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骊人疯了。”刘光世轻声说道。
“是疯了。”李清照对相公的话作出肯定。
铁骊人换走了盐巴、茶叶、烈酒和布匹,却把家里的肉干和熏肉都换给了天赐盟,他们回去吃什么呀?还有还有,他们连身上的皮袍子都换出去了,穿什么呀?
摇了摇脑袋,李清照觉得还是应该为大宋的流民想想怎么过冬,只有数不清的兽皮却没有屋子,这个冬天是熬不过去的。哦,对了,现在不叫流民了,他们是天赐城第一批入住的百姓。
李清照转头去找田十一,却发现天赐城的百姓们却在天赐军的带领下出去做工了。
如今的天赐城就是块阔大的荒地,开荒也还不到季节。啥啥都没有,这些百姓能做啥工啊。李清照不明所以,打算跟过去看一看。
随着人流一直向前,李清照的眼睛越瞪越圆。那是什么东西,埋在地下的房子吗?
从远处看,便只有平地上放了个房子的尖顶,直到走近才会发现,入口竟是向下的阶梯。
李清照排了半天队,终于轮到她进去参观样板房了。
向下的阶梯共有九个,修理得异常平整,打开的木制房门上包裹了兽皮,竟然是一扇向里,一扇向外的。
这半在地下的屋子居然有两层门,想来是为了保暖而设计的。
进了屋子感觉顶棚有些矮,中间是一个烧着开水的小铁炉子,铁皮烟筒将烟气全部排到了房子外面。四周围都是矮床,上面铺着兽皮。
李清照知道,此时的天气已经冷了,没有办法烧砖。等到天气转暖,烧砖的砖窑立即就会修建起来并且开窑烧砖,那时便能盖出许多带着火墙和火炕的砖瓦房。据田十一说,那种房子非常暖和,燃烧后的烟会按照修好的烟道排放到室外,火炕和火墙会不断散发着高温。住在那种房子里,就像有暖气一样。
至于啥是暖气,李清照到现在也没弄明白。她哪里知道,那只是田十一偶尔说漏了嘴。
抬头看了看低矮的顶棚,李清照突然发现了不同。从外面看这半地下的房子是尖顶的,但从里面看顶棚却是平平的。这就说明平顶和尖顶之间的夹层里面,肯定是做了保暖措施的。
“尖顶与平顶之间能是什么呢?”李清照低声呢喃道。
天赐城的百姓来这里参观是为了学习观摩,待到看清楚这种半地下小房子的结构,便会有专业的天赐军工兵带着他们去施工,按照分工和规划好的区域盖出许多许多这种小房子来。住在这种房子里,冬天的时候一定会很暖和、很舒服。
现在的样板房有三间,供所有的百姓学习观摩。李清照又随着人流去看了施工现场,发现每一个施工小队都有工兵带领着。施工小队都是根据个人特长组成的,分工十分明确,各种工具齐全。其中最让李清照感慨的,就是天赐盟特有的铁锹。
铁锹这种工具据说是田十一发明的,用起来效率极高。
强忍着打开田十一脑袋仔细研究一番的冲动,李清照又来到天赐军的营寨里走了一圈,发现妇人们也没有闲着。
一个又一个大帐篷里,妇人们正采用流水线的工作方法,将兽皮制作成一个又一个皮帽子、围脖、五根手指的手套还有棉鞋。她甚至看到一种奇怪的帽子,名字叫长耳皮毛军帽。
李清照就这样走着、看着,转眼就到了晚上。人们围着篝火吃饭、闲聊,很快却有说书人开始了俗讲。之前李清照都没有注意,田十一竟是把舟山的说书人都给带了过来。
说书人没有讲英雄故事,也没讲国家大事,而是在讲天赐之地的冬天有多么美好。只需在河上凿个冰窟窿,里面的大鱼自己就往外蹦,连渔网都不用就能捞上来好多鱼。这里的狍子特别傻,若是一枪没打中的话都不用担心,过一会儿那只狍子还会自己跑回来,为的是看看刚刚发生了什么事。有句俗话叫好奇心害死猫,在这里只能说是好奇心进菜锅了。
百姓们畅快地大笑起来,李清照也忍不住跟着笑。这故事在路上听田十一说过,那种叫做傻狍子的动物好奇心特别强,遇到危险也要回来看一看,所以很容易就能捕获。
天色已经很晚了,田十一的中军大帐依旧亮着灯。李清照蹑手蹑脚地走过去,却不料一根铁管子猛地杵在她的胸口上。
孙友爱发现来的是李清照,这才讪讪地收回火枪,小声告诉易安居士,下次别像个贼一样,这要是被当成奸细一枪给崩了,死的是有多冤。更重要的是,死了就不能抱儿子了。
李清照脸上一红,瞪了孙友爱一眼就向田十一的帐篷走去。此时的军帐里竟是还在开会,李清照便站在帐篷外面静静地听着。
鸭绒被、羽绒服,穿在身上又轻又暖和。玻璃建的蔬菜大棚,冬天也能种出青菜来,这怎么可能啊?腌菜、干菜这些听着还算靠谱,可是酸菜是什么呢?田十一为何说明年冬天他一定要吃上酸菜呢?火炕和火墙早已经有了嘛,原来这两样东西不是田十一发明的啊,许是别的蛮人部族里也住着带有火炕和火墙的房子吧。
李清照一直站在帐篷外面听着,感觉一双脚都已经冻麻了。这辽东的天气冷得可真早,夜晚更是冷的要命,好在田十一发明了那么多一半在地下的小房子,要不然真的会冻死很多人啊。
当帐篷里说到要成立一支专精于山林和雪原做战的特种战队,李清照立即就走开了。相公说了的,军事上的事情都是机密,尤其是天赐军的,没事不能乱打听。
回到帐篷里躺了下来,冰凉凉的。李清照想着什么时候才能住进半地下的小房子里,想必一定很暖和吧。
眯了一小会儿,刘光世终于散会回来睡觉了。见李清照还没睡着,刘光世调侃着说道:“十一哥让我问问你,什么时候拜他为师?”
大宋最强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