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进城玩

“怎么这就走了,好容易见你一回。”苏老夫人起身,看着老姐妹神色郁郁地说着要走。

温氏心急如焚,也不想多解释:“改天我设宴,再请你过去聚聚罢。到时候霜儿她们姐妹几个你可得带上易快来。”

苏老夫人点点头,嘱咐苏如霜:“霜儿,你替祖母去送送。”

苏如霜见温氏走得这般快,好似家中着火一般,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她见温氏上了轿子后,才转头回来。

“一、二、三、四……”苏如霜数了数。

“你这孩子,数什么呢?”苏老夫人问。

苏如霜当然不会说她在数盘子里的驴打滚还够不够她们自家人一人一块,要是祖母知道又该说她像六岁小孩一般护食了。

原本有十块,祖母先吃了一块,温氏和她的两个孙女共吃了三块,盘子里还剩六块。

父亲出远门采买去了不在家,母亲、二婶、两个妹妹共五个人,祖母再多吃一块。六块,正正好好。

她们家的规矩,在外头得了什么好东西,一家人总要不分彼此,雨露均沾的。断不能少了谁的,若是少了倒宁愿旁人都不给。

苏如霜抿唇笑了笑,转到塌后给苏老夫人捶背捏肩:“祖母,墨玉做的糕点好不好吃?”

“自然好吃,你小叔从各地寄回来的糕点里头都没这个好滋味呢。以前我们都不知道这孩子厨艺这般好,做菜做糕点都不同寻常。还记得你第一回拿回来那猪下水,我们镇上除了她还没有哪个能把这等东西变成美味的。”苏老夫人微微闭着眼,享受着宝贝孙女的服侍,闲话家常。

“您喜欢吃就好。这糕点今天是墨玉第一回做,我央她从县城回来再做一些,好不好?”

“好。你这孩子是最有孝心的,可惜就不是个男子。”苏老夫人叹了口气。

苏如霜也不是第一回听到这话了,颇有些无奈:“祖母,我也不比男子差啊。读书明理帮我爹打理铺子,我都做得到。”

“咱们家的规矩是长子守业。你爹和你娘就你一个孩子,你早晚是要嫁人的。等你嫁人了,你爹也老了,到时候谁来帮衬他呢?”

这也是苏老夫人的一块心病。

她勤勤恳恳为苏家生了三子一女,说得上居功至伟。但大儿子和二儿子房中生的都是女儿,小儿子常年在外走镖更是连个媳妇都不娶。

好在二儿媳包氏还算年轻,一直在努力再生一个。但大儿媳钟琴不知是不是年纪大了缘故,甚至连月事都不常有了。大房实在是没有什么指望了。

苏老夫人实在暗自神伤,担心外人戳大儿子脊梁骨,骂他生不出儿子。

苏如霜见四下无人,便有些心直口快:“祖母,那我招个赘婿不就好了?”

“胡闹!”苏老夫人听了却面色一愠。

做赘婿的人大多父母双亡,或者家贫无比,断然都是些没出息的。孙女也是她自小看到大的心头肉,她不想孙女为了书肆委屈亲事。

苏如霜却想得很开:“祖母,您想,我要是找了个赘婿,我们不仅能继续帮我爹打理书肆,还能住在苏家一块陪您。您除了有我这个孙女,还多个孙女婿孝顺您,那不就跟孙子一样吗?”

苏老夫人喝了一口茶润嗓子:“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你自幼喜好诗书习字,就连抓周抓的都是一支毛笔。你中意的人想必最差也得是个秀才。”

读书读到秀才了,就算家境再贫困,也没几个人愿意做赘婿了。

“秀才也没有什么好的……”苏如霜心想。自从见过李修文那种人后,苏如霜便知读书人里头也不乏道貌岸然之辈,早没了那层文人滤镜。

苏老夫人握住苏如霜的手:“谢家的阿原你幼年见过的,他这回中了举准备参加会试,若是好生运作,来日前途无限。你觉得他如何?你来之前,你谢家奶奶便同我说起这事,只是说得隐晦,我还是要看看你的意思。”

