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 前朝的官

朝阳初升之际,承天殿中的朝议还在持续,午门之外,却是有两道身影缓缓而来。

“站住!此乃皇宫重地,闲杂人等,速速离去!”

有将士不耐烦的呵斥着。

“将军,我乃衍圣公府当代衍圣公之祖父,请求觐见陛下,还望将军通允……”

“衍圣公?”

将领皱眉,偏过头看向一旁将领:“本将军记得,本朝,可没有什么衍圣公吧?”

“将军,衍圣公是前朝的,当朝陛下未曾册封衍圣公!”

有部将立马回道。

“那就是前朝的官了……”

“尔等好大的胆子!”

将领一声暴喝,随即一挥手,几名将士便围拢过来。

“我等乃是圣贤之后,尔等要干什么?不怕遭受天下人唾骂嘛?”

孔贞宁拄着拐杖,指着几名将领呵斥道。

“什么狗屁圣贤之后,现在是大恒朝了,还装什么大尾巴狼!”

“都抓起来!”

将领高喝,几名御前营将士便蜂涌而上,一把将这两位本在京城皆为座上宾的孔府后人,粗暴的摁倒在地,麻绳一捆,圣贤之后,俨然是如阶下囚之模样。

而此时,朝议眼前结束,当宫门大开,百官从午门而出,迎面而来的,却正是如阶下囚一般的孔贞宁两父子。

走在最前面的,无疑是武勋与文官的几位领头人,武勋自然是看都没看这孔贞宁两父子一眼。

而内阁几位阁臣,在瞥了孔贞宁父子一眼后,亦是立马挪转目光,眼观鼻鼻观心,似完全没有看见一般。

而紧随几位阁臣之后三两而出的文臣,在见到这前不久,还是他们府上座上宾的孔贞宁两人,几乎也大都是一副陌不相识之态。

在个人利益与思想信仰面前,这些文官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个人利益。

当宫门的消息飞快的朝乾清宫而去时,在乾清宫中,天子则在召见靖国公与锦衣卫指挥使这两位重臣。

殿中,靖国公汇报声清晰可闻,一个个残酷的数字,毫无任何情绪波动的从靖国公口中吐出,最终,再传入天子耳中。

天子同样神色漠然,赋税一案,从大案掀起,至现如今,已是半年多过去,案情牵连者之人数,已然堪称青史之最!

辽东走廊之外的苦寒之地,短短半年多,人口便增加了四成有余,从当初三十余万人口,暴增至五十余万人!

显而易见,其中,这暴增的二十余万人,是什么人!

案情蔓延至今,有罪的,以及能够发现有罪的,事实上,早已被揪了出来。

现如今还在抓捕审查的,实际上,虽还属赋税一案,但已然和赋税没有半毛钱关系。

只是在接着赋税一案的名义,为改革,扫平最后的阻碍而已。

就如现如今三法司负责的孔府一案,亦是如此。

他现如今在做的,跟汉朝那些皇帝做的,并没有太大区别,迁移地方豪商,以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只不过,他是借这赋税一案,大肆牵连而已。

只有破除旧有秩序,新的秩序,才能顺顺利利的贯彻到底,新秩序下的新利益,也才能顺顺利利的萌芽诞生。

至于这新旧交替流的血……

也不过是让他这个暴君之名,更加血腥一些而已。

这些,昭武帝,已然不在乎。

“孔府那边………”

天子刚出声,殿外,急促的脚步声便已响起。

紧接着,一名御前营将士踏入了殿中。

“启禀陛下,有贼人打着前朝衍圣公的名号,意图强闯宫门,冲撞……”

天子皱了皱眉,随即瞥了一眼李若链:“孔府有联系南方没有?”

“有。”

李若链立马应声:“陛下您登基以来,孔府就没有断绝过与南方的联系,还有蒙古,孔府也多有暗中联络……”

“证据都有吧?”

天子问。

李若链回道:“证据都在,也没有移交三法司。”

天子颇有深意的看了李若链一眼,随即亦是点了点头:“不错。”

“证据保留,最好,要让孔府与南边,有事实上的牵扯!”

“这两个孔府的人,你处理好。”

“属下遵旨。”

李若链立马领命。

天子摆了摆手,嘱咐几句,目光看至那舆图上的伪明,却是突然轻笑一声。

不得不说,这南明的存在,真的为他解决了绝大部分难题。

多少士绅豪商,多少手握大权的官员,这些人,若是天下一统,在他的压迫下,为了身家性命,为了权利,必然会成为各地的祸乱之源。

而现如今,这些本该成为祸乱之源的人,在生存的希望之下,基本上大都到了南明。

尽管,如此这般,必然会增强南明的整理实力,也必然让南明的抵抗,更加坚决。

但,较之大恒这个整体而言,从短期来看,利大于弊!

毕竟,没有南明的存在,他这个天子,现如今恐怕还在为如何平叛焦头烂额,哪里能如现在这般惬意的坐看天下风云起。

思绪流转之间,天子看向一旁伫立的徐枫:

“过上几天,随朕去京城附近各府县转悠转悠,不具体看看,朕还是有些不放心。”

“臣,遵旨。”

天子摆了摆手,徐枫告退而去,殿中,也唯剩天子一人伫立。

片刻之后,天子之目光,却是骤然定格在辽东之地上。

时至如今,距离他从辽东凯旋而归,都有大半年了,再加之改革的那几个月……

若是可以,他真想亲至辽东,再看一看,这场改革落到底层的模样,利弊如何,该如何避免……

但,显然,这有些不太可能,这个时局,他不可能离开京城,再次前至辽东。

他能做的,就只有通过辽东官员的汇报,通过辽东的各地驻军汇报,以及锦衣卫密探的汇报,这些汇报奏本,来翻阅了解着辽东的情况。

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哪怕那些奏本说得再详细,不亲眼见到,他怎么也不放心。

报喜不报忧,可向来是官场之传统。

“密奏制度……”

天子轻喃自语,眼中却是少有的有些犹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