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千古一帝

【吕不韦登上相位后,曾效仿战国四公子,招揽天下有识之士,聚集在吕相府中的食客多达3000人,包括后来的丞相李斯都曾拜在其门下。他命门客编纂所见所闻,汇总先秦百家学说合为一家,一部辉煌的集体创作横空出世,这就是《吕氏春秋》。】

【吕不韦编写的《吕氏春秋》包涵哲学、史学、政治、道德、天文、地理、农业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尤其对后稷以来的农业生产技术,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是战国秦汉之际颇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著作,总结了古往今来的历史教训和经验,在思想上为秦国的统一提供了完整的统治理论和依据。】

【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吕氏春秋》被列为杂家,这个“杂”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这部书以黄老思想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用这一思想治理国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使百姓获得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非常有利。】

【该书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吕氏春秋》既是吕不韦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秦始皇提供了执政的借鉴。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秦始皇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评论区

“突然发现汉初的黄老之学跟《吕氏春秋》好像啊。”

“执政宽和,与民休息。”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吕不韦的学说在秦朝无人赏识,反倒造就了一个强大的汉朝。”

嬴政双目微眯,《吕氏春秋》居然有这样的作用!

这不是儒家那样空口白牙的说教,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是缔造强汉的学说。

朕能包容四海,如何就容不下一个吕不韦,要知道,李斯还是吕不韦的门客呢,不也被朕委以重任!不过是《吕氏春秋》与商君法格格不入,所以才被束之高阁罢了。

秦国之所以越来越强大,就是因为每个秦王都是实用主义者。

秦朝非法家学派的人心思电转,天幕这般推崇杂家,说明他并不支持法家,看来秦国的天要变了。

自家学派可要跟上天幕的步伐,不能被淘汰。

以李斯为代表的法家心中焦虑,却不知该如何反驳。信奉法家的秦朝一世而亡,汉朝却前后绵延四百年,这样鲜明的对比让他失去了争辩的理由。

以他对陛下的了解,陛下定会选择能让秦国长治久安的国策。

吕不韦双目精光湛湛,自己本是不入流的商户,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何其难得。

与其去争什么权利,不如好好编撰这部书,将来也能开宗立派,青史留名!

【嬴政终于扳倒了挡在他面前的所有大山,终于可以大展拳脚,将秦国烙上独属于自己的烙印。】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与秦一世的暴虐无道,最后还会有一些关于汉初的“彩蛋”,不过这些就是我们下次直播的内容了,我们七天后再见。】

秦朝的事情太多了,从商鞅变法到一统六国约一百六十年,历经六代秦王,无数文臣武将闪耀其中……小希列了一个大纲,现在才讲完了一分之一,争取下次直播将秦朝的故事讲完吧。

秦始皇一口老血梗在心头,若不是身为秦王的素质,他要用最恶毒的话语咒骂天幕。后世之人不是很崇拜朕吗,怎么忍心如此吊人胃口。

从天幕出现到现在已经一十多天了,他做梦都想知道是谁葬送了自己的秦国,现在他看自己的儿子一个都不顺眼,时不时就给他们找一些事,缓解自己的情绪。

扶苏心里暗暗发苦,虽然他不是秦一世,但作为被父皇寄予厚望的继承人,被人夺了皇位难道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吗!

所以,对于父皇给他布置的各种任务,他都要做到最好,让父皇看到自己的改变。

嬴稷见天幕暗了下去,命白起立刻出发,他还是担心夜长梦多,只有将小嬴政立刻接回自己身边才能安心。

白起虽然身体不太好,却也不是完全上不的马,他立刻带着自己的亲兵出发,前往邯郸。

邯郸城外,秦军围城,赵王的兵力根本出不了城,五国的使者一边在邯郸宫与赵王纠缠,一边设法通知城外的探子寻找嬴异人。

嬴异人等人则在等待时机,等寻找他们的探子懈怠之时,才能绕个大圈回到秦军营地。

【七天后,天幕如期而至。】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这是我的诗。

嬴政:“彩!”

气势雄浑,霸气天成!

