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看了眼手里的竹简,瞳眸微动。
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东西。
不过从眼前的“神器”看来,许多不可为外人道的东西似乎都被后世人知道得一清二楚。
倒也没什么好隐瞒的。
嬴政松了手,把手中的竹简递给吴普。
吴普接过竹简,表情十分神圣。
以前各地挖出秦简,可把专家们激动坏了,挨个字挨个字翻来覆去地研究。
吴普曾经斥重资飞去看藏品,也斥重资买过各种研究书籍,对这玩意儿不算陌生。
但是,这可是新鲜的、不含半点古墓添加剂的秦简!
吴普先垫了垫重量,接着又目测了大小,顺便叫系统扫描一份存档。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系·烂笔头·统:【…………】
吴普在嬴政“你好像个傻子”的眼神里展开竹简,先把嬴政执政初期的书信格式、书信称谓粗略扫了一遍,才仔细看起里面的内容。
只读了几句,吴普就明白嬴政心情为什么这么差了。
这是一份让他封嫪毐为长信侯的家书。
还不是和他商量的那种,而是让他给诏书盖个印。
根据司马迁八卦,嫪毐那是嬴政亲妈的男宠。
吕不韦因为投资嬴政他爹这个“奇货”当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感觉再让自己跟嬴政亲妈有一腿的绯闻继续传播下去不太安全,就想出个绝妙的主意——
他暗搓搓寻了个器大活好的男宠送到嬴政亲妈身边。
司马迁还详细地描述了一下,说嫪毐那玩意大到能表演大鸟转车轮(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啗太后)。
至于司马迁怎么做到身临其境似的把嫪毐那玩意描述得惟妙惟肖,那就不得而知了,可能从秦灭亡到汉武帝年间一直有这种桃色传言在。
现在嬴政估摸着是在朝堂上让吕不韦压制,回到家一看他妈的来信,又是让他封嫪毐这个“后爹”为长信侯。
杀人诛心,杀人诛心!
吴普把信看完,想起了《史记》上关于这段时期的记录。
嫪毐封为长信侯后越发没有约束,车马衣服想怎么逾制就怎么样逾制,皇家园林想怎么玩耍就怎么玩耍,天下大事小事都由他来做决定。
接下来第二年,嬴政加冠亲政。
嫪毐差不多同一时间被人告发私通太后。
嬴政顺势把嫪毐干掉了,并且准备把太后驱逐。
接下来磨刀霍霍向吕不韦。
不管是嫪毐这个长信侯,还是吕不韦这个文信侯,都在嬴政亲政这短短两年内以摧枯拉朽的速度一败涂地,再也没机会摸到大秦权柄。
权臣当道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从此以后,秦国的大事小事基本都由嬴政亲自决断,再也没出现过吕不韦那种一手遮天的人物。
到后来侯生卢生那两个骗子术士密谋逃跑时,就曾经凑一起讨论过嬴政的执政风格。
大意是这样的:
嬴政这个人啊,喜欢依法治国,做事不留情面,事情没干好就要把你处死。
底下的丞相大臣只接受他下达的任务,没有人敢提出异议,没有人敢指出他的过错,天下大事全都由他自己决定。
贪恋权势到这种程度的皇帝,我们不可以帮他求长生药!
所以,嬴政是个相当聪明且相当自负的人。
有他在一天,底下的官员都只是执行者。
李斯他们可以提出建议,采不采纳还是得看嬴政的决策。
这个时候的嬴政,真的不知道嫪毐和太后的关系吗?
吴普觉得这事谁都说不清楚。
至少眼下看来,嬴政那表情可一点都不像不知情的。
唉,想想年轻时的嬴政也是不容易。
小时候寄人篱下艰难求存就不说了,长到十来岁好不容易当了秦王,太后和吕不韦这两个本应最值得信赖的人却轮流朝他疯狂/插刀。
怪不得他后来谁都不太信任。
嬴政一直在观察着吴普的表情,见吴普只读了几句便面露了然,知晓自己的家事定然也被后人传作谈资。
嬴政下意识想握住竹简,才想起手中空无一物。
这个地方连落座的方法都与大秦不一样。
吴普调整电脑文字时他扫了一眼,知晓这个地方用的还是与小篆全然不同的文字。
也是,两千多年过去了,还能留下来的东西实在太少了。
见吴普拿着竹简看来看去舍不得还,嬴政问道:“看完了吗?”
