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兰陵(3)

俞也向荀况见礼后,端正坐于众人面前。她能感受到数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心中虽惴惴不安,面上倒也能不露紧张之色。

荀况坐在案前,身后壁上悬着一幅绢布,上书“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五句,想必是其对学生们的教诲之言。虽然句句不离“天”,实际上却是对人事的教导,教人要清净心性、顺应自然规则的同时合理利用自然。

早在穿越之前,俞也就在历史书上学过荀况那句著名的“制天命而用之”。他的思想重视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在战国时期难能可贵。俞也虽然本意是想来学习权术、结识名士,其实心中对荀况本人也是真心实意地十分敬仰。

荀况:“可准备好了?”

俞也:“请先生赐教。”

荀况:“听李斯说,你在秦国为官。想必对刚即位的秦王政多有了解?”

俞也:“微末官职,不足挂齿。不过确实见过秦王政数面。”

荀况:“你对他如何看待,他可否成就秦国霸业?”

围坐在周围的荀府弟子们本来还有人心不在焉,此题一出,全都肃然坐直。尤其是来自除秦之外的其余六国弟子,个个虎视眈眈地盯着俞也,等待她作答。

俞也背上冷汗涔涔。荀况这问题真是刁钻。她合理怀疑自己若是答得太过尖锐,就会在这里被六国弟子一刀砍翻,壮志未酬身先死;然而若是答案不能一针见血,又难以令荀况满意、无法拜入其门下。

系统在脑内对她道:“我给你个建议吧:你就把嬴政往坏了说。这些人听了肯定高兴,还会对你大为赏识。”见俞也不应,他道,“怎么,舍不得?”

俞也:“我只是再想多活几年。”倒不是她心软,而是嬴政若知道她在外面说他坏话,等她回国后非要发疯弄死她不可。她这一个脑袋还不够他砍的。

俞也面临此等棘手情形,心中反而大胆起来,有种豁出去的冷静。

她坦诚道:“先生文章曾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必定知晓天下大势非一人能左右。如今秦国富兵强,无论秦王政为人如何,都不影响大局。”

荀况:“此乃诡辩。你在逃避我的问题。”

俞也:“先生既然一定要听,我就直言了:秦王政此人,虽年纪尚小,但处事果决、手段强硬。来日未必为仁君,却必成霸主。”

听闻俞也一席话之后,荀况的目光扫过一众弟子。只见韩非形容平静、不愠不喜;李斯目光隐隐含有关切之意;毛亨等人则面带愠色。

荀况点名道:“毛亨,依你之见,俞也所言可有道理?”

毛亨欣然应声。他先不提俞也刚才的话,反而问她道:“你在秦国为官之前,可曾去往赵国?”

俞也愕然道:“我出生在赵国邯郸,是后来才至秦国。你如何知晓此事?”

毛亨冷笑道:“你的衣着织样是邯郸旧日流行款式。我身为邯郸人士,自然知晓。”

俞也了然。她身上的衣服是俞母所做,而俞母最擅长邯郸织样,难怪被认出来。

毛亨接着骂她道:“听闻数月之前,数十个长平遗孤刺杀秦王不成,尽数牺牲。天下苦秦久矣!那些赵国勇士以身殉国,性命亦能在所不惜;你身为赵人,却不顾长平之恨、竟甘愿做秦王的走狗,难道不觉得惭愧吗?”

其余弟子听了,便有几人义愤填膺,看俞也的目光带有鄙夷之色。

俞也:“七国之中,兴兵作战的岂止秦国。昔日赵国昌盛之时,也曾攻中山、分宋地、与秦共谋伐齐。成王败寇而已。那些长平遗孤并非为天下舍生,是为报仇而来。然而下令活埋赵国四十万大军的人,是当年的秦昭王和白起,与秦王政何干?那些长平遗孤报仇报到无辜之人身上,难道就不觉得惭愧吗?”

毛亨听得额上青筋暴起。

俞也犹嫌不足,语气冷冰冰地火上浇油道:“四个月前,护卫秦王政逃过一劫的,正是在下。若无我,他们或可成事;凡我在一日,他们想刺杀秦王政,不过是痴心妄想罢了!”

毛亨一怒之下拍案而起:“你!赵人刺杀秦王,你不帮忙就罢了,反而护着那秦王;秦国狼子野心,你不以为耻,却替他们开脱。若老师收你为徒,岂非助纣为虐?”

他向荀况禀道:“老师,请将此人速速逐出荀府,免得污了门楣!”

学堂中的气氛犹如一根拉满的弓弦,绷得极紧。

荀况不赞赏的目光落在俞也身上。

俞也:“若您不愿收我为徒,我甘愿被扫地出门,无悔无怨。只是临别之前,我有几句肺腑之言想请您听。不知先生能否为我屏退左右?”

荀况考虑片刻,对俞也道:“我留韩非、李斯两人从旁侧听,可否?他们是我所有弟子中学问最高的,且性子沉稳,绝不会跟你吵起来。”

俞也:“当然可以。”

荀况便对其他弟子道:“你们退下罢。”

老师发话,毛亨等人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地起身。毛亨看了看安坐的韩非、李斯两人,心想韩非口吃,这关头恐怕指望不上。他便拉着李斯悄声道:“师兄,你可一定要劝谏老师,千万别让他收下这个奸人。”

李斯不言,只是朝毛亨微笑。毛亨自动把这微笑理解成“包在师兄身上”的意思。他松了口气,放下心来,抓着李斯的胳膊还想再嘱咐两句。

荀况:“还不快走?莫非要我亲自送你出去?”

