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颗眼珠》是日本进步女作家壶井荣写的一本反战的小说。她通过一个很普通很年轻的渔村女教师——大石久子二十年中的经历,反映出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政策,给日本人民带来了多大的灾害。这本小说的好处是作者抓住了人人熟悉的日常生活,极其动人地、细腻地描写出在一个小小的渔村里,小学一年级十二个男女学生,在日本统治阶级发动战争期间的悲惨遭遇。使我们触目惊心地看到了在日本国土上,卷在侵略战争的浊流里,流离痛苦的广大人民;使我们对于战后还在过着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生活的日本人民,起了无限的同情与关怀。
我自己小的时候,曾看过几部日本的鼓吹侵略战争的小说,里面赞扬“武士道”,歌颂“大和魂”,里面的日本军人个个“忠君爱国”,个个“视死如归”。正在受着日本军国主义者欺凌压迫的中国青年,在忧愤填胸之中,受了这些小说的蒙蔽,很容易认为日本兵士,个个都是死心塌地地替他们的统治阶级当炮灰,甘心情愿地作帝国侵略的工具。我们不了解他们的心理实况,因此我们任何时候,看见了红帽箍的日本兵士,永远起一种极强烈的反感。当我战后到了日本,接触了一般的日本人民,看到了他们痛苦的生活,和他们素朴善良的本质,看到了他们不但和我们一样受到了他们统治阶级的压迫,而且更痛苦地受到了他们的欺骗。我痛恨那些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压迫欺骗人民的鼓吹战争的文学!而《二十四颗眼珠》,却是叫出日本人民内心的痛苦,揭露日本统治阶级的罪恶的一本小说。它把日本人民在战争前后所受的欺骗和痛苦,以及日本青年如何万般无奈地走上战场,日本少年“为着能尽量地吃赤豆糕,所以就去当航空兵”,嘴上唱着:
“……穿上七颗扣的军装,落樱般视死如归……”等等事实,赤裸裸地告诉我们:“落樱般视死如归”原来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唱出来的!这里面有多少母亲和教师们的眼泪呵!
热爱生活,热爱儿童的大石久子,在她年轻的时候,穿着改制的西装,骑着如飞的自行车,每天来回走三十二里,到一个小小的岬角村去上课。她热爱她的一年级班上的十二个男女学生;她尊敬地称他们为“君”,她亲热地唤着他们的外号,她熟悉他们的家庭状况,天真朴素的渔村孩子,更是无微不至地敬爱着她。当她伤脚休息的时候,这十二个小孩子,瞒着家人,忍着饥饿与劳累,走到他们从未去过的十六里外的“一棵松”去探望她。他们在一起照了一张相片。这些孩子的同时出走,引起了父母们的担心,但当他们安全地回来,父母们不但没有责备他们,而且哈哈大笑,“对大石老师的敬爱更加提高了。”
但是,好景不常,这时日本统治阶级的侵略的魔爪,已从密云中伸了出来。“山雨欲来风满楼”,当大石老师在“本校”又作她的学生们五年级时代的级任的时候,情形是每况愈下了!统治阶级在加紧地征兵,和迫害进步分子,人民生活也更加穷苦了。女生中的松江,迫着“梳着日本式的发髻,穿了和服”在一个饭馆里当了女侍,另一个女生琴江,去当了保姆,“不久得了肺病;骨瘦如柴地一个人躺在堆东西的小屋里”,以后就死去了。又一个女生“富士子被她父母卖给别人了,就像家具和衣服一样……”男孩子们都要被征去当兵了。
大石久子痛苦地决定辞职,她告诉母亲说:“辞了开点心铺也比这好,每天每天地都是忠君爱国,真腻死人了。”同时,教务主任也警告她:“大家都在说大石老师是共产党呢,要是不小心……”大石老师离开了,没有人“特别的挽留”,“可能是由于学生们太喜欢她”!
