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第20章

因为支教老师就五个人,老书记动员了一下群众,空出来了两间屋子。一间给男生,一间给女生,当作暂时的宿舍。

大家也不再挑剔什么。

主要是挑剔也挑剔不出来什么别的结果。

这县城能住人的房子,来来去去的就那几个。

食物问题,老书记说他来解决,但李国强其实不好意思。

一番僵持之下,变成了两边共同承担。

其实殊桥对于这件事没有什么要求,老实说,她觉得他们这支教小队也算是支教老师的顶配了。

三个有钱的,还能解决不了他们自己吃饭的问题?

何秋露就这样提议过,但被李国强拒绝了。

李国强坚持在这件事上要一视同仁,不能让他们自我承担费用。

他和老书记都会想办法。

既然李国强如此坚定,余下几人也不再多说什么。

这天,老书记带着李国强他们一行人去县里的学校看看。

从住的地方出发,走了好一会儿,他们才走到县里的学校,与其说是学校不就是一个平房。

殊桥走得气喘吁吁,心想要是每天都得来回走这么远的路,那还不如去城里搞个自行车。

看见学校,殊桥有些愣。

这学校跟她记忆中的学校实在是差太远了,她记得她读的那个小学操场贼大,除了800米的跑道之外,还有篮球场,排球场,甚至还有高尔夫球场的练习场。

学校还有个马场,给他们上马术课用的。

教学楼就更别说了,除了主教楼之外,还有艺术教学楼了,培训教学楼。

而现在他们面前的只剩下一滩平房,可就算如此,这个平房竟然也是县里最好的房子了。

老书记略带自豪地对着他们五个人说:“同志们,这就是我们县里的学校,也是以后你们将要工作的地方。”

将学校建成县里最好的建筑,是老书记一手促成的。

李国强赞许点了点头。

何秋露又问,“老书记,现在这个学校有多少个学生你知道吗?”

提到这个问题,老书记的面色难堪了起来。

他有些别扭地说:“人多的时候还是能有七八个的。”

“七八个?”符明诚不敢相信地重复。

殊桥也在心里琢磨,要真只有七八个,那他们五个人,岂不是干脆1v1补习算了。

符明诚觉得这件事太不对劲了,“书记,难道你们县里就只有这么多小孩儿吗?”

这个问题抽到了老书记的痛点。

“符明诚同志,是这样的。我们县里当然不止这么多个小孩,但可能是因为之前只有我在教书吧,所以大家都不太愿意把小孩送过来,可能是觉得也没有什么大的作用。”老书记委婉地说,“当然了,原因有很多,我相信你们来了,事情应该都会有所改善的。”

听着他的话,殊桥心里清楚,事情绝对不会这么简单。

光是她昨天在县里闲逛的时候,看到的小孩可不止七八个。

但是他们大多都已经开始打工,甚至有的小女孩都已经嫁了人。

或许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殊桥心里刚刚蹦出这个想法,她的系统就颁布了一个新的任务。

[任务:学校招新。

请宿主和同伴一起在三天内为学校召集五十个学生。]

五十个学生?

殊桥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们去哪儿找五十个学生,难道把那些不想来上学的人都请过来吗?

她又不是荀子,天天写《劝学》。

那写了也没用啊!

再说了,七八个小孩不也挺好的吗?

整一个精英教育,重点培养,大家的工作量也会轻松很多。

系统似乎意识到殊桥的不情愿,又在任务列表里浮现出一排字。

[本次奖励预告:万能回城卡。一张使用后就能去到任何世界的卡。]

——很好。

看到这张卡,殊桥又觉得,她的wifi,她的电视剧,她的二十一世纪又在向她招手。

“我做。”殊桥一口决定下来。

接下任务以后,殊桥立刻转头对着还在讨论学生数量问题的大家说:“别担心!我们可以招来更多的学生的!”

何秋露眨了眨眼,有些不适应殊桥忽然的热血。

李国强倒是很好奇,“小殊同志,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大家愿意听我说一说吗?”殊桥客气地说。

众人皆点头以后,殊桥才站在教室里,对着大家解释,“其实问题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他们不愿意来上学,不外乎几个原因。”

殊桥敲了敲黑板,拿起白石笔在上面写下几个数字。

“一是刚刚老书记提到过的,学校的师资不够,而且开课的时间不规律,不好安排生活。这个问题我们不是已经解决了吗?”

何秋露点了点,“的确。那下一个问题是什么?”

“学费。”殊桥和徐文异口同声地说。

老书记说:“现在的学费都是一年交两元钱。”

“所以这就是问题所在了。”殊桥说,“两元钱,除了老师的教导,孩子还能带回去什么东西吗?课本?作业本?这些东西想来是没有的。”

“我有个简单的提议。”殊桥继续说,“我们把收钱换成收食物,找个人来专门管这件事。”

“食物有什么用啊!”符明诚想不明白。

殊桥解答:“这涉及到第三个问题,距离。”

“云县的主城其实居住人口不多,我听巴尔齐特说,好多都是住在村里,打底五公里起步。谁放心让小孩自己每天来回十公里地走?我们可以开一个托管住宿制度,让距离太远的孩子住到县城来,学校可以住,农户家里也可以。条件不会很好,但是也不会太差。”

何秋露明白过来,“你的意思是,我们的学校包吃包住?”

“没错。”

这一套,都是殊桥自己拿未来的经验掰出来的。

李国强看着黑板上的最后一个数字四,问,“那还有什么问题?”

“宣传和解放。”

殊桥冷静地说:“利用县喇叭宣传学校建立的事情,并且要把愿意来上学但可能没条件或不能来上学的孩子,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来学校。”

老书记听得热血沸腾,不愧是归国的有志青年!脑袋瓜子总比他这个老人灵光!

“好!”他拍掌叫好,“太好了!这样下去,我们云县会有更多的小孩来读书!”

“我明天,不,我现在就去安排!”

众人赶忙拉着想走的老书记再次确认了下情况,交代了问题,这才让他去行动。

可以看得出老书记苦教育就矣,第二天,县城里就放着广播,宣传学校的事情。

那口号,还是殊桥和同伴们一起想的。

“拿粮食换书读啦,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距离远?别怕!我们为学生提供住宿和食物。”

“五个老师,六个班级,总有一个班级适合你!”

“乡亲们,快送自己的孩子来上学吧!”

当天,五个人搬着桌椅坐在校门口,等人。

没人来。

就在他们要绝望的时候,校门口的路口远处,来了乌泱泱的一片人。

“同志啊!!是不是这里可以报名读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