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吹捧的吹捧了,该免的免了,接下来方才进入主题。
胤祉直接将老十和十一放到吏部,吏部作为六部之首,从前还从未有过皇阿哥坐镇,昨日十二个六部尚书少了七个,但吏部的两位尚书都避过了一劫。
根据规定,各部的尚书有两位,满汉各一人,吏部的满族尚书是老熟人了——富察马武,大学士马齐的弟弟,曾跟着胤祉一同主持永定河改道。
汉族尚书则是李光地,皇阿玛的心腹爱臣,勉强也能算是熟人。
李光地虽然去年才被调入京城升为吏部尚书,可之前做的是直隶巡抚,直隶省,即京城周边的府、州、县,离京城是再近不过了。
更重要的是,昔日主持永定河改道时,永定河在直隶省的部分是改道的重中之重,当时作为直隶巡抚的李光地多次亲赴施工现场,自然和当时主持改道的胤祉少不了接触。
用靳辅老先生的话来说,李光地在治水上是有几分本领的。
除了有几分治水的能耐,李光地还是个有着清廉之名的官员。
胤祉从前便很是欣赏这位大人,不过李光地和马武比起来,还是后者更容易拉拢,毕竟李光地刚过四十岁就能官居从一品吏部尚书,除了自己有能耐,皇阿玛的看重也是少不了的,毕竟汉臣太多,可朝堂上留给汉臣的位置却是有数的。
一个深得皇阿玛信赖的臣子,不太好下手,而且吏部也不止一位尚书,马武兄弟虽然一直都是中立派,可同他们这一派走的还是比较近的,甚至废太子在时,马齐就曾经公开在朝堂上为诚亲王说过话。
如今把老十和十一放在吏部,便打算联合马武一起迅速掌控吏部,只有控制住吏部,才好进一步控制朝堂。
尚书不在胤祉的任免范围之内,像刑部这种两个尚书都没了的,也只能暂时提拔一位右侍郎,和唯一避过一劫的左侍郎一起辅佐九阿哥代行尚书之责。
像鳌拜之孙达福,就直接被越级提拔为工部右侍郎,工部没了一位尚书和两位侍郎,新任的左侍郎是从户部调派来的张廷玉。
新任的官员们,前头都放着‘代理’二字,只是哪怕有这两个字在,其中几个人的提拔速度也快到让众人瞠目结舌。
达福算是其中之一,从五品员外郎到从二品侍郎,直接越了五级,论资历达福早就到了,只是碍于鳌拜之孙的身份,所以才会在从五品的位置上蹉跎那么多年。
张廷玉,从四品一下子越级提拔到从二品,要知道这位步入仕途的时间还不到五年,万岁爷屡屡提拔,才让张廷玉可以官居从四品,到了诚亲王这儿,已经不能算是提拔了,和捧人有什么区别。
同样被越三级提拔的还有年羹尧和汪绎,只是因为起点没有张廷玉高,才显得没那么夸张。
康熙三十七年的那一届进士,留在京城的大半都得到了提拔。
除此之外,被提上来的有中立派的人,也有几个曾是废太子一党的人,如瓜尔佳达福一样坐了多年冷板凳的也有。
缝缝补补,让各个部门勉强可以支应起来,能不能脱掉代理的帽子,就看这些被提拔的大人们能不能把握机会了。
今日的大朝会主要有三个议题,一是阵亡抚恤,二是调查废太子谋逆案,三是各部招收小吏的数量和标准。
这三项其实都是在处理昨日遗留下来的问题。
昨日所有被叛军所杀的宗亲、大臣、士兵、宫人,都算作阵亡,拿到朝堂上来讨论的是抚恤的金额和待遇。
五十个月的俸禄作为抚恤金,这一条很快被通过,让朝臣们议论不断的是特殊待遇,所有阵亡之人的直系亲属,六到十岁之间的,无论男女,可以有一人直接入小学就读。
小学,按照诚亲王所言,可以算作是一所蒙学,只是这所蒙学由朝廷开办。
抚恤待遇是小事,这所名为‘小学’的蒙学才是大事。
朝廷目前的官学有国子监、府学、州学、县学,以入学门槛最低的县学为例,也需要考取童生功名。
诚亲王如今突然要以朝廷的名义在京城开办蒙学,入学门槛是什么,官宦子弟,八旗子弟,还是只收皇室宗亲?教学先生的标准是什么,童生、秀才、举人、还是进士?亦或者是像上书房那样,由朝廷官员担任?
涉及到切身利益,由不得众人刨根问底。
当然,在场的人大都还有一个疑问——万岁爷知情吗?
