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在担心始皇能不能想起来自己曾经收拾赵姬吕不韦等人的经验时,万万没有想到失忆后的始皇根本不按套路出牌。
什么和你慢慢玩权谋?
你不嫌累朕还嫌累呢,朕拒绝。
打过一次的副本他才懒得再用同样的方式打第二回,哪怕他没有记忆了也懒得折腾。
始皇找到了更好的解决办法。
汉末的局势和秦国那会儿乍一看相似度很高,但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点不一样————
秦朝剧本里的秦王政是受到所有人针对的目标,众人一个接一个地来找新王的麻烦。
但汉末剧本里那些威胁却在狗哎狗,他们都觉得自己完全可以拿捏住小皇帝。既然如此,小皇帝先放着不管,把竞争对手搞掉就行。
唯一会想要针对皇帝的大概就是有雄心大志的汉室宗亲了。
那么汉室宗亲现在在哪里呢?
在蜀中当土皇帝呢。
刘焉在刘辩他爹汉灵帝在位的时候,鸡贼地问灵帝要了益州的州牧之位,然后关起门来自己躲着看戏了。
在皇位空悬之前,刘焉是绝对不会傻到蹦出来称帝的。
不仅是他,其他有小心思的宗亲也得乖乖盎着。
历史上要不是正统皇帝刘辩被董卓搞死了,新上位的是个董卓扶出来的傀儡,名不正言不顺,袁绍也不会大胆到拥立其他人成为天子。
然后还被对方给拒绝了。
被选中的倒霉鬼觉得袁绍想害他。
他自己在幽州当州牧不好吗?为什么要称帝成为天下人的靶子?
你袁绍觉得刘协不够名正言顺你不认,其他州牧刺史可不一定这么觉得。他要是真答应了,不仅董卓要打他,别的地方军也要打他,他何苦来哉。
所以,始皇短期内完全不用担心有老刘家的人和他抢皇位,谁抢谁倒霉。
那么其他的威胁势力呢?
看一眼地方州郡——
中原区域叛军在和刺史互打,东南西南世家在和刺史博弈,北地边疆匈奴胡人在和刺史互殴。
刺史们都很忙,短时间内打不到京城来。
再看一眼东都洛阳———
宦官
十常侍在和权臣何进互咬,世家在和宦官互咬,何太后也在和何进互咬。
问题来了,何太后为什么要和何进互咬?
因为何进想杀十常侍,何太后不让。
他们二人是异母兄妹,关系只能说是一般。何太后的同母妹妹还嫁给了十常侍中张让的养子,她当然不会允许何进乱来。
而且何太后认为,何进是想靠诛杀宦官来削弱皇帝的势力,把控朝堂。
双方为了这一点闹得很不愉快,何进为了逼太后就范,甚至听了袁绍的曾招,召北边的军队进京。
丁原董卓等人纷纷响应,一时间洛阳人满为患。
何进和袁绍原本是想靠着大军压境这件事威胁恐吓何太后,逼她妥协的。但边军哪有那么好掌控呢?所以他们后来在董卓身上翻车了。
始皇一看这个架势就觉得要遭,留在京城里迟早倒大霉。
所以他决定跑路了。
趁着现在大军暂时没有异动、太后和何进还在互相拉扯,他得赶紧撤,越快越好。
反正他是皇帝,他去哪里哪里就是政治中心。
居安才能专心重整山河,比起把洛阳打造成铁桶一片,始皇觉得换个本身底子就更太平的区域比较划算。
毕竟就现在这个状况,连地方上的“乱臣贼子”都没洛阳里的多。
等他走了,随便那群人怎么互打都和他没关系。打得越很越好,最好两败俱伤,全部完蛋,可以的话再顺便帮他搞掉几个世家。
只是在跑路之前,还得给自己弄到足够的护卫。
单独一个皇帝往外跑那叫送菜上门。
具体可以参考历史上的刘辩。
因为城中局势过于混乱,刘辩被张让裹挟着逃亡出城。结果在城外正好撞见打算进城捡便宜的董卓军队,就这么成了董卓手里的#34;救驾之功#34;。
董卓嘴都要笑歪了,他后头凭借着这个功劳和太傅袁院的支持,轻轻松松废帝立新君,执掌大权。
