”
曹冏,字符首,三国时代魏国人,与曹操同属一脉,是魏少帝曹芳的族祖。曹芳继承帝位时,年纪尚幼,曹爽把持朝政,飞扬跋扈。曹冏于是作《六代论》以感化曹爽,曹爽不能采纳。后来,司马懿趁曹爽跟随少帝拜谒魏明帝墓时发动政变,关闭城门,然后上疏罗列曹爽的种种罪状,假皇太后令,免掉了曹爽兄弟的全部官职。曹爽手中无兵,归罪请死。司马懿随即将曹爽兄弟及党羽全部处决,将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曹冏在《六代论》的末尾说:“大魏兴起距今已经二十四年了,综观了前代的兴衰,却不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宗室子弟不能参与国家朝政,这不是安定国家、建立不朽基业的方法。如果源泉枯竭,水流就会干涸;树根腐朽,叶子就会枯萎;枝叶繁茂者能够荫庇树根;枝叶稀疏的树根也会孤独无依。因此俗话说‘腿很多的虫子,死后也不会倒下’,这是因为扶持者众多的缘故。这话虽然浅显,却可以用来比喻大的事理。希望您能够在安定的时候不骄逸,太平的时候有所防备,时刻心存危机意识。这样即使天下有变,也没有倾覆灭亡的祸患。”
例句
须知,敌人在那里盘踞经营很久,虽已被粉碎,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清理的工作还是不能忽视。
解释 班:鲁班,古代的巧匠。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出处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姓公输名班,常被人称为鲁班。出生于工匠世家,从小就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鲁班在机械、土木、手工工艺等方面多有发明,传说他发明了攻城用的云梯,伐木的锯,能飞翔的竹鹞,舟战用的钩距,以及曲尺、墨斗、刨子、凿子、磨、碾、锁等。由于贡献突出和影响巨大,鲁班被后世工匠尊称为祖师。
鲁班的家人也都是能工巧匠。比如,原来鲁班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线的时候,由他母亲来拉住墨线头,后来他母亲在线头上拴了一个小钩,这样一个人操作就可以了。后世把这种墨线端头的小钩称作“班母”。再如,原来鲁班在刨木料时由他妻子扶住木料,后来他妻子发明了顶住木头的卡口,后来称作“班妻”。据说雨伞也是鲁班的妻子发明的。
《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是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为他的世交王氏的诗集所写的序言。因为是世交,所以称王氏为伯仲,即两人的关系就像兄弟一样。柳宗元在序言中谦虚地说,王氏的诗文写得极好,自己为之作序,就像普通工匠在鲁班或另一位楚国巧匠面前拿着斧头卖弄一样,真是厚着脸皮、不自量力啊!
例句
在探花这样的绝顶高手面前,我们若是拳打脚踢地打了起来,岂非是在班门弄斧,要人家瞧着笑话。
解释 半路上终止。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
出处 《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中庸》是《礼记》中的重要篇目,又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主要叙述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无不及。《中庸》中记录和整理了孔子的言论,其中有一段讲到,孔子说:“世上有些人避世隐居,行为怪异,虽然后代有人称赞他们,但是我不愿去做这样的事。有些君子遵循中庸之道行事,但往往半路上终止,我是不会中途停止的。有些君子遵循中庸之道行事,即使隐没在世间而不为人们所了解,也决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近义 有始无终
反义 有始有终
例句
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而应善始善终。
解释 心里暗藏着不可告人的坏心。
出处 《左传·昭公元年》:“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己,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
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不讲信用,在诸侯国中留下了不好的名声。公元前541年,楚国令尹(宰相)公子围带领人马出访郑国,同时迎娶公孙段家的女儿。他们准备住进城内客栈时,郑国人却怀疑他们心怀诡诈,害怕他们在城里发动突然袭击,就派外交官子羽将他们婉言谢绝,让他们住在城外的馆舍。
