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这份上,袁耀是怎么“飞”来的,已经无关痛痒了。
如今这敌人就在十里之外,随时就可能冲杀过来,哪里还能叫自己思量那袁耀到底怎么来的,只给的自己准备应敌的时间。
却听那蹋顿稍稍一愣,旋即就高呼道:“慌张个屁!那袁耀千里迢迢来送死,就送其上路,速速准备,莫要坏了乌桓威名!”
那斥候听得蹋顿之言,这才心下算是稳定一些。得了号令,连忙就下去传令做的准备。
边上直是听着的难楼此刻也连忙道:“既然那敌军已至,吾也速速下去做的准备,免得被那袁耀打个措手不及。”
蹋顿显然心思并没有对那斥候说的那么轻松。
听得难楼之言,也只是微微点了点头,也不多说话。
难楼也不见怪。
这袁耀绕行五百里地,来的自家军马身后,那是何等的气魄!
不说那战力到底如何,就说这坚韧不拔的意志,就算是作为对手,也不由叫人感到钦佩。
而这样的对手,又哪里是能轻松面对的!
怕是一场生死之战啊!
可不就是一场生死之战!
至少对于袁耀,那是当真把自己逼迫到了如此境界上。
毕竟是灭族之战!
不保持这种态度,显然很难真正达到目的。
“弟兄们!大陈的军人们!”
“今日一战,与以往的任何一战皆是不同!”
“昔日,不论是面对何等对手,皆是吾同族同胞,虽兵戎相见,却也手足情深!”
“而今!吾等面对的是屠戮百姓之异族!”
“此战,不为报酬,不为功勋,为的只是吾百姓安危!为的是国家荣誉!”
“此乃军人本职,望尔等皆以本战,日后谨记在心,驱除鞑虏,保家卫国!”
袁耀这话说的那叫是一个相当直白,可这越是直白的话,越是能得到认同!
就说那些兵卒,初时参军的目的可能各不相同。
比如说是在这乱世中活不下,也只能参军。
又比如说是有的些野心,欲要建功立业,立得功勋。
但不管是哪种,这乱世之中,王朝颠覆,谁能想到“驱除鞑虏,保家卫国”?
或许只有张辽这种边塞出身的人物,才能稍稍体会这八个字的重量。
只是那会大汉王朝也在风雨飘渺之中,这种情绪,实在也很难体会。
袁耀也是趁着机会,让这支强军的格局得到一点“升华”。
从建功立业到保家卫国,这种升华带来的也不仅仅是作战能力的提升,更是忠诚度提高。
毕竟建功立业,到哪都行。可保家卫国,保的却是仲家,卫的那是大陈!
却听那袁耀最后又是猛然高呼道:“诸位,可愿与吾共往之?”
一腔的热血猛然直上心头,下头的张辽与张绣,都忍不住的齐声应道:“驱除鞑虏,保家卫国!”
账下兵卒亦是纷纷附和,寒风裹挟着成千上万人的怒吼猛烈的往那蹋顿驻地吹去。
虽是还相隔十里地,但仿佛已经能叫人听得那十里之外齐齐的呼喊声。
只不过其实到了此地,那真正该喊起“驱除鞑虏,保家卫国”的,该是乌桓人才是。
毕竟再过那百里地,就到了乌桓人的大本营去了!
这袁耀当个护卫者的姿态,其实算是把那乌桓人的角色给抢过去了。
而当下,又有哪个能管的上这些,就连那田畴也是热血昂扬,却听袁耀一声令下,就带着心中豪情,奔袭十里,冲向那蹋顿!
二龙出水阵!
这是当年张济在宛城下对曹操时用的阵法。
结果因为被郭嘉看破,以典韦之武勇所破。
而今张济换成了张辽,却比当年那张济还要厉害多了!
却见张绣引一只骑兵往左袭击,张辽引令一只往右而袭。
“二龙出水,无可匹敌!”
张辽与张绣的武勇充分被发挥,二龙就如同两把尖刀,直直向着乌桓人的心脏插去!
彼时那曹操还有郭嘉与典韦在,一个能看破这阵法的关键所在,一个能顶住张济的勇武还能反杀。
可如今这蹋顿可就只能靠的自己了!
好在这蹋顿还是有些本事,虽然不知这阵法命门在何,也能大概感觉出这二龙并出的威力。
“先要截杀住一支军马!”
本能的,那蹋顿竟然还当真感觉对了!
知道先要截杀住一支,才好破此阵型。打定主意,就是向着那张绣冲去。
这蹋顿倒是想的简单。
那张辽不管怎么说都是吕布账下的强将,这吕布的名号名震天下,谁人不晓得?
正所谓是强将手下无弱兵,这吕布如此声威赫赫,那张辽怎么也是个强人吧!
再说那张绣,蹋顿也是打听到,乃是什么宣威侯。
虽然听着爵位挺唬人,但蹋顿却知道这家伙是个不战而降的主。
这么一比较,那谁弱谁强似乎就很是明显了。
蹋顿也算有些成长了,还知道知己知彼,这些消息,必然是这些日子寻人探查的。
北伐乌桓是张绣入了袁耀账下后的第一仗,虽说是充满了艰难与困苦,但张绣也是豪情万丈,被袁耀所深深感染。
见得有敌将来讨,当即怒喝一声“来的好”,就是快马几步,冲向那敌将。
要说统帅能力,张绣肯定是比不过张辽来的。
可光就说这二龙出水阵,张绣可使得比张辽还熟练的多了!
再说论是单人的武勇上,张绣与张辽相比,真不见得差的多少去,甚至可能比那张辽还强上一些。
是以这蹋顿选的对象,当真算是选错了。
只蹋顿哪里晓得这些,一把长刀在手,就朝着那张绣冲杀而去。
张绣不退反进,虽不知那蹋顿身份,却也义无反顾!
却见两人一个都是比自己后头的军马奔出一截,两人也不互通姓名,就是直直奔着对方的性命而去!
也是袁耀的话给起了作用啊!
要是换做寻常,张绣怎么也得按照流程走上一走,问问什么来得何人之类的。
而今面对这乌桓人,却只是一句不发,就要取了其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