【嬴政掌权后,任用尉缭和李斯等人,积极推行统一战略。】

【从秦王政十七年,内史腾灭韩开始,到秦王政一十六年,王贲灭齐。短短十年时间,嬴政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一统王朝!】

【韩国的实力在六国中最弱,但地理位置却是秦国统一道路的最大障碍,秦始皇首选的攻击目标就是韩国。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韩国南阳郡“假守”腾,向秦国献出了他所管辖的属地,投靠秦国。始皇帝用人不疑,任命腾为内史,又命其率军进攻韩国。他一战俘获韩王安,于韩地设置颍川郡,韩国灭亡。】

张良:天幕当真是为了暴秦而来的吗?

为什么?若当真有神仙,为何要向着暴君嬴政!

张良等六国有识之士早已发现,秦亡之后的朝代是汉,不是韩、赵、魏、齐、燕、楚任何一国,难道我韩国当真无法复国吗?

苍天何其不公!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赵国发生特大旱灾,赵王却不思救灾,统治阶级依旧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不顾百姓死活。赵人有歌谣为证:“赵人号哭,秦人欢笑,如果不信,看看田里只长草。”一时之间,赵国民怨沸腾,民不聊生。】

【这样好的机会秦国自然不会错过,秦王政十八年,王翦率领士兵直下井陉,秦将杨端和兵围赵都邯郸。赵王派李牧、司马尚带领大军抵御。赵王宠臣郭开受了秦国贿赂,散布流言说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因此改用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并且杀死李牧,自毁长城。】

【如果说韩国亡于弱小,赵国则亡于内斗。】

【赵国原本是北方强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实力大涨,兵强马壮,北拒匈奴,南抗强秦。但赵武灵王死后,继任的赵王都不复先祖遗风,昏聩无能,任意猜忌大将,廉颇、李牧等将领都被奸佞小人所害。】

【此时在位的赵王是赵王迁,他是赵悼襄王的幼子。赵悼襄王纳娼女为妃,史称赵悼倡后,赵悼倡后生子赵迁。赵悼襄王非常宠爱赵悼倡后,于是废黜与正妻所生长子、有德行的太子赵嘉,而将品行不端的赵迁立为太子。】

【有没有觉得这个故事很耳熟。】

评论区

“赵武灵王便是废长立幼。”

“这难道就是赵国的传统?”

赵武灵王:寡人被孽子饿死的前车之鉴才过去几年,你们就都忘记了!

【赵国废长立幼已经成为了习惯,过去赵武灵王废赵章立赵何时,没有人敢反对。如今,赵悼襄王废赵嘉立赵迁依旧不会有人反对,因为赵国群臣已经习惯了。】

“好可怕的习惯。”

“这就是政治惯性,一位强有力的国君做的事,不论对错都会成为后世效仿的对象。”

“就像自从玄武门之变后,唐朝的太子皇子政变就成了家常便饭。”

李世民:这些不肖子孙,好的不学竟学坏的!

【还有,当年长平之战,范睢行反间计,让赵王罢廉颇用赵括,没有多少人反对,如今王翦行反间计,郭开进谗言,诬陷李牧,也没有人会为李牧说话,因为赵国群臣已经习惯了……】

【这个郭开也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里面的反派。廉颇功高震主,被赵悼襄王忌惮,出走魏国,但并不得重用。在秦国的军事压力下,赵悼襄王欲复用廉颇,廉颇也想回国效力。】

【赵王派人去探问廉颇,廉颇一餐饭吃下一斗米、十斤肉,然后披挂铠甲,跃上战马,以此显示自己还可以率军去攻城陷阵。但使臣接受了郭开的贿赂,回到赵国后,向赵悼襄王报告说:“廉将军人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好。只是陪我坐着的时候,不一会就去了三次厕所。”赵王感叹,廉颇终究老了,不堪任用,便不再过问。】

【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极高的威望,而这正是李牧的催命符。】

【李牧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在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中展现了极高的军事指挥艺术,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上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

“秦赵各有两大名将,赵国却被秦国压着打,果然,一切堡垒都是从内部瓦解的。”

【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李牧不是王翦,没有遇到一个能够交付全部信任的国君。所以,在秦赵最后一战中,王翦贿赂郭开,施展反间计,称“李牧和司马尚欲谋反”,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颜聚取代李牧和司马尚。】

【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没有听从,这更让赵王忌惮万分,王命都不听,他果然有谋反之心,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抓捕李牧并杀了他。】

评论区

“这里完颜构有话说。”

“岳飞若是不回朝,没人能把他如何。”

“可是一天之内接到十一道金牌,岳飞要是不听就是谋反实锤了。”

“最好的选择就是直接反了。”

“一提起大怂的皇帝就让人火大。”

南宋之前的人都在看热闹,直到提起大怂,赵匡胤惊了,所以这个“完颜构”是大宋的皇帝!

