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归国子女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外国和外国人,另一类是完全不了解外国和外国人。这与外语能力的高低没有关系。
为提高英语水平,英国的暑期学校也有不少来自日本的孩子。翻看学生的合影照,日本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我儿子却说:“我喜欢在日本结识的朋友,不喜欢英国夏令营的日本同学。”
问原因,他是这样回答我的:“日本的孩子爱扎堆,不喜欢和其他国家的同学交流,连老师们都感到无可奈何。而且那些日本人聚在一起就是在说老师的坏话,他们大概以为只要说日语就不会有人听懂。”
我儿子虽然是意大利人,但他听得懂日语。而被某书评称为“貌似不像,实则忧国忧民的爱国史学家”的我,即刻因为这个小小的现象开始担心起日本的未来。作为国家的未来,孩子们如果是这个情形可不太妙啊。
我又查看了一下参加夏令营的学生的家庭地址,几乎所有的日本孩子都住在欧洲,他们是各公司派驻海外的员工的孩子。日本到英国的机票十分昂贵,夏令营的日本孩子自然是大多数都来自欧洲各地。
然而,这一点让我的“忧国忧民”之心,更雪上加霜。
如果是住在日本鲜有机会与外国人接触的孩子说外国坏话,多少还是情有可原的。一个人被送到语言不通的外国(唯一的共通语言是学习中的英语),不自觉地就会选择和自己国家的小伙伴在一起。初来乍到,这种心情可以理解。
可是,如果是习惯外国生活和外国人的海外驻员的子女,这种表现可就完全没有辩解的余地了。相对而言,英语好的孩子似乎更愿意与外人交流,所以,我一直以为问题还是在于语言能力。
不过,今年夏天在英国学校发生的几件趣事,让我觉得这个问题似乎与语言能力没什么关系。
有一个日本孩子,把母亲因为担心英国菜难吃而特地为他准备的方便面,通通分给了同一个小组的同学。包括来自以色列、阿拉伯在内的十来个孩子,同时捧着碗呼噜噜吸着泡面的画面,单是想象一下就让人忍俊不禁,据说个个都边吃边赞好吃。这个孩子一个晚上散尽了母亲的一片苦心,但我相信他回家时除了英语之外,还带回了学到的其他东西。
其他的日本孩子,也有不少能够融入环境。甚至从吵架方式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他们不是抱团躲在角落里说人坏话,而是面对面直接骂“笨蛋”“混账”……挨了骂的外国孩子会问我儿子:“那日本人刚才说的是啥?”有时候我儿子会如实相告,令那些日本孩子下不了台阶。
有一次,某同学问我儿子:“你知道Okama(娘娘腔、男同性恋)是什么意思吗?”
很不幸,我儿子不知道。结果,那个夏天,在英国绅士、淑女教导大英帝国语言的高尚的寄宿学校,最流行的就是这个词。
如果光天化日之下,这句日语在巴黎、马德里、科隆,在伊斯坦布尔、特拉维夫、里约热内卢的街头横飞,确实让人有点哭笑不得,但我们也无须过分担心。通常这类寄宿生活,孩子们首先学会的,大抵是同寝室的同学骂人的“国语”。在比萨机场见到接机的我,儿子问的第一句是:“妈妈,Okama是什么意思?”
生活在国外的日本孩子之所以分成了解和完全不了解当地文化两类,原因并不在于个人的能力,而是抚养他们的双亲在认知上的差异。因此,即使生活在日本的人,也可以非常了解外国和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