她作为一个船员妻子的八年中,“中日战争爆发了,日德意三国缔结了防共协定,以国民精神总动员的名义而实施的运动,使日本人民感到连在说梦话的时候,也不敢谈论国事了。”但是当她看见自己的五个男学生去参加征兵检查的时候,她想:“假使说在前面等待着这可爱的背影的,依然还是战争的话,那么人又为什么要生育和爱抚儿女呢?人们为什么不悲悯那些被炮火夺去的生命呢?为什么不去制止这种情形呢?”她终于在送别这些暗怀着悲哀的青年人的时候,低声说出:“可别光荣牺牲,千万要活着回来。”但是最后这五个人之中,只有两个回来,其中还有一个瞎子!
十八年以后,“虽然过着非人的生活,也要活下去”的大石老师,又回到岬角村来教学了。离职十三年中间的痛苦生活:累死了老病的母亲,牺牲了带病上船服役的丈夫,病死了因着饥饿而吃青柿子,得了急性肠炎的女儿——八津。母亲死了,请不到念经的和尚;丈夫死了,只得到一块“战死”的木牌;女儿死了,却连棺材也得用旧木柜来改做,祭品只是家种的南瓜……这一切,使得大石老师“显得苍老,连白头发也有了……要是腰再一弯,就完全是老太太了。”
“身体这样衰弱,而又这样劳累的她,这次得以再去教书”,还是全仗她的一个女学生早苗的暗中尽力帮忙,大石老师“困窘到连一件能穿来上课的衣服都没有”,也勉强地由她的大儿子大吉,划船送她每天去到岬角村去当一个“助教”。
当她重见这荒凉的渔村,穿着破烂衣服的孩子,古老的校舍的时候,她的眼泪就流个不停了。她对她的一个女学生美佐子说:“没有来这里以前,觉得自己还和从前那样有精神,可是来了一看,总使我掉眼泪,掉眼泪,尽想着一些叫人掉眼泪的事……”从一个活泼快乐,西装骑车,风一般地掠过,被人称作“摩登女郎”的女教师,十八年后却颓唐衰老,泪不停挥,得了个“哭鬼老师”的绰号,这种改变,在日本恐怕不止大石久子一个人吧!
小说的末段,作者安排了两个悲惨动人的场面:大石老师同她的女学生美佐子,去上另一个女学生琴江的坟,她看到军人公墓,公墓依着甲午、日俄、中日战争的次序,前面立着许多石碑,有的已经朽烂了,有的已经倒了下来。在这中间,仁太,竹一,和正等几个学生的还是新近树立的。混乱的社会情况也表现在这里,这些被夺去的无辜的年轻生命的墓前,人们甚至连鲜花也忘了……立着木牌的是新的军人墓……现在人们在生活中,连做一块石碑送到这里来聊以自慰的力量也没有了。这不过是日本国土的一小角,一个小小的岬角村,但已使人毛骨森然地看到几十年来为日本统治阶级充当炮灰的许许多多“无辜的年轻生命”的收场,而到了最后,这些新的“无辜的年轻生命”的父母,是被压榨得连给儿子墓上立石碑的力量都没有了。我们看到这里,能够不悲愤地对日本人民献上万分的同情么?