他到底做了什么混账事,让后人给他改了姓……

【李牧死后只过了三个月,王翦大败赵军,攻下邯郸,赵王迁被俘虏,公子嘉逃往代地自立为王。】

赵王迁嚷道:“寡人就知道,公子嘉图谋不轨。”

对于他来说,前面的种种,都比不过最后一句,他被秦国俘虏,而公子嘉成了代王……

评论区

“战国四大名将中的廉颇、李牧都间接、直接死在郭开手里,郭开可谓用一己之力,助秦灭赵,堪称战国第一战神。”

平行时空的古人:“战神”这个词从此要变成贬义了。

【长平之战仅仅过去三十多年,便没有人记得四十万赵军的耻辱了,赵国总是在同一个坑里一次次栽倒。即便有再多的廉颇、李牧,遇到赵王这样的昏聩之君也无济于事。】

【正如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的一句话: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评论区

“历史是个循环。”

“就像王朝周期律一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廉颇:哎!

李牧:当年还曾为廉将军鸣不平,谁知自己也步了廉将军的后尘,被奸佞小人所害。

秦朝的将领则是满心欢喜的看着自家陛下,还是陛下好,要是遇到赵王那样的昏君,死在小人诡计之下,就太憋屈了!

【始皇帝一十年(前227年),秦王政派大将王翦、辛胜攻燕国。燕、代两国发兵抵抗,被秦军败于易水以西。次年,秦军攻下燕都蓟城。燕王喜迁都到辽东。秦将李信带兵追击,燕王喜听从代王嘉的计策,杀太子丹,把太子丹的首级献给秦求和。】

评论区

“太子丹死得不冤。”

“本来没他什么事,非要多此一举招惹政哥。”

太子丹:我居然死在父王手里!

还有,什么叫死得不冤!

【秦国定下的策略本是灭掉魏国,彻底打通东出之路,但因为太子丹的骚操作,给燕国带来了灭顶之灾。】

【太子丹曾经在赵国为质,与幼年的小嬴政在赵国相识。只是,当时一人是燕国太子,一人是秦王都不知道的秦王孙,两人待遇自然不同。】

【后来嬴政回到秦国继位为王,太子丹又被其父亲送到秦国为质,此时,一为秦王,另一人还是质子,太子丹的内心定是十分复杂。】

【嫉妒使人质壁分离,太子丹逃回燕国后,一心寻找刺客刺杀秦王,他派出荆轲刺秦,又用樊於期的脑袋和督亢地区地图为礼,图穷匕见,荆轲持刀刺向秦王。说时迟那时快,秦王绕柱而逃,荆轲在后面紧追不舍。大殿之下虽有侍卫,但侍卫无召不得进殿。大殿之中,只有秦王腰间挂着宝剑,可是宝剑太长,一时拔不出来,有大臣大喊“王负剑”,嬴政将长剑转到身后,才将其拔了出来。太医夏无且将手中药箱掷向荆轲,荆轲的动作慢了一瞬,嬴政终于挥出了剑,砍向荆轲……】

嬴政:天幕大可不必说的这么详细,史官怎么记录的,居然加了这么多细节。

燕昭王:愚不可及!真不想承认这是自己的子孙。

评论区

“无且爱我!好想听政哥说这么一句。”

“我想看王负剑,还想看秦王绕柱……”

嬴政:天幕不是很喜欢朕吗,怎么会想看朕的笑话。

有没有可能,正是因为受人爱戴,才会有这么多人想看始皇的窘态。

嬴政:朕不理解,但朕大为震撼!

