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第 74 章

……

一阵沉默之后

张幼双艰难地问:“……等等,先生,你有过女人吗?”

俞峻不说话了。

好的,她明白了。

从青春期旷到现在的男人果然是恐怖的。

……

“我和你说,这位俞先生也有41、2了吧,旷了四十多年的男人,可是非常吓人的。”

下班之后,和何夏兰谈论起了她和俞峻这件事。

何夏兰立刻就激动了,两眼放光道,“本还以为你一直没成亲是眼界高……”

“现在看看你眼光的确是高!这就算了!倒还真叫你把这俞先生给拿下了!”

“怎么样,怎么样,这中间发生了什么?给我仔细讲讲。”

“其实也没什么……”张幼双简单地描述了一下那天发生的事。

何夏兰接连点头,紧跟着,便以一个长辈,过来的人的身份,说出了上述那句惊世之语。

张幼双:“……”

她有时候真的不明白古人究竟是太保守,还是太开放了。

半脸红半头皮发麻地回答:“不至于吧。”

“怎么不至于了?”何夏兰大笑道,“你啊!虽说有了衍儿,还嫩生得很!这么多年也没个男人吧?”

“我是过来人哪里不知道男人心里那些小九九!”

何夏兰说得笃定,“这种越正经的男人,私下里就越不正经!”

何夏兰又问,“你可知晓去那下等窑|子里的多有谁?”

“还不都是那些读书人!也只有那些普通的窑|子玩得花样才多!”

张幼双嘴角一抽,“俞先生……应该不至于。”

何夏兰不以为然,“你倒是信他,他秉性看着确实不错,但男人憋久了,各个都是衣冠禽兽,到时候兽性大发,敦伦的兴致起了,有你苦头吃的。我也是舍了我这张钝皮老脸才与你说这个。”

想到今天上午那近乎报复的,认真的亲吻。

眼看着话题一路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张幼双见势不妙立刻打断了何夏兰的话。

“我、我书坊里还有点儿事,就先走了!”忙甘拜下风,满头大汗地逃之夭夭。

然而刚回到家还没休息一会儿,却忽地收到了陆承望送来的帖子,请她到花椒楼晤叙。

对了,他最近刚回到越县,说不定还能向他打探打探乡试的消息。

这么想着,张幼双随便收拾了一下就出了门。

到花椒楼的时候,陆承望已然在等着了。他坐在桌前,侧脸静静地望着大堂里的人来人往。

一看到张幼双,他站起身,那双干净透彻的眼里露出惊喜之色,嘴角弯出个淡淡的弧度。

“双双,你来了?!”

张幼双斟酌着回答:“承望哥,好久不见。”

思来想去,还是选择了这么一个不过分亲近,也不过分疏离的称呼。

陆承望眉眼弯弯:“好久不见,你竟一点儿都未曾变。”

十多年不见,再说了,和陆承望熟悉的是原主,又不是她,张幼双挠挠头,一时间竟然生疏得不知道说些什么。

倒是陆承望很是自然温和。

他有点儿意外她怎么这么久还没成亲。

张幼双没打算告诉他和俞峻之间的事,摸了摸鼻子道:“还没找到合适的。”

陆承望脸上露出了诧异的神色,但很快又化为了柔软的笑意,微笑着朝她表示了祝福。

“双双,你比我想象中,还要大胆,还要有主见。”

张幼双愣了一下,开始反省起自己是不是太过疏远了。

虽说她之前一直挺看不上陆承望这种中央空调的,但他脾气好,心底好也都是真的。

这么想着,张幼双渐渐地放松了下来,和陆承望又聊了几句。

得知他这回是一个人来的,田翩翩留在了京城里,他能待得时间也不长,过两天就得回去。

十多年过去,看她一切都好,倒也没再问他衍儿生父的事,甚至还夸了张衍学习好。

这顿饭吃得还算是宾主尽欢,眼看时间不早了,张幼双主动提出了告辞。陆承望却突然喊住了她。

“双双。”

“嗯?”

陆承望神情少许的严肃认真,凝视着她笑了笑,轻声说,“我和翩翩在京城等你。”

“等你和衍儿上京。”

张幼双愣了一下,旋即弯了眉眼,大大方方地收下了这个祝福,“诶。”

与陆承望道别之后,张幼双回到了家里,随便洗漱了一下就上了床。

或许是因为白天那个亲吻,又或许是何夏兰说的话太过洗脑了。

她做了个梦。

做了一个难以启齿的春()梦。

梦到她和陆承望见面的事,被俞峻抓包了。

俞峻什么也没说,只是就像今天上午一样,以一种认认真真的,公事公办的态度,做着些耻度非常高的事。

就像那天喝醉了一样强势,将那侵略意都藏在清冷的表相下了。

男人紧皱着眉,皮肉寸寸紧绷,喘息声声,汗流浃背。

醒来的时候,张幼双脸几乎红了个透。

她究竟在做什么梦?!或者说脑补了什么?!

