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起大学这种现象本来已经消亡了许多年,怎么又死灰复燃起来了?
于是,“决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口号不得不由高校自己喊了。但大家很快注意到,喊这些口号的大多是北大、清华、复旦等著名学府,他们完全可以喊得响当当的,因为他们的经济实力强,少数穷人家的孩子在学校里一般都会得到校方坚强有力的支持,减免学费一般都不成问题。另外还有社会各界“捧星”般的主动要求帮助这些名校的状元们。所以这类学校的校长们高喊“决不让一个学生因穷困而辍学”的口号,就像喊自己的名字一样轻松。但像农大、林大等专业学校的校长们就不敢轻易喊这类口号了,因为越来越多的学生交不起学费就进入了学校,给学校的正常教学开展带来了困难,如果再轻易答应减免的话,就会从教师的口袋里硬掏钱了,惹出的问题恐怕就更复杂了,于是在全社会一致反映要求下,本来就贷款贷不出去的广大银行家们做出了一个姿态:向贫困大学生贷款上学。
听起来很好听,1999年9月、10月,这个消息在电视新闻上很常见,效果却出人意料的不好。原因是操作起来仍然无法解决穷人的实际问题,那就是贷款是需要抵押和担保的。后来抵押这一条放松了,可担保仍保留着,银行从不做亏本生意,特别是已经成熟了的商业银行。他们笑眯眯地向大学生走来,原来也想开拓一条“生意新路”,结果此路不通,凡想贷款的学生都是贫困生,而穷人想找人做担保没有人愿意。如今越是有钱人借钱越容易,而越穷的人越借不到钱,这是世界性的规律。中国人的素质确实有待提高,特别是中国的一些百姓,他们都经历过大锅饭的“美好时代”。“吃饭不要钱,上学不要钱”,在新中国前几十年的具体形势里,“孩子上大学后就是国家的人了,既然是国家的人了,还要我们掏什么钱?”好多人今天还这么想。再者,借钱容易还钱难是一些人的习性,你不得不承认。
中国金融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前十几年大批资金出银行后再也找不回来。现在不行了,银行收不回贷出去的款,就先砸自己的饭碗。对大学生也不例外,你没有担保人给你担保,银行就把脸别过去了。许多贫困大学生对担保贷款一事意见很大,说这等于是纸上给他们画了一个饼,想吃又根本吃不着。我就收到了一个采访过的贫困大学生的信,她已经几个月口袋里没有钱了,听说银行到他们学校里办贷款一事很高兴,可当银行说必须有担保人时,她无所适从了,因为在北京她举目无亲,找老师和同学们,他们说我怎么给你担保?你再过两年毕业了,你贷的款到时还没有还,银行找我怎么办?言外之意是谁也不情愿当这样的担保人。
这个学生把心中的苦楚告诉了我,她说:“现在,人与人之间没有最基本的信任感,他们一点也不相信我,难道我是那种赖着不认账的人吗?我可以用人格担保呀!”我看后既为她抱不平,同时又觉得无可奈何,在商业行为和法律范畴里,人格担保在我们中国好像不能成立。因为现实生活中谁敢对一个并不是亲人的外人做金融性质的担保呢?我叩问自己,想想也确实不敢。因为中国之大、人的情况之复杂,许多事能想得到吗?办好事得不到好报,反而咬你一口的事太多了。“贫出无赖”,此话虽有损广大贫困者的心,但现实中确有这类人。对此我想,广大的贫困大学生,也应该对平常人的平常心有所理解。一切几乎又回到了原位:穷人难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