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怕老,文怕嫩

人生在世,难免怕老﹔越是青春不再,越想留住青春。俞曲园凭一句“花落春仍在”得入翰林,阅卷的老先生看了固然大喜,俞樾自己索性颜所居曰“春在堂”,越老越惬意。陆放翁的住处题为“老学庵”,无非安慰自己不怕老﹑学到老。周弃子名其舍为“未埋庵”,也许是想置之死地而后生。人老真不是滋味。Anthony Powell说,年事越高越像清白之身而受无妄之罪(Growing old is like being increasingly penalized for a crime you haven\'t committed)。“老”字於是中外都忌讳。Old age不可说﹔veteran客气些。美国人一九三八年就想出senior citizen﹔六一年又流行叫golden_ager。《泰晤士报》一九九一年异想天开,居然创出the ageful(一把年纪的人),弄得英国人都绉眉头,大叹此字太不妥当了,简直伤透了人家的心(It\'s so inappropriate, it almost hurts)。

新春寒流袭港,冻死了好多老年人,教人难过得很。《明报》社评说:“这一连串的惨剧突显了香港的老人问题,特别是独居老人缺乏照顾的问题是如何严重”。我也许是深受中英语文对“老”字敏感的影响,总觉得“缺乏照顾”这个说法小有语病,改为“乏人照顾”或者“对独居老人尤其照顾不周”当比较妥善。做文章跟待人处世一样,最难掌握分寸。“知悉”的确是“知道”的意思,可是,“许多家庭因此并不知悉﹑或忽略了低温对病人和老人可能造成的危险”,这里的“知悉”实在非改成“知道”不可。“许多家庭”也不符合中文逻辑,说“许多人”甚至“大家”就够了。“家庭”怎么会“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