访问会谈结束后,公子围再次准备带领军队进城迎亲,郑国的宰相子产还是很担心,就又派子羽推辞说:“由于敝国地方狭小,容纳不下随从的人,请允许我们在城外替你们清扫场地,听候命令。”公子围派太宰伯州犁回答说:“蒙受贵国君主赐给我们令尹围恩惠,对围说‘将让丰氏作你的妻室’。围摆设了祭筵,在我国先君庄王、共王的宗庙祭奠祷告后才来迎亲。如果把丰氏在野外赐给围,这等于是将君王的赏赐抛在了草丛里,也就等于贬低公子围的身份,让他不能置身于卿大夫们的行列了。不仅是这样,更使围欺骗了自己故去的国君,将受到贬黜而不能再作敝国国君的大臣,恐怕也无法回国,希望大夫你考虑一下这事。”
子羽说:“小国没有罪,自己不做准备,全部依赖大国才真正是它的罪过。本来打算依赖大国安定自己,又恐怕大国暗藏着不可告人的心思来图谋自己。”公子围和手下知道郑国对自己有了防备,就请求带上倒垂着的空的弓箭袋入城,郑国这才同意。
近义 心怀不轨
反义 胸怀坦荡
例句
对那些包藏祸心的坏家伙,决不能麻痹大意。
解释 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以错误的做法去消灭祸患,反而使祸患扩大。
出处 《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公元前276年,魏昭王去世,他的儿子安釐王即位。三年之内,秦国攻占了魏国八座城池。第四年,秦国又打败韩赵魏三国联军,杀死十五万人。魏国将领段干请求再割让南阳,和秦讲和。安釐王自即位开始就一味妥协退让、割地求和,面对段干的请求,又准备同意。这时苏秦的弟弟苏代对安釐王说:“想得到印玺(升官)的是段干,想得到土地的是秦国。现今您让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官印,让想得到官印的人掌管土地。这样,魏国的土地不丧失干净就不会完结。再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柴草不烧完,火就不会熄灭。”
近义 火上浇油
反义 釜底抽薪
例句
民间的疾苦,和老爷们半点不相干,这方面他们不仅麻木不仁,反而抱薪救火,这种官僚统治的危害简直太深刻了。
解释 酒杯中弓弩的影子就像蛇一样。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出处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予之祖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宣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疾,云蛇入腹。后郴使宣于故处设酒,杯中复有蛇,因谓宣:‘此乃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怡怿。”
应劭的祖上应郴在河南汲县做县令,在夏至这一天宴请主簿杜宣。应郴请杜宣喝酒时,北边墙上悬挂的弓弩的影子照到了杯子中,就像蛇一样。杜宣心里害怕,但又不敢不喝。酒后当天杜宣就得了病,说是肚子里吃进了蛇。后来应郴让杜宣在上次放酒杯的老地方重新摆放了一杯酒,杯子里面又看见了一条蛇。于是对杜宣说:“这其实是墙上弓弩的影子,并非其他什么怪异之物。”杜宣一下子心意释然,感到非常轻松愉快。
近义 草木皆兵
例句
小昕踩到绳子以为是蛇,吓得哭起来,看来是杯弓蛇影啊!
解释 用一小杯水来救一大车柴产生的火。比喻力量微小,无济于事。
出处 《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推行仁爱是儒家的一贯主张。孟子认为“仁”一定能战胜“不仁”,不过在有的情况下,“仁”和“不仁”还有一个力量的强弱对比。所以有时在“不仁”占据强势时,施行仁义的人可能暂时不能战胜不行仁义的人,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特殊情况而怀疑“仁”本身。孟子的这一观点记载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说:“仁胜过不仁犹如水终究胜过火一样。现今行使仁的人好比用一小杯水来救一大车柴产生的火,火灭不了就说水不能胜过火,这又相当厉害地助长了不仁,最终也必定会失去仁。”
近义 无济于事
例句
普通人现在的工资每个月才一两千,而房子的价格动辄百十万,用工资来买房,简直是杯水车薪。
解释 关起门来自我反省。
出处 《汉书·韩延寿传》:“民有昆弟相与讼田自言,延寿大伤之……是日移病不听事,因入卧传舍,闭思过,一县莫知所为。”
韩延寿是西汉宣帝时期著名的士大夫,官至左冯翊(官名,是保卫首都长安的三辅之一,其余两个为京兆尹、右扶风)。他任职时以道义、教化为主,深受百姓的爱戴。
韩延寿担任左冯翊一年多后,不肯出去视察所辖的各县。他的副手多次报告说:“您应该巡行郡中,观览民俗,考察官吏们的政绩。”韩延寿却说:“各县都有贤明的长官,我去视察各县不过是徒增烦扰罢了。”副手们仍然力劝,认为正值春季,可以出去巡查一次以劝勉农桑。韩延寿不得已,出去巡查。到了高陵县,百姓中有一对亲兄弟为了争田地而诉讼,各自向韩延寿诉说、争辩。韩延寿非常悲伤,说:“我有幸得到了这个职位,来做一郡的表率,但自己不能宣明教化,致使百姓中骨肉之间相互诉讼,既伤害风俗教化,又使贤明的各级官吏蒙受羞辱,过错在我,应当引咎辞职。”