最后,死生流转之余,五个女生,两个男生在海边的水月楼,给大石老师开了个欢迎会。学生们虽然还是强作欢笑,说“都像从前当一年级生时那样”。但是大石老师在一阵笑声中,却总是含着泪。当这些学生传观着他们当年在“一棵松”照的相片的时候,传到瞎眼的矶吉手里,他笑着说:“眼珠没有了……可是这种照片我倒看得见……。”他用食指指着相片上一个个并排站着的同学,但是他指偏了,大石老师用清脆的声音说,“对,对!是这样,一点也不错。”而她的脸上却流着一行行的眼泪。大家都鸦雀无声。这时,带醉的两个女生,唱着唱着歌,忽然接着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故事就在这里结束了。
这是一本平谈,亲切,渗透人心的小说,得到了日本人民,尤其是母亲和教师的共鸣。
它之所以能盛销一时而且被摄成电影,是有很好的理由的。如今在日本各地风起云涌的“母亲与教师协会”,在反对战争,保卫和平上,作出了许多贡献,如赞助禁止原子弹氢弹,反对扩大美国军事基地等等,我认为这本书在促进这个运动上,是起了它的作用的。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三日1956年《儿童文学选》序言这是我们的第二本儿童文学选集。分类还是依照从前的,每种体裁内作品的排列,是以发表或出版的先后为序。
在今年的小说创作里,反映历史斗争的作品,比较地多了一些。显然地是作者们在选题的时候,他们自己过去所参加的惊天动地的革命斗争中,有些和大人们在一起奋斗的孩子们,为着解放祖国保卫祖国,贡献出细小的身躯里最大的力量,他们所表现的坚强勇敢的气概,给作者以极深刻、极生动、极鲜明的印象。故事的一切背景,对于作者也是熟悉亲切的。因此他能在回忆的激动里,很快很顺利地把它写了下来。这种描写“自己熟悉的人物”
的作法,我认为是对的。
这集里选进了杨朔的《雪花飘飘》和王路遥的《小星星》等八篇。还有长些的,如孙肖平的《我们一家人》和郭墟的《接关系》,因为篇幅关系,没能够编进去。
反映学校、学生、少先队的生活的作品,比去年少些了,但却有内容比较新颖的,如陈炎荣的《省城来的新同学》。这里描写一个城市的孩子,跑到乡村学校来上学,她和她的同学们,在不同的生活环境里长大的城市和乡村的孩子,以好奇的眼光互相窥探,从乡村同学的“恶作剧”开始,发展成城市和乡村孩子的互相喜爱,生活知识上的互相补充,在新事物的认识和应用上的互相帮助。这种从学校生活的特殊方面来选题取材,比停留在“拾物不昧”、“由吵架到团结”、“由捣乱到守纪律”的那种概念化、公式化、孩子们看了开头就猜着结尾的东西强得多。
反映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作品,也不算多。这里选了王汶石的《少年突击手》和王福慧的《社里的孩子》,是比较活泼可喜的。反映工业建设的几乎没有,通过儿童生活来表现工厂、矿山等方面社会主义建设等情况,还有待于作者的努力。同时描写广泛的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却加多了,这是一个值得欢迎的现象!这里选进了杲向真的《向日葵是怎样变成大蘑菇的》和王若望的《阿福寻宝记》等九篇。秦牧的《回国》反映了华侨儿童在海外的生活,和他们对于祖国的向往和热爱。梁学政的《在台湾一个五月的夜里》是描写在蒋集团统治下台湾小同胞的悲惨生活。这两篇是更会引起在祖国光明的环境中过着幸福生活的儿童对于华侨和台湾儿童的同情和关怀。季康的《蒙帕在幻想》是描写一个瑶族的少年,在幻想过当猎人、当解放军、当画家之后,选择了农业,要“改变我们家乡那种落后的生产方法”。
这篇仍是汉族作家写的。我们的许多兄弟民族,都有和汉族同胞一样但更黑暗的过去,又有和汉族同胞一样有着光明幸福的现在与将来。他们有许许多多美丽而充满了人民性的生活斗争的传说和故事。我们希望多有兄弟民族作家,替全国的儿童们写出和他们的歌舞一样地丰富多彩的儿童文学。
总起来说,小说部分里反映历史斗争的作品多,反映现实的作品少,虽然有它的原因,但不能不说是个缺点。我们希望作家们能够深入下去,使得自己对于目前现实的人物背景,也能和历史斗争的人物背景一样的亲切熟悉,那写起来也会很好的。
今年的散文,数量虽然不多,而内容却更清新活泼了!菡子的《五颗小小的心》,简洁精练,就像她所描写的五个小孩一样的天真、可爱。任大霖的《童年时代的朋友》娓娓地写来,不但生动地描写了几个可爱的小动物,背后还衬托着解放前劳动人民穷苦的生活,和作者童年从他们学来的对于压迫者的反抗。叶圣陶的《一个少年的笔记》,我们只能选到他已发表的一小部分。黄秋云的《高士其伯伯的故事》,写得很好。高士其同志是儿童们熟识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们对于他的童年和他一生的斗争事迹,是极感兴趣的。这类的传记,无疑地对于儿童高尚人格的形成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欢迎作家们多写点儿童所敬爱的历史上或是近代人物的传记。江山野的《贝斯特洛夫和他的父亲》,从家庭休假的背景中,写出中苏人民亲如家人的友谊,和一个永远活泼,不停劳动的老人的形象,是很别致而生动的。