她觉得她完全无法再面对俞峻了!

……

这一夜,谁都没有睡好。

披着外衫,俞峻剔亮了银灯,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回想梦中的那荒谬无礼的一幕幕,不由默然无声。

本以为确定了关系之后,情势会稍加好转。

他常年浸淫于圣贤书中,谢绝欲想,峻腰沉膝每一次动作皆出乎于本能。

一次之后,又是第二次。最后关头,他几乎弄湿了她的鬓发。

就像今天上午,微微恼了,有意将她箍在门口。

他知道她在害怕,紧张得满头大汗。他却反而有种难以言说的餍足。说不上来是不想让人发现,还是心里想让人“凑巧碰着”才好。

人本来就是贪得无厌,他起了敦伦之兴,便再难自抑。每日的接触无疑与饮鸩止渴,原来,他还渴望着更紧密更深入的接触。

陆承望没两天之后就走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时间转瞬即逝,走得很快。

果如张幼双所料,在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衍儿、王希礼、保儿等人的府试、县试俱都过了!

猫猫甚至十分争气地连中了小三元,如今在越县周围名声大噪。

甚至于,张幼双她的名声甚至借这两场考试,一路传到省里去了!

整个江南省都隐隐知道了,越县有位女先生,教的学生一举就过了童子试。

而这段时间,张幼双将和俞峻的地下恋情维持得很好,张衍甚至都没能发现。

还有另一件好事,那便是她的《兴宋》一经推出,就极受欢迎。

一再加印,销量再创新高。

《兴宋》这个故事明显更受读书人的欢迎,不少文人激情点评,将她夸得可谓天上地下,绝无仅有。

在此基础上《兴宋》甚至还冲出了江南省,在整个大梁都广为流传,这让张幼双大赚了一笔的同时,开始考虑着将兴办女学这件事提上日程了。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用什么吸引女孩儿们,更准确地说是,女孩儿的父母们同意她们入学?

一旦入学,这就意味着家里少了个劳力。

除非她自掏腰包,每个月发放一定比例的膏火银,不过这也意味着负担是十分沉重的。

民间的书院,大多是由官方和乡绅所办,男人们又有科举上升的门路,自然有许多家长省吃俭用,不吃不喝也要供孩子念书。

可女儿就不一样了,自古以来,女儿就是赔钱货,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个说法向来深入人心。

虽说如此,张幼双还是决定先试一试。

她一直坚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不过在此之前,最为重要的还是,怎么兑现她当初所许下的承诺!帮助孟敬仲考上举人!

站在明道斋门前,孟敬仲默然良久,朝她露出个苦笑,“先生对学生一家帮助甚多……”

“学生实在无以为报……”

随着乡试日近,这段时间孟敬仲情绪也日益消沉了下来,张幼双抓紧时间找到他进行了一次心理疏导。

孟敬仲喃喃,嗓音低哑不可闻:“先生其实没必要做到这个地步。”

屏儿如今笑容日多,家里有了经济来源,娘亲的身子骨也好了不少。却也愈发暴露出了他的无能。

若他这回又没考上,又要如何面对替他负担了束脩的俞先生,将屏儿解救出来,为屏儿找到了谋生活计的张先生。

“在想些什么呢?”

肩膀上落了一只温暖的手,孟敬仲迷茫地抬起眼。

张幼双踮起脚尖,拍着孟敬仲肩膀,笑吟吟地鼓励道:“作为老师帮学生考上乡试这不是应该的吗?”

“好了,快回去上课吧,我今天这节课很重要,你一定要认真听。”

这不是大言不惭。

今天张幼双她要讲的内容可谓是干货满满!

她要讲的是,论乡试、会试中四书义的出题!

