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打仗,攻城为难。所以,孙子兵法,将攻城视为下下策,那意思,即使万不得已,也别攻城。古人也发明了好些攻城器械,但是,进攻一方的利器,守方总有办法对付。《墨子》里讲的墨子跟公孙班(即鲁班)的斗法,其实是有道理的。所以,古人最经济的攻城之术,就是长期围困,让城里矢尽粮绝,易子而食,就不攻自破了。但是,这样的长期围困,围城一方也有个粮食供应问题。因粮于敌说说容易,但人家城的周围,哪里那么巧,就正好有粮食可以供你掠夺?大军的口粮,还不是得靠外面运来。弄得不好,城里的人没饿到,自己先匮乏了。所以,在古代,只要城池足够坚固,深沟高垒,里面屯了足够的粮食,水源充足,就会有点安全感。南北朝之前,所有割据自雄的豪杰,都喜欢修土围子,当时人叫坞,高大一点的,叫作京。那年月,几乎所有的城,包括长城,都是夯土建成的,所以,所有的围城,都是土围子。
三国故事,从大将军何进开始。何进召集四方豪杰进洛阳,于是来了凉州土豪董卓。这个董卓,兵强马壮,力压群雄,却也喜欢守城。守城不守洛阳,也不守长安,非得筑一个郿坞城。城池坚固,储存上几十年吃不了的粮食,没事就躲进城里待着。四方诸侯来勤王,并没有将他打进郿坞去,自己反而散了伙。但他却被自己的干儿子吕布,联合王允干掉了。《三国演义》上编了一个美女貂蝉的故事,很好看。这故事也有那么点影子,吕布之所以跟董卓闹翻,原因之一,是因为他勾搭上了董卓的侍妾。所谓貂蝉云云,那时候的侍女丫鬟什么的,大抵安在哪个头上都没问题,并不是个具体的人名。吕布的叛变,已经告诉了后来的土豪,堡垒很容易从内部攻破,所以,高筑墙,广积粮,其实也不是什么时候都靠谱的。
董卓玩完之后,当日勤王诸侯之一的公孙瓒,也迷上了土围子。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公孙瓒在最初的军阀混战之中,颇有威势,杀了很有实力和威望的刘虞,袁绍和袁术都怕他,纵横幽、并、青、冀四州,无人可敌。只是,公孙瓒出身寒微,既非董卓那样的地方豪强,也不是袁绍那样的门阀,出人头地,得巴结郡太守,从小吏做起。太守得罪朝廷,发配烟瘴之地,为了博名声,他也要跟着去。去之前先祭拜自家先人,说是昔为人子,今为人臣(东汉的习惯,郡吏之君,就是太守),从此一去,兴许就回不来了,就此别过。周围的人感动得鼻涕眼泪一把把的,但太守很快就被赦免,从此他声名大振,得以混进了中高级干部的行列。大乱到来,他也成为一方诸侯了。
得志之后,公孙瓒既不安抚土豪,也不巴结门阀,他将大批的高干子弟,都给派到幽州边境地带,下放锻炼。这样一来,他的日子也就慢慢不好过了,周围的豪强,辽东的胡人,刘虞的旧部,都来打他。对此,公孙瓒有准备,路数跟土豪董卓一样,在易这个地方,修了一座坚城。光深沟,就挖了十道,里面筑高墙,高五六丈,墙里还建高楼,中间最高的高楼,高十丈,自家待在里面。城里储粮三百万斛,多少年也吃不完。根据是童谣说了:“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公孙瓒觉得,童谣说的这个地方,就是易,今天河北易县一带。袁绍发兵围攻,他传信给人家,说兵法上讲,百楼不攻,今我楼高千重,你还攻个什么劲儿啊!可是袁绍就不信这个邪,硬是围攻,几年攻不下来,愣不撤兵。里面的人马包括公孙瓒自己,虽说没饿着,但心理却大坏,被憋急了,几次三番想冲出来,都冲不出来。最后,袁绍的兵挖地道进去,直入核心。楼,一座一座地塌掉,公孙瓒见大事不好,杀了家人,然后自杀了。
古人没有火炮,即使土围子,也不好攻。但只要被围的人外无援兵,被人围在里面,即使有吃有喝的,时间长了,日子也不好过,单一样就麻烦——排泄物没办法运出去,积累多了,里面的人即使不生病,熏也熏得差不多了。味道闻多了,心理就自然焦躁。所以,单纯依靠土围子自卫,就是一种土豪的思路,靠这思路保命,堡垒即使不被内部攻破,外面的人迟早也得进来。
董卓和公孙瓒,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月,都算是豪杰。但这俩豪杰,都给自家的土豪心思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