在诗歌的园地里,产量是最高的。我们选了十一位作者的诗。这里面有袁鹰的表现国际主义同情友爱精神的《在美国,有一个孩子被人杀死了》,和柯岩的最被读者喜爱的《小兵的故事》等篇。百蒸的《妈妈!放开手罢!》表现了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要求,是比较别致的一篇。《营地哨岗》是少年自己的作品,作者刘君长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还是一个中学生。
剧本的数量仍然不多,质量也有问题,最突出的是题材的狭窄。除了童话剧以外,大部分是写少先队的活动,似乎少年儿童剧本,一定要儿童演给儿童看的!此外,剧本的“戏剧性”很差,人为的冲突比较明显,看去使人觉得很勉强,不自然。儿童剧作者还要格外地努力钻研这种文学体裁的特征,和特殊的艺术技巧,因为舞台上的效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里选了梁彦、熊塞声的《巧媳妇》,姚易非、陈友罕的《小公鸡》,李钦的《姐姐》,容曜的《妈妈在你身旁》,和柏叶的《金苹果》。
科学文艺的作者中,今年添了一位迟叔昌。他把科学知识极有风趣地融合在幻想的故事里,很引人入胜。我们选了他和于止合写的一篇《割掉鼻子的大象》。科学文艺作品是极受儿童欢迎而应该提倡的,我们希望这支队伍不断的扩大。
童话的题材,比去年宽阔了些。邓十郯的《活矿工和死把头》,是流传在阜新矿区的传说。我们相信跟着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工作队伍而深入到祖国各个角落的作者们,一定还会发掘出许多关于我国各族人民生活斗争的童话材料,来丰富这个领域的内容。这里选进的童话有葛翠琳的《雪梨树》,吴梦起的《小雁归队》等三篇。童话诗有李鲤的《神仙山》,张永枚的《神笔之歌》等六篇。
至于儿童们还迫切需要的好的惊险小说、寓言和游记,还选不出来。在这几种体裁上努力的作家,还是太少,是我们目前最大的缺憾!
从头再看一遍今年选集的目录,我们觉得今年的儿童文学作品,无论从题材的宽阔性和描写的深刻性来说,都比去年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从儿童文学这个宽广的领域来看——它除了自己特有的“童话”以外,还几乎包括一切的文学体裁,作者尽可以自由应用——我们对于目前儿童文学的质和量,都还是不能满意的。
但是,从头看看作品下面的作者名字,我们高兴地发现这些名字中有近半数不是儿童文学文坛上所熟悉的人物,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新涌现出来的业余儿童文学作者,这个情况说明儿童文学前途是充满了蓬勃的气象,非常使人乐观的!
同时,这种情况也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帮助和注意青年业余作者,在儿童文学领域内,比其他方面尤为重要。
去年十月,创作委员会曾发出一些信函,请求读者和作者提出在阅读或创作儿童文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我们所收到的几十封回信中,大多数都提到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品题材窄、概念化、公式化,以说教代替形象感染,人物没有性格等等。其次就是缺乏文字的技巧、语言太晦涩、不简练、不美等等。
我们觉得这些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儿童文学的作者有两种,一种是有创作经验和文学修养的老作家,或者经常能写些东西的作者,他们为着“赶任务”或者以为写儿童文学,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以不必从深入生活出发,可以不劳而获。他们抓住一个教育上的问题,预先画下了框子,然后去到儿童多的地方,比如和少先队过几次队日,到小学校或幼儿园去“生活”几天,观察了孩子们的警戒矜持的表面的现象,听取了教师们谈的几件突出的自己没有看过的事实,就拼凑一段有“矛盾”有“转变”的故事,再引伸出一些教训。这种作品,不可避免地就会枯燥、生硬,“人物没有性格”,“以说教代替感染”!
