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中的胡适先生

作为“五四”时代的大学生,胡适先生是我们敬仰的“一代大师”。他提倡白话文,写白话诗以及许多文哲方面的研究的文章,还引进了西方的学术思想,他创始了当时一代的白话文风。我们都在报刊上寻读胡适先生的作品,来研究欣赏。同时自己也开始用白话来写作。

我和胡适先生没有个人的接触,也没有通过信函。只记得二十年代初期,我是燕大女校学生自治会的宣传股长,我的任务中有:当校方邀请教育界名人来演讲时,我就当大会的主持人,我在台上介绍过胡适先生,鲁迅先生,金陵女大吴贻芳校长各位名人,请柬是校方送的,我在讲台介绍过后,就在演讲者身后台上坐下,演讲完了,我又带头鼓掌致谢,和名人们并没有个人谈话。

胡适先生是美国留学生,燕大的美籍教师们和他特别熟识,称他为胡适博士,而不是“先生”。在一九八九年香港出版的英文《译丛》32期上有“冰心专号”一栏,里面有燕大美籍教师鲍贵思女士在她的《春水》译本里曾引用了一段胡适先生对我的作品的评价。我请北京第一外国语学院的杨立民教授代译如下:

“(当时)大多数的白话文作家都在探索一种适合于这种新的语言形式的风格,但他们当中很多人的文字十分粗糙,有些甚至十分鄙俗。但冰心女士曾经受过中国历史上伟大诗人的作品的熏陶,具有深厚的古文根底,因此她给这一新形式带来了一种柔美和优雅,既清新,又直截。”“不仅如此,她还继承了中国传统对自然的热爱,并在她写作技巧上善于利用形象,因此使她的风格既朴实无华又优美高雅。”

一九二八年冬,文藻和我在上海我的父母家里举行了简单的订婚仪式,那仪式是我的表兄刘放园先生一手操办的。我记得在红帖上,女方的介绍人是张君劢先生(他的夫人王世瑛是我的好友),男方的介绍人却是胡适先生。我不知道文藻和胡先生是否相识,但刘放园表兄做过北京《晨报》的编辑,同这些名人都是熟悉的。我不记得那天张、胡两位是否在座;这张红帖也已经找不到了!

我最清楚的是在一九三一年,燕京大学庆祝建校十年的时候,我给校长住宅取名为“临湖轩”,那块青色的匾,是胡适先生写的,下面还有署名,大概也是我通过燕大的美籍教师请他写的。如今那块匾也不在了,虽然当燕大校友们在那里庆祝校庆时,仍称它为“临湖轩”。

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的张小鼎先生送来一本台湾出版的《国文天地》六卷第七期“海峡两岸论胡适”专号,让我写一篇纪念胡适先生百岁诞辰的文章。从这本杂志里我才详细地知道了胡适先生的生平,并知道胡适先生是在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在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酒会上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并葬在台北南港旧庄墓园。这已是二十九年前的事了!我为他没有在故乡地下安眠,而感到惋惜。1991年3月26晨(本篇发表于《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