乡试、会试中四书义的出题是有规律可循的。

张幼双印象中,日本学者鹤成久章曾经就此写了一篇论文,就叫做《论明代科举中试《四书义》之出题》。

这篇论文探讨了《四书义》的出题规定、倾向、频率、内容形式等方面,而张幼双又结合大梁的基本情况做了整理,确保能做好猜题、拟题,提高复习的效率,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刀刃上。

将近这一年下来,张幼双她已经在九皋书院的学生们面前树立了作为先生的权威。

虽然私下里表现得挺没心没肺的,但认真起来,也没学生再敢像以前那样看轻她。

这回,她一踏入明道斋内,斋里瞬间就安静了下来。

少有人发觉,不知不觉间,张幼双讲课的时候,这些素来高傲的小天才们,个个都沉淀了心思,认真专注地看了过去,无一人交头接耳。

而这一次,更有所不同。

因为下面坐着的人非止明道斋的学生,还有敬义斋等其他斋的,甚至还有杨开元、孙士鲁等老师过来旁听。

环顾了一圈台下的众人,张幼双拍拍手,露出个笃定的笑,“这回,我要说的内容,对你们很重要。”

“我这回要讲的是乡试、会试中的出题倾向和频率!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摸清楚了乡、会试的出题倾向,这才能对症下药。”

乡试、会试中《四书义》的出题共占三道,而众所周知,四书是有四本的。

这就决定了每本书的出题倾向和频率各不相同。

饶是已经习惯了张幼双这独具一格的教学方式,众人还是不由一怔,几乎疑心自己是听错了,旋即纷纷吃了一惊。

乡、会试的出题倾向?!这难道也有迹可循吗?

王希礼浑身一震,不可置信地抬眼看了过去。

这、这也有窍门?

孟敬仲也怔住了,喉口仿佛被什么东西堵住。

他当然知道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几天下来近乎沉寂的心再度剧烈地跳动了起来。

少年们几乎沸腾了,再也压抑不住激动的心情,争相恐后地举手问:

“先生,当真知晓乡、会试的出题频率了吗?”这是惊喜的。

“……先生没有骗我们吧?”这是持怀疑态度的。

“先生是如何知晓的?!”这是迫不及待的。

另有人怒道:“别吵!快让先生讲!”

张幼双深吸了一口气,“大家平日里时文看得多,但或许少有人知晓,乡、会试每年《孟子》、《论语》都是必出的,而剩下来的一道,则从《大学》、《中庸》之间作选择。”

只这第一句话,对于台下众人来说不谛于一声春雷在脑袋上炸响。

张幼双平静地收回了视线,“我翻阅了这些年来的程文墨卷,发现《大学》的出题频率要少于《中庸》。”

毕竟大学只有五千多字,考官为了多考察学生的能力,自然会选择字数更多,难度更大的,不过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所以,这就要求你们,一定要将复习的重点放在《孟子》、《论语》和《中庸》之上!”

时人其实多反感猜题、拟题的行径,不过这一年多的接触下来,明道斋的众人早就被张幼双这种授课方式所折服了。

察觉到张幼双即将讲的内容,或许又是那等石破天惊的惊世之语,祝保才等人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本子,飞快地记着笔记。

这一年下来,明道斋的学生们几乎都是人手一本笔记。

之前张先生没提还未觉得,张幼双要求他们记笔记之后,他们才发觉这笔记竟然如此好用。

“到了乡试、会试阶段,你们就不要再做小题了,乡试会试是国家的抡才大典,鲜少出那种割裂经文的。出的基本上都是大题。主要紧扣‘修己’和‘治人’这两方面。”

多做大题……

众人运笔如飞,目光炯炯地等着张幼双接下来的话。

伴随着张幼双继续往下讲,李郸神情也渐趋复杂。

“……”深刻地察觉到了从前那个和张幼双叫板的自己究竟有多天真。

张幼双回身,在横轴上刷刷落笔,辅助学生们记录。

“你们要记住,《论语》中,雍也、公冶长、颜渊、子路、泰伯、卫灵公、子罕、子张篇的出题频率都比较高。”

……

这都是她经过归纳整理之后,绝对准确的数据。

台下,几个胡子花白的老头儿忍不住苦笑着叹了口气。

“唉……这个张幼双啊,还真不知道拿她怎么办!”

杨开元乐呵呵地伸手一指笑道:“还能怎么办?俞先生和陶山长就不说了,你没看到这些学生都喜欢她这个先生喜欢得不得了吗?上回那道试的王提学可不是对她赞不绝口?”