整整一天,韩延寿都称病不理公事,回去躺在驿站中,关起门来自我反省。全县之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官吏们都自己把自己绑起来等待惩处。于是这两个兄弟的宗亲相互责备,这两个兄弟也非常后悔,都自己剃掉了头发,袒露出上身前来谢罪,愿意把田地让给对方。韩延寿非常高兴,请这两人进去酒食招待,并勉励他们,以此表彰规劝善于悔过从善的百姓。从此以后,韩延寿所管辖的郡内百姓们无不相互勉励,不敢违法,大家和睦相处,关系融洽。
例句
有了错误,与其只是闭门思过,不如去听听群众的意见,更容易找到错误的根源。
解释 兵:兵器。兵器上没有沾血。指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出处 《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荀子的学生陈嚣问荀子:“先生您谈论用兵之道的时候,经常把仁义作为根本。仁的意思就是爱人,义的意思就是遵循道理,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还要用兵呢?因为在我看来,用兵的原因就是为了争夺啊。”
荀子说:“仁的意思就是爱人,正因为爱人,所以就憎恶别人危害它;义的意思就是遵循道理,正因为遵循道理,所以就憎恶别人弄乱它。这么说来,用兵的原因就是为了禁止暴横,消除危害,并不是为了争夺。因此,仁人的军队,停留的地方会得到全面治理,经过的地方会受到教育感化,就像及时雨一样,没人不喜欢。尧、舜、大禹、商汤、文王、武王,这两帝四王都是用仁义的军队驰骋于天下,所以近处喜爱他们的善良,远方仰慕他们的道义,兵器上连血都没有沾染,远近的人就来归附了。《诗经》上说:‘君子忠于仁义,坚持道义,正因为这,所以才长久地坐镇国家。’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近义 不战而胜
反义 浴血奋战
例句
人民解放军兵不血刃,就解放了这个城市。
解释 指用兵作战时当尽量使用计谋来迷惑敌人。
出处 《韩非子·难一》:“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晋文公将和楚国人作战,召见舅犯问他,说:“我将和楚国人交战,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该怎么办?”舅犯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讲究礼节的君子,不会嫌忠信太多;打仗的时候,不会嫌欺诈伪装太多。您只要欺骗他们就行了。”后来晋文公采纳他的建议作为一时的权宜之计,用来指导晋楚城濮之战。
在决战中,晋军针对楚军中军强大、左右两翼薄弱,以及楚军统帅子玉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先击其侧翼,再攻其中军的作战方针。战役一开始,晋军下军副将胥臣给驾车的战马蒙上虎皮,出其不意地首先向楚军侧翼战斗力最差的右军猛攻。楚军右翼部队以为真是老虎冲过来了,吓得纷纷后退,晋军乘胜追击,将其击败。
接着晋军又采用诱敌出击,再分割聚歼的战法对付楚军的左翼。晋军上军主将狐毛故意在车上竖起两面大旗,引车后撤,装出退却的样子。同时,晋军下军主将栾枝也在阵后用战车拖拽树枝,扬起地面的尘土,假装后面的晋军也在撤退,以引诱楚军出击。楚军主帅子玉不知是计,下令左翼军追击。晋军主将先轸见楚军中了圈套,便立即指挥最精锐的中军攻击楚军左翼,同时晋军上军也回军夹攻。楚军左翼面临强大的攻击,退路又被切断,完全陷入了重围,很快也被消灭。楚军主帅子玉见左、右两军均遭失败,大势已去,下令中军迅速脱离战场,才得以保全中军。楚军战败后,向西南撤退到连谷,子玉随即被迫自杀,晋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最终胜利。
孔子后来评论说:“晋文公既知道一时的变通办法,又懂得万代的长远利益,所以他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是理所应当的。”
解释 膏肓:古代医学术语,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这里被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指病情险恶无法医治。后来也用以比喻问题严重,无可挽救。
出处 《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景公得了病,不久他梦见了一个大鬼,披散的长发拖到了地上,拍着胸膛跳起来说:“你杀了我的子孙后代,这是不义。我已经请求天帝,得到了他的许可,可以报仇了。”大鬼弄坏了大门和卧室的门跑了进来。景公害怕了,躲到内室,大鬼又弄坏了内室的门。景公醒来后问巫师,巫师说:“这梦大概暗示你会吃不上即将要收的新麦子,很快就要死了。”
景公的病情加重,向秦国求医,秦国国君派了一个医生。医生还没到,景公又梦见两个小孩儿,他们说:“那人医术高明,恐怕会伤害我们,我们该逃到哪里?”其中一个说:“躲到肓之上、膏之下,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医生到了以后一看,说:“这病救不了了,病灶在肓之上、膏之下,针灸、药力都到不了这地方。”景公赞叹说:“真是高明的医生啊!”