始皇出城不一定会遇到董卓,但是没有董卓也会有刘卓、李卓。
这么简单的道理,不需要提前知道历史也能想通。
始皇打算去西都长安。
往西走只需要
进入关中平原他就安全了,而洛阳正好距离关中非常近,会比去其他地方更容易。
如此一来,他不需要太多人手,几千人护卫足矣。主要是现在的他手头是真的一点兵都没有,想短时间内搞到几万大军也不现实。
几千人护送他去其他地方不一定稳妥,还是去长安性价比更高。
这几千人只要保证始皇入关之前不被周围驻扎的军队发现并拦截下就可以。
等入了关,始皇就能用皇帝的身份命令函谷关守卫戒严,不许其他军队入关。
关中本身也有守备军,都可以为他所用。
唯一可惜的是武帝时期废弃了原本关中的大门秦函谷关,新建的汉函谷关防守能力大减弱。
否则进入关中就几乎高枕无忧了。
总之,始皇现在迫切需要获得一个带兵将领的效忠。
划重点,自带几千兵丁的那种。
坏消息是始皇初来乍到,原主对朝堂了解不深,完全不知道谁可信谁不可信。
好消息是大汉几百年经营,虽然隐隐到了王朝末年,但忠臣还是相当多的,花点功夫就可以扒拉出很多能用的人才。
只可惜他们大多出自世家,叫前几任皇帝知其忠而不肯用。
始皇:都这样了还坚持什么原则?先保命再说吧。
打压世家可以徐徐图之,为了打压世家命都不要,那是傻子。
始皇先从自己身边的天子近臣开始扒拉。
很快,他发现了一个叫荀彧的小官。
荀彧时任守宫令,就是掌管皇帝笔墨纸砚的官员。官职不大,但皇帝想要接触他非常容易。
所以始皇轻轻松松和他搭上了线。
对方出自颍川荀氏,这个世家名声显赫,拥有足够的声望,可以帮他拉拢人才。
重点是荀彧对汉室非常忠心。
他还有点理想主义,想要拯救天下苍生。
这样的大才在还没选定效忠对象之前,皇帝想要拉拢他简直再容易不过。只要让他相信你能当个好皇帝,而且你有那个能力当好皇帝,他就愿意帮你。
始皇只用了一番谈话就坚定了荀彧的心。
荀彧郑重承诺:
r/gt;“或必竭尽所能,助陛下平定乱象!”
始皇:#34;然朕如今身边无人可用,太后、宦官与大将军皆在争权夺利,放眼望去竟无一忠臣。#34;
所以大才你能推荐一些可用的人吗?朕相信你作为荀氏子弟,人脉肯定非常广阔。
提到这个,“颍川人贩子”可就不困了。
荀彧别的不多,就是有才能的朋友多。哪怕只挑完全忠于大汉的,也能找出一打来。
他略略思忖片刻,便说出了几个如今正在洛阳京中任职的人员名姓,表示可以拉拢。
始皇:要的就是这个。
但这还不够,因为他们大多是文臣。始皇想要将领,想要军队。
所以他又瞄上了典军校尉曹操。
典军校尉掌管近卫禁军,多为皇帝心腹。不过灵帝当初是看在家世的份上给的他这个职位,并不代表曹操是灵帝的心腹。
始皇:没关系,他曹操很快就是朕的心腹了,当个典军校尉非常合理。
此时的曹操还在跟着大将军何进混。
问题不大,对于一个忠臣来说选大将军还是选皇帝,根本不用犹豫。除非皇帝扶不起来,否则都值得他曹孟德以身犯险。
曹操一个人就自带一堆曹家和夏侯家的武将,荀彧是文人中的人贩子,他就是武将中的人贩子,始皇对他非常满意。
就是可惜曹操手下的是禁卫军,想要不惊动别人带出京城很难。
曹操也觉得很棘手。
他之前出去平叛带的是朝廷的兵,不属于他个人。他没有私兵,现在去募兵似乎也来不及了。
曹操倒是很乐意为了陛下散尽家财募兵,历史上他为了讨伐董卓就这么干过。但如今时间不等人,还是得找到现成的兵马才行。
始皇召集人手聚众商议对策。
他现在可不是光杆司令了,那么多谋臣总不能放着不用。遇到困难大家一起商量,或许他们就能找到合适的人选呢。
结果还真讨论出了几个能用的人。