吴普知道这东西嬴政肯定不想被外人看到,更不可能留在博物馆展出,只好恋恋不舍地把竹简还了回去。
来都来了,嬴政也没急着回去,而是跟着吴普去吃早餐。
嬴政当上秦王后没再缺衣少食过,不过两千多年的差距不是厨艺可以弥补的,现代光是食材种类就比春秋战国时期要多得多。
嬴政在吴普问他吃不吃面的时候他说“都可以”。
难得接待嬴政这样的大佬,吴普来了兴致,决定亲自和面做碗劲道十足的手工面条给嬴政他们尝尝。
嬴政走进餐厅后没坐下,而是打量起周围的环境。
单看建筑外部,屋子的结构没多大区别。
屋里的陈设却是大不相同。
灯具,碗柜,冰箱,桌椅,都是陌生的。
嬴政走到窗边往外看去,只见远处的山峰上杵着一些高大的建筑,瞧着不像是住人的地方,也不知是做什么用的。
就在嬴政准备坐下等待早饭上桌的时候,忽见天上有一巨物飞过。
那巨物离得很远,明显像是在云层之间行进。
隔这么远还能用眼睛看见,可见它显然比马车要大上无数倍。
嬴政正琢磨着那是什么东西,就听门外传来讨论声。
有人招呼旁边的人:“看,又有飞机。”
另一个人埋怨起来:“那家伙说要带我们去坐飞机,到现在都没安排,他是不是想赖账啊?保不准哪天我们就该回去了。”
嬴政耳力极佳,听着越走越近的脚步声和议论声,耳朵微微动了动。
他转过身看向餐厅大门的方向,就见两个穿得和吴普差不多的人迈步走了进来。
一个年纪大些,约莫五十多岁。
一个年纪小些,约莫四十出头。
他们的头发倒是比吴普长一点儿。
来的自然是苏轼和杜甫。
嬴政正观察着苏轼两人,苏轼两人也被突然出现的新人惊了一下。
等看清这位年轻帝王的衣着打扮,苏轼和杜甫对望一眼,有点好奇这人到底是谁。
这时候嬴政身上穿的是秦王常服,即便秦国还没有一统天下,六七年的秦王生涯还是让他身上带上了少年帝王的气势。
苏轼不是没见过皇帝的人,他们那一朝的文官可是能够一天到晚追着皇帝喷的牛逼存在。
他上前自我介绍了一番,表示自己名叫苏轼,字子瞻,人在北宋;旁边的人名叫杜甫,字子美,人在唐朝。
嬴政不动声色地听着他们陌生的自我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姓氏是分家的,姓代表他们家的血脉起源,一般是王孙贵族认祖宗用的;氏代表他们家属于哪个分支,往往与家中历代祖先的官职、封地有关。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名字花样比后世还多,他们有姓、有氏、有字、有号。
于是提起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来,那名字可就变化多端了,现在已经发现的就有“姓+名”“氏+名”“字+名”以及尊称其号等等。
据说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为了方便管理,大手一挥让大伙登记人口时删繁就简。
也有说法是平民出身的刘邦上位,表示甭管什么姓什么氏,我祖上有没这些玩意,听我的,以后咱别整那么多虚头巴脑的东西,就搞一个姓氏,方便好记,要不然你又是屈原又是芈原又是屈平的,我怎么记得住?
名字还是简单点好!
反正到了秦汉时期,过去分开的姓和氏就逐渐合而为一了。
嬴政听着苏轼两人都是自报姓、名、字,想了想,还是如实报上家门:“寡人秦王政。”
苏轼和杜甫两人都算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了,听到嬴政这么一说还是大大地吃了一惊。
世上能有几位秦王政啊!
都当秦王了,那肯定不可能重名啊!
