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王允

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常常以宗亲、世家等称谓来形容一个大家族。

这些家族,是由一个个最小的家庭单元构成。

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在同代人中会推选出来一个或者能力出众、或者品格超群、或者能够代表整个家族大部分人的利益,来作为家族领袖,称之为家主。

所以说,许多人套用嫡系子弟为家主的模式,在一些大家族上面其实并不适用。至少在王允家族中并不适用。

反倒是在一些地方小宗族中,会经常沿用长房长子的模式继承家主之位。

其实说到底,问题还是出在家族的规模大不大?人多不多、以及族内人才的储备量上。

一些地方上的小宗族,一代人中能有一个做官的人就已经很不错了,而且他们的家族族人的聚集地多聚集在一村、一乡。

家族礼法的约束力比较强,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论资排辈的情况十分的严重。

正所谓上行下效,嫡长子继承是连皇家都使用的方法,这些地方上的小门小户自然而然的便学习了起来。

真要是论起历史渊源,还要追溯到周朝的分封制。

但是有一说一,那些小门小户有哪些是真的能追溯到周朝时期的?促使家族继承模式的形成还是上行下效,对着上面有样学样。

而那些正儿八经的豪门世家,因为族中人才多,出来做官的人多,族人满天下跑。虽说族地是固定不便的。但有好多族人都跟着自己那一支的人才出来做事。在各地开枝散叶。

所以宗族礼法对他们的约束反倒是少了许多。

当然,这里面也有家族大了,内部势力制衡的原因。如果一个家族只有一个声音,那么自然是一家独大。

但大家族一般都比较重视教育,族学什么的一般都会搞一搞,这么一搞,就算是给了那些贫苦族人一条上升通道。人才哗哗往外面冒。

这样一来,反倒是形成了类似周朝分封制演变的一个效果,一开始家族嫡系还能震得住场子,族中培养出的人才也四处开枝散叶。仿佛被分封出去的诸侯,拱卫主家。

但是时间一长,嘿嘿,看看周朝最后的下场就知道了,那些不断从家族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会形成一个个新的小家族。他们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关键还离着族地远之又远。

有能力的主家大多鞭长莫及,没能力的主家搞不好都已经在哪一次的危机中翻了船,嫡系都换了好几番。

就这么一个情况,再说大家族嫡系长子继承制,就比较扯淡了。

但是有一说一,虽然大家族的家主很可能不是整个家族嫡系出身。但他一定是大家族中某个分支的嫡系出身。

这一点是比较怪的,因为那些分支家族的规模还没有膨胀到再次分裂的地步,所以他们用的依旧是嫡系的继承制。

一些旁系子弟压根没有参与家族议事的权利。更别提那些与家妓、女仆生出来的庶出子弟。这些人不管是在自己家中,还是族中总会受些不公平待遇。

除非他的母亲非常的受宠,或者他本人非常的有能力。才能出人头地。比如袁绍!

王允所在的太原祁县王家与隔壁的晋阳王家相比,两个家族的发展模式是有些不一样的。

相同之处,便是两家都是当地的有名的郡望,家族很有势力,可以说周围许多郡县的官员、胥吏都是出身自这两个家族。

但是不同之处在与,祁县王家出了一个王允,一下子便从地方蹿上了政坛。家族名声大涨之下,也隐藏着与名声不符的虚胖隐患。

简单的说,祁县王家除了王允这一脉在朝中为高官,其他的族人最多就是郡县的地方官。中间空出一大截。

而晋阳王家,虽然在朝中无人,但走的却是比较稳的。这一代出了护匈奴中郎将王柔,代郡太守王泽。

这两个是亲兄弟,还都在并州蹲着,尤其是护匈奴中郎将王柔,就在太原郡,就在晋阳。虽然不是管民生的官。但人家要想护住自家家族还不是简简单单一句话的事情。

若是没有王柔在太原蹲着,南匈奴当初叛乱时候,岂会舍近求远,放弃太原郡不打,去攻破了西河郡?

还不是打太原郡的时候,被匈奴中郎将王柔与太原郡太守臧旻给联手抽回去了!这才调转马头攻破了西河郡,杀了西河郡太守。大肆劫掠。

眼下家族的隐患别人不知道,王允岂会不知道?如今自己家族的地位全靠他这一脉崛起。在地方上并没有什么兵权。

正所谓鞭长莫及,万一刘玄妖人真想搞出什么幺蛾子,他人在长安鞭长莫及。又能如何?

袁绍厉害吧,十八路诸侯盟主。麾下精兵悍将无数。可是他却护不住在洛阳的族人,全部被董卓咔咔咔。人头滚滚!

这就是县官不如现管的道理。

他王允能走到这一步,诚然和自己的努力有很大关系,但家族对他的助力也是非常大的。

至少他是家族嫡系,天资聪颖,独具慧质,深受长辈们的喜爱和赏识。

在那些在州郡担任官员的长辈的影响和熏陶下,他自小眼界并十分的高,意气非凡,充分利用家里的优越环境,饱读诗书和泛阅经传。

在少年时期,便就已经成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才子,远近文人学士都对他刮目相看。

与此同时,他还坚持习武强身。崇慕卫青、霍去病的威猛和气度,认真不懈的文修武练不到数年,便出落为一名文韬武略无不精通的全才。

如果刘玄知道王允的成长历程,一定会吐槽,这就是套用了文武双修的主角模板。难怪最后能送走董卓大魔王。董卓死的不怨啊!

王允19岁便出任太原郡吏,同年因指责太守王俅贪赃枉法,徇私舞弊。被并州刺史邓盛聘为别驾从事。

王允为官初露锋芒,不仅赢得了州郡官吏和当地百姓的赞赏和钦佩,而且引起了朝廷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