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文革新的领军人物范仲淹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为人们千古传唱,并被大多数有识之士奉为人生的座右铭。而这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就曾被贬任耀州知州,带领军民抗击西夏,曾经戍边屯兵在照金的北障子午岭余脉的长蛇岭上。
范仲淹(公元九八九一一零五二),字希文。祖籍郐州(今陕西彬县),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南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而多次触怒权贵,曾多次遭贬,又因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在危机时刻又多次被重用,成为颇具传奇色彩的抗击西夏最著名的爱国名将之一。
公元一零三九年,西夏军队屡次犯边。由于延州(今陕西延安)一带地阔北有照金寨疏,守边兵力薄弱,而且又是西夏犯帛的必经之道,元昊一直对延州垂涎三尺,意欲得之。而帛的延州知州范雍是一个无勇无谋的鼠辈,当闻知西夏进犯消息后,不思迎敌为战,紧闭城门不说,忙向帛兵求援。精明的元吴将计就计,在延州附近的三川口设下伏兵。宋军援兵一到,就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死伤甚众。元昊一面紧围延州,一面将延州以北的三十六个寨堡全部荡平。延州城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对于强敌压境,范雍也束手无策。最后,若不是上苍有灵,下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冰雪护佑,延州域才末致陷落。对边关如此被动的局面。宋仁宗慌忙召被贬的范仲淹入朝,恢复了他天章阁待制之职,让他出任陕西路永兴军的知军州事,领耀州知州,后又将其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负责延路和泾原路,全面统筹边防守备事宜。已是五十二岁的范仲淹。虽已两鬓霜白。但却丝毫末减强烈的报国热忱。续《耀州志》曾录其《谢上表》,他也以一阙《渔家傲》,一方面表达了平息叛乱和巩固边防的意愿和决心,另一方面也暗示出他功业韦建、久戍边地的浓烈的思乡之情。“塞下秋天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末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以白描的手法勾靳出了一幅雄浑壮阔的“边塞关山图”。他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行文起伏,跌宕有致。在这里,范仲淹思乡与报国之情交融互现,苍凉悲壮慷慨生哀。范仲淹发誓要像当年东汉的窦宪“击破匈奴登燕然山勒石记功而还”那样,保卫边关,让百姓安居乐业。他身体力行,对延路和泾原路一带地形进行了详细勘察,根据西夏兵精马劲和宋军战斗力弱的特点,提出了一整套以防守为主的御夏策略,从而制定了宋军坚壁清野的战略方针。他带领宋军,努力修筑和加固边北有照金城,在帛夏交界的前沿地点修筑寨堡,建立军事据点,对西夏实行仝方位经济封锁。同时。又精炼士卒,废除了不利于在战争中取胜的“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军事制度,从而改变了过去兵将不相识的状况,使得临战时可根据敌军多寡,可以从容地调遣军士轮流出阵。同时,他在边境地区采取屯兵萤田的管理方式。也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一时“人心归之,名震天下”。在范仲淹及其部属的努力下,延州路及泾源路寨堡林立,关城坚固。连夏军也望“关”兴叹。一段时间内,夏军部队相互告诫:“别想再打延州的主意了!现在的小范老子(范仲淹)胸有数万甲兵,不像大范老子(指范雍)好欺负。”强有力的防御策略,也促使帛仁宗改变了帘军对西夏战争的军事策略。
在此基础上,范仲淹又将坚壁清野的政策推行到陕西沿边各路,在延州与庆州之间修筑了大顺域。在环州和镇戎军之间修筑了细腰城和葫芦泉诸寨。打通了各州之间的道路。使沿着边关的宋军摆脱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这样,一方有警,各方应援,大大加强了帛军的防御能力。根据戍边队伍久戍思乡,斗志不高的不利因素,范仲淹力主从市地人口招募了许多熟悉山川道路、保卫家乡斗志较强的市地人民入伍。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同时,大力争取宋夏交界处的少数民族。这些芜、氏等少数民族部落,由于力量单薄,有的曾依附于元昊。在宋、夏之间持观望态度。范仲淹一面筑堡立寨,切断他们与西夏的联系。并用兵保护他们的安全;另一方面竭力招抚他们。这些少数民族的旗酋长来见,范仲淹都屏退左右,迎入内室,推心置腹而谈。对于在战争中罹害的族人,则供给粮食、农具并拨给土地,帮助他们恢复生产。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各少数民族望风归附,或为宋军担任向导,或出兵助战,有力地支援了宋军。通过以上策略,扭转了宋朝被动挨打的局面,使已经破坏的边防重新又巩固起来。边关上流传着一首歌谣:“军中有一范仲淹,西贼闻之惊破胆”。此时的西夏,也因长年用兵,物资奇缺,物价飞涨,百姓怨声载道而无力战争。到庆历四年(公元一零四四)。边境才恢复了平静和谐的局面。公元一零四三年,范仲淹在任耀州知州时,还建立了文正书院(今西小旧址),对古耀州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另外,范仲淹在照金长蛇岭上也流下了许多宝贵的足迹。一次,西夏元昊的军队从庆阳北入侵潘家塬,范仲淹曾率领六千余人的精兵。从长蛇岭经暗门由石门关出击口泾,敌人闻说是“龙图老子”带队,遂不战自退。范仲淹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指挥才能在当地广为传诵。明嘉靖二年(公元一四二三),为纪念文正公范仲淹所建立的巨大的功绩,耀州知州在塔坡明德寺旧址重建了文正书院,一时文风昌盛,先后有十五人中举。清乾陵二十二年(公元一七五七),复在耀州布政分司旧址(今西街小学)再建文正书院,以示对范文正公的纪念和缅怀。每年的九月初一,是范仲淹的诞辰纪念日,当地的老一辈居民,仍有一些自发的纪念仪式,一千多年前的爱国英雄,因建立的卓越功勋,仍然被人民惦念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