所谓小学,总该不会是诚亲王用来收揽人心的手段吧。
胤祉在京城有三个庄子,京城以外还有十数个,而每一个庄子上都建有小学,不对外招生,学生全是庄子里的农户。
幼儿园建立之后,胤祉一直都有想建小学的想法,幼儿园是为弘晴建的,为的是弘晴能够接触到更多不同出身的同龄人。
单就这一点,幼儿园已经完成了使命。
幼儿园的报名人数逐年递增,去年的报名人数直接破了六万,人数实在太多,与之相比录取的名额就太少了,不得不中途截止报名。
六万人里绝大多数都是寻常百姓家的孩子,有的甚至籍贯都不在京城。
比起幼儿园,小学,或者说是公立的蒙学,才是大多数人更迫切需要的。
这几年从幼儿园毕业的学生已经有上千人了,出生富贵的学生,从幼儿园毕业还可以继续念书,但那些出身一般的,有的念不起书,有的继续念书但环境比从前差了太多。
胤祉上辈子是个孤儿,所以他总是共情弱者,这个毛病大概是改不了了。
一直想办但没有办,便是顾忌皇阿玛,幼儿园还能说是用来哄小孩玩儿的,正经的蒙学,便不是一个亲王能办的了,更何况他还不准备办一个规模小的。
如今皇阿玛放权,连多支军营的指挥权都给了他,办一所公立蒙学又算得了什么。
有什么比开办一所面向所有出身的蒙学,更能稳定京城局势,先生竞聘上岗,除了没有品阶,不算官员,剩下的待遇和在国子监教书的先生们一样,学生则是通过考试入学,而且不交束脩。
可想而知,这会内卷成什么样,家长孩子一块卷,谁还会在意除夕之夜的太和殿之变。
就像现在,满朝文武讨论的不是抚恤待遇,而是这所公办蒙学的师资力量和招生标准。
抚恤待遇不过是建公办小学的引子。
胤祉想建小学已经好几年了,早就琢磨了一套规章,不过眼下却是只字未提,由着大臣们讨论,讨论不出结果,回去好好写折子再递上来就是了。
上一刻,太和殿还像是水珠滴进油锅一般热闹,下一刻,到了调查废太子谋逆案的议题,瞬间就鸦雀无声了,没人想接这个烫手的山芋。
尽管这次和上次不同,废太子已经绝无东山再起的可能,但废太子一党势力广泛,又牵扯到夺嫡。
原来的废太子谋逆案,诚亲王和八贝勒审出了两种结果,如今再审,怕是又要将曾经的旧案重提,有心向诚亲王卖好的人,都没理由接这差事。
没人愿意接,那他自己来,二哥送他一份大礼,这次的谋逆是实打实的,没有回旋的余地,但那些凭空泼上去的脏水,他还是能帮着洗清的,顺便把十三捞出来,礼部可还没有皇阿哥镇守,趁着老八还在养伤,正是偷袭老八‘老巢’的好时机。
八妹妹和十妹妹,也都还等着十三回来呢。该吹捧的吹捧了,该免的免了,接下来方才进入主题。
胤祉直接将老十和十一放到吏部,吏部作为六部之首,从前还从未有过皇阿哥坐镇,昨日十二个六部尚书少了七个,但吏部的两位尚书都避过了一劫。
根据规定,各部的尚书有两位,满汉各一人,吏部的满族尚书是老熟人了——富察马武,大学士马齐的弟弟,曾跟着胤祉一同主持永定河改道。
汉族尚书则是李光地,皇阿玛的心腹爱臣,勉强也能算是熟人。
李光地虽然去年才被调入京城升为吏部尚书,可之前做的是直隶巡抚,直隶省,即京城周边的府、州、县,离京城是再近不过了。
更重要的是,昔日主持永定河改道时,永定河在直隶省的部分是改道的重中之重,当时作为直隶巡抚的李光地多次亲赴施工现场,自然和当时主持改道的胤祉少不了接触。
用靳辅老先生的话来说,李光地在治水上是有几分本领的。
除了有几分治水的能耐,李光地还是个有着清廉之名的官员。
胤祉从前便很是欣赏这位大人,不过李光地和马武比起来,还是后者更容易拉拢,毕竟李光地刚过四十岁就能官居从一品吏部尚书,除了自己有能耐,皇阿玛的看重也是少不了的,毕竟汉臣太多,可朝堂上留给汉臣的位置却是有数的。
一个深得皇阿玛信赖的臣子,不太好下手,而且吏部也不止一位尚书,马武兄弟虽然一直都是中立派,可同他们这一派走的还是比较近的,甚至废太子在时,马齐就曾经公开在朝堂上为诚亲王说过话。
如今把老十和十一放在吏部,便打算联合马武一起迅速掌控吏部,只有控制住吏部,才好进一步控制朝堂。
尚书不在胤祉的任免范围之内,像刑部这种两个尚书都没了的,也只能暂时提拔一位右侍郎,和唯一避过一劫的左侍郎一起辅佐九阿哥代行尚书之责。
像鳌拜之孙达福,就直接被越级提拔为工部右侍郎,工部没了一位尚书和两位侍郎,新任的左侍郎是从户部调派来的张廷玉。
新任的官员们,前头都放着‘代理’二字,只是哪怕有这两个字在,其中几个人的提拔速度也快到让众人瞠目结舌。