她的宝贝孙女若能嫁个有官身还知根知底的人,那再好不过了。

苏如霜听到这话脑瓜子都疼了起来,恨不得一蹦三尺高。但面上沉静如水,淡淡道:“祖母,找他还不如招个赘婿呢。”

“你这孩子今天怎么尽是胡说。长原多好一个孩子,也算是我看着长大的。”

“他……”

第二日。

谢家备了厚厚的重礼,谢玉树亲自带着谢长原一块来到宋家好食。

“这会宋掌柜还在忙卖早饭,我们在门口等会罢。”谢玉树带着谢长原站到饭馆不远处的大树下。

冷风刮起,颇有些萧瑟。

谢长原沉郁地看着宋家好食,那正聚着一支排长队买各色早饭的队伍。

那里头有人衣冠楚楚,也有人穿着薄薄的单衣,有贩夫走卒下九流,也有商贾和过路学子。汇聚了云鹤镇上各色各样的人。

平时很难想象,这样一群人会和和气气排在同一个队伍里,甚至还能毫无隔阂地聊着天,脸上都是笑。

偶尔骂两句,骂的最多的是“前面的别都买光了啊!!”

谢长原想到这些人都是为宋墨玉而来的,心里升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谢玉树不太放心,又交待了侄子几句:“一会等买早饭的队伍散了我们就进去。我负责递礼物,你负责赔罪。语气要柔和些,显得我们诚恳。”

“知道了大伯,昨晚祖母已经交待过了。”谢长原站在树下,风吹过衣襟,他感觉有些冷。

“嗯。你记着便好。阿原,你如今已是举人,叫你赔罪,是有些委屈你了。只是事有轻重缓急,你莫要放在心上。”谢玉树拍了拍侄子的肩膀宽慰他。

谢长原摇摇头:“大伯,我确实有错,赔不是是应当的。”

然而叔侄俩等队伍散尽后进去时却傻了眼。

后厨和大堂里哪里见宋墨玉的踪影,几个伙计卖完宋墨玉做好的早饭后正打算收拾干净回家休息呢。

一问才知道今天是宋家好食的休息日。

宋墨玉早和苏如霜一块坐上马车朝县城去了,怎么着也要等傍晚时候才会回来。

谢玉树往柜台一看,甚至连纪嫣今天也不在。

罗芷拿着扫帚扫了扫他们踩过的地,眉眼微抬:“劳驾,我们要打烊了。”

谢玉树无奈,便想把那些礼物留下。

“谢掌柜,我们掌柜交待了不能随便收客人的东西。这您还是拿回去吧,我们只是做工的,还请您不要让我们难做。”罗芷道。

叔侄俩只得又狼狈地出去了。

“大伯,你说她是不是故意躲着我们?”谢长原微微叹口气,第一次觉得这世上还有这么难办的事情。

果然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女人怎么就这般记仇?

若是他与同窗有个什么口角,隔两日怎么也该好了。

谢长原没说话,好半天后让人去备车。

“大伯,我们去哪?”

“上县城!”

谢长原当机立断。

做生意诚意就和诚信一样重要。现在他一定要让宋墨玉看到自家的诚意。

县城的糕点铺子那般多,要是宋墨玉真的把新的糕点方子卖给别家,他真是没地方哭去了。

“大伯,我自己去吧。”谢长原不忍因为自己的缘故连累长辈奔波。

谢玉树哪里敢让自家只会死读书的大侄子自己去,好说歹说叔侄俩还是一块上了路。

已经乘车抵达宝陵县城的宋墨玉,正挽着苏如霜在街上闲逛。

“县城果然气派,便是连这街道都比我们镇上的要宽上大半。”宋墨玉丝毫不掩饰自己没见过世面的模样。

原主虽说来过两回县城,可那终究只存在于记忆中,比不上她现在亲身体验来得实际。

宝陵县城的主街两边都是气派的商铺,就连招牌都是统一的制式,规整大气,就是没有什么特色。

宋墨玉道:“县城怎么还要求统一招牌?”