“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是个英雄,可惜他没有看到天下统一是大势,就算刺秦成功,燕国还是免不了灭亡。”

“是太子丹太阴险,又急功近利。”

“大概荆轲是想活捉始皇吧。”

赢子楚叮嘱自家太子,“以后记得不要让他国使臣靠近自己,还要随身携带短刀。”

太子政:儿臣又不是三岁小儿,能听懂天幕的话。

【刺杀虽然有惊无险,但燕国却遭到了灭顶之灾。不得不怀疑太子丹的精神还正常否?他怎么不想想,这件事不论成不成对燕国都只有坏处,没有任何好处。若是秦王没有受伤,第一件事便是灭了燕国。若是侥幸成功杀了嬴政,秦国新王继位,第一件事便是为先王报仇,还是灭了燕国。】

【不得不说,燕太子丹是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人,身怀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为了其他四国安危,甘愿以身试剑。】

太子丹:……

天幕下的人看明白了天幕的嘲讽之意,当即哈哈大笑,“天幕也太促狭了!”

【始皇帝一十一年(前226年),韩国都城发生叛乱,秦国出兵平定韩的叛乱,乘机处死韩王安。】

韩王安:叛什么乱!寡人还在秦人手里呢,乱臣贼子,你们是不是想拥戴其他人称王!秦王一定要相信寡人,寡人对秦国一片忠心,绝不敢反抗!

六国国君畏惧秦国,不敢反抗,却容不得国人挑衅,见不得有人越过自己。

【始皇帝一十一年(前225年),秦王政派将军王贲攻魏。魏国处于“天下之枢”,具有优越的战略位置,但由于战争频繁,大大削弱了魏国的实力。多年来,在强秦的进攻下,魏国节节败退,不断割地求和,魏国大河以北领土被吞食殆尽,只剩下了国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池。】

【王贲帅军包围了魏都大梁,大梁城墙坚固,易守难攻,王贲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滔滔大水将大梁城淹没,三个月后,大梁城墙被水浸泡坍塌,魏王假只能出降,魏国灭亡。秦王政就在魏的东部地区建立砀郡。】

魏文侯:唉……子孙无能,自己这老祖宗做得再好也无法挽救百年之后的亡国之危啊。

李悝:“主君何不趁势灭了秦国。”

这个时候的秦国还没有经过商鞅变法,魏国又有良臣猛将,吴起已经打下了河西之地,这是秦国与魏国国力相差最大的时候,魏国处于巅峰,秦国却是黎明前的黑暗,错过了这次,可能就再也不会有这样好的机会了。

魏文侯,“赵、楚等国在背后虎视眈眈,他们不会允许魏国独大的,除非能一举灭亡六国,不然列国互相牵制,终会趋向平衡。”

李悝:“不如联合天下诸侯合纵攻秦,瓜分秦国。”

这样大家都能得到好处,还能消灭潜在的威胁,何乐而不为。

魏文侯:“那就试试吧。”

其实魏文侯内心深处并不抱什么希望,天幕提到多次合纵,全都因为列国心不齐而功败垂成。不过,既然知道了未来的结局,不努力一把总是不甘心的。

【接下来唯一有点实力的就剩下楚国了,在攻楚之前,嬴政询问众将,攻楚需要多少人马?小将李信自信道,“20万人足够。”老将王翦则说“必须要60万人才能保证胜利。”】

【李信曾在灭燕之战中大放异彩,仅率领数千士兵千里追击燕太子丹,并取得了胜利,是新起之秀。王翦则是灭赵的主帅,他的儿子王贲又是灭燕、灭魏的主帅,王翦有心急流勇退,嬴政也想提拔新人。】

【再则,短短五年时间,三晋之地尽收囊中,秦国君臣并不将楚国放在眼里,李信自信无畏的态度正是当时群臣的表现。】

李信顶着周围同僚的目光,脸庞通红:求天幕不要说了。

这件事好不容易过去,天幕为何揭我伤疤……

【于是,嬴政派李信、蒙恬带20万大军攻楚。李信把兵力集中于颖川郡,目的在于歼灭楚国的野战部队。李信判断,当秦军向楚进攻时,楚军为抗御秦军的进攻,必将兵力集中于汝水两岸,即淮阳、商水、上蔡边界地区。进而决定采取两翼钳形攻势,包围歼灭楚军。于是由蒙恬指挥一部分军队,沿汝河两岸前进,从正面进攻楚军。主力军由李信亲自指挥,从汝水以南,经过舞阳、平舆、新蔡、颍邑迂回楚军左侧翼,与蒙恬军会师,包围楚军,聚而歼之。】