这段时间因为何进征召军队进京,周围驻扎了好几个军队。每个军队中都有不同派系的内部争斗,想要策反几个将领不算太难。
那些将领有不少都是自带
兵马的,哪怕带的人不够多,多几支小股军队拼拼凑凑也够了。
拼凑出的军队虽然打起仗来没那么如臂使指,但可以互相制衡。免得单独一支的将领突然翻脸,他们连反抗之力都没有。
荷或道·句限道·
“丁原手下的吕布能征善战,他从并州带了千余铁骑来,这支铁骑是只忠于他的。”
言下之意,策反了吕布,这些铁骑能跟着一起走。
上干铁骑是什么概念?如果全是精兵的话,对上数万大军都不带怂的。
光这一支队伍就足够护送始皇入关了,情况紧急的话说走就能走,骑兵还有个行军速度快的优势。
更妙的是,吕布是个可以用利益诱惑的人。
陛下作为天子,可以给他所有他想要的东西。高官厚禄,不在话下。
等到去了西都,陛下就可以重设朝廷了。
光一个吕布还不够稳妥,接下来众人又商议出了几个合适的人选。策反的事情有手底下的人去做,始皇只需要发号施令就足够了。
六月中旬,一切准备就绪。
此时宦官和何进两方进入僵持状态,暂时不打算撕破脸皮。距离历史上宫变的发生还有两个月,谁也想不到在这种还算“安稳”的局势下,核心人物傀儡皇帝会失踪。
始皇招揽来的大部分人都提前撤了,以各种名义外放或辞官,离开了洛阳这个是非之地。
夜黑风高,在掌管禁卫军的典军校尉曹操的掩护下,始皇从容出城,没有惊动任何人。
皇帝的消失暂时没有引起众人的注意。
因为小皇帝已经以闹脾气为借口半个月不肯见人了。
大家都知道,小皇帝由于选妃的事情和太后生了矛盾。仿佛是在皇后的人选上产生了分歧,小皇帝似乎看上了哪家的女儿,但是太后不满意。
为此,皇帝至今后宫空置,没有一个妃嫔。
何太后被他气了个半死,干脆也闹起了别扭。母子俩谁也不见谁,年纪小的皇帝更是迁怒到了所有人。
不止太后,其他人他也不见。
皇帝失踪的事情,隔日中午才暴露。
之前皇帝吩咐不许打扰他,饭食他也不想吃,言人就没敢去烦他。可是一整
天水米未进恐怕会出事,所以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通知了太后。
结果里头根本就没人。
这么长的时间,足够始皇他们快马加鞭进入关中了。
抵达长安还需要几日,但函谷关已经过了。守关将领得到始皇的命令不许放军队过关,不过其实短期内洛阳那边也没有人真的会带着大军攻过来。
小皇帝的失踪让洛阳乱了套,之前的平衡直接被打破
全市的大际让同阳乱了妄,之前的十角直接板打破。
原本大家应该着急去找皇帝的,但十常侍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不如趁机弄死何进一派。
反正刘辩没了他们还可以拥立刻协,十常侍里的有些人一开始本来就是支持刘协上位的,只是没争过何进罢了。
因为何太后和十常侍是合作关系,她首先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宦官集团。十常侍便决定打何进一个措手不及,把他骗进宫杀害。
于是何进到死都不知道皇帝失踪的事情。
何进死了就完了吗?当然不。何进还有弟弟、还有其他手下,这些党羽都得剪除。
接下来的发展就和历史上别无二致了。
宦官弄死了何进,何进的人和袁绍一起反过来搞死了宦官。见势不妙的张让等人挟持着倒霉的陈留王刘协逃出京城,想找机会翻盘。
然而中途遇到变故,张让等人被迫自尽。陈留王和逃出城找到他们汇合的大臣一起离开时,被发现了洛阳城内出现变故于是赶来的董卓逮个正着。
董卓疑惑:
“怎么只有陈留王?小皇帝呢?”
