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豆腐酿肉

“陈司悬,陈平,你俩杵那做甚,上菜了!范姐你也来趟,人手不够,一块送上去。”宋墨玉把菜端到出菜口,弯腰朝着大堂里喊道。

几人走了过来。

只见三个餐盘里头,一个放的是一盘卤菜大拼盘,一盘清炒白菜,一碟小酱菜,一盘清炒莴笋。一个放的是松仁玉米、油炸小酥肉、芋头蒸排骨、金钱蛋。另外一个则放着一碗豆腐酿肉、酒香猪蹄和麻辣手撕鸡。

这些菜种类丰富不说,全都呼呼地往外冒着香气,勾得人魂都快没了。

大堂里有些用饭的客人看着自己桌上点的蛋炒饭、金钱蛋、清炒丝瓜一类的,再比对着他们端上去的这些,顿时气郁了。

怎么有钱人这般多!连肉菜都一回点这么多个。

要不我今也奢侈一把,点个肉吃吃?

心动不如行动,客人当即一拍桌子加菜:“掌柜的,我们这桌也加个麻辣手撕鸡!”

“这确实是香,不过你是没吃过上回那烤羊肉,那叫一个滋滋冒油,美味无边。”说话的是上回抽到号买到一份羊肉的老熟客,至今对那羊肉念念不忘,隔三差五便要催一回,希望宋墨玉早点把这羊肉菜品挂到牌子上去。

“美味是美味,六十六文钱一份呐!我可消受不起。我还是来盘油炸小酥肉吧,正好下酒。”另有一人给自己倒了一杯酒小口抿着说道。

还有人眼睛更尖些,注意到其中一道菜:“那个豆腐酿肉是新菜吗?要是不贵,我也要一份!”

宋墨玉听见大堂里的声音,笑着回应:“是,豆腐酿肉是新上的菜,菜牌子还在做没挂上来。外头是豆腐,里头是肉末,八文钱一份。”

一听才八文钱,还有肉,不少人都心动了,叫嚷着都要试试这道菜。

五十文的猪蹄吃不起,八文钱的豆腐酿肉难道他们还吃不起吗?

吃!

唐惠惠细数着单子,惊喜叫道:“师父,这一会功夫,就有八份豆腐酿肉的单子了。”

宋墨玉还在打包那份要送到谢家家里的宴席,头也不抬地说道:“那你便做一道试试。方才我做的时候你不是都看到了?正好让我看看你学会了几分。若是做得不好,就不给客人吃。留给我们几个做午饭吧。”

“好。”唐惠惠也不再像以前一样踌躇,上手就做起这豆腐酿肉来。

豆腐酿肉的主要食材就是豆腐和肉馅。

猪肉馅是宋墨玉之前就用酱油、蚝油、葱末还有生粉搅拌均匀,调制好的。

唐惠惠只需要把豆腐切成大块,在豆腐中间掏一个小洞,再塞入一块团好的肉馅。

等锅里油热后,她把塞肉馅的那一面朝下放置,小火慢煎,炸到表面焦黄后翻面继续煎。

煎得差不多时,倒入用酱油、生粉、醋等调的酱汁,均匀倒在豆腐上焖煮片刻,让料汁充分浸润到豆腐中。出锅时再加上一把葱花点缀,美味且简单的豆腐酿肉就做好了。

“下次我教你用油豆腐做,那又是另外一种口感。”宋墨玉看着唐惠惠做出来的成品满意地点点头。

唐惠惠得了夸赞,高兴地弯起眉毛:“那师父,我的菜能端给客人吃了吗?”

“嗯。”宋墨玉点头,“你让夏俞过来吧,他去谢家跑一趟,把这些菜送过去。”

夏俞一手提着一个硕大的食盒,稳稳当当地朝着谢家跑去。

谢家富庶,是独门独户的三进院落,门口还有两只气派的石狮子。

夏俞一靠近谢家的大门,便有门房看着他问:“可是宋掌柜差人来送宴席了?”