达福算是其中之一,从五品员外郎到从二品侍郎,直接越了五级,论资历达福早就到了,只是碍于鳌拜之孙的身份,所以才会在从五品的位置上蹉跎那么多年。
张廷玉,从四品一下子越级提拔到从二品,要知道这位步入仕途的时间还不到五年,万岁爷屡屡提拔,才让张廷玉可以官居从四品,到了诚亲王这儿,已经不能算是提拔了,和捧人有什么区别。
同样被越三级提拔的还有年羹尧和汪绎,只是因为起点没有张廷玉高,才显得没那么夸张。
康熙三十七年的那一届进士,留在京城的大半都得到了提拔。
除此之外,被提上来的有中立派的人,也有几个曾是废太子一党的人,如瓜尔佳达福一样坐了多年冷板凳的也有。
缝缝补补,让各个部门勉强可以支应起来,能不能脱掉代理的帽子,就看这些被提拔的大人们能不能把握机会了。
今日的大朝会主要有三个议题,一是阵亡抚恤,二是调查废太子谋逆案,三是各部招收小吏的数量和标准。
这三项其实都是在处理昨日遗留下来的问题。
昨日所有被叛军所杀的宗亲、大臣、士兵、宫人,都算作阵亡,拿到朝堂上来讨论的是抚恤的金额和待遇。
五十个月的俸禄作为抚恤金,这一条很快被通过,让朝臣们议论不断的是特殊待遇,所有阵亡之人的直系亲属,六到十岁之间的,无论男女,可以有一人直接入小学就读。
小学,按照诚亲王所言,可以算作是一所蒙学,只是这所蒙学由朝廷开办。
抚恤待遇是小事,这所名为‘小学’的蒙学才是大事。
朝廷目前的官学有国子监、府学、州学、县学,以入学门槛最低的县学为例,也需要考取童生功名。
诚亲王如今突然要以朝廷的名义在京城开办蒙学,入学门槛是什么,官宦子弟,八旗子弟,还是只收皇室宗亲?教学先生的标准是什么,童生、秀才、举人、还是进士?亦或者是像上书房那样,由朝廷官员担任?
涉及到切身利益,由不得众人刨根问底。
当然,在场的人大都还有一个疑问——万岁爷知情吗?
所谓小学,总该不会是诚亲王用来收揽人心的手段吧。
胤祉在京城有三个庄子,京城以外还有十数个,而每一个庄子上都建有小学,不对外招生,学生全是庄子里的农户。
幼儿园建立之后,胤祉一直都有想建小学的想法,幼儿园是为弘晴建的,为的是弘晴能够接触到更多不同出身的同龄人。
单就这一点,幼儿园已经完成了使命。
幼儿园的报名人数逐年递增,去年的报名人数直接破了六万,人数实在太多,与之相比录取的名额就太少了,不得不中途截止报名。
六万人里绝大多数都是寻常百姓家的孩子,有的甚至籍贯都不在京城。
比起幼儿园,小学,或者说是公立的蒙学,才是大多数人更迫切需要的。
这几年从幼儿园毕业的学生已经有上千人了,出生富贵的学生,从幼儿园毕业还可以继续念书,但那些出身一般的,有的念不起书,有的继续念书但环境比从前差了太多。
胤祉上辈子是个孤儿,所以他总是共情弱者,这个毛病大概是改不了了。
一直想办但没有办,便是顾忌皇阿玛,幼儿园还能说是用来哄小孩玩儿的,正经的蒙学,便不是一个亲王能办的了,更何况他还不准备办一个规模小的。
如今皇阿玛放权,连多支军营的指挥权都给了他,办一所公立蒙学又算得了什么。
有什么比开办一所面向所有出身的蒙学,更能稳定京城局势,先生竞聘上岗,除了没有品阶,不算官员,剩下的待遇和在国子监教书的先生们一样,学生则是通过考试入学,而且不交束脩。
可想而知,这会内卷成什么样,家长孩子一块卷,谁还会在意除夕之夜的太和殿之变。
就像现在,满朝文武讨论的不是抚恤待遇,而是这所公办蒙学的师资力量和招生标准。
抚恤待遇不过是建公办小学的引子。
胤祉想建小学已经好几年了,早就琢磨了一套规章,不过眼下却是只字未提,由着大臣们讨论,讨论不出结果,回去好好写折子再递上来就是了。
上一刻,太和殿还像是水珠滴进油锅一般热闹,下一刻,到了调查废太子谋逆案的议题,瞬间就鸦雀无声了,没人想接这个烫手的山芋。
尽管这次和上次不同,废太子已经绝无东山再起的可能,但废太子一党势力广泛,又牵扯到夺嫡。
原来的废太子谋逆案,诚亲王和八贝勒审出了两种结果,如今再审,怕是又要将曾经的旧案重提,有心向诚亲王卖好的人,都没理由接这差事。
没人愿意接,那他自己来,二哥送他一份大礼,这次的谋逆是实打实的,没有回旋的余地,但那些凭空泼上去的脏水,他还是能帮着洗清的,顺便把十三捞出来,礼部可还没有皇阿哥镇守,趁着老八还在养伤,正是偷袭老八‘老巢’的好时机。
八妹妹和十妹妹,也都还等着十三回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