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每一天都没很忙,每个人都有一大堆事情要做,身为女帝的臣子,他们就恨自己没有分|身的本事。
真心给沈玉耀办事的臣子,最烦的就是突然之间爆出来很多事情,所以搞事的人在他们眼里,那就是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除之后快。
沈玉耀在邸报上,刊登了一篇名为《发展的脚步绝不停歇》的文章。
从名字就能看出这篇文章的风格,没错,又是那个被无数文人墨客喷的一无是处,但是非常受大众喜爱的纯白话版本。
而在这篇文章中,沈玉耀详细盘点了一下近期科研部的成品,她连带着将已经在民间流传开的自行车也算了进去。
一些涉及到军事的,如炮弹、望远镜等,沈玉耀只是粗略的提了一嘴,并没有详细说明,而百姓比较熟悉的自行车、玻璃和近期逐渐铺开的铁路,沈玉耀都说了一下。
然后她说,很快研发部还会研发出诸如如同水一般流动,但可以塑造成任何模样的水泥,可以精准定位时间的日晷,以及能加快织布速度的新纺车与织布机。
“古时,人学会用火,至此脱离了懵懂无知的原始,步入礼教大兴的国度,后来,先贤为民变法,百家争辩不停,最终确定了所用之法。中原大地一步步走到如今从不畏惧改变。”
石采文念着邸报上的内容,说的自己心潮澎湃。
明明并不是多么深奥的句子,也没有圣贤书中震人发聩的人生哲理,但质朴的文章说到了人心中,让人久久无法平静。
白话文的魅力,在此刻展现的淋漓尽致,比起强调韵律的诗词歌赋,它真的阅读门槛太低,太容易被人读进去了。
中原自古不喜欢太过直白的表达,含蓄之美是诗词之美,这固然值得人们称赞追崇,但如果一篇文章,无数读者看过却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不也是一种遗憾吗?
石采文喜欢读圣贤书,同时也喜欢看陛下写的邸报。
所以她毫不避讳的承认自己同时喜欢两种文体,没有人规定一个人不能同时喜欢两个相对的东西吧?
但是这世上多的是非黑即白的人,所以文坛之中,对沈玉耀文笔的争议是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民间出现用相似白话文书写话本的人后,对沈玉耀的声讨浪潮翻腾到了最高点。
以至于大多数人都忽略了那篇文章里提到的,最新的纺车和织布机的消息。
但还有一部分人并没有忽略,他们就是各大商人,对于商人来说,什么文风文笔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不能看到最新的消息,赶上下一趟新港出航一样的快船。
借此大发一笔。
他们最重视的便是这个,自然不会错过纺车和织布机身后象征的意义。
之前被大商人们垄断的消息就这样骤然在所有商人眼前揭开,原本天天都在研发部晃悠的杀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商人本尊。
他们都想和研发部的官员勾搭上,以此来获得最新的织布机和纺车,让自己能先人一步。
死亡危机骤然解除,担惊受怕好几日的黄九娘恨不得亲自入宫叩谢陛下,要不是陛下的一纸邸报,她真是有家不能回,每天只能活在惶恐之中。
现在都好了,就是来找她想要新纺车和织布机的人有点多。
找她也没用啊,她就是一个帮忙的顾问,最多就是对织布比较熟悉,又不是木工,不会造纺车,更不可能造出来织布机。
“这些人不该来寻我,不如去隔壁。”
黄九娘送走一位上门来拜访的商人,关上门后,转头与自己的女儿絮叨着。
她女儿早年嫁为人妇,可惜所托非人,丈夫好赌,家中钱财皆被输尽,差点儿连女儿都被卖了。
好在她和女儿都有一门织布的手艺,在朝廷寻织布技艺高超的妇人时,她硬拉着女儿去官府报名。
万幸被选上了,从此人生有了不一样的际遇,女儿与那男人和离,那男人被要钱的赌坊之人打断了手,下落不明,或许死在了某处吧。
“阿娘,他们送来的东西,要收下吗?”