别看秦二世而亡,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壮举依然让后世人念念不忘。
连杜甫写诗也动不动就cue一下“秦山”“秦川”“秦关”。
当然,杜甫所在的时期奸臣当道、朝野动荡不安,所以就杜甫的诗来说,他直接提到秦始皇的诗句大多是在借古讽今,重点批判秦皇汉武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且热爱出巡和封禅。
杜甫回想了一下,自己一写“秦”就意味着要搞点悲凉气氛,一写秦始皇就是和汉武帝一起当反面例子,不由沉默了一瞬,忍不住看向旁边的苏轼。
苏轼也很震惊。
秦始皇灭六国,那可是他和弟弟的写文章法宝。
没办法,宋朝需要写文章的地方太多了。
比如苏轼和他弟一起参加一个叫“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试。
这个考试的牛逼之处不仅在于考试难度媲美科举,还在于它的考察期长达一年,这一年里每个月他们都要上交策论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
也就是说你不仅要应试文章写得牛逼,还得在一年之内每个月都坚持产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文章才能拿到好名次。
苏轼能有什么办法?
苏轼只能疯狂薅史书羊毛,把古往今来各种历史故事拉出来分析来分析去。
其中苏轼和他弟、他爹最爱讨论的自然是秦始皇一统天下这段时期的历史。
比如他们父子三一人写了一篇《六国论》。
讲的就是六国咋败在秦国手里的。
苏轼自己还写了好几篇《秦始皇帝论》《论始皇汉宣李斯》《论秦》等等,堪称一个事例反复使用多角度分析的典范!
始皇帝,策论刷分利器罢了!
苏轼甚至还大胆表示“荆轲搞刺杀时始皇绕柱走没人敢救都是因为秦法太严苛”“扶苏接到赐死圣旨不敢上诉都是因为始皇平时太凶”“始皇成功苻坚没成功主要是始皇运气好苻坚运气不好”。
现在,站在他们面前的是活生生的秦始皇!
这就比如你在考场上写作文胡诌说“鲁迅曾经说过某某名句”,晚上回家突然见到鲁迅杵在自己家里。
那感觉,简直不要太酸爽!
苏轼稍加回忆。
略一思索。
迅速决定当做自己从未写过这些文章。
写文章举例子的事,能当真吗!
三个人坐下亲切友好地交流起来,谁都没提过什么诗啊策论啊。
吴普端着面过来,见苏轼和杜甫已经和嬴政相谈甚欢,自然瞧不出刚才苏轼两人内心经过怎么样的惊涛骇浪和艰难挣扎。
倒是苏轼看到吴普只端了两碗面过来,自发地跟着吴普去端剩下的面。
等到了厨房那边,苏轼才和吴普嘀咕:“你小子怎么突然把始皇帝给弄来了?也不和我们讲一声,刚吓了我们一跳!”
吴普说:“放心,我又没给他看你写的那什么‘荆轲之变,持兵者熟视始皇环柱而走’。”
苏轼:“…………”
累了,要吃三大碗面才能缓过来!
作者有话要说:
政哥:让我看看,是谁在编排我(杀气凛然)
吴馆长:递刀.jpg
大苏:?
老杜:?
*
今天也在努力保护全勤君!(摆碗求点营养液
提到政哥,就想到了隔壁《盘秦》政爹,点击就看政哥当爹(bhi
*
注:
①苏轼历史相关策论:参考论文《苏轼史论文研究》,“荆轲之变,持兵者熟视始皇环柱而走”原句出自《论始皇汉宣李斯》,其他几句是我瞎几把翻译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②春秋战国时期的姓氏称呼太复杂,这里就统一采用传统叫法了。比如屈原这人,姓芈,氏屈,名平,字原,又自己写诗表示“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刘邦啪地合上书,郑重宣布:我决定叫他屈原!
③始皇家庭八卦:出自《史记》,记得听不知哪个老师讲《史记》导读的时候,那老师好像还特别拎出“以啗太后”表示司马迁写得活灵活现,这是用“阴关桐轮而行”去馋太后
这个司马迁八卦起来缺大德了(bhi
④始皇抓权柄不放权的讨论:出自《史记》侯生卢生的讨论,这两术士讨论完就卷款跑路了,所以始皇逮了几百人去坑杀。一个封建迷信诈骗受害者的愤怒.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