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第 33 章

张慧并不知道在老家给自己带孩子的工作已经成了香饽饽。

她现在已经告别了沈市的朋友们上了火车,李国庆帮着拎东西,小珍扶着她进了软卧车厢。

杨嫂子和沈团已经到了,看到张慧进来,忙招呼她坐下。

李国庆帮着归置好行李,有个随身的大挎包张慧就放在枕头边。

趁着火车还没有开,李国庆郑重的拜托杨嫂子照顾张慧,又交代张慧听嫂子的话,还不忘记叮嘱小珍得照顾好嫂子。

“这婆婆妈妈的是你李国庆嘛!火车要开了!”沈团笑着拉李国庆下火车。

还专门调侃李国庆:“你嫂子在你还不放心,下火车我就安排得有人来接,不会丢了你的小媳妇!”

李国庆黑着脸一句话不说,看着从窗户伸出个小脑袋和她挥手的张慧越去越远……

这次旅途坐软卧,张慧感觉非常轻松,第二天十点就到了京市火车站。

下了火车就看到接她们的人在站台上等着,黄指导员和司机。

上了车,黄指导员自我介绍,原来他也认识李国庆,都是沈团的部下。

“待会儿我们不回大院,我今天去我父母家里住,小黄。”杨嫂子交代坐在副驾的黄指导员。

“我父母住在这里,你看地址。”她拿出个信封交给黄指导员。

“去年初落实政策从四川老家回来后,在他任教的学校附近买了一个四合院住。”杨嫂子笑着说。

“老人家在哪所学校教?”张慧记得好像听杨嫂子提过一回,说他的父亲是大学教授。

“在京市师范大学。本来已经退休,只是现在大学老师缺乏,学校又把他返聘回去当教授。”

想不到这么巧,张慧开心得对杨嫂子说:“真太巧了,嫂子,我填的大学志愿就是京市师范大学。”

听到杨嫂子说他父亲就住在师大附近,心想,以后莫不是邻居吧?

黄指导员是土生土长的京市人,对京市挺熟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目的地。

杨嫂子的父母家就住在离师大不远的一个胡同里,顺数第二家。

杨嫂子的母亲也退休了,知道女儿回来,甚至站在家门口等着。

黄指导员叫司机把车子开到门口,把行李给拎进去后,就带着司机走了。

杨嫂子两母女大概很旧没见了,十分激动,俩母女红着眼睛眼含泪水的述说别情。

还是杨嫂子的弟媳妇笑着打岔:“大姐,您不进门,客人也不好进门啊!”杨嫂子才想到张慧她们在旁边,忙和母亲、弟媳妇介绍了张慧和小珍。

杨嫂子的母亲很热情的请她们进了门。

张慧第一次看到真的京市老四合院。

这个院子挺宽敞,四面都修得有房子,感觉房间挺多。中间的天井很大,除了栽了两颗树,还有花坛。树底下有石桌石凳,还有一个大水缸,养得有睡莲。

“我腿不太好,爬不得楼梯。回到京市就没住学校安排的楼房,你爸爸就叫人访了这个院子,用落实政策补发的工资买下了。”丁阿姨介绍到,杨嫂子的母亲姓丁。

院子里的花草开得正好,大家陪着张慧慢慢穿过天井。

看着杨嫂子父母家错落有致的四合院,张慧都有点迫不及待的想看到自己家房子了。

没过多久杨教授也到家了。

杨教授精神挺好,说话风趣,看起来不像60多的人。

杨嫂子母女和弟媳妇去厨房准备饭菜,杨教授就在客厅和张慧说话。

听说张慧报考得师大,杨教授挺高兴,说起学校来滔滔不绝。

“您听说附近有人卖房吗,杨伯伯?”张慧想打听一下房子。

“有啊,这附近的几条胡同里都有房子卖,都是落实政策发还的。我家旁边有家人也卖,房子维护得不错,是个小四合院。”

杨教授虽然才搬过来一年多,但是对附近的邻居都认识了。

“但我听说已经卖掉了,是老张头帮女儿的朋友买的,定金都下了。”杨教授喝了一口茶。

“这老张头可是个热心人,为了访个房子,到这片几条胡同卖房子的人家都看了,最后才选到后面那家。”

张慧心里一阵激动,这老张头一定是张姐的父亲了。“杨伯伯,我委托的也是位姓张的老人家啊!”

“对了,你看我都糊涂了。老张头的女儿不是嫁到沈市吗?那可太巧了!”

杨教授觉得这女娃牛。也不知道自己考没考起师大,先在师大旁边买房,而且是委托别人帮买的。

“两口子卖了房子是准备去青岛投奔小儿子的。头几年小儿子下放到青岛,在那边安了家。”

丁姨招呼他们吃饭,杨教授忙和老伴说:“买老余头家房子的就是这小张,你看巧不巧?”