这一年相处下来,对于张幼双的教学方式,他们是无可奈何,只能干瞪眼。渐渐地,态度也都松动软化了,甚至是服了。

因为这姑娘说得的确不无道理,他们甚至没有办法反驳。而这童子试三场下来,赵敏博、王提学对这位姑娘的推崇也是有目共睹。

那位王提学临走之前,甚至还当着众人的面,颔首夸张幼双是英思健笔,女子中的进士,越县屈指可数的俊才。

这句点评可谓是荣耀至极,只这一句点评,张幼双在越县周边等地区士林,可谓是踏上了青云路,地位扶摇直上。

听到杨开元这话,众人忍不住相视哈哈一笑。

“《孟子》中,则梁惠王上、万章下、尽心上、滕文公上和下,出题频率较高。”

“《中庸》集中在首章,以及‘修身’、‘九经’、论诚、论至诚之圣人与天地同体这几章。”

“《大学》则集中在了‘治国平天下’传十章,‘止于至善’传三章。”

神情复杂的非止这些夫子们,还有敬义斋其他斋的学生们。

沈溪越张张嘴,又默默合上了,言语已经无法形容他内心的震惊。

要不是他们夫子喊他们过来听课,他们还不知道他们平日里面对的是个什么样的对手。

难怪这一年下来,明道斋的成绩已然是远远地甩开了敬义斋,在诸斋中傲立群雄。

“至于具体到那几篇单篇,接下来,我们来作具体的分析。不过在此之前……”张幼双翘起唇角,狡黠地笑了笑,“我来划一下不考的内容。”

这也就是所谓的划重点!

大学常见的划重点,复习有侧重,可谓是减轻了无数大学生们的复习压力。

这话一出,台下众人都茫然地抬起了脸。还有不考的内容?

张幼双:“《大学》传一、二、四、五、七、八,从来没出过题,出题频率是0。”

“而《中庸》的二三四五、七、九、十四十五十六、二十二、二十四,也都没有出过题。”

“……至于《论语》,阳货、乡党、微子基本上也是没出过的。《孟子》除却公孙丑下,几乎全篇出题。”

“说到这儿,我相信你们已经都明白了侧重点在哪里了。”

“我说这些不是为了让你们投机取巧,而是希望你们能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更重要的地方。”

“………………”

…………

这节课持续的时间很长,与其说是上课,还不如说是面向全体九皋书院学生老师的一场讲座。

这场讲座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这几乎是奠定了她在九皋书院的地位。

等张幼双结束了这场讲座,嗓子几乎干得都要冒烟。面对接连不断上来请教的学生老师们,也只能压下嗓子眼的不适,微笑着努力作答。

下了课,孟敬仲一如往常那般,并未留校,而是徒步回到了家中。

当初那个破旧局促的茅屋泥墙,依然换成了三间新砌的青石大房子,冬暖夏凉。

屋里拾掇得干干净净。

孟屏儿几乎一眼就看到了她,她刚从井口提起一个桶,此刻抱着桶,冲他眉眼弯弯地笑道,“大哥!你回来了?!”

孟母正坐在院子里洗衣服,闻言抬起眼,喜不自胜道,“仲儿,回来了?”

孟敬仲脸上不禁露出个发自内心的,温和的笑,“回来了,娘怎么出来了?”

孟母笑道,“总是闷在屋里,都快闷出病来了,活动活动身子。”

自从孟屏儿在伊洛书坊有了稳定的工作,又随着阳春班等人到处参演之后,孟家的家境就有了显而易见的改善,孟母的气色也好了不少。

孟敬仲莞尔,捋起袖子,正要接过孟母手中的活,孟屏儿却忽然拦住了他。

“大哥,先别急,吃点儿西瓜吧。”

原来,女孩儿抱在怀里的桶,其实是个“冰箱”。夏天的时候将西瓜放到井里冰着,拿出来的时候冰冰凉凉的,格外消夏。

望着孟敬仲的神情,孟屏儿眼珠子一转,笑道,“总觉大哥你今天心情不错。”

孟母仔细端详:“好像是……书院里有什么喜事吗?”

是吗?

孟敬仲下意识地摸上了自己的脸。

眼前猝不及防地掠过了张幼双的模样,回想今天这一番所得所获,不由微微一笑,斟酌着说,“娘,儿有预感,这回,儿说不定真能考上。”

“啊?啊?”孟母愣住了,欢喜得竟有些手忙脚乱了,“真的?那太好了。”

张幼双出现得太过突然。

回想当初,女郎站在树荫下,落落大方地望着曲水流觞的他们,嘴角微微上扬道,“请赐教。”

谁也未曾想到,他们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不论是于他,还是张衍、祝保才、王希礼……

于明道斋的众人,甚至于……于俞先生。

孟敬仲莞尔。

张先生或许都是上苍降下来的一个惊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