写惯了以大人为阅读对象的作者,在客串地写儿童文学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忘了我们面对的不是低头凝注的成人,而是睁着灵活的大眼,带着紧张的笑容,唯恐从你嘴边漏掉一个字的孩子。我们不熟悉儿童的生活,不懂得儿童的心理,不照顾儿童的特征,不会向鲁迅先生学习:努力写出“比做古文还难”、“不用难字”、用“比较容易懂的话”的作品,结果作品中人物嘴里所说的都是那些“小大人”或“大小人”式的呆板晦涩的话!
儿童文学作者的另一种,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的,是生活在儿童当中,但是文学素养比较差的青年。这些作者熟悉儿童的生活,在选材上,当然是“近水楼台”,但是他们的文学素养差,看到了可写的现象,却抓不住突出的艺术的特点,抓住了突出的特点,又缺乏描写的技巧。他们因此很苦恼,他们常向老作家要求指示写作成功的秘诀。
我们认为任何一种劳动的成功,都不是不劳而获的!都得有一段很艰苦的学习锻炼的过程。我们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向老作家学习,向世界上的文学巨匠学习,广泛地读,细细地读!不断地写,好好地写;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于发表,等到我们写到“得心应手”的时候,我们才算是开始走上创作的道路。
此外,我们认为一个儿童文学作者,除了和一般文学的作者一样,必须有很高的思想水平、艺术水平之外,他还必须有一颗“童心”。
所谓“童心”,就是儿童的心理特征。“童心”不只是天真活泼而已,这里还包括有:
强烈的正义感——因此儿童不能容忍原谅人们说谎作伪;深厚的同情心——因此儿童看到被压迫损害的人和物,都会发出不平的呼声,落下伤心的眼泪;以及他们对于比自己能力高、年纪大、经验多的人的羡慕和钦佩——因此他们崇拜名人英雄,模仿父母师长兄姐的言行。
他们热爱生活;喜欢集体活动;喜爱一切美丽、新奇、活动的东西,也爱看灿烂的颜色,爱听谐美的声音。他们对于新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勇于尝试,不怕危险……。
针对着这些心理特点,我们就要学会用他们所熟悉,能接受、能欣赏的语言,给他们写出能激发他们的正义感和同情心的散文和小说;写出有生活趣味,能引起他们钦慕仿效的伟大人物的传记;以及美丽动人的童话,琅琅上口的诗歌,和使他们增加知识活泼心灵的游记,惊险故事,和科学文艺作品。我们求得的效果是:我们的小读者对我们的作品,感到兴趣,觉得新鲜,直到爱不忍释地把它读完,把书合上之后,书中的背景,在他脑中还是一幅幅的鲜明的图画,书中的人物,在他脑中是一个个站起来的活人。小读者们自己独在的时候,不断地思索着它,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候,热烈地谈论着它,整个故事使他们感激奋发,快乐也好,伤心也好,其影响是使他们成为一个更诚实,更勇敢,更活泼,更健壮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新人。
一九五三年十二月的“少年儿童文学作品全国评奖大会”为新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开辟了一大片的土地;一九五五年九月人民日报《大量创作、出版、发行少年儿童读物》的社论,好像在这片土地上进行了深耕;一九五六年六月,党中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号召,又好像在这片大地下了一番透雨。举目四望,我们看见了到处油然的新绿!从《中国少年报》和《少年文艺》去年联合征文的四万个应征者的人数看来,在儿童文学创作上作努力的尝试的人真是不少,虽然质量还差。我们希望青年作家们,继续努力去深入熟悉我们的对象——新中国的少年儿童;熟悉我们现实的生活——我们祖国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的蓬勃热烈的情况。好好学习,深深钻研,多多写作。积累的经验多了,就有进步。同时,只要写的人多了,我们就可以从量中求质,明年的选集,一定会比今年的更丰富一些。
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