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这次,南匈奴於夫罗便停步在河内郡的漳水附近,不再向前攻击董卓。而一直在河东郡进攻的白波军也没有趁势追击。
显然是有自己的打算,他们与袁绍是临时的盟友,可不是手下,没有必要、也没有任何理由非要听袁绍的命令。
自然是怎么对自己一方有利怎么来!
此次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袁绍大捞好处,实力急剧膨胀。在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各方诸侯罢兵返回之后,就应该为这次副本画上一个不太完美的句号。
但袁绍不这么想,他想的更长远。他要让董卓这个副本继续发挥余热,为自己的下一步行动做铺垫。所以他留在了这里。
袁绍很清楚,他一旦撤军回归,那必然要返回自己的渤海郡,因为那里是他起兵之地。是世人眼中他的根基所在。
而那里有什么?能为他袁绍带来什么?
那里有青州的三十万黄巾军在猛烈攻打渤海郡,想要攻占渤海郡与张燕的黑山军汇合。他袁绍要是这个时候凑上去。手里这点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还不要损失惨重?
再者说,就算击溃了青州的黄巾军,返回渤海郡有什么好处?
渤海郡不过是冀州一郡,弹丸之地也!难道还要回去继续仰韩馥那个蠢货的鼻息?继续受韩馥的压制?
他袁绍要的不是这些,他要的是冀州!
他需要一个理由继续停留在洛阳,继续刷讨伐董卓的副本,一方面捞政治声望,一方面整顿兵马。
等到公孙瓒、韩馥与青州黄巾军打的差不多的时候,他再回去收拾残局。
此次为了夺取冀州,袁绍做的许多手打算,结好幽州的公孙瓒是一方面,南匈奴的於夫罗也是一方面,至于白波军的郭太,不过是十余万流寇罢了,他还没放在眼里。
不管是幽州的公孙瓒还是南匈奴的於夫罗都有大规模的骑兵,而且幽州、并州正好将韩馥的冀州半包围了起来。
冀州东面是大海,西面是并州、关中。北面是幽州,辽东。南面则是青州、徐州等地。
只要半包围之势成型,他袁绍便可借他人之手夺取冀州!到了那个时候与周围的邻居是敌是友,就要另外算了。
张杨此番奉袁绍之名,只带数百轻骑一路疾行赶往河内郡的漳水河畔责问於夫罗。
他虽被袁绍表为河内太守,实际上他压根没掌管过河内。
当年他张杨因为武勇过人,被并州刺史张懿任命为武猛从事,为州刺史属官,掌领兵事。
结果没过多久,天下大乱,并州刺史张懿被胡人攻杀。张杨只好换了一个老板丁原。
后来老皇帝非要搞什么西园八校尉来分大将军何进的兵权,这本来没啥。但老皇帝错就错在用官宦做西园上军校尉,统领洛阳军队。
天底下的官员对宦官把持朝廷不满已有多年。宦官与外戚之间,他们更倾向于外戚。再加上长幼有别。
老皇帝这是摆明了要废长立幼。这在天下人眼中就是祸乱之源。所以很多人都支持大将军何进。
当时老皇帝已经快嗝屁了,上军校尉、大宦官蹇硕知道一旦老皇帝死后,小皇帝年幼,自己孤掌难鸣、怕是压不住何进。于是大肆征召天下豪杰用为自己的偏将。
这就给了人安插内应的机会,袁绍和曹操早已经投诚何进,却不声不响的都被征为校尉跟随蹇硕。妥妥的无间道。
而丁原更狠,直接把派遣他张杨率领士兵去蹇硕那里投奔,蹇硕见丁原居然让张杨带着兵来投奔。不由大喜,还以为自己这是得到了并州一系的支持。
便让张杨暂行军司马。替他掌管兵马。却不知这正是他的取死之道!
自己的兵马都被张杨这个二五仔、无间道给掌控了。蹇硕还能翻出多大的浪来?等老皇帝一嗝屁,蹇硕也就被何进送着追随先帝而去。
他张杨因为此战有功,很受大将军何进的器重,便派他回并州招募兵马,然后回京听令。
张杨回并州的时候是满心的欢喜,还以为自己这次飞黄腾达了。只要招募完兵马,便可跟着何进大将军步步高升。等上大汉的政治舞台。
却不成想,自己刚回并州召集兵马完,留在上党平定了上党的山贼之乱。何进就被宦官张让等人诛杀了!
董卓趁机进京,掌握朝中大权。当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董卓哪里知道他张杨是何人?在各种分赃,安置部下。拉拢天下群雄的时候。压根没提到他。
于是张杨反了!率兵进攻上党太守于壶关,壶关既是关卡,也是县城。是因壶关口山形似壶,因此得名。
壶关地势如此险要,又有上党太守再次坐镇,张杨当然攻不下来,只能带着自己的兵马攻占其他县城,一路砍瓜切菜,队伍发展到几千人。
这才拉着人绕道参加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副本。却不料在这里遇到了袁绍,两人在洛阳时同时二五仔、无间道。自然是惺惺相惜。
一个郎有情、一个妾有意。就此搞基成功。
策马疾驰之间,张杨已经看到了漳水河畔成片的军营,不由缓缓的将马速降了下来。
很快便有南匈奴的骑兵斥候迎了上来。待勘探完身份,张杨便随着斥候一路奔向了军营大门。
在那里,南匈奴於夫罗已经立于辕门等候!
遥望飞快奔来的张杨,一身匈奴贵族打扮的於夫罗不由露出了一丝愁容。
他於夫罗,本名栾提于夫罗,并非是匈奴的单于,只是匈奴的一个王子。一个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归的流亡王子。
在刘玄的印象里,匈奴一直都是大汉最强大的敌人。是不死不休的存在。
可是真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匈奴从秦朝的时候便存在。秦末汉初,匈奴强大了起来,屡次进犯中原,对大汉朝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
后来汉武帝励精图治、秣兵历马,终于将匈奴击败,迫使匈奴退居漠北,并逐渐分裂为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