六月麦收后,景公想吃新麦,就派甸人(官名)献上了新麦,由御厨烹煮好,随即召来那个巫师,给他看新麦做的饭食,然后把他杀了。将要吃的时候,景公突然感到肚子胀,就去上厕所,结果掉到里面死了。
近义 不可救药
反义 妙手回春
例句
这人什么坏事都干,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挽救。
解释 比喻虚幻无实或无根据地臆测。
出处 《汉书·郊祀志下》:“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西汉成帝晚年,因为没有儿子,就特别喜欢鬼神之事。许多上书谈祭祀和方术的人,都得到了待诏的官职。这些人大搞祭祀和方术,花费巨大,但都没有明显的功效。谷永就劝说皇帝道:“我听说要明了天地的本性,就不可被神怪迷惑;要知道万物的性情,就不可被不同的种类蒙蔽。那些方术之士背弃了仁义的正道,不遵守五经的言论,大肆称说怪异鬼神,都是些欺骗众人的邪恶之徒。他们依靠旁门邪道,心怀虚伪,以欺诈君主。听他们的谈论,滔滔不绝,好像马上就可以遇到仙人,假如去访求仙人,却空空荡荡,如同想抓住风捉住影一样,始终不能求得。因此,英明的君主远离他们,不会听从他们的胡言乱语。《论语》曾说过:‘孔子不谈怪异和鬼神。’希望陛下远离这些事情,不要让邪恶的人有可以窥视朝廷的机会。”谷永说得确实很有道理,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近义 道听途说
反义 耳闻目睹
例句
算命的人喜欢说一些谁也听不懂的怪诞言语,再制造出一些捕风捉影的说法,察言观色,骗取钱财。
解释 逞:如愿,满意。本指心怀不满而行为不轨的人。后泛指违法乱纪、为非作歹的人。
出处 《左传·襄公十年》:“初,子驷为田洫,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子驷是春秋时期郑国人,他拥立郑简公,杀死反对派,成为执政大臣。子驷主持国政后,整治田间沟渠和田埂,损害了贵族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的土地。于是这些贵族联合起来,又聚集了一群心怀不满的人,发动叛乱。
叛军攻入国都和宫廷,杀死了子驷,以及司马(最高军事长官)子国、司空(最高工程建设长官)子耳,并劫持了国君。子驷的儿子子西听说有叛乱,因为不作准备就去追赶,所以未获成功,只收敛了父亲的尸首。子国的儿子子产听说后,先安排好守门的警卫,再配合各方面的官吏整顿好防守设备,然后才把家兵排成队列,带领十七辆兵车前去征讨。战斗之前,子产先收拾好父亲的尸体,然后率领部队一举攻破叛乱者的巢穴,平定了这场暴乱。
此后,子产凭借自己出色的政治才能,长期担任郑国的执政大臣,为郑国的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子产治国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以至于他死后,郑国的壮年人放声大哭,老年人也像小孩一样痛哭流涕。
近义 亡命之徒
例句
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我们对于不逞之徒一定要坚决打击。
解释 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认为有失体面。
出处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圉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他聪明好学,而且非常谦虚。当时,对于国君或社会地位高的人,死后都应根据其一生的贡献、品行等评定出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即谥号。孔圉死后得到的谥号为“文”,含有对他一生品行的褒奖之意,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不太了解孔圉的情况,就问孔子:“孔文子凭什么得到‘文’这一谥号?”孔子回答说:“他聪敏灵活,爱好学问,又非常谦虚,不以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为耻,所以大家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其实孔子本人也非常谦虚好学,他十五岁时立志于学问,并为之奋斗一生。同时,孔子善于向任何超过自己的人学习,他认为自己没有固定的老师,即使三个同行的人中,也一定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人。同时,他讲究有甄别、有选择地学习,应当学习别人超过自己的好的方面,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应当对照着检查自己,如果自身也存在这些缺点就应该赶快改正。
近义 移樽就教
反义 好为人师
例句
不耻下问是增长知识最为有效的方法。
解释 栗:哆嗦,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极为恐惧。