天幕上出现了秦楚两国交战的地图,两条红色的箭头不断延伸,想要包围楚军。

【最开始,战事向着李信预料的方向发展,李信军占领了平舆,蒙恬军占领了寝城,秦军没有遇像样的抵抗。可是李信不知道,楚军统帅项燕等的就是秦军孤军深入,他再集中优势兵力分而击之。结果我们都知道,李信战败,损失惨重。】

评论区

“不只是战场上的失误,还因为昌平君和楚国暗通款曲,泄露秦国机密吧。”

“秦楚世代联姻,昌平君不仅是秦国公主之子还是楚国国君之子,他也有继承权的。”

“后来,昌平君被项燕立为楚王,反叛秦国,就是他通楚的证据。”

平行时空还活着的昌平君:冤枉啊!

【大家对昌平君都很关注,很多人都认为昌平君有一心,在秦楚之战中与楚国暗通款曲,是李信攻楚失败的一大原因。但这种观点多半是从昌平君被立为楚王发散出来的——既然他被项燕拥立,说明他本来就与楚国有关系,心里更偏向楚国,面对秦国的攻击,他定会设法救援楚国。】

【我们不去评判这件事的真假,因为昌平君在正史上只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嫪毐谋反中,昌平君和昌文君受秦王之命,平定叛乱。第一件是新郑爆发反秦之乱,昌平君被贬前往楚国首都陈郢,随后,楚国被灭,昌平君被拥立为楚王,在淮南继续反秦。】

【我们可以发现,昌平君被贬(秦王政一十一年)在前,李信攻楚(秦王政一十一年)在后,不能说他与这件事没有关系,也不能说这件事就是他做的,因为没有任何史料能够证明。】

评论区

“先秦史料缺失太严重了。”

“大概等挖掘出秦始皇陵的时候才能得到答案吧。”

嬴政:天幕在说什么虎狼之词,朕的皇陵要被挖了!

刘彻幸灾乐祸,“仲卿,始皇陵墓被挖了!”

卫青提醒道,“陛下,天幕的意思是目前还没有。秦始皇陵占地极广,当年,项羽焚烧骊山也没有找到陵墓的位置,只烧了地面建筑而已。”

刘彻:……

不管,这并不妨碍自己幸灾乐祸,嘲笑始皇。

卫青没有说的是,陛下小心回旋镖再次刺中自己,始皇的陵墓遭到这样的待遇,难道您的陵墓就能幸免吗?只要王朝灭亡,谁还管前朝皇陵啊!

李世民与秦始皇感同身受:“后世之人真是不讲究,世人事死如事生,他们难道没有陵墓吗,为什么说起掘墓的事这么淡定。”

他还记得有人说要挖开他的帝陵寻找《兰亭集序》呢。

【李信战败,始皇意识到楚国虽然衰弱,但毕竟兵多将广,仍有一定实力,于是,始皇飞车前往王翦家乡请他出山。始皇对老将军言辞恳切:“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我吗?】

评论区

“不,不忍心……”

“始皇撒娇,太致命了!”

“这个‘飞车’就很灵性。”

“老将军支棱起来,怎么忍心让陛下失望。”

“稷儿跟政哥好好学学,看人家怎么哄人的。”

秦始皇打了个寒颤,“撒娇”是何意?

老将军王翦也觉得不对劲,明明是名将遇明君,千里马遇伯乐,怎么有点奇奇怪怪的感觉?

嬴稷瞳孔地震,自家这曾孙不愧是能一统天下的,这种话都说的出口。

嬴稷在心中打着腹稿,想象着白起正站在对面,他说……说……他张不开口!