刘协一脸懵逼:
“不知道啊,皇兄好像失踪了。”
董卓听了这句没头没尾的话,理所当然地误解了。他以为是宫变发生的时候牵连到了皇帝,才让皇帝失踪的。
不仅是他,其他大臣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因为知道真相的十常侍、太后和宫人都被弄死了,剩下的全是不明真相的群众。
虽然说是皇帝失踪了,但他们都觉得皇帝八成是没了。这么兵荒马乱的,要是真活着不可能一直没被人撞见。
这不正好?
董卓心道天助我也。
小
皇帝没了,他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拥立刘协登基。有这个拥立之功,以后朝堂上就是他说了算,刘协着个傀儡可比小皇帝好用。
而且就算小皇帝还活着他也不怕,皇位都换人坐了,等以后对方再冒出来也没办法证明自己的身份。
毕竟天底下长得像的人那么多呢。
想象很美好,就是……
始皇掏出了自己带出来的一整套传国玉玺等物件。
玉玺在他手里,谁能说他不是本尊?
董卓不知道这些。
他进城之后一看局势,大喜过望,袁绍这个嚣张的蠢货居然放火烧了皇宫的言门!
这还不赶紧找个尸体烧焦了伪装成小皇帝?
然后他就被太傅袁隗拦下了:
“不可!你这么做,本初必死无疑!”
光是火烧宫门只能说冒犯皇家,看在他是为了斩杀奸宦的份上,也看在世家领头羊袁氏一族的面子上,大家还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过他。
可要是这把火烧死了皇帝,那就是另一个概念了。哪怕袁氏一族可以不被牵连,袁绍也得被处死。
董卓只好作罢。
现在还不是动袁家的时候,他好歹是太傅提拔出来的。等到站稳了脚跟,再处理掉碍事的袁家也不迟。
董卓并不想把权柄分给袁隗,他要的是独揽大权。
京中无人知道皇帝的下落,虽然后续发现了玉玺等物品的丢失,也只当是有人趁乱偷走了。
小皇帝拿的?
别开玩笑了,那种情况下小皇帝逃命还来不及,怎么可能特意绕去取了玉玺再跑?
于是始皇在长安准备重建朝廷的时候,收到了来自东边令人迷惑的消息。
“……董卓与太傅袁隗迎立陈留王为帝,已经开始准备登基大典了??”
所以洛阳那边连找都不打算找他,直接就准备换个皇帝了吗?这么勇的吗?
宦官和外戚会因为他失踪打起来不稀奇,边军会趁机进入洛阳也不稀奇。始皇等的就是他们打起来,能解决几个就解决几个。
/gt;
始皇自己都没料到能有这么大的收获,这一波血赚。
他将奏报递给荀彧等人传阅。
看完之后。
所有人:……
董卓和袁隗疯了?
皇帝是失踪了又不是死了,他们这个时候改立新君,万一前一个皇帝蹦出来,那他们不是立刻玩完?
历史上讨董联盟这一方没有皇帝,董卓却能借着皇帝的名头给手底下的人发好处。所以讨董联盟打仗磨磨唧唧,董卓大军防守十分积极。
可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始皇直接以天子的名义召集各地军队进京讨伐董贼,不承认董卓任免的一切职位,问责整个袁氏一族。并且向天下宣告自己这个天子还活得好好的,不用着急另立新君。
董卓收到天子诏书的时候人都傻了。
太傅袁隗是和他一起傻的。
他们都没想到小皇帝居然跑去了西都长安,还带走了玉玺大印。
#34;不应该啊。#34;
两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明明严密搜查过京洛附近,根本没发现小皇帝的踪迹,他到底是怎么躲过搜查去到长安的?
始皇唇角微勾。
袁家啊,目前世家里的领头羊。参与到这件事里给了他一个天大的把柄,再加上之前火烧宫门的罪责,可以把他们全家都一鲁到底了。
关键是他这么处置袁家,谁也不能说他什么。哪怕是和袁家有姻亲的人,都不敢为他们求情
陛下如此仁慈,都赦免了袁氏一族死罪,你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袁氏这就叫自作孽不可活。
始皇: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最难搞的一个世家,不愧是朕,天命所归。
作者有话要说:
始皇:随便丢个陷阱,能抓到猎物最好,抓不到也无所谓。主动往里跳的所有人:……可恶,还没写到始皇的骚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