“正是。”夏俞连连点头把食盒递了过去,“店中事忙,还劳烦您给送进去了。”

门房点头,不敢耽误老夫人她们用饭,赶紧送了进去。

谢家高堂如今只剩一个老太太温氏,已是五十八岁的高寿。

温氏年轻时候聪慧勤快,做得一手好糕点,这莲花斋怎么说都有她一半的功劳。苦命的是莲花斋声名刚起,她便丧了夫,一个人支撑家业,其间心酸自不必多言。

等后来几个儿子都能主事后,她便退居幕后含饴弄孙,享享清福。如今外头尊重她,也都学着那些富贵人家叫她一声谢老夫人。

“映巧,你见过那宋家小娘子吗?”温氏有些怕冷,手里捂着一个手炉子,斜躺在榻上问道。

朱映巧是温氏的二儿媳,正是谢长原的亲娘。

她坐在下方的椅子上讷讷道:“远远见过一回,虽没和她说过话,但是据大哥说宋小娘子看着就品貌俱佳,落落大方,更有独门手艺可振兴家业,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好姑娘。若是能娶到她,予阿原还有我们谢家都有诸多好处。况且夫君满意我就满意。”

“嗯。二郎账记得好,看人的眼光总也不会错的。就是不知道人家看不看得上我们阿原。”温氏眉头一蹙,她这儿媳总是这样,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

朱映巧愣了,她全然没想过这种可能。提到儿子,她便有话讲了:“婆婆,以我们阿原的才貌,如今又中了举,不说宝陵县称第一,云鹤镇上总没有能越过他去的。更何况我们谢家如今财力日渐丰盈,那宋小娘子若是连他都看不上,难道还要嫁给县太爷不成?”

县太爷已经是她能想到的最大的官了。

说不准她家阿原,以后也能做县令呢。

“二嫂,你这话可说得不对。男婚女嫁虽说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孩子们自己中意是最要紧的。你觉得阿原好,宋小娘子未必觉得好。且不说之前她卖给我们谢家的迎月糕给我们家挣了多少,你可知道宋小娘子那间饭馆,开业两个月挣了多少?这样挣钱的好手,也就是大哥最聪明,知道一家有女百家求,先下手为强。”

坐在朱映巧对面的是谢家的三儿媳,名叫尹怜。

她家虽是农户出身,但她给谢家生了两个孙子,两个孙女,比只生了谢长原一个的儿子的朱二嫂可硬气多了。要不是她的儿子年纪也还小,说什么也得去宋墨玉跟前露个脸。

“总之,总之,阿原就是好的。不知多少小娘子想嫁他呢,若宋小娘子看不上他就是没眼光。我不嫌她此前与那李秀才有干系就不错了。”朱映巧着急地辩解,也算是自家儿子的忠实粉丝了。

“那都是没影的事!”尹怜听到这里翻了个白眼,“那李秀才就是个连吃带拿的白眼狼,靠一副花架子蒙蔽人。宋家小娘子这叫弃暗投明!我们合该给她拍手鼓掌才是。”

“好了。我们自己在这猜有什么劲,等大郎他们几个吃过饭回来了,便都清楚了。若是看上了,这几日就去拜访宋家,选个良辰吉日过定。若是看不上,只当结个善缘,毕竟生意上总还是有来往的。以后这些不利于宋家小娘子的话切莫再说。”温氏揉了揉眉心。

她这两个儿媳一个钝一个利,偏爱掐起来,与对方对着干。她要是不收着点,只怕她俩还要喋喋不休下去。

“婆婆教训的是。”两人一同低头认错。

温氏正觉腹中有些饿了时,就见四儿媳和大儿媳一齐走了过来,说宋家好食的席面送过来了,可以用午饭去了。

一进内堂,便看见一大桌一看便精心烹制、色泽诱人的美食。有荤有素,搭配得恰到好处,好些都是她们没吃过的吃食,看着就叫人眼前一亮。

谢家一众女眷等温氏坐下后才入席。

原先商贾之家没这么多规矩,偏生谢长原读书读太多,说要把家里的规矩立起来。日子久了,大家倒也习惯了。还别说,这般守起礼来,她们还真有一种自己是高门女眷的感觉。

“今天是家宴,不带你们出去吃,就是不想你们在外拘束,随意些吧。”温氏自己其实也不爱那些繁文缛节,好在今天宝贝孙子不在,她也可以快意些。

“婆婆,您尝尝这个。”谢玉树的妻子向秀夹起一块酥香猪蹄放到温氏碗中。

温氏还没说话,朱映巧咬着嘴唇说道:“大嫂,婆婆牙口不好,这猪蹄怕是难嚼。”