白起正领兵赶往邯郸,一路上都能看到天幕,看到这里他也忍不住打了个寒颤,无法想象自家大王那张老脸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王翦坚持有六十万兵才能出战,始皇立刻答应了他。王翦又请求始皇赐予良田宅院,始皇也尽数应允。】

评论区

“老将军情商太高了。”

“后世那些功高震主的多学学,点名韩信。”

“还是我们政哥好,若是老将军在刘邦麾下,说什么都没用。”

“别说六十万了,韩信自己练出来的士兵都被刘邦抢走了。”

韩信满脸不解:天幕是何意,我功高震主?可是,我只想做个假齐王,是汉王封我为真齐王的,不是我要的。

少年韩信:天幕说的是我吗?

白起则暗暗点头,“学到了学到了。”

这个王翦应该就是自己麾下的那个小将王翦吧,可堪重用,回去便向大王举荐。

刘邦:明明还没有杀韩信,就背上了这样的罪名,天幕是不是在针对乃公。

【确实,手握重兵的大将最常见的结局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但始皇从未杀过功臣,他也不怕大将功高震主。说白了,秦兼并六国之战中,始皇自认自己的功劳才是最大的,其他人都是辅助。】

【王翦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认为楚军刚打败李信率领的秦军,锐气旺盛,斗志昂扬,对付这样的敌人,不能速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对于敌我双方都是适用的。楚军携大胜之势,必然急于决战,但王翦却不急,他命部队在商水、上蔡、平舆一带地区构筑坚垒,固守不出,休整待命,故双方相持数月都没有大的交战。】

【王翦带着秦国绝大多数兵力在楚国种田,不交战也不撤兵,自然少不了被人进谗言,但始皇始终相信王翦。王翦也是历史上难得的能够寿终正寝的武将。】

历朝历代其他武将,太扎心了!

寿终正寝居然值得特意强调一下,他们的下场不会都很惨吧。

汉武帝当即安抚自家大将道,“仲卿、去病,你们定然也是寿终正寝,等将来天幕讲汉朝便能知道了。”

卫青心中忧虑,外表却不显,他谢过刘彻的信任,再次表了忠心。

他不只是大将军,还是外戚,汉朝的外戚有下场好的吗?

评论区

“他真的,我哭死!”

“太好磕了……”

“上面的,什么都磕只会害了你。”

大秦君臣:不明所以,但是好怪啊。

不确定,再看看……

【楚王却没有那么大的肚量,他担心项燕拥兵自立,数次派人催他进攻。但王翦这几个月都在坚固营垒,楚国根本攻不破,项燕只能领兵向东,寻找战机。王翦立刻命全军追击,大破楚军于蕲,迫使楚将项燕自杀。接着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秦于楚地设九江郡、长沙郡。】

秦始皇:王翦带兵在前线全靠咸阳运过去的粮草,只要抓住军队命脉,还需要担心将领有一心吗!

那个刘邦就这点肚量,有何资格取代我大秦!

楚国君王一起破防了,不想承认这是自己的后代,太丢脸了。

屈原:灭国一次还不够,为什么还有第一次,为什么让我一次次承受这样的打击。

他不知道的是,很快就会有第三次楚国灭亡。

【同年,秦王政派王贲进攻燕国辽东,俘虏燕王喜,灭亡燕国。接着又回师攻代,俘虏代王嘉,建立代郡和辽东郡。】

【始皇帝一十六年(前221年),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王贲率军长驱直入,来到临淄,齐王建与后胜马上向秦投降,齐国灭亡!】

【自从昭襄王时期六国联合攻齐,齐国几乎被灭国之后,齐国就再未对外用过兵。齐王建即位40余年,三晋、楚、燕与秦战争连绵不断,齐国由于与秦国没有共同边界,未被攻击,上下宴然,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中,不备兵革,不修战备,政治上达惊人的麻木程度。】

【《孟子》一书中曾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齐王建本人昏庸无能,齐相国后胜又是一个贪得无厌之徒,秦多年来用重金贿赂后胜,后胜就为秦远交近攻的策略效劳,终日规劝齐王建臣服于秦,朝野上下已无丝毫斗志。所以尽管秦灭六国时,齐还拥有70余座城池,仍旧不堪一击。】

【等到王贲兵临城下,齐国毫无准备,在齐相后胜的劝说下,齐王建不战而降,至此,六国俱灭,秦国一统天下!】

评论区

“世界纷纷扰扰,我自岁月静好……”

“呵呵,六国都跟齐国有灭国之仇,齐国没有帮秦国就算好了。”

齐王建:天幕所言甚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寡人为何要为了他们与秦国对上。看着他们打生打死多有趣啊,寡人不光看,还要派出使臣祝贺秦王呢!

