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赞虽不明其意,但也只能奉命行事,徐盛等将也是将信将疑,不知道陆逊这样反其道而行之会不会有用,但军令如山,都各自下去准备。
曹休病重,寿春的一切政务便由新任命的参军郭奕来处理,郭奕是郭嘉之子,虽不如郭嘉那般料事如神,但在军略方面也颇有建树,是年青一辈的翘楚,来到寿春两个多月时间,已经深得曹休倚重。
此时东吴兵临城下,郭奕知道朝廷已经派来援军,所以命令大家守城待援,曹休卧病不起,对军心影响极大,出城交战是不可能的,唯有固守待援。
这一日正在城中巡查,突然吴军围在寿春四门,向城上远远房间,郭奕大惊,急忙传令士兵小心防守,霎时间鼓声震天,号角长鸣。
但只见无数箭矢飞上城头,轻飘飘的毫无力度,大多数直接落入了内城之中,郭奕不由心中疑惑。
正观察的时候,一个士兵拿着箭矢跑来:“报郭参军,东吴并未攻城,而是向城中传信。”
郭奕有些疑惑,从地上捡起一支箭来看,果然箭尖上用布条包裹,拆开来一看,却见写着几个大字:“司马懿携三子即将接手寿春城防!”
身旁的张虎疑惑道:“此事我们早就得知,东吴不是多此一举么?”
郭奕也是愣了半晌,突然心头一跳,大叫:“不好,快带人将所有射进来的箭矢收集起来,不能让民众得知。”
那个士兵有些迟疑道:“这个东吴的箭矢甚多,根本来不及收集,很多直接进了百姓院中,这如何是好?”
“好歹毒的计策!”郭奕急得出了一身冷汗,忙对身旁的张虎、乐林吩咐道:“你二人速带本部兵马在城中巡逻,若是有百姓闹事,要及时镇压,绝不可让城外的吴军得到消息。”
张虎见郭奕如此紧张,不由问道:“将军为何要突然加紧巡逻,城中已经检查过好几遍,并无嫌疑之人,这样只怕反而会引起民众不安啊。”
郭奕跺足道:“你等不知,昔日司马将军水淹寿春,民众多有怨恨,此时若知司马将军前来,岂能不出现骚乱?若是城中一乱,东吴再趁机攻城,曹将军不能主持大事,焉能守得住?”
张虎闻言大惊,知道事不宜迟,马上和乐林两人往兵营而去。
襄阳城,经过三年多的发展,比以往更加繁荣,城头被修葺一新,更显得巍峨雄壮,矗立在汉水之畔,俨然成了荆州的一道屏障!
议事府中,武齐聚,一个个面色凝重,看着关羽卧蚕眉紧皱,拂须在大厅中来回踱步,不知道他究竟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
关平见关羽半晌不说话,只好说道:“父王,丞相和子益大哥已经离开长安前往成都,不如派人前去问问情况再做决定吧!”
关羽停住脚步,捻须沉吟,这也是一个折中的办法,等送信的人到了成都,大概诸葛亮他们也正好到了成都。
“依属下来看,此举大可不必,丞相和燕王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正思索间,一个年轻人迈步而出,正是被刘封派到荆州负责政事的颜琰。
关羽转身看着这个精明的年轻人,作为武力强者,他虽然也读春秋,但对高谈阔论的人向来嗤之以鼻,唯一能让他敬服的,也就诸葛亮和叙述等人而已。
如今的这个年轻人也崭露头角,和沐风已经成为马良的左膀右臂,在荆州近三年的锻炼中更是老成持重,州中许多事务都交由二人来处理,很多见解就连伊籍等人也都极力赞同,成为年青一辈的翘楚!
“哦?你看出什么端倪来了?”此时马良还在江陵,眼下只能听听大家的意见。
颜琰抱拳答道:“以属下看来,丞相其实是默认将军出兵的,孙权御驾亲征,整个江东无人不知,早已传遍天下,但丞相并未派人送信来,可见是要将军便宜行事。”
一旁的沐风也说道:“不错,丞相送往东吴的书信也已昭告天下,已经明确说明要齐心剿灭倭寇,三年内不再开战,若是东吴出兵,便是违背会盟之约,我们要按照盟约从旁牵制,此乃先礼后兵!”
关羽双目微凛,精光闪烁,霎时间思绪开阔起来,经历前番荆州之事以后,他心情沉稳内敛了许多,要不然早就出兵了,根本不会召集众人议事。
此事静下心来一想,若是诸葛亮真的不打算和东吴开战,此时书信应该早已经送到了,但从离开长安之后,却一直毫无消息,这便是一种默许。
颜琰又道:“而且孙权增兵公安港,便是担心将军会出兵,可见其经做好了开战的准备,此乃天赐良机也!”
关羽卧蚕眉竖起,虎目开阖间,一股睥睨天下的气势掩盖不住地散发出来,这句话可是真正说到自己的心坎当中了,他何尝不知道自己年事已高?
虽然嘴上不承认自己老了,但只有自己心中最清楚不过,岁月不饶人,勇力不复当年,如果不趁着这几年再厮杀疆场,以后就真的要养老终生了。
看着刘封他们征战杀场,豪取长安以西,自己镇守襄阳,的确心痒难耐,这次一定要奋余烈再战沙场,开疆扩土!
计议已定,关羽迈开虎步,来到帅位之上,大声道:“孙权不遵盟约,执意出兵,某自当从旁牵制,诸位听某号令!”
关平早就等不及了,马上道:“父王,我们已经等候多时了!”
军事大厅的左侧,挂着一张绘制好的荆州地图,各个郡县、河流、山川,一眼看去,全都历历在目,这是马良召集荆州士人合力做成的荆州全图,包括江南四郡在内。
关羽看向地图,盯着武陵、零陵、长沙、桂阳四郡的位置,说道:“公安港不仅有原来的守兵,如今又增加了张承的大部分部队,柴桑还有甘宁的水兵随时能够增援,要取南郡,诸位可有何良策?”关平上前说道:“父王,孩儿愿打头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