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义纵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义纵是汉武帝时以严酷著称的官吏。他少年时曾经和人一起抢劫,结伙为强盗,他姐姐凭借医术得到太后的宠幸,义纵也因此成了官吏。他处理政事非常严酷,很少有宽容的时候。在当县令的时候,他依法办事,不回避权贵和皇亲,因为逮捕审讯皇太后的亲戚,受到皇帝的赏识,而提升他为河内都尉。他一到河内就铲除了那里的豪强,以至于河内郡的人们在路上都不捡拾别人遗失的东西。当他升任为南阳太守的时候,南阳的豪门都逃走,那里的官员和百姓也都非常谨慎、害怕。
因为朝廷军队屡次从定襄出发攻打匈奴,定襄的官员和百姓人心散乱,于是朝廷调派义纵担任定襄太守。义纵到任后,将监狱中关押的二百多名重刑犯,以及私自前去探望他们的兄弟、熟人二百多人一起逮捕,在一天之内判定处死了这四百多人。从此以后定襄郡的人们害怕得即使不冷也会打哆嗦,一方面因为义纵如此严酷的治理手段,另一方面因为有奸猾的人在帮助官吏处理政事。
义纵虽然严酷,但是他缺乏远大的眼光,志趣只在琐屑的小事上,所以在他的治理下,奸邪之事最终越发增多,于是皇帝直接特派的官员开始出现。一次,杨可受皇帝委派处理案件,义纵认为这样会扰乱百姓,就部署官吏捉拿替杨可干事的人。皇帝听说后,派杜式去处理这事。杜式认为义纵废弃了尊敬皇帝的礼节,破坏了天子要办的事情,最后将义纵处死示众。
近义 毛骨悚然
反义 镇定自若
例句
时间已过去好久,但只要一回想起那个恐怖的场面,他就不寒而栗。
解释 胫:小腿。本义表示没有腿却能跑动。后用来形容事物传播迅速,风行一时。
出处 东汉·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盛宪,字孝章,东汉三国时期吴地的名士,和孔融是好朋友。孙权的哥哥孙策平定东吴后,把对自己构成威胁的英雄豪杰一一铲除。盛宪曾任吴郡太守,在当地很有名望,影响力不小,因此孙策对他非常忌惮。孔融作为好友,时时为他担心,生怕他被孙策杀掉。
于是有一天,孔融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大力推荐盛宪,希望曹操招纳他。孔融在信中写道:“曹公您致力于匡助和恢复汉室,拯救汉家行将灭绝的宗庙社稷。而拯救汉室的方法,实质在于求得贤士。因为人们的爱好,珠宝玉器即使没有腿脚,都能自己到来。何况贤人自己有腿脚,只要真心求贤,哪能得不到呢?如今海内名士,凋零衰落,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但孝章现在被孙策压制束缚,妻儿也不在身边,孤单危险,忧愁困苦时刻伴随着他,假如忧愁能让人损伤的话,他恐怕都活不了多长时间了。假如曹公您能派一位使者,拿着您的征召命令,那么不但可以为自己招来一位贤士,而且可以成全我们的朋友之道。”
曹操采纳了孔融的意见,征召盛宪为骑都尉,但命令尚未到达,盛宪就被孙权杀害了。
近义 不翼而飞
反义 鲜为人知
例句
白居易的诗文浅近平易,就连老人和小孩子也都喜欢诵读。因此不胫而走,传遍天下。
解释 救、药:挽救、救治。指病重得无法医治。比喻事态已严重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 《诗经·大雅·板》:“多将,不可救药。”
周厉王姬胡是西周第十位国君,他即位后,昏庸无道,贪财好利,一方面剥夺贵族权力,另一方面加重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试图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完全垄断,因此招致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不满。针对人们的不满,周厉王又施行高压政策,派人监视民众的言行,谁敢妄加议论,就立即杀死。人民忍无可忍,群起反抗,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面对这种情况,大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挽救国家。《板》就是凡伯劝谏周厉王的一首长诗,其中一节写道:“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这样盲目快乐。我的内心一片诚恳,小伙子们却骄傲自得。我所说的并非老昏之言,你们却拿来取笑戏谑。你们荼毒生灵,气焰日渐嚣张,真是病重得不能救治。”
可惜周厉王听不进任何意见,依旧我行我素,人民忍无可忍,于公元前841年发生暴动。平民和奴隶们拿起武器,冲进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西周从此衰落下去,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近义 病入膏肓
反义 妙手回春
例句
做学问的人,如果患了穿凿的毛病,就将不可救药。
解释 形容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
出处 《汉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遘闵既多,是用废黜。”
王商是西汉有名的大臣,曾任汉成帝的丞相。他为人耿直,作风正派。汉元帝逝世后,汉成帝即位,非常敬重他。可是成帝的舅父王凤利用独揽大权的机会骄横跋扈,经常冒用皇帝的名义行事。王商在议论国政时批评王凤的做法,王凤从此对他心生不满。