苏如霜抬头看了眼:“墨玉,那都是陆家商号名下的铺子,自然都是统一招牌了。你没发现那些招牌的右下角都有一个陆字吗?”

“陆云宝他们家的?”宋墨玉抽了口气。

“对呀。”

“这可恶的有钱人!”宋墨玉羡慕得五体投地,要是有一天她能有钱到把整条街都盘下来,直接打通,不不不,梦想再远大一点,把几条街都买下来,做个宋家好食主题街,又能吃又能玩,那便好了。

“走吧,我们要去的制衣局也是他们家的。”苏如霜拉着宋墨玉快步走。

一路上还碰到不少小吃摊,宋墨玉看得新鲜,起初还买了几个吃,只是吃着总是没滋没味的,不是太淡了就是太硬了,她这个口味重的人着实有些吃不来,只能吃个新鲜。

倒是有个卖炒板栗的摊子,她买了一斤尝了几颗,滋味着实不错。

两人一路逛遍衣裳首饰店,收获满满,累得实在走不动了便找了间茶肆歇脚。

“霜霜,你在这歇会等我,我还要去衙门办点事。”宋墨玉喝了口茶说道。

苏如霜连忙起身:“怎么还要去衙门?我还是陪你一块去吧!”

虽说她见多识广,可那到底是县衙呀。都说县衙是个老百姓没钱没势进去了就出不来的地,苏如霜心里怵得慌。

宋墨玉见她实在担心,便说好。

两人跟茶肆的店小二说了一声,把东西寄存在这后便轻装上阵朝着县衙走去。

宋墨玉看着古代版的县政府大门,看了又看。果真如古装剧中所演,门口还站着两个威武的衙役守门,旁边则是一面大鼓,看着像是击鼓鸣冤用的。

苏如霜拉了拉她的衣袖:“咱们真的能进去吗?”

宋墨玉心想,我也没来过,但好在她是个胆大的。

她拍拍苏如霜的手:“你在这等我,我去问问他们。”

“两位差爷,我是云鹤镇的商户。想租城郊的一块地皮用,听说那是归属衙门公家的,不知道可是来这问询?”她走到两名衙役中间,对着两人行了个礼。

两人打量她一眼,颇有些不耐烦:“没听说过。去去去,若是伸冤就递状纸,若不是就赶紧走。”

我就想租块地皮,犯不着算伸冤吧?宋墨玉天雷滚滚,只得耐着性子继续请求。

她又说了一会,两个衙役中突然有人问:“你刚才说你是云鹤镇宋家好食的掌柜?”

“正是。怎么了?”宋墨玉有些疑惑,难道她的名声都响到县城来了,没这么夸张吧。

其中一人却一改冷漠的态度,笑了笑:“你等会吧,我去给你通传一下。”说着便急匆匆朝里走去。

等这衙役再回来时,态度又变得更好了,朝宋墨玉做了个往里请的手势。

看得宋墨玉一愣一愣的。

等到这衙役出来继续当差,另一人用手肘撞了撞她:“宋家好食怎么了?不就是个饭馆吗?”

“你是新来顶缺的你不知道,咱们上头去她饭馆吃过饭,以前咱们县衙去云鹤镇,可只往福瑞大酒楼吃饭啊。我听说啊她是谁的亲戚,你猜猜是谁?”

“总不能是匡大人吧,匡大人老家可离这十万八千里。”

“那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敬点也没错。”衙役颇为自得。

此时坐在厅堂里等着邵仲平得空来见的宋墨玉,怎么也不会想到她是因为传了八百手的虚假八卦才得进来的。

片刻后,邵仲平和另一个人的身影出现,他手里还拿着一本账册。

月底是衙门最忙的时候,邵仲平作为主簿更是忙上加忙。但对于宋墨玉,他却愿意抽出这个空。

那块地皮空置良久,宛如一潭死水。

邵仲平没想到会有人愿意接手,正准备商议着出一些减免的政策,却没想到政策还没出来便有人上门了,更没想到第一个找上门的会是宋墨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