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凑泊,收得清初吴之璠款《採药老人迎雁图》竹雕笔筒。吴之璠字鲁珍,号东海道人,是朱三松后清代嘉定第一刻竹名手,工圆雕,更善浮雕。这个笔筒益以岁月,竹肌润泽,呈枣红色,光可鑑人。全器清素,只突出长髯一叟,赤膊翘首仰望天边飞雁,一手持草履,一手支蓆,神态逼真。旁置篾篮,装满灵芝葫芦药草;蔑篮圆蓆之编痕经纬分明,甚见匠心。背面刻七绝一首,款作“之璠”二字。美国华美协进社一九八三年在纽约举行过一次竹刻展览,出版一本Bamboo Carving of China,展品都是收藏家和博物馆借出来的,其中有香港已故叶义医生和美国郑夫人叶崇范的藏品。叶崇范是大学问家叶恭绰的千金,她的竹刻都是父亲生前所藏精品,多年寄存在美国Nelson-Atakins Museum of art。叶老先生的竹器中也有两件吴之璠的《採药老人迎雁图》笔筒,一件和我的布局一样,尺寸略小,另一件刻工稍粗,当是仿作。我深信文玩以古以精为上选,真迹赝品殊难计较,西谚所谓美的东西带来永世欢愉,管它是谁做的。
中国政府一九九二年六月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竟有“陶冶爱美的情趣”一句,读来不禁莞尔。此处说“美”,八九是指文化之美,近似台湾“国语课程标准”中所谓指导儿童由语文学习活动中宏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陶鎔思想情意的意思。香港教育署九零年发表的《小学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也有一条指出,要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并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所认识。北京那份《大纲》很长,其中那一段是这样写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逐步加深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的情趣;锻炼观察,思维想像、记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学习习惯。”辩证唯物主义乃深奥之哲学思想,小学生要“启”这一环的“蒙”,确是难题。道德品质而囿於社会主义,恐怕也容易顾此失彼。中国政府规定所有乾隆之前的文物不得出境;但愿九七后香港果真不属境外,否则为了热爱祖国,听党的话,香港人自必无缘搜罗吴之璠的竹刻,无从“陶冶爱美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