“那真是好啊!小张,以后咱们就要做邻居了。”丁姨笑眯眯的说,拉着张慧去餐厅。

“你买他家的房子可不用担心。那房子老余头家一直住着,维护得好。”这年头能一直住着自家的房也是本事。

\"哪家卖房了还帮打扫卫生的,昨儿我和你杨伯伯去他家,老两口正打扫卫生呢。家里到处干干净净的,一点垃圾也没有。”丁姨对老余头家赞不绝口。

因为知道老余头家急着办手续走人,张慧吃完饭就在杨嫂子家给张姐的父亲打了电话,约在杨教授家门口碰头。

过了差不多二十分钟,杨教授说可以出去等人了。

果不然,刚到门口站了一小会儿,就见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走过来。

“老张头,你可来得真快!”杨教授亲热的打了个招呼。

“张伯伯,您好,我是张慧,给您添麻烦了。”张姐的父亲为了帮买房跑前跑后,张慧心里十分感动。

“不麻烦,退休了没事做就当锻炼身体了。”张姐的父亲笑眯眯的。

“老杨头,你咋和小张认识?告诉你,上回你耍赖想要的茶就是她家的。”

“哎呀,小张啊,以后我不操心没有茶喝了。今年的秋茶我就先定了。”杨教授立马撬了墙角。

两位老人边走边斗嘴,房子就在杨教授家后面,胡同里顺数第三户。

这个院子的门要比杨教授家的门小一点,张慧估计是有什么讲究的。

张姐的父亲喊了两声,一位慈眉善目的大娘开了门,请他们进去。

张慧心里挺激动,眼睛亮晶晶的四处打量着自己到新家。

这套院子的确比杨教授家小一些,感觉整个房子比较紧凑。

中间的天井没有杨教授家的大,但也不小。四面都修得有房,但是房间明显没有杨教授家的多。

院子里有棵大树,主人家老余头说是枣树,还有几颗小的是玉兰和西府海棠;院子里面有小花坛,有一个大水缸,栽了睡莲。

老余头带他们参观了房间,正房厢房家具都在,家具老余头没有送人,随房赠送。

“姑娘,别看我这房要价贵点,可是一分钱,一分货啊!”老余头絮絮叨叨的说,“几个卧室都带得有卫生间,自来水都牵进屋里了。这些都是后来自己花钱改造的。”

“我父亲修这房子的时候都是用的好料啊,别看这么个小院,造价比别人家贵一大截。你看这么多年了,这些木头上看得到一个虫眼子么?”

张慧其实第一眼就喜欢上这个房子了。

哎,骨子里有前世人们的通病,喜欢买房子,看到有院子的房子更是流口水。

“你来看,姑娘,这西厢房后面还有一个杂物间,厨房旁边还挖得有地窖。”老余头带他们往正房后面走,路上都铺了青石板。

“这后面还有一个小花园,我一边种花一边种菜。哎,这地本来我父亲是计划着起房子的,后不知什么原因,一直都没有起。”老余头指着正房后面有将近100多个平方米的地说。

老余头两口子把这块荒地搭理得很好,一边铺了青石板,放得花盆,搭了葡萄架,葡萄架下还有石桌石凳。另一边是菜地,分成小块小块的,栽着葱蒜,白菜,萝卜等。

旁边甚至还挖了一口井。院墙也挺高,完全没有安全隐患。

整个房子打扫得真如丁姨说的,特别干净。真是一对善良的老人。

“这么好的房子,卖了可惜不?余伯伯,以后用这个价可买不回来了!”张慧觉得自己捡了大便宜。

“哎,可惜什么啊?房子再好也要有人住。”老余头大儿子虽然在京里,但是两口子都不怎么孝顺。

老两口商量一下,趁着身体还好,索性把房子卖了投奔青岛的小儿子去。

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这些家具都是好木料做的。”杨教授看了看说道。

张慧看着擦拭得干干净净,泛着柔和的光的家具,笑得合不拢嘴。

“余伯伯,家具您真不带走啊?太可惜了!”张慧觉得自己说这话都言不由衷啊。

“这孩子真是,我第一回看见不要家具,还劝卖家带走的人呢。”张姐的父亲笑呵呵的说。

“不用了,姑娘,你用得着就留着用吧!”

“谢谢您,余伯伯。这样,我多加您一百元钱。就当补点家具钱。”老余头想不到张慧还会另外加钱,忙摆着手不肯要。

“我说老余头,甭客气了,你就拿着吧,到那边买房还得花钱。”还是杨教授一锤定音。

下午张姐的父亲就陪着张慧和老余头就去房管所办了手续,房子写得张慧的名字。

哈哈,真是不要太开心,她张慧也是有四合院的人了!

三人回到杨教授家,张慧从她的挎包里面取出了3100元钱。

没错,就是她随身带的斜跨包,里面装了她的全部家当。没法子,银行不能通存通兑,她只有带着跑了。

给老余头2600元房款,500元还给了张姐的父亲,房子的定金是他帮垫的。

老余头却把钱交给杨教授,等他两口子到青岛后,电话杨教授拜托他从邮局汇过去给他。

老余头把钥匙给了张慧,说他们明天上午的火车。言下之意就是明天上午可以交房。

“余伯伯,您不用那么急的。”

张慧怕老余头太赶时间。

虽然房是她的了,但总不能赶别人走是不。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大家!

准备新开的文,喜欢的朋友关注收藏一下,谢谢啦!

暂定名《回到80年代奔小康[穿越]》

文案:杨芷青意外跌落山崖后穿越时空,回到了80年代初。

老天开眼,重生的杨芷青以父亲远房堂妹的

份和早逝的父母生活在一个时代。

可是杨芷青记得父亲的这个远房堂妹不堪酒精中毒的丈夫虐待,杀死了自己的丈夫,判了十年……

我不能坐牢,我还没见到爸妈呢!

幸好,幸好,幸好,杨芷青穿越过来时她还没杀人坐牢,一切都可以挽回……

看着熟悉亲切的面容,杨芷青暗暗发誓:要帮助父母亲进入小□□活,杜绝病魔的侵害,开开心心活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