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2章 结局4

柳承恩哪里能不明白皇上的意思?

他原本就是担心柳家太过招摇了,容易被人惦记。

可是如今有了李幕的旨意,他也不好说什么了。

“也罢,待你中了进士,之后为父便想法子将你外调吧。若是未中,那是最好的。”

“是,父亲。”

十六岁的柳定安明明还是一个少年,一脸稚嫩,可是眼神中透出的坚定,却不似这个年纪该有的。

苏锦绣也知道了柳承恩的顾虑,劝说了一番之后,便提议道:“待过几年,皇上这里一切稳妥了,不如你就辞官归乡?”

柳承恩挑了挑眉,“我原也是如此打算的。只是怕一时半会儿不可能走得了。”

如今内阁五人中,他和林大人是新晋上来的,顶多再有三年,估计张阁老就得辞官归乡了,不为别的,也得为张家的小辈们着想,总不能朝堂上重要的位子,都是他们张家人的。

一旦张阁老退出,那么再添新人,短期内,他就别想着走了。

之前李幕召他入宫议事时,就曾提到过这一点。

当时柳承恩倒是很老实地跟他说,自己打算在不惑之年辞官归乡,结果被小皇帝一阵的埋怨,就差直接掉眼泪了。

如今又遇到了自己儿子科举之中,柳承恩就知道他们柳家是注定要给皇上卖命了。

如此也好,有自己在,可以帮着安安在朝中稳当几年,之后再退,倒也不必太过于担心了。

柳承恩如今能得新皇重用,除了因为当年的情分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很识趣,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掺和。

就好比这三年一次的会试,柳承恩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愿意去做主考官的。

除了先皇在世时,曾让他当过一次监官,一次主考之外,他就一直很排斥这个。

一般而言,会试或者是乡试的主考都该由礼部官员派出。

只是皇上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亲自指定自己所信任的文臣去担任主考。

目前朝中,任主考官次数最多的,应该就是张阁老了。

新皇开恩科的时候,柳承恩就没有自荐去当主考官,倒是张阁老举荐了江元丰。

柳承恩的头脑一直很清醒,可以有权力,可以有势力,可是绝对不能让自己手中的权力太多了,否则,就会引起上位者的注意。

哪怕这个新皇是曾经唤他姑父唤他老师的李幕,也是同样如此。

上位者,注定了就是要孤单的,因为他们坐在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位子上,注定就要战战兢兢,甚至是多疑多虑。

李幕,也不例外。

柳定安回来了备考了,艾宝的亲事也再度被提上了议程。

李幕也曾问过苏锦绣,到底想帮艾宝找一个什么样的夫婿。

对此,苏锦绣倒是回答地很简单,只要人品好,心性好,出身世家或者是寒门,他们都不在意。

李幕心中有数了,便想着等来年的殿试上多注意着些,看看是否有合适的青年才俊。

次年会试,柳定安位列第三,夺了会元的,是出自岭南世家的一位公子,也不过是刚刚行了冠礼的年纪。

可以说这一次的会试选出来的才子们,大多数都在三十岁以下。

再之后的殿试,李幕毫不意外地成为了探花郎。

李幕倒是想直接把他点为状元的,可是又考虑到了他的年纪太小,十六岁的状元,固然是容易扬名,可是也同样会让人惦记上。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所以李幕还是将那位世家子点为了状元,这风头,就让他去出吧。

年仅十六岁的探花郎,这也足以令人震惊了。

这一年的前三甲,最大的榜眼,也不过才二十有三。

如此一来,十六岁的探花郎,也就不是那么地显眼了。

至少在那些高官贵人眼前,柳定安也不是那么地突出了。

不过,上门提亲的,倒真地是一个接一个。

只不过柳承恩和苏锦绣是一个也看不上。

倒不是人家的孩子不好,以他们今时今日的地位,哪个敢介绍歪瓜裂枣过来?

若是给柳定安说亲的,倒还好,他们还能心平气和地仔细商量一下,再看看画像,或者是亲自找机会相看一下。

可若是给艾宝说亲的,那柳承恩是恨不能直接就将那冰人给打出去了。

“不急!咱们艾宝还小呢,这才十六,急什么?等她十八了再说。”

苏锦绣也知道自己夫君宠女儿,而且对于女子早婚一直都不提倡。

苏锦绣也舍不得呀。

自己娇养了这么多年的宝贝女儿,就要成为别人家的人了,也不知道会不会被欺负。

每每思及艾宝要嫁为人妇了,苏锦绣这心里头就不舒服,而柳承恩就更夸张了,那模样,就跟有人过来跟他抢人似的,别提多暴躁了。

柳承恩想要将柳定安放出去,可前提是他得先考庶吉士,所以暂时还是留在京中的。

至于两个孩子的婚事,柳承恩则是一律以孩子还小为借口,谁的亲事也不曾定下来。

到是苏大郎家的旺仔的婚事定下来了,婚期也定在了明年,苏家上下,可以说是喜气洋洋。

苏锦绣叹了口气,“昨天郑夫人又带着她的宝贝女儿过来了,话里话外,无一不提到了咱们安安,你说人家如此上心,咱们就这么冷着,是不是也不太合适?”

“那你说什么办?”

苏锦绣头疼地很。

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找一位合适的姑娘定下来,如此,定了亲,也便不会天天有人上门来明示暗示了。

可是偏偏柳定安不急,柳承恩也觉得孩子太小,男子成亲,怎么也得等到二十之后再说。

况且,他们这样的人家,一旦定了亲,那就得奔着成亲走,若是中途中了变故,只怕两家就要结为仇人了。

苏锦绣再次叹气,“早知道就不让安安回来了,那会儿想法子再拖上三年再让他参加会试,估计能消停的多。”

这话,柳承恩没法儿接。

皇上的旨意,他敢违抗吗?

同年八月,镇北关大将军,也就是武安王清川回京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