汉成帝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秋天,京城长安忽然谣传要发大水,百姓恐慌,争相逃命,长安城中一片混乱。消息传到宫中,汉成帝亲自召集三公九卿等中央高级官员商议。王凤惊慌失措,认为皇帝、太后及嫔妃们应该赶快坐上船只,其他官吏和民众则赶快躲到城墙上,大臣们都纷纷附和王凤的意见。只有王商坚决反对,他认为这一定是谣言,在这个关键时刻下令登上城墙会更加惊扰百姓,汉成帝采纳了王商的意见。过了几天,城里也逐渐平定下来,调查的结果证实是谣言。汉成帝于是认为王商老成持重,经常称赞他的主张。而王凤非常惭愧,后悔自己说错了话,对王商也更加没有好感。
王凤有个亲戚担任琅邪太守,因为没有尽到管理的职责而出现过失,王商就安排人对他进行审查。王凤代亲戚向王商求情,但王商坚持原则。王凤就更加怨恨王商,千方百计搜寻他的短处,然后派人诬陷。汉成帝平素非常器重王商,并不相信,就下诏不让过分追究。但王凤固执坚持,成帝无奈,最后只得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三天后,王商吐血而亡。
班固在《汉书》中评论说,王商因为淳厚朴实,坚强不屈,才遭遇许多灾祸,最终被废黜。
例句
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使得帝国主义至今不能灭亡中国,也永远不能灭亡中国。
解释 解:明白,理解。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花功夫。后指对待学习、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出处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辞官归隐后,便过起“躬耕自资”的隐士生活。到了晚年,生活困苦窘迫,但他并不后悔自己选择的生活道路,而是以古代的圣贤颜回自比,清高洒脱,怡然自得。《五柳先生传》是他晚年表明自己心志的一篇作品,文章以“五柳先生”自比,说: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字号。因为住宅边有五棵柳树,就以“五柳”作为称呼。他性格闲静,言语不多,不慕名利。喜欢读书,重在把握主旨、要领,而不钻牛角尖,不过分在字句上进行繁琐考证。每有新的领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天性好酒,但因为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或老朋友知道这种情况,有时就准备了酒请他来喝。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想着一定要喝醉才行。喝醉退席后,也并不在乎离开还是留宿。家里四壁空空,遮不住风吹和日晒。短短的粗布衣服破破烂烂,补丁重叠;家里常常断粮,但心里安宁恬淡。他常写文章自娱自乐,显示自己的志趣。他完全忘记了得失,并坚守这种原则,直到生命的结束。
近义 囫囵吞枣
反义 追根究底
例句
如果我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是不求甚解的话,那么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
解释 不深入到老虎的巢穴,哪里能得到小虎崽呢?比喻不冒风险不实践,就不能取得大的成功。
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到达鄯善国后,鄯善国国君广刚开始接待的礼节非常恭敬周到,后来忽然变得粗疏怠慢。细心的班超察觉到了这一点,就对他的随行官员说:“你们是否觉得广的礼仪淡薄了呢?这一定是有北方匈奴的使者来了,使得广犹豫不定,不知道该依附哪一方。”接着,班超又叫来接待服侍他的人诈问:“匈奴的使者来了好几天,现在在哪里?”服侍的人惶恐不安,交代了全部实情,班超就把他关起来,然后召集手下的三十六名军官喝酒。喝到痛快处,班超鼓动他们说:“你我现在都身处绝境,只有建立大功才能求得富贵。现在匈奴的使者才来几天,广把对我们恭敬的礼节就废掉了。假如他把我们抓起来送往匈奴,我们的尸骨将被豺狼吃掉。对此怎么办呢?”所有的人都说:“现处在这样危险的境地,我们死活都跟着您。”班超于是说:“不进入老虎的巢穴,就得不到虎崽。现在的办法,只有趁黑夜火攻匈奴使者的驻地,让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实情,造成他们的慌乱,我们才可以趁机将他们全部消灭。”在班超的带领下,大家依计行事,趁夜放火进攻,杀死三十多人,其余一百多个全部被烧死。鄯善国举国震恐,从此归附了汉朝。
近义 不下深海,焉得蛟龙
例句
对于新设计、新想法要敢于大胆实践,这正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解释 识:懂得、了解。时务:当时的形势。指不了解当前的情势或潮流。
