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比较在乎死后那点事。一方面是死后的待遇,墓地,棺椁,陪葬品,当然,最关键的是安葬的规格,能高点就高点,实在不行,买个官位或者爵位,也要风光一下。在马来西亚,看到好多华人墓地,墓碑上都写着死者的官衔和爵位,都是在清末花大钱买的,最常见的是云骑尉。其实,墓主一辈子可能就是个买菜的。都流亡海外做化外之民了,这点虚荣心还是泯灭不了。光这项收入,于朝廷就不无小补。另一方面,是死后的荣誉,属于精神层面的。这荣誉,主要不是死者的口碑,而是来自官方和权威人士的认可。找个牛人给写个墓志铭,尽可能写得灿烂一点,稿费从优。只要子孙有钱,有地位,这样的事不难,只要死者不是罪大恶极,一般牛人(有点名的文人)都乐意操刀,单靠这个,好些文人墨客,就活得挺滋润。但是,如果死者是个高官,他和他子孙最在意的,就未必是墓志铭了,而是谥号。
大人物都有谥号,皇帝的谥号,一般都不错,得了丑谥的,都是亡国之君,而且是亡国之君中格外不堪的,比如像南齐的东昏侯萧宝卷,隋炀帝杨广什么的,得个昏字、炀字。改朝换代了,没人给他做主。即便如此,其他的亡国之君,人们还是能开恩尽量开恩,再次,也是个献字,恭字,愍字,哀字。为尊者讳,是史家的使命,谥号这玩意儿,原本是史笔,寓褒贬的,但弄着弄着,大家就不好意思了,不好意思难为死者,于是,能糊弄,就糊弄,尽量面子上过得去。
皇帝有谥号,臣子也得有。过去皇帝的谥号,名义上是后来的皇帝给的,但也都是专门的人草拟出来,选几个名目,由皇帝定夺。臣子的谥号,当然名义上也是皇帝给的,给予的过程,也大体差不多,由专人草拟,然后皇帝挑一个。清帝退位之后,小皇帝待着没事,有一件事倒是挺忙,就是给遗老遗少赏谥号,但凡遗老遗少翘了,都得到紫禁城讨一个谥号,张勋的谥号是忠武,王国维的谥号是忠慤。庆亲王奕劻死后,也要讨一个谥号。他的家人还走了小皇帝溥仪爹爹的门路,但是清亡之际,满人圈子里对庆亲王印象特差,公认是他推荐袁世凯,坏了朝廷。所以,小皇帝死活不肯给谥号,说是要给,就给个丑,给个缪。后来,皇帝的爹载沣,哄骗儿子,说是“密”字也不好,给个密字吧。结果溥仪答应了,事后一查,发现这个字也是不错的,可是已经晚了。
除了皇帝给的谥号,民间也有私谥,有些名人,有民间的私谥,但总的来说,民间的私谥,远没有皇帝给的风光。比如先秦柳下惠的“惠”字,东汉陈寔的“文范”,都属于私谥。
许敬宗是初唐的重臣,当初李世民做秦王时,就是门下的学士。在秦王幕僚中,文笔算是最出色的一位。此人为官一辈子,最后位极人臣,说起来呢,也没干什么特别大的坏事。也就是在修国史的时候,给说过他父亲坏话的封德彝写得坏了点,再就是在武则天冒头的时候,阿附了一下这个女强人。死的时候,做着宰相,太子少师,扬州大都督,封爵高阳公。唐高宗李治,为之废朝三日。但赏谥号的时候,负责的博士说,该给缪字,连个备选的都没有。原因是两个,一个是他贪恋钱财,把女儿嫁给了蛮酋之子。另一个比较恶心一点,说他原配死后,迷上了原配的侍女,偷情上手之后发现,原来这小女子跟自己的大儿子也有一腿。一怒之下,把侍女开掉,奏请皇帝,将已经做官的大儿子以不孝的罪名,发配岭南。其实,他那公子窃香在先,他是后来者,儿子并没跟他抢,是他抢了儿子的情人。糟就糟在家丑不可外扬,悄悄把事平了,也就罢了,还非要奏请皇帝将儿子治罪,一折腾,大家都知道了。
给个缪字,当然许敬宗的家人不干,如此器重许敬宗的唐高宗,尤其是高宗后面的武则天更不干。有人出来拍马屁,说这样不行。博士们争辩说,怎么不行?当年西晋之时,司空何曾仅仅是奢侈了一点,日食万钱,死后人家就要给他谥缪丑公,许敬宗比何曾差多了,仅仅给个缪字而已,很般配。争来争去,争得维护许敬宗的人没话说,但没话说,这谥号也不能这么给。最后,给了一个恭敬的恭字。谥法,既过能改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贵义曰恭。许敬宗,还是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谥号。皇帝、皇后和许家人的面子,都过得去了。
墓葬呢,无论葬得多么风光,都架不住后世盗墓贼。而谥号,无论怎么给,都抵不过人们的口碑,后世论说,该怎的,还是怎的。争这些玩意儿,都是扯淡,要紧的,还是做点好事,身后名,关键要靠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