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戏的人,不能不投入,不投入戏就演不好。但是看戏的人,却不能太投入,太投入了,就容易产生错觉,把戏当真。按道理说,过去的老戏,都是象征主义的,唱念做打,一通折腾,加上都是戏装,跟现实中的人差距很大,一般来说,不容易产生错乱——错把戏中人跟演员混起来。倒是国外传进来的话剧,当初叫文明戏,实景,实情,比较容易让看戏的出现错乱。
但是,这样的事,在晚清的宫廷里,居然就是发生过。西太后弄过一次,不过,不是她太投入把戏里戏外弄混了,而是这女人刻意想借题发挥,惩戒一下在军机处当家的恭亲王奕訢,借打演奸臣的演员,杀鸡儆猴。但是,她的亲儿子同治皇帝载淳,却真的闹了一次把现实和戏剧弄混的笑话。
那个时候,进宫伺候太后和皇帝演戏的,有个净角名叫李永泉,外号溜子。此人功夫极棒,文武昆乱不挡,演什么像什么。即使红遍天的谭鑫培,也要让他三分。梨园行里,无人不知李溜子。有一次,李溜子进宫,给同治皇帝演曹操戏,不知为何,太后不在,只给皇帝一个人演。李溜子安心要露一手,非常卖力,宫里管事的,都看呆了,觉得没这么好过。可是,演完之后,皇帝传旨,看打四十。当时宫里对太监行刑,都是用竹竿,所以,惩罚演戏的,也用竹竿。这玩意儿,如果真打的话,也是挺疼的,打多了,一样遍体鳞伤。但是,当时同治还是个孩子,没人太把他的话当真,打得不重。四十竿子打完,李溜子没有趴在地上起不来,还能爬起来,走到皇帝面前谢恩。当时,皇帝一传要打,在场的人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李溜子何以招祸。李溜子爬到皇帝面前谢恩,皇帝还口中念念有词:“我让你奸!看你还奸不奸了?”管事的大太监这才明白,李溜子为何挨的打。于是问了一句:“皇上为何事打他?”同治皇帝说:“因为他太奸。”管事的说:“皇上打错了。他这是演戏,奸的是曹操,演什么像什么,是演戏的本分。”同治一听,也是。说了句:“那朕错怪他了?既然错了,赏他吧。”管事的说:“赏多少啊?”同治说:“让他自己说。”李溜子胆子大,说:“一竿子十两吧。”同治也就答应了,四百两银子。就这样,李溜子一下子弄了四百两银子,买房子置地,还买了两队骆驼。经此一番折腾,对唱戏心有余悸,后来也就不怎么唱了。这个故事,传来传去,有演绎的成分,但同治的错乱,真的发生过。只是赏金可能没那么多,李溜子也未必敢要这么多。同治皇帝载淳,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没见过事,有此错乱,并不奇怪。错乱,只是不谙世事的他太投入的一种反应而已。
假戏当真的事,后来也有。据说电影演员陈强,当初演《白毛女》中的恶霸黄世仁,就差点被当兵的开枪打死。那一阵儿,如果演的是话剧,反面角色现场挨臭鸡蛋,好像都是现成的。反右的时候,还有的剧团实在凑不齐右派名额,就把演反面角色的人顶了杠,说你既然演反派这样的像,估计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戏里戏外错乱,对看戏人来说,原本就是一种移情,一时的糊涂。这样的事儿,古代有,今天也还会有。客观地说,这是对演员的嘉奖,因为演得好,才有这样的效果。直到今天,人人都知道屏幕上演的,都不是真的,但是有些演员演一些比较邪恶的角色,电影也好,电视剧也罢,都会出现招人恨的效果。当然,这样的恨,无害。也许还是一种特别的境界,入戏了。但是,如果出现错乱的人手里有权,这个权能福人祸人,那可就麻烦了。手里有枪的,当场致人死命,手里有权的,打人四十竿子。如果没有管事的提醒,李溜子的打也许就白挨了,如果因此而丧命,也是没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