毛亨连忙道:“不敢,不敢。”说着忙不迭地走了。

还好他走得快。要是他再走慢几步,就能看见他的好李师兄朝着俞也安慰地眨眼、对她比口型道“加油”的情状了。

俞也看懂了李斯的口型,心中感激,回他一个坚毅的眼神。

韩非早察觉到这两人眉来眼去,却假装没看见。

荀况轻咳两声。李斯立刻收敛眉目,安分守己地旁听。

众人散去后,学堂内立刻清净不少。秋风卷落窗外叶,日光下的叶影飘摇着划过窗棂。屋内方才还剑拔弩张的氛围,此刻也如这落叶般归于沉静。

荀况:“我实在不想收你为徒。你有什么话,请快说吧。”

俞也:“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先生认为,秦国最终能否问鼎天下?”

荀况:“秦国以武力强夺他国之地,行的并非是仁义之王道。况且以诸侯之位夺天子之室,不合礼义。”言下之意是不看好秦国。

俞也不急不恼、心平气和道:“秦国自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六世以来,尽地力、凿运河、重刑法,对内则秩序井然、政治清明,对外则粮草充备、兵强马壮。”

“反观六国情况如何?昔日多亏了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位公子有勇有谋,得以在秦国虎狼之师下保全六国。”

“可如今孟尝君、平原君已逝;信陵君因魏王猜忌而被毁废,日夜饮酒作乐。当年名冠诸侯的四公子,如今也只剩下您的好友、春申君一人而已。人事尚且凋零至此,剩下的方面实力如何,可想而知。倘若秦国不能成事,其余六国更是无望。”

俞也这番话说得不疾不徐、有理有据,不光韩非、李斯听得聚精会神,连荀况都听得津津有味。

荀况饶有兴味道:“依你之见,秦国必定成就霸业?”

俞也:“我不能妄言。还是那句话:成王败寇。终有一日结局会到来。只是在我看来,秦国笃定地欲以武力荡平天下,比其他六国更有优势。”

荀况:“以武力打天下容易,守天下却难。倘若不行仁义之政,即便富有天下,又能守住多久呢?”

俞也话锋一转道:“先生所言甚是。打天下的武力之道,我已找到法子学习;可是守天下的仁义之道,我唯有向先生您请教。还请先生收我为徒。”

荀况沉吟半晌,问韩非、李斯道:“你们二人如何看?”

韩非不言。

李斯:“其实刚才毛师弟说得没错。俞也曾跟我说过,她是为学权术之道而来。我看她大抵是心狠手辣之辈,和那秦王政实乃一丘之貉。”

俞也听到这里,心头一凉。李斯说好帮她引荐,事到临头却背叛了她么?

李斯紧接着叹息道:“可惜六国之中,弄权者恰恰是她这等小人。”他低眉说完,暗暗瞥了俞也一眼。

这番话听着是贬低,实际却别有深意。大概因为同来自于现代的默契,俞也奇迹般地会意了。

她痛快道:“不瞒先生说,我有志在秦国朝廷中争得重臣之位,上可谏秦王,下可左右苍生命运。先生教导我,就是在教导秦王政,或许就是在教导未来的天下之主。若未来的天下之主能因此心怀善念,黎民苍生也就能享福。您收下我并不需要多付出什么,却能为未来的天下万民结个善缘。可见先生若能收我为徒,实为积德行善之举。”

荀况问李斯:“我收她为徒,这事可划算?”

李斯:“先生教一个学生是教,教两个学生也是教。若能让她这等狠毒之辈学会仁义之道、让她迷途知返,说不定比教十个原本就心怀善念的学生更有用。”

俞也看出荀况态度有所动摇,笑眯眯趁热打铁道:“这个买卖,先生稳赚不赔啊。”

荀况又看向韩非。韩非低头作揖,亦有替俞也说情之意。

荀况笑对俞也道:“听李斯说你是生意人,果然于买卖之道最精。明明是要教你学问,却能令我也有利可图。只是你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你求的是什么?”

俞也没料到他会问这个问题。

扪心自问,她求的是什么?

那个答案从来不是“安稳度日”。人生若是一味四平八稳,实在无趣。

她偏要站在钢刃之上,左走是地狱,右走也是地狱,只能搏取面前这一线生机。如此,才知每日没有白活。

俞也低声剖白,对着在场的三人、对系统、对千里之外的嬴政,最重要的是对她自己——

“求活下去,也求滔天权势。求命运掌握在我自己手里、不被他人左右……也求早一日助秦吞并六国,天下便能早一日平息纷争。”她慢慢道,“我志在将军位,却只愿天下从此无战事。”

室内安静无声,落针可闻。

荀况盯了她好一会,突然一锤定音道:“行拜师礼罢。”

俞也心中大石落下,长舒一口气、拜倒在地:“多谢老师。”

李斯和身边的韩非一样,面带祝贺的笑意看向俞也,心中却始终回转着她那几个“求”字。

他们二人所求的,何其相似。

或许他不该对俞也太无情。他们从同一个地方来,本来就该是同路人。

作者有话要说:本章中引用和化用的古文有点多,简单列一下名目:《荀子·天论》、《荀子·王制》、《过秦论》、《魏公子列传》(等,有的记不住了)。杨宽先生的《战国史》也是重要参考资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