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太子,就是南北朝时期,南边梁朝的太子萧统。历史上的太子多了,但能留下一部文选的,就他一个。《昭明文选》,是由他主持,和众文士编选的。关于这部文选,明朝有个逸事,说是某秀才翻看过后,提出质疑:“既曰文选,为何有诗?”有人答曰:“那你问昭明太子去。”“昭明太子是哪个?”“已经死了。”“既然已死,就不问了。”“不死,你也问不了。”“为何?”“他读的书多。”读书多的昭明太子,编的文选影响确实大,后来的人舞文弄墨,或多或少都有文选的影子。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冲锋陷阵的健将们还号召要灭了“选学妖孽”,大约是烦透了民国时大人物往来的四六文电报。其实,新文化运动都过去快一百年了,牛逼的大学中文系才子,还会尝试做一下骈体文。由此可见,昭明太子阴魂难散。
历史上的昭明太子,命却很短,只活了三十一岁,跟他活了八十六岁的老爹比,实在是短寿。他老爹如果不是出了意外,着了一个北朝来的混混侯景的道,被活活饿死,不知还能多活多少年。萧统三十一年的生命,跟书息息相关。成年之后,家里藏书逾三万册。史书上说,他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小的时候,老爹开宴会,就经常让他当众赋诗,一挥即就,比曹植还迅捷,很给他的爹长脸。史书上还说,萧统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俗称所谓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者。世界上是不是真有这样的天才,咱没见过,但从古至今,老是有人这样说,或许有吧,昭明太子萧统,就是一个。这样的萧统,自然喜欢跟读书人交往,性格谦和,喜怒不形于色,没事就跟众多文学之士开读书会,讨论学术问题。当年范缜的神灭神不灭的问题,就是太子东宫的一个话题,可惜大家议了那么久,也没个结论。不过,那时的书,都是抄本,量很少,这样的读法,估计用不了三十一年,十年,他的所有藏书就读完了。
读完了书,还有别的事做。第一个,昭明太子还有时间孝敬爹娘,他亲娘病的时候,衣不解带地伺候。娘死了,哭得跟什么似的,饭都不肯吃了。后来在老爹的严命下,总算没饿死,但原来十围肚子,小了一半,活生生等于进了一个减肥班,而且效果显著。发送了亲娘,就帮助他爹梁武帝处理政务。这活儿比伺候病人还难,因为尽管面对自己的亲儿子,梁武帝也不肯放权。事你要办,但决定权在他。他的那些弊政,一样也不能改,用的烂人,也辞退不得。实在看不过去,就上书相劝,但老爹不听,也没办法。估计昭明太子的病,就是这样坐下的。年轻轻的,硬是没熬过他年迈的爹,早早就翘了。
如果萧统不早死,熬过他的爹,顺利继承大位,好像结果更好不了。至少,他现在的好名声会保不住。梁朝的江山,原本就是偏安之局。梁武帝萧衍,本非英主,跟他儿子一样,也是个文学之士。说是文学青年有点过,但撑死也就是一作家。作家秉国政,或多或少都有点浪漫情怀,任用亲贵,放纵贪腐,到了晚年,还一个劲儿闹着要出家,动不动就躲进寺庙里不肯出来,让大臣们拿钱去赎。偏偏这样一个文学老儿,活得那么长,主政将近五十年。如果没有侯景的意外,还不知道活到什么时候。古代就是这样,人存政存,人亡政息。他梁武帝不死,他的章法就动不了。时间太久了,想动也不行了。
所以,文学青年萧统,如果接手这样一个烂摊子,以他那文学情怀来处理国政,多半跟后世的南唐李后主和北宋的宋徽宗一样,砸在手上的可能性很大。萧统活着的时候,史书记载说他经常缩衣节食,没事就派手下四处周济难民。京师如此,别的地方就更差。他萧统何德何能,可以只手回天,挽狂澜于即倒?一旦天下砸在手上,史家的笔就不会那么客气了。跟他同样好读书,看起来比他读得还好的兄弟萧绎,藏书十几万册。倒是登基做了皇帝,可惜是个亡国之君,一肚皮的书,没有保住一个残破的江山。一怒之下,一把火把书全给烧了。演成自秦始皇和项羽之后,最大的一次书灾。后人讲书史,提起来就令人眼泪汪汪的。
想想他兄弟萧绎,萧统还真是幸运。