出处 《后汉书·张霸传》:“时皇后兄虎贲中郎将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为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张霸是东汉时期四川成都人,从小就懂得孝敬和谦让,后来被推举为孝廉,开始从政。在他任职的地方,选拔那些学有专长、品行优异的人出来任职,所以辖区内的人们都争相磨炼自己的志向和节操,追求上进、喜欢学习,连路上都只听得到读书声。他刚任会稽太守的时候,盗贼尚未清除,郡界并不安定。他就张贴文书,悬赏捉拿,有功必赏,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就清除了盗贼。以至于当时有童谣唱到:“抛掉我的戟,扔掉我的矛,盗贼都已玩完,官吏没事可干。”后来张霸又得到四次提拔,担任了侍中(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参与朝政,是皇帝亲信看重的官员)。当时皇后的哥哥邓骘,地位高贵,权势显赫,听到张霸的名声和品行,想和他结交,张霸却避而不答,大家都嘲笑他不懂得人情世故。后来邓骘受人诬陷,被贬低官爵,没收资财,绝食而死。张霸到七十岁时才因病而终。
近义 不识时变
反义 通权达变
例句
恐怖分子妄图在今天的中国搞分裂活动,简直是不识时务。
解释 本指霍光不向古人学习,因此所作所为不合道统。后用来形容不喜欢学习,从而缺乏学问、本领。
出处 《汉书·霍光传》:“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财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霍光是西汉著名将领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他跟随汉武帝近三十年,是武帝的重要谋臣。他忠于汉室,老成持重,果敢善断,知人善任。汉武帝死后,他受命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二十年,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成为西汉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政治人物,位列麒麟阁西汉十一位名臣之首。霍光本人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但他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妻女宗族,为霍氏家族留下了祸根。
汉昭帝没有儿子,因此他死后霍光将长期生活于民间的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立为皇帝,这就是汉宣帝。汉宣帝在民间时,已娶了小吏的女儿许平君,即位后,大臣们都建议立霍光的女儿霍成君为皇后,但宣帝坚持立许平君为皇后。霍光的妻子一直想让自己的女儿成为皇后,便买通御医,在宣帝即位三年后毒死了许皇后,立霍成君为皇后。三年后,霍光病死。但霍氏一门依仗皇后和皇太后的关系,一如既往地骄奢放纵。宣帝逐渐剥夺霍氏的权力,引起他们的不满,密谋发动政变,结果计划泄露,霍氏遭到灭族。
班固在评论霍光时说:“他拥立昭帝、宣帝,对汉朝的贡献很大,即使周公、伊尹那样的人,也不能超越他。然而霍光不师法古人,没有策略,不明大理,庇护妻子的邪恶阴谋,立女儿为皇后,沉溺于权力之中,而导致了覆灭的灾祸。他死后才三年,家族就被诛灭,真是可悲啊。”
例句
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不学无术、没有专长的人是很难有发展机会的。
解释 遗:剩余。本来指没有剩下多少兵力。后来比喻毫无保留地使出全部力量。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战国后期,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大战。赵国战败,牺牲了一名都尉。赵王召来大臣楼昌和虞卿说:“我想命令军队轻装急进,再去攻击敌人,怎么样?”楼昌说:“没有用处,不如派遣重要的使臣去讲和。”虞卿说:“说讲和的人,一定是认为不讲和军队一定会打败,但是现在讲和的主动权在秦国一方。再说大王您分析秦国目前的情况,是想打败您的军队呢,还是不呢?”赵王说:“秦国目前的情况是自己已经没有剩下多少战斗力了,但是一定会打败赵军。”虞卿说:“您姑且听我的,派遣使者带着贵重的宝物去结纳楚国和魏国。楚、魏想得到您的宝物,一定会接纳我们的使者。如果赵国的使者到了楚、魏,秦国一定会怀疑我们将要联合起来对付他,也一定会害怕,这时讲和才能成功。”
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建议,和平阳君商量讲和的事,派遣郑朱到秦国,秦国接待了郑朱。赵王召见虞卿说:“我派平阳君和秦国讲和,秦国已经接纳了郑朱,您觉得怎么样?”虞卿说:“大王您讲和一定不能成功,军队一定会大败。因为天下庆贺战争胜利的人都在秦国了。再说郑朱是赵国地位显贵的人,他到秦国,秦王一定会拿这事来张扬。那么楚、魏就会认为赵国已经和秦国讲和,也就不会来救援您。秦国知道天下诸侯不会来救您,那么讲和就不会成功。”赵国最终没有能够和秦国讲和,军队果然大败。
近义 全力以赴
反义 三心二意
例句
为大家办事时,我们必须不遗余力,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
解释 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辞辛劳长途跋涉。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到了魏国,见到梁惠王。惠王说:“老人家!您不怕千里的遥远路程来到这里,想来一定带有利于我国的方略吧!”