温氏看了看碗里烤得表皮金黄的椒盐猪蹄,也不由有些怅然。她是爱吃猪蹄的,年轻时候吃不起,老了牙口不好吃不动,实在难受。

“罢了,尝尝别的菜吧。”温氏摇摇头。

却见六岁的小孙女拿起一块猪蹄吃着格外香的模样,她道:“祖母,您就尝尝吧,不难嚼,我吃着都嚼得动!”

“是啊,您试试吧。我看这猪蹄应是先炖煮炸过后再烤的,既软烂又保留了口感。”向秀笑着说道。

“那便吃一点吧。”温氏自己也心动,加上向秀给她夹的是一块肥瘦相间的部位,便夹起来慢慢嚼着。

“嗯。果然软烂,极好。吃着满口生香,没什么肥腻感。”温氏吃完一块,目光便锁定在了那盘堆得冒尖的酥香猪蹄上。

温氏一个不留神竟吃了三块下去,且没有住手的打算,直看得朱映巧心惊肉跳。

尹怜觉得好笑,一边给旁边的小女儿擦嘴,一边笑道:“二嫂就别担心了,左右婆婆今天吃得高兴最要紧。二嫂也多吃点吧,宋家好食的席面可不好定,人家是卖大哥的面子呢。”

朱映巧看了眼尹怜说道:“等宋小娘子成了我儿媳,还不是要多少有多少?”

向秀听得皱了皱眉头,却没说什么,只又夹了一筷子金钱蛋放到温氏碗中:“婆婆,这个叫金钱蛋,名字是宋小娘子取的,好些人都爱点,就为了这好意头。但味道也确实不错。”

温氏慈爱地看着这个她最中意的儿媳:“你也别顾着我了,自己用些吧。”

厨房那头又来了人,端着一盘茶盏。

“老夫人,夫人,这是热好的奶茶。宋家好食送席面的人说这叫相思茶。因为加了牛乳,用料贵重,平时不向外卖,只招待订席面的客人。”端着茶盏的婢女说道。

“相思茶?倒是个多情的名字。”温氏点点头让人端了上来。

“甜的,甜的,好喝。”两个小孙女只一口就爱上了这焦糖红豆奶茶,简直是欲罢不能。

温氏也喜欢,就是觉得有些甜了怕坏牙,喝了几口后又恋恋不舍地放下了。

其他的谢家女眷则已经全然被这好味道折服。

尤其是向秀,第一时间便想到,若是把这相思茶和莲花斋的糕点放在一块卖,想必会很受那些小娘子们的欢迎。毕竟相思茶的意头还有相思茶的味道,哪个小娘子会不喜欢呢?

向秀不由出了神。

两个小姑娘则过来一人抱住温氏的一条胳膊,撒娇似地晃悠:“祖母,以后我们天天订席面好不好?苒儿和柳儿想天天喝这相思茶。”

温氏含笑不语。

尹怜在旁边说道:“好啊,那苒儿到时候就跟你长原哥哥说,让他争气,把会做相思茶的姐姐娶回来。”

小姑娘连连点头:“那长原哥哥一定要争气啊!”

此时的宋家好食饭馆里,一桌菜已经差不多上齐了,但谁都没有动筷子。

谢玉树正亲自下楼来后厨请宋墨玉上坐。

“你们家宴还带我?”宋墨玉一头雾水,伸出一根手指指着自己。

谢玉树连忙解释道:“宋掌柜,我家生意都是我和二弟、三弟一同打理的。等县城的铺子一开业,我便不常回来了,这边的事难免交托给他们。你一齐上坐,正好与我那两位兄弟打个照面。”

这确实是一个无懈可击的理由。而且宋墨玉正好还有些生意上的事要与谢玉树要谈。

虽说这个时机有些奇怪,但早谈晚谈都是谈。

宋墨玉摘下了半挂围裙,净了净手后跟了出去,临走还不忘嘱咐:“惠惠,你看着点灶上的汤,别熬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