黄九娘的女儿名王窈窕,窈窕淑女乃是上好的词句,黄九娘的丈夫活着时读过两年书,对这个女儿很是疼爱。
可惜他去的早,黄九娘看着女儿温温柔柔的模样,心里叹了口气。
她性子刚烈厉害,女儿则与她不同,没什么主见,好在听她这个阿娘的话,不至于死心眼。
“收下罢,妥善放好,等过两日送一部分给其他人,这事儿是大人默许的,收下时不必如此小心。”
王窈窕看着手上颜色明亮美丽的丝绸,眼底全是惊叹,“阿娘,这布料做出衣服来,定然能惊艳四座。”
“你喜欢,就留下给自己做一身,如果信不过自己手艺,就拿钱去让外头的绣娘做。”
黄九娘想让女儿过上锦衣玉食的日子,她今年四十岁,以前她不敢想以后如何,但是现在她见了许多人,有了更为宽阔的眼界。
对以后,她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人活百年不足,她和女儿相差十七岁,只要她努力些,护女儿一生总归是没问题的。
何必将女儿的幸福,都交给别人呢?不如她护着,就好像以前那样,她们母女俩相依为命,也能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王窈窕惊喜不已,她脸上露出小时候常有的笑,甜甜的弯起眼睛,“多谢阿娘,幺儿很喜欢。”
幺儿是王窈窕的小名,黄九娘只有这么一个孩子,喜爱的不得了,故而唤作幺儿。
黄九娘已经许久没见见到王窈窕脸上露出如此轻松的笑意了,女儿的欢欣让她心中倍感慰藉,好像这段时间的辛苦都算不得什么了。
她上前摸了摸女儿的头发,说道:“前些日子外面不安全,一直没让你出去走走,这段日子好了,你可以去京城里转一转,还可以去交三五好友,偶尔出去一起玩。”
从此开启新的人生,不必再拘束于过往。
反正这里也没有人知道她们母女俩的过往,即便知道也没什么,因为她们已经不是原本的她们了。
现在黄九娘是女官,而王窈窕是女官的女儿。
“恩!”
黄九娘与女儿一起享受难得的温情时光。
而隔壁的父子则蹲在一起,盯着脚底下的木头。
这一片住宅都是新盖的,原本是高官的大院,后来高官被抄了家,沈玉耀干脆将占地半亩的大院落划分成一个个二进的小院子,分配给研发部从各地招来的顾问们。
黄九娘她们院子旁边住着的是木匠父子。
木匠可是研发部非常重要的人才,说是木匠也不太对,他们其中已经有不少人学会了锻铁技术,以及各种研发设计的本事。
匠人在大庄原本属于工一类,地位也就比商人高一点,他们中不少人没读过正儿八经的圣贤书,但是学过许多知识,属于技术型人才。
木匠父子姓林,林大头今年四十二,他儿子林大忠今年二十三。
林大头还有俩个儿子,一个小闺女,他们还在路上,连带着他的媳妇儿和老父母。
以前还有兄弟姊妹,后来战乱,等大庄平定下来,就剩他一个了。
林大头继承了来自父亲的手艺,而他的儿子中,手艺最精湛,天赋最高的就是大儿子林大忠。
现在他们正在为同一件事发愁,那就是最近研发部的研发方向之一。
活字印刷术。
廉价的纸和笔墨能让读书的门槛降低,但是书籍的昂贵,还是会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雕版印刷可以应付一些书籍的硬刷,但是却太不灵活,以前还能忍受,现在不行了。
现在邸报的需求量上来,沈玉耀也需要创办更多报纸来丰富百姓的业余生活,传播更多有用的知识。
印刷报纸可不是用雕版印刷能应付的,雕版印刷对雕刻之人的要求太高了,有了错字不好更正不说,大量书版也不好存放。
在需要大量印刷时,雕版印刷成本相对来说比较高,不光是人工成本,更多的是时间成本。
这个时候,很有必要去研发活字印刷术。
其实活字印刷术很好理解,就是将字刻在一块块木板上,等到要用的时候直接排版就好。
但是具体怎么做才能更快速更便捷的使用,这成了实践时的问题,也是父子俩需要仔细考量的事情。
“爹,咱们用木头去雕刻活字,太慢了。”
林大忠拎起一块雕刻失败的反字阳文木块,他不是专门雕刻阳文的人,所以失败居多,成功反倒是少数。
这种现象让父子俩愁眉不展,要知道研发部研发出来的东西,向来是以亲民为主,也就是说,技术含量并不算太高,最好是个人练一练就能上手。
如自行车,只要有胳膊有腿,不怕摔,练几次就能歪歪扭扭的骑上走两圈了。
如果做出活字印刷,却对雕刻反文要求那么高,岂不是还跟以前一样,全靠那些雕刻反文的人吗?
他们雕的快,东西成的就快,他们雕的慢,书印刷的时间就比较慢。
而且如果字雕错了,还得再返工去等,时间上确实会有所缩短,也没有大量书版占据库存,但总觉得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啊。
林大头点点头,“可是不用木头,咱们也雕不上字啊。”
俩人盯着木头来来回回的看,林大忠蹲的腿麻,起身活动一下腿脚。
然后发现地上因为他蹲的时间久了,出现一个脚印。
脚印?
“爹,儿子知道用什么来做了!用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