孟子答道:“君王何必单单说到‘利’呢?除了‘利’,还有更重要的‘仁义’呀!假如国君说要怎样怎样才能使我国有‘利’,士和老百姓又都说要怎样怎样才能使我自身有‘利’,像这样都一个劲地上要取下的利,下要取上的利,大家互相争利,那么这个国家就有丧亡的危险了。因为一个国家如果这样上下交相争利,那么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有能力弑杀其国君的,一定是拥有千乘兵车的公卿之家;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有能力弑杀其国君的,一定是拥有百乘兵车的大夫之家。这是因为千乘之国他以万乘之利为多,百乘之家他以千乘之利为多,由于利的驱使,故以下弑上。而从天子的万分中只取了千分而成为天子的诸侯,从诸侯的千分中只取了百分而成为诸侯的大夫,这也不算少了,如果人们都这样先把个人私利放在前面,而把大众的公义放在后面,重私利而轻公义,那么不争夺利、不杀戮、不篡夺君位,就不会有满足其欲望而罢休的时候。”
“可是,如果一个人心中存有仁爱之心,他就绝不会遗弃他的父母,如果一个人心中存有人间正道,他就绝不会背离其国君而置之不顾。所以君王您应该重视‘仁义’,为什么要单单说到‘利’呢?”
近义 千里迢迢
反义 近在咫尺
例句
白求恩同志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
解释 量:估计,估量。指自己不能客观地估量自己的能力。后常用来表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出处 《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
郑国和息国都是春秋时期两个地盘不大的诸侯国,但是郑国国君郑庄公励精图治,国力强盛。同时,郑国又是周王室东迁的主要依靠力量。因此,郑国内政外交都很成功,几乎可以认为是春秋早年的霸主。而息国国小力弱,不可与郑国同日而语。有一次,郑、息两国因言语不合而失和,息侯竟然主动攻打郑国。郑庄公于是同息侯在郑国边境交战,息侯大败而归。有识之士由此判断,息国将要灭亡。他们认为:“息国不考虑郑庄公的威德,不估量自己的实力,不亲近自己的同姓宗族,不明辨是非,不考察曲直,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去攻打别人。息国将要丧失掉自己的军队,不是很正常吗?”
近义 螳臂当车
反义 量力而行
例句
某些国家和分裂势力想就西藏、新疆问题向中国挑衅,简直是不自量力。
解释 足:值得。挂齿:挂在口上,指说起,提到。形容极其微小,不值得一提。有非常轻视的含义。
出处 《汉书·叔孙通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
叔孙通是西汉早期大臣,制定了西汉乃至后代都沿用的一些典礼、朝拜、祭祀的规章制度。他在秦朝时因为才学而被征召为博士,等待任用。几年后,陈胜起义发生了。秦二世就召集博士儒生们问道:“那些从楚地征召的守边士兵们不去戍边,却正在攻打蕲县、陈县,你们诸位怎么看待这件事?”许多儒生说:“天子的臣下不得心怀鬼胎,如果心怀鬼胎就是反叛,这是死罪,不能赦免。希望您赶快派兵镇压他们。”秦二世脸色恼怒。叔孙通走上前去说:“那些儒生的话都不对。如今天下统一,已经拆毁了各地的城堡,熔化了各地的武器,向天下表示不再使用它。况且上有英明的君主,下有完备的法令,官吏尽职,四方归心。哪里有反叛的人!这不过是一群偷鸡摸狗的小贼,哪里值得放到嘴里讨论?地方官吏正在抓捕清除,哪里值得担忧?”秦二世非常高兴,赏赐叔孙通,而把那些说陈胜造反的儒生都罢免了。回到住处后,儒生们都说叔孙通善于阿谀奉承,叔孙通认为各位不懂得随机应变,自己若不这样说,恐怕大家都难逃虎口。随后,叔孙通逃离都城咸阳,投奔了反秦的起义军。
近义 微不足道
反义 举足轻重
例句
在他看来,这点小事实在不足挂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