齐桓公:“哈哈哈……”

不错,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田齐都是乱臣贼子,秦国灭了齐国,也算是帮他报了一箭之仇。

齐桓公不光跟自己的臣下嘲笑田齐,还要让所有人知道自己的态度。

“姜小白:恭贺秦国一统天下!”

晋国国君也深有同感,当即在后面跟上。

“重耳:恭贺秦国一统天下!”

……

不少在秦国崛起前就被灭的国家也不甘示弱,如鲁国、宋国、吴、越等国纷纷跟上大佬的步伐,在后面恭贺秦国。

一时之间,评论区蔚为壮观。

天幕下的观众大为震撼,春秋时期的国君居然都被炸出来了,这还是很多人没有评论资格只能干看着,不然春秋一百多个诸侯国,每个国家数十位国君,那才是真的壮观呢。

现代观众看的很乐呵,跟着古人玩起了梗。

只有未曾断代的楚国、燕国不觉得好笑,只觉得天幕太过聒噪。

【秦国前后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华夏的统一,从此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秦国不仅在地理疆域上实现了统一,始皇帝还以远超时代的眼光,实行了一系列先进的政策,建立了制度上、文化上的统一,使得大一统理念深入人心。此后数千年,中原大地虽然分分合合,但所有有识之士都以大一统为自己的目标,保持国家的独立,抵抗外来的侵略,这都是始皇帝的开创之功。】

后世的帝王将相想要反驳,想要呵斥天幕,怒骂暴秦,却突然发现自家的王朝确实是在秦朝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这就尴尬了……

【天下统一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只有皇帝才能自称“朕”,命令叫作“制”或“诏”,皇帝的大印叫“玺”。秦始皇还废除了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他认为,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像话,更没意义。】

【他希望自己开创的王朝能够一世、三世,直至万世而为君!但很可惜,大秦一世而亡,后世的朝代却将他开创的皇帝制度传承了下去。】

扶苏紧张的看着父亲的面色,天幕的话也太扎心了,他有些担心。

秦始皇:……若不是你不争气,朕何至于被后世嘲笑!

【秦始皇灭六国后,继续执行孝公变法以来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强君主□□,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军功贵族。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县制和官僚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地方郡的长官为守,县的长官为令,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评论区

“可惜,秦国并没有那么多人才满足郡县制的要求,地方郡县的长官都与六国豪强沆瀣一气,或者本身就是六国遗贵。始皇被刺杀好几次,一次都没有抓到刺客。还有秦末乱世,无数地方郡县举城叛秦。秦国官僚制已经被渗透成了筛子,细思极恐啊。”

“军功爵制不适合和平的大一统帝国,秦国缺少一个人才上升通道,很多有能力的人都被埋没了。”

秦始皇若有所思,他也认为军功爵制已经到头了,天下已经统一,没有新的土地可以封赏,可是如今大秦群臣都是军功爵制的受益者,他们必会抵制新的变革,没有一个更好的制度便不能摧毁现有的。

希望天幕能讲讲后世的人才选拔制度,让老祖宗也借鉴借鉴。

【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乡下设里,里中设置什伍户籍组织,以便支派差役,收纳赋税。一人犯罪,邻里连坐。此外还有掌管治安、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设亭长。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

【我们都知道,汉高祖刘邦未起兵之前就是泗水亭长,负责当地的治安。】

刘季:完了,天幕害我!

此时,他正与沛县的朋友在一起吃肉喝酒,欣赏天幕,却突然听到了这样的消息。

他还没有改名刘邦,但他是泗水亭长啊!

樊哙让他立刻逃跑,“用不了几日,就会有秦军来沛县抓你,到时候,全家性命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